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宜人,适合运动和活动。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肝、养阳、养筋骨。
建议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葱等,以舒肝解郁、行气活血。
春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口渴、喉咙痛等不适症状,因此要多喝水,保持室内湿度。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人体代谢旺盛,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的重点是养心、养阳、养脾胃。
建议多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等,以清热利湿、养心安神。
同时,夏季要避免过度贪凉,以免损伤脾胃。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气候逐渐转凉,空气干燥,需要注意润肺防燥。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肺、养阴、养皮肤。
建议多吃些润肺防燥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等,以润肺生津、滋阴润燥。
秋季要注意保持皮肤湿润,多喝水,避免皮肤干燥。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气候寒冷,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
中医认为,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养阴、养骨髓。
建议多吃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以温阳补肾、活血通络。
冬季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手脚等容易受寒的部位。
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补肾益精的食疗。
中医四季养生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在春季要养肝、养阳、养筋骨;夏季要养心、养阳、养脾胃;秋季要养肺、养阴、养皮肤;冬季要养肾、养阴、养骨髓。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日常保健措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宜人,适合运动和活动。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肝、养阳、养筋骨。
中医四季养生分析

中医四季养生分析中医四季养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它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迭,万物生长,人的身体亦然。
在这篇文章中,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智慧,感受大自然的韵律,守护我们的健康。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中医认为,春季是人体肝气旺盛之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特点。
此时,宜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以养肝血。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天,正是我们调整身心,激发潜能的大好时机。
夏日炎炎,万物茂盛。
中医认为,夏季是人体心火旺盛之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特点。
此时,宜饮食清淡,多饮水,以养心神。
正如古人所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季,正是我们调养心神,激发创造力的黄金季节。
秋风送爽,万物凋零。
中医认为,秋季是人体肺气旺盛之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敛的特点。
此时,宜饮食清淡,多吃梨、柿子等润肺食物,以养肺气。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秋季,正是我们调整呼吸,净化心灵的好时节。
冬日严寒,万物收藏。
中医认为,冬季是人体肾气旺盛之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特点。
此时,宜饮食温补,多吃羊肉、狗肉等温性食物,以养肾气。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冬季,正是我们积蓄能量,迎接新的一年。
中医四季养生,不仅关注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更注重调养身心,激发潜能。
正如古人所说:“养生之道,莫先于调身。
”在四季更迭之际,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做到“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让身心与大自然同步,共享和谐之美。
愿我们在这中医四季养生的智慧指导下,感受大自然的韵律,守护我们的健康,享受美好人生。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一、春季养生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这个时候人体阳气也会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中医的养生观念中,春季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养生:1.合理调整饮食:春季气候多变,宜多食用具有“散寒祛湿”的食材,如姜、葱、蒜、辣椒等。
同时,要适量增加蔬果摄入,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注意起居调节:春季气温逐渐回暖,早晚温差较大,人们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早起晚睡要逐渐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
3.适度运动:春季适合进行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并有利于调节情绪。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旺盛的季节,炎热的天气会使人感到疲惫、易出汗。
中医养生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1.饮食清淡:夏季气温高,人体容易出汗,所以饮食宜以清淡为主。
尽量少食用油炸、辛辣、油腻等食物,多食用新鲜蔬果,如黄瓜、西瓜、苦瓜等,以保持补水和清凉。
2.午休充足:夏季气温高,人体消耗较大,午休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以补充体力和调整体温。
3.避免暴晒:夏季阳光强烈,外出时要注意防晒措施,使用防晒霜、遮阳伞等防护措施,避免晒伤。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阳气渐消的季节,人体阳气也逐渐收敛。
中医养生认为秋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养肺润燥:秋季气候干燥,易导致人体肺部受损。
养生时可以多吃一些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2.适度运动:秋季气温适宜,人体精力充沛,适合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如登山、游泳等,以增强体质。
3.合理安排作息: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人们要注意增减衣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室内外温度的平衡。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阳气蕴藏的季节,气候寒冷,人体阳气也相对收敛。
中医养生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保暖防寒:冬季气温低,人体易受寒邪侵袭,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保护好头、颈、胸、腹、腰等寒凉易感部位。
