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鲁迅笔下的女性【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
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冷漠,束缚一.祥林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
由于“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
为了自己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
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是大”。
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
因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上碰了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了。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摘要:女性形象在鲁迅作品中非常常见,这些女性形象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丰富,同时也表露出鲁迅对于女性的观念以及对当时女性所处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
鲁迅在作品中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进行客观描述,并为女性甘愿被压迫和奴役感到痛心。
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展开分析,探究鲁迅的女性观。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女性观引言可以说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文学的态度,鲁迅的文笔可以说非常犀利,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现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写实并且也非常经典,鲁迅认识到,女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来说,她们渴望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待遇,渴望获得自由。
但是受到封建奴役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对于女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要求女性必须要做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面对这种来自社会的压迫,她们只能被迫认命,她们也没有认识到自己遭受毒害的原因,因此也无法和这些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抗争。
鲁迅在很多作品中都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描述,并对她们坎坷的命运深表同情,与此同时鲁迅还对造成这些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封建旧制度进行了批判。
一、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创作的意义1.批判封建男权社会鲁迅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在作品中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讨战。
在过去,女性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在压迫的时代中,她们虽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抗,但并没有成功,甚至还有的女性因此付出性命,并成为社会所批判的对象。
在封建男权社会当中,女性必须绝对服从男性,必须要保守贞洁,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女性要忍痛进行缠足,由于脚部畸形走路也会很不方便,从此女性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这也是导致女性和社会脱轨进而沦为男性附属品重要原因。
2.批判城市文化处于封建王朝的旧中国被帝国主义“撬开”了紧闭的国门,上海汇集了多元的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下,上海转型成为当时的一个现代化城市。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憋害”。
但许多读者赏析了这篇小说,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读者引起祥林嫂悲剧的共鸣呢?笔者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以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来深入走进了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再认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灵魂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从最具体、最普遍的社会感应和现实考察中激发出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人道主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现实实行文明启蒙和现代化改造的意志。
鲁迅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文学精神的重要构成;二是鲁迅辉煌的创作成就,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
小说《祝福》便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下面让我们走进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一、艺术构思巧妙苦命人儿悲惨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祝福》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中。
(一)、丽春之时祥林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那么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
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的她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
总之,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二)、孟春之时被卖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她依然选择了“名誉”权,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
荷花淀里水生嫂的人物形象

荷花淀里水生嫂的人物形象
