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百家争鸣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18张PPT)

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 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 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D
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的源头,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 的认同,对国家的热爱。
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4
一、儒家思想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 人,教育家,政治家。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课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
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
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
子》 (2)道德观:舍生取义
二、道家 、法家和墨家
(一)道家 1.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 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孔子有个弟子叫冉雍,他父亲是一个小偷,弟子都有些歧视他。 有一天,孔子带子弟们去郊游,走着走着,在不远的地方看到一条 小牛,小牛的毛色纯赤、头角又端庄,非常漂亮!
有个学生说:“我记得老师说过,祭祀山川神祗就需要这样的牛”。 孔子故意摇摇头,有些惋惜地说:“但是这头牛不行!他血统不好,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3)观点 建地主阶级利益
• 仁旳思 想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创建儒家学派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王道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使儒学体系愈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旳创始: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相往来
福祸相依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种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旳什么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2.庄子旳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正确;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能取得精神上旳自由。
庄子名言
•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 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3、法家一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旳利益)
• ①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旳 • ②以法治国 • ③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施君主专制—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旳历史发展 趋势
守株待兔旳故事阐明什 么了?
①以为事物是发展变化旳 ②治理国家旳政策、措施必 须与时俱进。
4.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旳代表——墨子 墨子旳主要思想
2.产生旳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旳使用和牛耕旳推广,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社大会大夫变崛革起。奴隶制
走向解礼体乐,崩封坏建制度兴起,社会转型天。下大乱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旳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认识:一定时期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旳产物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位于孔庙东侧, 位于孔庙东侧, 天下第一家” 有“天下第一家” 之称, 之称,是孔子嫡系 长期居住的府第, 长期居住的府第,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 官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 典型建筑。 圣府大门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第 3、 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 物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孔子—— 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身世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思想
从政经历 成就 政治思想:“仁”、“礼” 仁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等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思想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地位
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551年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 479年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对他的尊称。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 孟子,名轲, 邹国人, 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 子的孙子子思, 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 教书为主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 于各诸侯国。 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 书立说, 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 理成《孟子》一书。 理成《孟子》一书。冯 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 理想主义代表。 理想主义代表。
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书影
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评价
“齐物”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失去 探究客观真理的信心 “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的贵族 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总的来说起了不良影 响
四、韩非与法家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师从荀子, 与李斯是同学。他的思想成为 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 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
荀子的思想特点及影响: 1、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 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 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2、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主要思想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兵家 孙有教无类”“因材 孔子 春秋 战国 施教” “仁政”;性善说;浩然之气 儒家 孟子
战国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性恶论”;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墨家 墨子 战国 节葬 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 兵家 孙膑 战国 用
孙膑
《孙膑兵法》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
历史必修3笔记之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3笔记专题一中国传统文恶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经济:铁力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
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不同的社会阶级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抓住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宣扬自己的主张。
3.文化:私学兴起推动民间文化的发展。
二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1)孔子:春秋末期,代表奴隶主阶层观点:①“仁”和“礼”(核心)“仁”爱人,一爱人之心和谐社会关系。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借用而爱人”“民本”“礼”“克己复礼”恢复“固礼”评价: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统治ⅱ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具有一定保守性②“为政以德”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④“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活动:ⅰ儒家学派创始人ⅱ创立私学ⅲ编纂《六经》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
⑵孟子:(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观点:①性善论②仁政③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⑶荀子:(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观点:①性恶论②天人关系“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③政治:主张“仁义”“王道”兼以法制④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⑤君舟民水(民本思想)△孔孟荀思想比较:同:①提出民本思想②都体现“仁”“礼”思想异:1.性论:孟:性善论荀:性恶论2.阶级立场:孔子(春秋):奴隶主阶级孟荀(战国):地主阶级2. 道家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的“辩证法”③小国寡民④“无为而治”顺其自然3.法家韩非子(集大成者)——地主阶级①加强君主专制②以法治国,例行赏罚③奖励耕战④事异而备变(法律要应时而变)4.墨家墨子(小生产者、平民)观点:兼爱、非攻、尚贤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
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
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
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 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 治相结合。
荀子讲学图
荀子的思想
荀子 一反“儒 者不入 秦”的惯 例,访问 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 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 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 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 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 建统治者所用。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生平 2、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 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 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 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 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 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 情和爱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 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 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 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 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 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 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 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 思想火花吧!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百家争鸣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2、主张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非 子
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四)墨家学派
1、代表
墨翟(创始人)
2、主张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一)儒家学派 1、代表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2、主张
领域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主要内容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民本)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 发展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概析
[ 总体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
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民贵君轻; 施仁政,政在得民,给农民一定 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孟子
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用。 材料二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 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材料三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地,辍广。……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主张人 在自然界面前不能完全逆来顺受。制 天命而用之。 荀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 阜 孔 庙
以孔子故居为庙,以皇宫规格 而建,历经多朝扩建,成为中国 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 大 成 至 圣 文 宣 王 ”
生前如丧家之犬,死后获誉 “至圣”,如何认识这样的反差?