2.合理补充营养:冬季人体消耗相对较大,要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多吃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摘要:中医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极其丰富,但其要旨不外乎是顺时养生。
顺四时而适寒暑养生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养生长寿的法宝。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也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中医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作为养生的核心,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关键字:中医养生,春夏秋冬养生一.中医认为,春天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季节。
《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不变。
”所以,春季尤其要注意调养肝。
春季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生气。
此外,春天阳气升,春天的药膳调养,要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人体正气。
1.情志宜平和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春季肝阳易动,人易急躁发怒,因此要驾驭和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预防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
所以,春季应保持心情舒畅,顺应肝调达之性,才能达到祛病强身的保健目的。
首先,人们应克制情绪,以免伤肝。
2.饮食宜清淡春季养生饮食宜清淡,应选择既利阳气升发又清淡可口的食物,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蜂蜜等,还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和野菜,如春笋、菠菜、韭菜等,以利体内积热的散发。
春季还应控制饮酒。
初春时节,寒气较盛,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和肝脏阳气之升发。
但不能贪杯过量。
3.运动要科学春天,冰雪消融,万木吐绿,是生发的季节。
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
中医四季养生漫谈

中医四季养生漫谈中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来调养身心,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四季的更迭变化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四季养生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和方法。
春为四季之首,万物复苏,阳气生发。
然而,此时气候变化较大,乍暖还寒,人体的阳气也处于升发之际,犹如刚出土的幼苗,较为脆弱。
所以,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在起居方面,应遵循“夜卧早起”的原则,适当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
穿着上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腰腹等部位,不可过早地减衣,以免受寒。
饮食上,宜多吃一些具有生发作用的食物,如豆芽、春笋、韭菜等,以助阳气的升发。
同时,应少吃酸味食物,因为酸味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舒展。
而甘味食物能补脾,可适当多吃,如大枣、山药等。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或抑郁。
中医讲“肝主疏泄”,心情舒畅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和条达。
可以多到户外走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使心情愉悦。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为旺盛。
此时养生重在养心。
起居上,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可以适当晚睡早起,但中午最好能午休片刻,以补充睡眠,恢复精力。
由于夏季气温高,出汗多,应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的清洁。
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西瓜、苦瓜、黄瓜等,既能清热解暑,又能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同时,可适当食用一些养心的食物,如莲子、百合等。
要注意多喝水,以补充汗液流失所导致的水分缺失,但切忌贪凉饮冷,以免损伤脾胃。
夏季炎热,人容易心烦气躁。
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书法等方式来静心宁神。
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气候干燥,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阴气渐长。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起居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
此时气温多变,要注意增减衣物,以防受寒。
饮食上,要少吃辛辣、煎炸之物,以防助燥伤阴。
可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蜂蜜等。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总结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总结中医四季养生知识总结导言: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达到保健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养生知识出发,详细介绍中医对于每个季节养生的要点和方法。
第一部分:春季养生1. 春季气候特点:春天阳气逐渐升发,气温回升,昼夜温差大。
2. 饮食调理:-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芦笋、菠菜等。
-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葱等。
- 宜多喝温开水或淡茶水。
3. 起居调理:-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 运动调理:- 多参与户外活动,如散步、晨跑等。
- 适当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第二部分:夏季养生1. 夏季气候特点:夏天阳气旺盛,气温高,湿度大。
2. 饮食调理:- 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黄瓜、西瓜、草莓等。
- 忌食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 宜多喝凉开水、绿豆汤等清凉饮品。
3. 起居调理:- 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阳光下。
4. 运动调理:- 避免在中午和下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进行剧烈运动。
- 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适量运动,如游泳、打太极球等。
第三部分:秋季养生1. 秋季气候特点:秋天阳气渐收,气温适宜,干燥少雨。
2. 饮食调理:- 多吃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 忌食辛辣和油腻食物。
- 宜多喝温热的饮品,如红枣水、菊花茶等。
