上海高一诗歌鉴赏老师版
上海高一诗歌鉴赏老师版汇总

14.D15.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
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 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
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
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
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
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
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归纳总结:(思维导图)家长签字:___________申优教育教管指导中心日期:。
上海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梳理(诗词鉴赏部分)简略分析

1.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上海市高一上学期语文基础40诗歌鉴赏题狂练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①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
该词大约作于此时。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
④寒螀(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1)下阕“故国”呼应上阕___________,点出了诗人“愁如织”的原因。
2)简要赏析上阕的对比艺术。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白居易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高一语文:4.10《再别康桥》教案(3)(沪教版第一册)

第十课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
说明: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作为“新月派〞新格律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
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
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才算得上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2、难点: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说明: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于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恬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
但是如假设剖筋拆骨,一一细究,那么韵味全失。
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诗之所以被列为现代诗坛之冠,不仅在于其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诗歌教学看似简单,实那么很难。
诗歌文本短小,内涵却很丰富。
要想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除了“知人论世〞之外,还可以借助其他文本的帮助。
正如该诗,单凭诗中的“寻梦〞二字,亦可作为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
但是终嫌模糊,只有借助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和胡适《追悼志摩》两文,才能把“寻梦〞的内涵分析清楚。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先讲《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再讲此诗。
其文篇幅虽长,假设抓住“康桥的天然景色〞和“康桥的学生生活〞两大部分分析,一节课亦可解决。
上海市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昼梦杜甫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
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2)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向子湮②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
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
“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沪教版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⑵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三、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六、教学时间二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二)、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首45页文档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 首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再别康桥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再别康桥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再别康桥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特殊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乐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知道,通过知道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掌控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营建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交”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知道,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浏览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说明]: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惋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诵1、学生自由朗诵(2分钟)2、指名朗诵3、观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遭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二模静安区:
山馆(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①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解]①畲(shē)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1分)
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
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
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四)山馆(8分)
14.C(1分)
黄浦区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1 B、2 C、3 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14.对以上两首诗解释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东风”可以推知当时应为初春时节。B.“含情”也包含作者对陈襄到来的期待。
C.“仙衣”写出吉祥寺之花开得不同凡响。D.由“国色”可知诗中所写的当是牡丹花。
15.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内容上的关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8分)
13.(1分)裁、来、开(必须写全,否则不给分)
14.(3分)A
1s.(4分)写法上的相同点:第一首诗写花因“恨”而不开,第二首诗太守问花花“有语”,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2分)
内容上的关联:第一首诗写陈述古对花无信,花因恨而来年可能不再开放,从第二首诗第四句花四答“为君零落为君开”可以推知,陈述古所问正是花来年是否开放的问题。
14、作品中的“上海道中”是。(1分)
14、作品中的“上海道中”是题目、词题。(1分)
2016一模普陀区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7分)
别房太尉①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②。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①房太尉:房琯,唐玄宗时任宰相,与杜甫交情深厚。②谢傅:晋代名谢安。他在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徐君: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4、“浪淘沙”是这首词的。(1分)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
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4.这首诗的体裁是()。(1分)
A.五言律诗B.五言绝句C.五言古诗D.近体诗
14.(1分)C
2016一模闵行区(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 4—1 6题。(7分)
14.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七言(1分)
14.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1分)
2015二模闵行区
行香子·上海道中
(清)袁通
算定归程,嫩约①分明。挂轻帆、江渡春申。怪伊双桨,偏泥人行。要等潮来,等潮去,等潮平。酒也庸斟,梦也懒寻。照相思、一点秋灯。拥衾深坐,谁伴深更?有雨潇潇,风瑟瑟,雁声声。
注:①嫩约:不坚牢的信约。②春申:黄浦江在上海市内部分的别称。③泥:阻滞。
菩萨蛮·山亭水谢方半
(南宋)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风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注释:凤帏:闺中的帷帐。颦:皱眉。
14.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________。(1分)
14.小令
2016奉贤区一模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答案:词牌名
2015二模静安、青浦、宝山
卜算子谢逸
烟雨幂①横塘,绀色②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③岸④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注】①幂:覆盖。②绀色:青色。③隐几:靠着几案。④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B、格律诗C、长短句D、元曲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五绝B、小令C、五古D、诗余
(四)(8分)
14、C (1分)
2016一模静安区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①,孤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从诗歌的体裁看,本诗属于。(1分)
(四)(8分)
13.古体诗(1分)
2016一模虹口区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五洲①夜发【陈】阴铿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溜船②惟识火,惊凫但听声。劳者时歌榜③,愁人数问更。
【注】①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②溜船:顺流而下的船。③榜:船桨。
(四)(8分)
13.D(1分)
2016一模浦东新区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中吕】普天乐-大明湖泛舟
张养浩
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闲,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喈喈。
【注】①青霄惨惨:形容碧空如洗的样子。
教学内容
一,诗歌体裁和题材
2014年二模虹口区:
清平乐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下:即台阶下。
14.从字数看,这首词是( )(1分)
A.小令B.中调C.长调
答案:
14. A
2014年二模黄浦区: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邓剡①
14.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1分)
14、五言律诗
2016一模崇明县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咏贫士(其一)
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15.D(3分)
16.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暗、苍老。其次暗示作者的年老、衰老。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4分)
三,2011——2016年高考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14.“普天乐”是这首元曲的____。(1分)
•(8分)
14.(1分)曲牌名(曲牌)2016一模金山区
2016一模杨浦区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3-15题。(8分)
上行杯孙光宪
离棹逡巡欲动【1】,临极浦,故人相送,去往心情知不共【2】。
今船满捧【3】,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1.“上行杯”为名。(1分)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1分)
A、1 B、2 C、3 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C )(1分)
A、古体诗B、格律诗C、长短句D、元曲
2015二模浦东区
【中吕】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1)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①不至(2)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川前韵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