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
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
2、思想主张:①“仁”、“礼” ②主张“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论语·为政》
③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 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智)。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 知矣。”
(一)儒家学派
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汉代儒学 百家争鸣
明末清初
宋明理学
思想活跃 局面
春秋 创立
罢黜百家 程朱理学 明清 独尊儒术 陆王心学 批判继承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学派数量多;“争鸣”指 争论和学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 派相互争辩、学习的局面。
儒、墨、道、法、名、兵、农、 杂、小说、纵横、阴阳家等。
树立威望
主
术:权术
驾驭官员
集 权
三刀:法:明文规定
统治人民
(三)法家学派
1、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 2、集大成者:韩非子
(1)加强君主集权(法、术、势)
(2)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3)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
(4)严刑峻法,实行法治
二、代表人物及观点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 子 孟子 荀 子 老 子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2、战国庄子 1、“道”为最高原则 2、“齐物论” 3、逍遥的态度
二、代表人物及观点
儒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家
法家
孔 子 孟子 荀 子 老 子
庄子
韩非子
(三)法家学派
1、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 害 刑势过立不威避,大术臣驭,臣赏,善法不制遗民匹。夫。
加 两面:赏罚分明
强
君
势:权势
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当时 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⒈ 古代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儒、道 是两座文化高峰;
后世 2、奠定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中国思想文 化的第一个活跃时期; 3、影响后世,惠泽中外。
儒、道、法、墨四大学派的特点 因各学派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其 思想也会不同;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
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有物混道成可,道先,天非地常生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道行生而一不,殆一,生可二以,为二天生地三母,。三吾生不万知物其。 名,强有字无之相曰生道,,难强易为相之成名,曰长大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1)儒家:重仁政、礼治和教化
(2)道家:追求自然、无为
(3)法家:重法治权谋和变法革新
(4)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新课小结
经济 政治 阶级 文化
一、历史背景
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
分封、宗法崩溃 (王权衰落、诸侯争霸)
“士”层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私学兴起
二、代表人物及观点
儒家
(一)儒家学派
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孔 子 孟子 荀 子
没落贵族,生于春秋 以述为作,好古敏求 鲁国为官,志不得遂 周游列国,“丧家之犬”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 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 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 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 道。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 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 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 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 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 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 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领域
主要内容
思 政治 “仁”、“礼” 、“德治”
想 思想 “重人事远鬼神”
学 说
教育 思想
文化贡献
(一)儒家学派
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 政治 “仁”、“礼” 、“德治”
想 思想 “重人事远鬼神”
学 说
教育 思想
创办私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文化贡献
人之政有治思是想四““端仁仁也义政,礼”犹智;其”有为四四“种体仁道也德政。规”范;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一)儒家学派
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荀荀则劳矣子子人载而,曰曰性领舟欲其::观域,休善““水,者今君亦此伪人者学覆人也“之,习荀舟之。性性舟的子。情恶,也的最性”论思饥;高想也主”而庶目成要。欲人就标内…饱者容是…,,掌寒水握人而也礼之欲。性暖水恶,
不相往来。
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 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 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之本与!”
——《论语》
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仁 内在修养
子曰:仁者爱人。 有等级的爱!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曰: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礼 礼节规范, 周礼 伦理秩序 别贵贱、序尊卑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一)儒家学派
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孟子曰:人皆孟有子不的思忍想人成之就心(同情心)… 无恻隐领之域 心,非人也;主无要羞内恶容之心,非人也;
无孟辞子让曰之:心,人非性人之也善;也无是,非犹之水心之,非就人下也。 恻辞也隐让人。之之性人观心心无,,仁礼有性之之不善端端善论也也,;;发水羞是展恶非无孔之之有子心心不的,,下“义智之之仁。端端”也也;。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连绵,纷争不休。 按一般规律,人们往往认为这一阶段经 济残破,民生凋敝,文化园地百花凋残。
孰不知这一时期恰是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底层成员处境改善,文化极为繁荣 的局面。
一、历史背景 私学兴起 士人崛起
铁犁牛耕推广, 生产力提高, 井田制崩溃
分、宗瓦解, 王 室衰微 诸侯争霸
一、历史背景
庄子
韩非子
墨翟
(四)墨家学派
墨翟 (1)兼相爱,交相利 (2)非攻 (3)尚贤 (4)节用 (5) 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表法、
“类”“故”等逻辑术语) 墨家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三、历史意义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
道有生无一相治,生大一 ,国生难若二易,相烹二成小生,鲜三长, 短三相生形万,物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二)道家学派
1、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哲学 1."道"是万物的本源
思想 思想 2.朴素辩证法思想
学说
政治 主张
政治思想
礼法并用 德治与法治结合
君舟民水
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代表人物及观点
儒家
道家
孔 子 孟子 荀 子 老 子
庄子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 才的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 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