3. 起居调理:-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适当使用加湿器。
4. 运动调理:- 可选择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健身操等。
- 避免剧烈运动过度消耗体力。
第四部分:冬季养生1. 冬季气候特点:冬天阳气收藏,气温低,干燥寒冷。
2. 饮食调理:- 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蒜、羊肉等。
- 忌食生冷和寒凉性食物。
- 宜多喝温开水、姜汤等暖身饮品。
3. 起居调理:-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感冒。
- 居住环境适当加湿,并保持通风良好。
中医四季养生漫谈

中医四季养生漫谈正文:一:引言中医四季养生是指根据不同的季节,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个季节对应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春天养生1. 春天气候特点:温暖湿润,万物复苏。
2. 养生重点:a) 调整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油炸和辛辣食品。
b) 适度运动:进行室内外锻炼活动,并避开大风寒冷时段。
c) 注意情志调摄:保持心情愉快,减轻压力。
三:夏天养生1. 夏天气候特点:高温潮湿, 阳气旺盛.2. 兴奋重要:a)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少出门在阳直射强日之下;午休补眠;b)清淡易消化为主: 合理选择粗纤维含量丰富及容易被人机体所接受与利用的膳食能提供足够营能源;c)防止过故办法汗流失导致体内水分不足,多喝白开水、吃清凉食物。
四:秋天养生1. 秋天气候特点:温度适宜, 湿度较小.2. 养生重点:a) 调整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b) 注意保暖:早晚温差大,注意添衣防寒。
c)锻炼身体: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提高抵抗力.五:冬天养生1. 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阳气收藏于地下.2. 充实能量:a)均衡营免费与调节好作息时间;b)进一步强化对人机体所需求微量元素及维他命D3 的供给;c ) 大部份时刀在户外活动应该穿着厚服装并举行相当程式之有规很训细胞呢为主要目标而展开之偏向性游戏或者其他形态之娱乐休闲活动;附件:本文档涉及到以下附件,请参考使用:- 季节变换中医药方剂数- 春季养生食谱推荐- 夏季户外运动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1. 中医:传统中华民族的医学体系,包括针灸、汤剂等治疗方法。
2. 兴奋重要:在夏天进行适当的活动和休息以保持身心健康。
3. 作息时间: 每日起居与工作之间所安排好各项事务处理时刀.。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四季更迭,万物生长,人体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四季养生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医讲究“春养肝”。
在这个季节,人体肝气旺盛,宜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我们可以通过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来舒展筋骨,调和气血。
同时,饮食上应以清淡、养肝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如菠菜、柑橘等,以养肝血,疏肝气。
夏季炎热,人体出汗较多,中医认为“夏养心”。
此时,我们要注意保持心平气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运动上,可以选择游泳、慢跑等,以清热解毒。
饮食上,宜清淡,多吃绿豆、西瓜等消暑食物,避免辛辣油腻。
秋高气爽,中医提倡“秋养肺”。
秋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咳嗽、咽痛等症状。
此时,我们要注意保养肺气,多吃润肺食物,如梨、百合等。
此外,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登高、赏菊,以养肺气,防秋燥。
冬季寒冷,中医主张“冬养肾”。
在这个季节,人体阳气内敛,宜温补养肾。
我们可以选择慢跑、瑜伽等运动,以增强体质。
饮食上,多吃黑芝麻、核桃等温补食物,以滋养肾精,固本培元。
四季养生,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1. 合理作息:顺应自然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 适量运动: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活力。
3. 饮食调养: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合理搭配饮食。
4.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整情绪,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5. 中医养生: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中医养生方法。
让我们携手走进中医四季养生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愿您在四季更迭中,身心愉悦,健康长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灵枢本神>指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代医家也强调: 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告诉我们四时的阴阳,即生长收藏,为万物的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同时也反映出逆其四时阴阳变化的危害四季养生
1.春季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物复苏,天地生机盎然,是万象更新的开始春季五行属,<尚书洪范>: 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在春季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事物和现象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春在五脏关系中属肝,而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志为怒由于春季属肝木之令,因此在春季期间要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力戒暴怒忧郁在运动方面可选择散步踏青太极拳八段锦等,但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宜出汗太过,结束时应擦干汗液,换上干衣物,以防着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肝气的疏泄,使身体的阳气更好的生发,有助于肝气的升发与春季升发的特点相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饮食方面,春季肝木旺盛,处理不当易造成肝木乘脾,应多辛甘少酸以养脾气,用辛甘发散清淡之品以助人体阳气,如黄绿蔬菜水果等,不宜食酸涩收敛寒凉油腻之品,以防损伤脾阳在起居方面,春季适宜夜卧早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
点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