荷花淀里水生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位形象鲜明、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她具有野性、坚强、勇敢、独立等特点,在《呐喊》中以一种实际而真实的方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荷花淀里水生嫂的外貌是一位温和、美丽、大胆的年轻女子,她有一双宽大的眼睛,俊美的双眉,小巧的鼻子,白皙的脸颊,光洁的皮肤,长长的发丝随风飘舞,让人看了心动不已。
她的体格也十分健康,身材匀称,满身散发着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
荷花淀里水生嫂一直是一位乐观向上的人,她不断地在思想上进行实践,以此来发掘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以便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活得更美妙。
她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有耐心和决心来克服障碍,并且在学习上也很有心得,能够灵活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应对复杂的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荷花淀里水生嫂深明大义,重视自我发展和实现,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充满了勇气和坚韧,让人感受到她自信的气息。
此外,她还有很强的创造力,能够想象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
荷花淀里水生嫂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勇气,在她的眼中,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要有心,一切都可以变得不可思议。
她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价值,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也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在抗争中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勇敢地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拼搏精神。
总之,荷花淀里水生嫂是一位充满活力、坚韧不拔的女性,她既具有野性又具有柔情,同时具有勇敢和独立的精神,激发着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鲁迅的作品中,寡妇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他通过对寡妇的描写和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对妇女的压迫。
本文将从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出发,分析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首先,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是一个无助而受压迫的存在。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述了一个贫苦寡妇的形象,她被社会边缘化,没有任何支持和保护,生活在极度的困难和艰辛之中。
她被迫丢掉所有的希望和尊严,成为了社会底层的一员。
这个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寡妇的漠视和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鲁迅还通过寡妇形象揭示了社会残酷现实中的人性光辉。
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阿娇虽然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寡妇,但她对丈夫的默默支持和理解却令人感动。
尽管阿Q常常让阿娇受到羞辱和嘲笑,但她依然忠诚地守护阿Q,并试图帮助他摆脱困境。
这个形象表现了普通人真实的情感和善良的一面,给予了读者希望和力量。
最后,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是女性在某些方面依然面临着不公平和压迫。
寡妇形象提醒我们关注妇女权益,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构建一个公正和多元的社会。
同时,寡妇形象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贫困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展示了女性的被压迫和社会底层的边缘化。
这些形象给予了读者深入思考的机会,引导我们关注妇女权益和社会公平。
同时,寡妇形象也提醒我们重视人性的光辉和弱势群体的福祉。
通过对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问题,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包括寡妇这一特殊群体。
在他的作品中,寡妇形象被赋予了深入人心的意义,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本文将通过研究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探索其在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寡妇形象的社会背景与意义寡妇作为一种特殊的女性形象,承载着社会和文化的压力。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寡妇常常被视为不祥之物,缺乏变革和自主的机会。
她们受到的歧视和束缚,完全不同于其他身份的妇女。
鲁迅正是通过他的笔触,以鲜明的形象揭示了这种社会背景下的寡妇命运,让读者感受到她们的内心世界之苦。
二、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描写1. 《狂人日记》中的赵秀才夫人赵秀才夫人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寡妇形象之一,她在丈夫死后沦为孤独、无助的人。
鲁迅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赵秀才夫人怨天尤人的心态,从而批判了封建观念对寡妇的压迫和束缚。
2. 《孔乙己》中的老王婆老王婆是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的寡妇形象,她经营小酒馆为生,并经常受到社会的嘲笑和歧视。
通过老王婆这个形象,鲁迅生动地表达了寡妇作为社会底层人群的无奈与苦闷,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她们的看法和对待方式。
三、寡妇形象的批判与启示通过对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形象无一不反映了社会对寡妇的偏见和歧视。
这些描写一方面从社会现象中提取,另一方面也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
鲁迅通过刻画这些形象,以批判的态度呈现了社会问题,唤起了读者对社会弊病的关注和思考。
