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阿Q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毕业论文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毕业论文

【标题】《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正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发表以后在赢得广大读者的同时又掀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小说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通过阿Q的悲剧遭遇,揭示了民族劣根性中的软弱,愚昧与不彻底的小弄思想。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和发挥,从而构成了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即便是在当下,被经济大朝冲斥下的市场经济时代对阿Q形象的研究,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阿Q精神的分析和解读,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笔者就从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精神分析、以及鲁迅对阿Q的态度对这部小说作新的解读和阐释。

一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他是农民带决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代表,然而阿Q身上的这种性格又远远超出了民族和国界,它是整个人类人性的某些弱点的集合,不同民族的人,都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鲁迅对阿Q不仅仅作为一个农民形象来描写,还写出了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便之成为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代表。

阿Q是一个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农,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受着最深重的压迫和剥削。

他上无片瓦,只能寄住在土谷祠里;下无寸土,只能靠打短工度日。

他甚至连连姓也没有,因为未庄有赵太爷在,阿Q就不准姓赵,说了姓赵就要挨打受罚。

阿Q十分勤劳能干,他“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

然而他辛勤的劳动却连一个人的温饱都无法维持。

在赵太爷、钱太爷这些地主老财们的压迫之下,阿Q被逼得连破庙也住不成,短工也无处做,被剥削得只剩下身上穿的一条“惩一儆百”的对象枪杀了。

阿Q的一生是受压迫、受剥削、受凌辱、受残害的悲惨的一生。

阿Q受到这样深重的压迫,理应起来反抗和斗争,但是阿Q却没有觉悟。

阿Q 的不觉悟表现在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当他受到欺辱和凌辱的时候,他不是正视显示,相反的却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从精神上进行自我安慰和陶醉。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内容摘要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作品,他就当时的旧中国大多数农民的现状深刻地去揭示了当时农民的精神面貌,意在唤醒麻木中的中国人民,希望他们觉醒起来救中国,使中国人不再受欺辱,不再受奴役。

他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

我主要是从阿Q这个人物入手,抓住他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的种种行为去写,具体分析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和革命历程,揭示出人物的弱点,点明了人物性格的可悲性,以及由此去阐发了阿Q革命的失败和下场的悲惨的必然性。

同时,也警醒国人,不要再让阿Q的悲剧在中国上演!关键词:畏强凌弱精神胜利法狂妄自大革命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文学形象,更是一个旧中国下层农民的真实再现!他的出现,不但震惊了旧中国,敲打着每一个中国的心坎,同时,也震憾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阿Q正传》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②最著名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

阿Q形象不但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在今天在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憾,催人警醒,促人奋进。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③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错误!阿Q正传》是一篇中篇小说.鲁迅著。

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鲁迅以巴人为笔名在《晨报副刊》分章刊载,共9章。

后收进小说集《呐喊》。

②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③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浅谈鲁迅小说中阿Q的人物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阿Q的人物形象

浅谈鲁迅⼩说中阿Q的⼈物形象浅谈鲁迅⼩说中阿Q的⼈物形象——读《阿Q正传》有感《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的中篇⼩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

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个现代的我们国⼈的灵魂”。

作品中的阿Q是⼀个在⾟亥⾰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命,关⼼农民对⾰命的态度以及⾰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致性。

《阿Q正传》以⾟亥⾰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迫害的农民的典型。

阿Q 是上⽆⽚⽡、下⽆⼨⼟的⾚贫者,他没有家,住在⼟⾕祠⾥;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便舂⽶,撑船便撑船”。

从⽣活地位看,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地以及独⽴⽣活的依凭,甚⾄也失掉了⾃⼰的姓。

当他有⼀次喝罢两杯黄酒,说⾃⼰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个嘴巴,不许他姓赵。

阿Q的现实处境是⼗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

⼩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的特点。

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常常⽐附将来:“我的⼉⼦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婆都还没有;他忌讳⾃⼰头上的癞疮疤,⼜认为别⼈“还不配”;被别⼈打败了,⼼⾥想:“我总算被⼉⼦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当别⼈要他承认是“⼈打畜⽣”时,他就⾃轻⾃贱地承认:“打⾍⾘,好不好?”但他⽴刻⼜想:他是第⼀个能够⾃轻⾃贱的⼈,除了“⾃轻⾃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个”,“状元不也是‘第⼀个’么?”于是他⼜胜利了。

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不上的时候,他就⽤⼒在⾃⼰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被打的是别⼀个,于是他⼜得胜地满⾜了。