2.夏季养长化: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是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之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中医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尚书洪范>: 火日炎上,土爱稼稽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稼稽,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在夏季中具有温热上升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人在天地之气交合的过程中,受夏季炎热气候的影响,机体内机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阳气外发容易外泄而夏长夏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属心脾,而心的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机能是主运化和主统血在炎热的夏季,以暑湿之气为主,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损伤人体的阳气当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膳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容易造成伤津,津伤时即见气短口渴乏力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等症若不及时处理,升泄太过,热邪会伤血络,扰乱心神,会进一步造成神昏檐语,甚至碎然昏倒,不省人事而死亡而且暑多夹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有重浊轴滞趋下的特性,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湿邪易困脾阳,因为脾是喜燥恶湿的,一巳脾阳为湿邪所遏,这将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易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小便不爽的症状因此,夏季除了顾护阳气以外,同时也应养阳由于热邪易扰心神,因此在情志方面要重视心神的调养,注意保持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工作压力要心平气和,切忌大悲大喜大怒,以心静自然凉来达到养心的目的在运动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适度运动,如瑜枷晨运游泳等,尽量避免过量剧烈运动而导致中暑夏季出汗较多,在饮食方面多喝水多食水果,宜适当食酸味及咸凉食品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 出汗过多;咸性寒凉,可起到清火散热的作用,同时补充出汗过多丢失的盐分,如西瓜\绿豆
汤\酸梅汤\生脉饮等。
在起居方面,夏季睡时最短,提倡夜卧早起,,以便充分地接受大自然阳气的沐浴。
3.秋季养收,I秋季,天地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收敛,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秋季五行属金,<尚书洪范I 金日从革。
, 从,,顺也; 革,,即变革,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引申为在秋季中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秋季在五脏关系中属肺,而肺的生理机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以宣发肃降为其运动形式,同时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燥为秋季的主气,具有干燥\收敛的特性。
当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由于肺为娇脏,喜润恶湿,因此燥邪也易通过口鼻而入,燥伤肺津\肺络,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干咳少痰,或痰轴难咳,或痰中带血等。
由于秋季在志为悲,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因此在情志方面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培养乐观的情绪,使神志安宁,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秋季,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可以选择散步\长跑\太极拳\练气功等,进行户外运动。
户外锻炼可增强体质,耐寒抗病,补养肺气,消除秋愁。
秋季宜收不宜散,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秋梨\蜂蜜\山药\百合\萝卜\柿和橘等。
在起居方面,提倡早睡早起,每天保持至少8h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阴精的收,,同时也要注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
4.冬季养藏,I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冬季五行属水,<尚书洪范I 水日润下。
,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在冬季中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因此,要注意冬季藏,的特性,而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就是养藏,,要注意收藏阴精,保护阳气。
冬季在五脏关系中属肾,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在寒冷的冬季,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
寒是冬季的主气,
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
寒邪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可导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
如外寒袭表,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鼻涕等症。
寒邪凝滞易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常表现为头身肢体关节疼痛\寒痹或痛痹等。
寒邪收引,可使膳理\经络\筋脉收缩,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
在情志方面应顺应冬季藏,的特性,保持精神安静\心情愉悦,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如过度兴奋\激动或忧伤\焦虑,则易扰动体内潜伏的阳气,甚至使阳气耗散,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冬季只有做到安神定志\清心宁静,才能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应平衡,才能养藏,,从而达到减少疾病的目的。
俗话说I 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说明冬季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冬季虽然天气寒冷,但亦要注意运动,因为运动可促进体内气血流通,增强御寒能力。
可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长跑等,但在室外锻炼要注意预防感冒以及冻伤。
在饮食方面,冬季是四季中进补的最佳季节,因此宜多温少寒,补肾助阳,如大枣\羊肉\鸡肉\核桃等;同时也可以适当补肾阴,如六味地黄九\龟板\鳖甲等,与冬季闭藏规律相适应,护阴潜阳补阳。
在起居方面,冬季提倡夜卧早起,,避寒保暖,以顺应阳气的变化;否则如果起得太早或太晚,都可能会使阳气无法舒展升腾,不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
同时在冬季还需要注意不要房劳过度,尽量不要违背了冬季藏,的特点,以免耗伤人体肾精。
小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
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自然之道,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在养生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了解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要结合季节特点,顺应阴阳的变化,运用中医的理论进行适当的调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