四、寡妇形象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虽然鲁迅笔下的作品与现实社会有所隔离,但是其中的寡妇形象却给我们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提升以及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所承受的困境和歧视,并借鉴历史经验,推动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结语:鲁迅的作品中寡妇形象的描写,既有其独特的文学艺术性,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抗议意义。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研究和解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作品所要传达的反封建、启蒙的思想精神。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探讨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探讨文/常晓可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妇女思想解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鲁迅的一生用笔墨展现给世人许许多多发人深省的故事,也用笔墨雕刻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封建社会妇女形象。
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典型的几位封建社会女性形象,并对鲁迅的妇女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鲁迅;旧社会;思想解放;妇女观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识,在鲁迅的文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对于旧社会中国广大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担忧。
鲁迅在《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中为我们再现了许多旧社会中国的典型女性形象,对于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性鲁迅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除了对封建思想下女性的同情外,还有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1 鲁迅笔下典型女性形象分析1.1 《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明天》是鲁迅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小说,也是鲁迅小说中最早集中刻画封建社会中底层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
小说中单四嫂子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与幼子宝儿相依为命,在苦难的生活中靠着勤劳与耐力养活孩子,而宝儿作为他的精神支柱最终却病死。
单四嫂子代表了一批旧社会中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女性,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严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禁锢女性思想的枷锁。
单四嫂子完美的阐释了“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在丈夫死后,她独自艰难的抚养幼子,从没想过再嫁,夜以继日的纺线以求能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在封建社会这也成了奢侈。
不仅如此,小说中更是用较多的笔墨描绘了旧社会中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的无情剥削。
在宝儿生病到死亡下葬的整个过程中,单四嫂子经历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屈辱。
蓝皮阿五觊觎她,庸医和小仙欺骗她,王九妈冷眼旁观,甚至在宝儿下葬时邻居们还趁机搜刮她。
小说中的单四嫂子的悲剧也是旧社会的悲剧。
1.2 《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祥林嫂比单四嫂子更为悲惨的女性人物形象。
祥林嫂代表了旧社会女性最为卑微的一类人,她们没有自我,也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只能任由夫家摆布,更像是男性的附属品。
鲁迅琐记中的衍太太的人物形象

鲁迅琐记中的衍太太的人物形象说到鲁迅的《鲁迅琐记》里的衍太太,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她是个挺特别的人物。
嗯,确实,衍太太这个角色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简直是一个有点复杂的“谜”人物。
这个衍太太啊,在鲁迅笔下,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角色,她身上蕴藏着很多鲁迅对社会、对人的一种深刻的反思与讽刺。
所以说,她的形象真是让人忍不住要多看两眼。
衍太太的那种外表看似平凡,实则“内功深厚”。
她啊,算得上是典型的“名媛”形象,穿着考究,言谈举止都带着一点儿“大家闺秀”的样子。
不过呢,她的内心却和这个外表截然不同。
别看她在外面一副端庄的样子,实际上她的思想里充满了对“老公”的种种要求,且不说她的生活完全依赖丈夫的收入,就连她自己的想法也都受着丈夫的影响。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个成语:“依赖成性”。
衍太太就有点儿这意思,生活好像全都围绕着丈夫转。
鲁迅通过她的一言一行,显然是想给我们一个警示——那就是,女人如果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剩下的只有空虚和失望。
再说了,这个衍太太的性格也是挺有意思的。
她可是个典型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人。
你看她有时候嘴上说些“大道理”,说自己不想成为那个“麻烦”的女人,结果她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
她说自己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一旦真正面对选择时,她就像个不懂得“自我独立”的孩子,急着找丈夫来做决定。
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鲁迅对她这种“口是心非”的态度其实是有点儿讽刺的。
衍太太的这种矛盾心态,也就展现了那个时代一部分女人的无奈。
她们看似有很多选择,实际上却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被困在了一个看不见的“牢笼”里,根本就不能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衍太太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也恰恰在于此。
她看起来过得“安逸”,享受着那种由丈夫提供的物质生活,可她的内心却是一个深深的空洞。
她像是站在一个迷宫的中间,看不到出口,也没有勇气去寻找出去的路。
她的内心充满了对丈夫的依赖,同时又对社会上那些“成功女性”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羡慕和嫉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多时候体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上。