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告地位的⼈,譬如被假洋⿁⼦打了之后,就去摩⼩尼姑的头⽪,以此作为⾃⼰的⼀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的赏识和哄笑中。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一)妄自尊大,畏强凌弱。

鲁迅先生曾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作为旧时代一个农民的代表,阿Q有其勤劳善良、率真朴实的优点,但由于长期遭受欺辱和打击,他也本能的带上了一些自尊自大、欺软怕硬的无赖特点。

虽然不名一钱,但他并不佩服有钱有势的赵太爷和钱太爷,还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他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见过城里的煎鱼,没见过杀头。

他畏强凌弱,对比自己弱的,蛮横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迁怒别人,调戏小尼姑;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但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则懦弱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二)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老婆娶不上,却偏偏夸口:我的儿子会比你阔多了!忌讳头上的癞疮,当别人以此来取笑他时,他说:你还不配当被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正是靠着这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啊Q总是在失败中寻求超脱,麻木地过着做奴隶而不得的生活。

遭遇失败和欺辱后,啊Q又常常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我摧残,在别人面前轻易求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嘴巴,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消除失败的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奴性心理。

(三)麻木健忘,保守愚昧。

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

在遭受外界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成了他生活中积久难改的痼疾。

因向吴妈求爱,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遗忘得一干二净,反倒跑过去看吴妈闹着什么玩意儿了,直到看见赵太爷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向他奔来,方才猛然间悟到自己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

阿Q性格特征浅析

阿Q性格特征浅析

阿Q性格特征浅析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是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在人物性格方面有以下
几个特点:
一、自卑感强
阿Q是一位心理自卑的人。

无论在何时何地,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比如,
当他在看戏的时候,看到戏中的英雄人物表现出声名远扬、威风凛凛的形象,心里就会立
刻产生一种自卑感,会想到自己的卑微和无荣誉。

这种强烈的自卑感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

二、嫉妒心强
阿Q对那些比自己成功的人怨恨和嫉妒。

比如,什么时候他看到其他人在做什么的时候,会想到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功,认为别人比自己更有资格得到成功的机会。

在阿Q眼里,其他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与自己的失败有直接关系的,因此他总觉得那些比自己成功的人非
常讨厌。

三、胆小懦弱
阿Q是一个内心懦弱的人。

他总是很害怕迎接可能出现的危险与挑战,更是不会采取
行动来面对它们。

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事物,阿Q总是躲躲闪闪,表现出毫无胆量的形象。

四、顽固自傲
尽管在许多场合里,阿Q的卑微和失败呈现的很明显,他总是相信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认为自己可以轻易的战胜任何挫折。

阿Q总是执着地坚信着自我价值,通常会表现出顽固
自傲和企图掩盖自己失败的行为。

五、自欺欺人
阿Q具备一些自我欺骗和幻想行为的特质。

当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阿Q会寻求一
些符合自己利益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并试图逃避现实。

他会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结为环境
和旁人的原因,而并不是他自己,这是典型的无知与幼稚。

《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分析5400字》

《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分析5400字》

《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分析目录《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分析 (1)前言 (1)一、阿Q形象产生的环境 (2)(一)社会环境 (2)(二)创作者的成长经历 (2)二、阿Q形象的分析 (3)(一)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3)(二)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4)(三)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4)三、阿Q的性格内涵 (4)(一)“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精神实质 (4)(二)阿Q患病的的根源 (5)四、阿Q形象中“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5)(一)“精神胜利法”对国民的思想影响 (5)(二)“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6)结论 (7)参考文献 (7)前言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写的中篇小说。

小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其中主要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

《阿Q正传》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这部作品就像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阿Q”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一、阿Q形象产生的环境(一)社会环境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

阿Q的性格和精神胜利法是由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引起的。

首先,几千年来封建经济和封建政治制度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封建社会思想。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发展起来的,而有限的国际交往主要是与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的。

这样一来,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和盲目的外国仇恨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毫无疑问,它对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反映在人们的各个方面。

鸦片战争后,外国帝国主义者强制性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社会思想的狭隘性和后发性被揭示出来,这是阿Q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第二,满清政府封建统治垮台时,统治阶级发生冲突,被压迫者奋起反抗,同时还遭到外国人的攻击。

浅论鲁迅笔下的阿Q人物形象

浅论鲁迅笔下的阿Q人物形象

简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鲁迅先生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