鲁迅,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抨击封建制度、控诉封建礼教的同时,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把眼光转向封建社會中的女性。
本文从鲁迅作品中四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其形象的同时,剖析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及意义。
标签:鲁迅女性形象原因意义
一、鲁迅作品中思维典型女性之形象
1.单四嫂子
《明天》被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呐喊》里,而《明天》的主人公便是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鲁迅笔下第一位农村妇女:年轻丧偶,儿子宝儿是她唯一的希望。
然而,就这么一个支撑她挣扎的“宝贝”,却因病而死。
单四嫂子是悲惨的,她麻木,贫穷,把儿子当做明天;单四嫂子是愚昧的,她求签,许愿,求助庸医,满怀希望地将儿子送往死路。
阿五和老拱打她歪主意,何小仙漠不关心,王九妈看似仁慈实则无情……没有同情,没有安慰,没有人味,这一切使得心乱如麻的单四嫂子变得更加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2.祥林嫂
《祝福》被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里,而《祝福》的主人公便是祥林嫂——一个懂得反抗却依旧逃不出桎梏并走向死亡的本分、善良的劳动妇女。
祥林嫂丧夫后,因婆婆要把她当货物一样卖掉而逃出家门,在富人鲁四老爷家做佣工。
被婆婆找到逼迫改嫁后,丧夫又丧子,被人认作“不祥之人”,再次去做佣工后没多久,被赶出家门,沿街乞讨,悲惨而死。
她知道反抗,但是她的反抗跳不出封建的枷锁与礼教的戕害,只是从一个地狱陷入另一个地狱罢了。
3.爱姑
《离婚》也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而与祥林嫂相比,《离婚》一文中的主人公爱姑更加具有反抗性。
爱姑同样是被封建制度毁了一生的女性:还未成年时,因父母之命嫁入施家,后因丈夫出轨遭到遗弃。
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爱姑奋起反击,三年来把施家闹得鸡犬不宁。
最后施家没辙,请出七大人。
七大人还没说几句话,就让天不怕地不怕的爱姑服下软来,同意了离婚。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有反抗意识的一位,但她的反抗建立在认同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实则毫无意义。
尽管如此,她的反抗,还是让人们看到一丝新时代的曙光。
4.子君
《伤逝》是收录在《彷徨》中的又一篇短篇小说,其主人公之一便是子君。
与上述三位女性不同的是,子君是一名知识分子。
她受过文化的洗礼,热情而进步,一心摆脱封建桎梏的束缚。
为了爱情,她可以放弃亲情,不顾世俗的眼光,与所爱之人建立起一个小小的家庭。
这无疑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与蔑视。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经济上的拮据,精神上的迷茫,使得两人看似坚贞不屈的感情不攻自破,最终子君回到曾经的家,在无望中死去。
在旧中国那个社会环境里,女性彻底走出封建制度的舒服,只是一个美好的幻影罢了。
二、女性悲剧命运之因
1.封建权威的压制
造成女性不幸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大环境。
单四嫂子丧夫又失子,身边除了占便宜的、虚情假意的、冷若冰霜的人,没一个同情、安慰自己的人。
祥林嫂安分守己、质朴老实,却也正是她的善良,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
爱姑最具有反抗精神,死活不肯妥协,“骁勇善战”的她也在封建权威下败下阵来,一个人的力量终将斗不过整个社会……这一切不幸的根源,均来自黑暗的旧社会和残酷的封建制度:你反抗也好,不反抗也罢,你只不过是牢笼中的一只鸟,无论怎样也逃脱不掉。
2.自身人格的不独立
造成女性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女性自身人格的不独立。
拿《明天》一文来说,题目二字反应了主人公的心态:摆脱现在,逃向明天;孩子的名字叫“宝儿”,那是单四嫂子唯一的宝物,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人而非于己,宝儿死后,她麻木,无望,只想逃避。
祥林嫂,第一任丈夫死后,被婆婆卖掉,第二任丈夫死后,因自己是“不详之人”甘愿被雇主家和邻里指责、虐待,最终被赶出家门,贫困交加而死。
逆来顺受,不懂反抗,当所有的“精神支柱”都破灭时,她们自己也把自己推向不复的深渊。
三、女性形象塑造之意义
1.彻底反对封建制度
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是当时封建社会下的牺牲品。
因此,鲁迅关于女性的小说,其共同主题也必将是反对封建旧社会。
作品里的四位女性,无论是劳动妇女,还是知识分子,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最终都被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所吞噬。
没错,旧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等级制度的存在,要以强大者吞噬弱小者为前提,对弱势群体的迫害与践踏,是封建主义的本质。
鲁迅用犀利的语言,揭露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痛苦与灾难,鞭挞封建权威的暴虐与恣肆,并且提示人们:如果再不从根本上推翻这吃人的旧社会,女性的悲剧将会永远上演。
2.促进国民精神觉醒
如果说封建社会制度是别人给的毒酒,那么麻木的国民精神则是自己肚子里的毒虫。
要想推翻旧社会,要想解放女性,改变国民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精神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觉醒,只有自己的救赎才是真正的救赎。
中国人有劣根性,女性也不例外:单四嫂子愚昧,麻木,把儿子往死路上送;祥林嫂因惧怕下地狱,在恐惧、无助中死去;爱姑看似强势,积极反抗,最终却也屈服,老老实实同意了离婚;子君不切实际地追求爱情与自由,却不懂面包是爱情的护卫军,最终回到曾经的家,无望而终。
她们的命运是有共性的,同样的悲惨,同样的麻木,同样的不知所往,这中精神状态不只存在于女性身上,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如此,因此,促进精神解放,是变革中国社会的最紧迫问题。
结论
鲁迅在九篇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以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子君为典型的旧中国女性形象。
鲁迅笔下的女性,地位不同,经历不同,但是命运都是令人痛心的。
如今已是21世纪,女性命运的悲剧绝对不可以再次上演,思想要解放,经济要独立,心灵要自由,所有的女性要为自己撑起半边天空。
参考文献
[1]杨大忠.祥林嫂顺从贺老六的原因探析——兼评电影《祝福》中的贺老六形象[J].语文知识. 2015(01)
[2]何妍,李冠华.误读策略——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鲁迅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3]孙登高.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4]榮松.《祝福》的辩证艺术[J].语文知识.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