我读后,阿Q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阿Q以其别具异彩、与众不同的典型艺术形象屹立在中外著名的艺术画廊之中,放射着令人瞩目的灿烂花朵。

阿Q艺术形象是集众多艺术形象思想性格特点于一体的矛盾的组合体,他既朴实又油滑,既狂妄又自卑,既保守又追新,既专横又懦弱。

因此,阿Q艺术形象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立体形象。

在这个多角度、多层面的复杂立体形象中,精神胜利法是其内核。

我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代落后而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大致从以下五方面来分析。

一﹑一个贫困的一无所有的人阿Q没有家,住在末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工就走了。

阿Q是一个贫穷困苦的农民形象,也是一个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可怜的流氓无产者形象,他没有房子更没有土地,也没有名子和姓氏。

他曾经有个姓,因为和赵太爷同姓而被剥夺了。

他向吴妈求爱,被视为“调戏”妇女,“犯上作乱”,有损姓赵的尊严,最后被罚赔罪。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贫苦农民。

作为农民,土地是生存基础,而阿Q没有土地,生活无着落,他算不上地道的农民。

他不像闰土、老通宝那样还拥有一些微薄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他一无所有,甚至连姓氏籍贯都无可考稽,除了“卖不出钱”的夹袄和“万不可脱”的裤子外,就只剩下廉价的劳动力供人榨取。

他一无所有,只好寄居在村外的土谷祠里。

他无家无亲戚,光棍汉一个,在未庄,他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在人们眼里他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

作为一个倍受剥削和压迫,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赤贫者,靠给人打工为生,填饱肚皮,穿暖衣服已是奢望,而娶老婆、生孩子更是阿Q的痴心梦想。

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

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

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
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阿Q的人物形象
摘要:凡是成功的小说,小说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物形象。

这是作家思想的集聚,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阶级色彩,而且铸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让人记忆犹新。

其中,阿Q是典型代表。

关键词:阿Q、麻木、愚昧、精神胜利法
鲁迅是新时期小说的开拓者,是当代文坛备受尊敬的作家,鲁迅所发表的每一部作品都引起过很大的影响,作品中的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身着长衫的孔乙己,未庄的阿Q,故乡的少年闰土,还有祥林嫂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些小说在外部表象上是在描写一个人的短暂人生或底层人民的生活,其人物形象独具特色,独特的形象却更引人深思。

因此,深入发掘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很有意义的,而本文所分析的是阿Q的这一人物形象。

一、骨子里的卑怯表面的自尊
卑怯,也可以说是奴隶性。

因为卑怯,所以具有奴隶性。

小说之中的阿Q,把小人物、社会底层人物的卑怯性,奴隶
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阿Q说他自己姓赵,让赵太爷抓回赵家被赵太爷打了两嘴巴,啊Q他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

在权势面前,他不敢伸头,自然的选择承受,没有反抗。

而后又因他心情郁闷,见到钱太爷的大儿子,随口而出的:“秃儿,驴……”,而看到自己将要被打时,却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说他说的是那小孩。

再比有实力的人面前,他选择的是逃避,从不面对。

小说中的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他那么一点的卑怯性,就是这两件事为他后面所发生的哪一件事做了很好的铺垫,将阿Q的卑怯性和奴隶性展现得完完整整。

当他被团丁抓走,关进一个小房子,后又抓出那栅栏门外,到得大堂。

见上面的秃头老头子和下面站着的一排排兵,阿Q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放松,便跪了下来,长衫人不让他跪,他也身不由己的跪了下去。

鲁迅的这一人物形象特征,深入剖析了当是被压迫人民和未开放人民的本质,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形成惯性的德性。

阿Q的骨子里是这样的,而他表面上却自诩很自尊,这正是让读者哭笑不得的地方。

明明很不受尊敬的一个人,却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尊自诩。

小说中描述到在阿Q 的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与赵太爷、钱太爷,而他也自认为不喜欢城里人,鄙薄城里人。

因为城里人叫“长凳”为“条凳”,他认为这是错的。

阿Q还喜欢听奉承话,一老头颂扬他说:“阿Q真能做”阿Q很喜欢,不在乎真心还是讥讽。

与别人口角时,说:“我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认为坐在王癞胡的旁边是对他的抬举。

因为头皮上有癞疮疤,便较起真来,忌讳“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还推而广之连“光”、“亮”、“灯”、“烛”都讳了,一犯讳,就发起怒来。

认为王癞胡的破夹袄中的虱子比他的多,还咬得比他响,这是大失体统的事,便于王胡打斗起来……他的自夸、自大、自负、自以为是都应该是自尊的表现或是希望得到自尊的表现。

这是弱小群体想找到自己存在的表现,想找到内心深处的那种归属感。

就是这样,明明很无赖的一个人,反而在细节间,也透露出些许可爱。

二、麻木愚昧却也投机无赖
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阿Q是无赖,是过街的老鼠,但在更高层次的读者眼中,阿Q是那时期一个民族的缩影。

小说中阿Q的麻木与愚昧,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文中的阿Q认为杀革命党好看,他也没有因为偷盗而羞愧,然而却麻木自得,傲然说出他的经验。

在土谷祠被两个团丁抓住,直到擒到祠外面的机关枪左处,他才有些清醒。

他一直都生活在麻木中。

糟蹋被推进小屋子时,别人问他犯的什么事,他爽利的答道:“因为我造反”。

阿Q在画押时还在计较自己画的圆不圆。

他麻木,他愚昧。

但阿Q也只是众多麻木人中的一人。

从小说中的最后一段不难看出“而城里的舆论却不
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麻木的是众人!阿Q的愚昧在小说中也有体现,特别是在未庄在革命后。

阿Q认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而后看到革命党让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那样怕,一群男女也慌张,又认为革命党也是可以让他满足私欲的,革命党可以让未庄人成为他的俘虏,认为革命党都是白盔白甲,手里拿著板刀什么的,转而想要投革命党。

这是愚昧,阿Q的认识愚昧,对革命党的认识愚昧。

这段描写突出表现了阿Q这一类人的愚昧,也从另一面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革命并没有深入人心。

阿Q一方面的麻木愚昧,而他确实行径中的无赖与投机,却又有着点小聪明。

阿Q他恃宠而骄。

因为赵太太需要他的原因。

故意迟到。

他也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后来,闲人们多了,便怒目而视了。

被钱太爷的大儿子揍了,转眼便调戏精修庵的小尼姑。

当生计出现问题,他便去偷盗,先是偷静修庵的萝卜,被老尼姑发现,还耍无赖,不承认,后又决定上城去偷,做了在墙外接东西的活。

不准阿Q造反,分东西没有阿Q的份,便满心痛恨起来,。

诅咒别人。

阿Q确实无赖,十足的无赖。

他趋炎附势,他赌博,懒惰,欺弱怕强,调戏女人,偷鸡摸狗,自私……这是阿Q在未庄备受歧视的原因。

三、病态的心理——精神胜利法
该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这一人物形象最具特色的一特征。

精神胜利法,通俗点说,就是自欺欺人。

心理学上认为阿Q精神就是认同作用的典型。

鲁迅笔下的阿Q,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称自己为“胜利者”。

在小说中,阿Q被闲人们打了一顿,阿Q认为是儿子打老子,而后心满意足得胜的走了。

再被人捏住要挨打时,说自己是虫豸,阿Q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仿佛得了状元,又心满意足得胜的走了。

如果精神的胜利法,那么每一次的挫折、困难、屈辱、冤枉……都可以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了。

阿Q赌来的一堆洋钱不见了,他感觉到了失败的苦疼,但更快的转败为胜了,打自己两个嘴巴,打的仿佛是别的人,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赵太爷打了他的嘴巴。

而他认为是“儿子打老子”又得意了起来。

在押去刑场时,阿Q 说:“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阿Q就是用他这种精神胜利法度过他短暂的一生的。

精神胜利法是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这种精神胜利法也是支撑阿Q活了那么一段时间的动力,但也最后使他被冤枉死的潜在原因。

阿Q作为一个流浪汉,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这社会是压迫的,千年的压迫,使他们已经形成惯性,承受被虐,不知反抗。

他们愚昧、麻木……他们不得不用一种“精神胜利法”来承认他们自身的存在。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心理。

鲁迅这么一个巧妙
的词语,将阿Q,一个群体,一个阶级,近似一个民族的病态展现了出来。

以小见大,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当时时代、社会的现状。

总之,鲁迅笔下阿Q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了社会和历史内容,是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

其阿Q精神就是认同作用的一个典型,认同是一个人幻想成另一个人,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会感到无所谓,沉湎于事与愿违的不现实的期待中。

短暂的认同,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长期的认同,便是一种病态。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尤以阿Q突出,描写了当时一个畸形的中国人,进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再而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

鲁迅描写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小说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