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合集下载

FY-2号(02)批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PDF](1.25MB)

FY-2号(02)批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PDF](1.25MB)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SMC)
风云二号(02)批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1 卫星介绍
《风云二号》C 星(简称 FY-2C)星已于 2004 年 10 月 19 日发射成功,目前卫星定点 于 105°E 赤道上空。
2 有效载荷介绍
FY-2C 卫星主要有效载荷为红外和可见光自旋扫描辐射器 VISSR,其技术指标如表 4.1 所示。
表 4.2 FY-2B S-VISSR 图像数据编排方式
红外通道 IR1
8 比特数据 水汽通道
IR2
S-VISSR 图像数据部分
6 比特数据
可见光
可见光
可见光
保留通道
通道 1
通道 2
通道 3
VIS1
VIS2
VIS3
可见光 通道 4 VIS4
FY-2 C 星的扫描辐射计光谱通道比 FY-2B 有以下变化: (1)将 10.5~12.5µm 红外通道分裂为 10.3~11.3µm 和 11.5~12.5µm 两个通道; (2)增加一个 3.5~4.0µm 的中波红外通道; (3)可见光观测谱段由 0.5-1.05µm 改为 0.55-0.90µm。 FY-2 C 星观测通道的定义如表 4.3 所示。
表 4.5 S-VISSR2.0 数据格式
同步 码
文件 段
IR1~IR3 高 8 位数据区
有效信息 图像数据段
VIS1~VIS4 数据区
IR1~IR3 低 2 位数据区
IR4
数据 区
SYN C
10000
DOC
2040 8
(8 比特)
IR1 IR2 IR3
2040 2040 2040
8
8
8
VIS1

风云二号卫星在轨辐射定标技术进展

风云二号卫星在轨辐射定标技术进展

VISSR
注:*代表 FY-2F及其后续星中,VIS波段范围高端调整为0.75μm
表,以全面提升定量化应用水平为主要目标。这其 中,发展新的在轨辐射定标技术并显著改善辐射测量 性能,是实现全面定量化应用目标的关键。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日、欧等国或国际 组织相继发展了各自的静止气象卫星系统,目前均已 进入了第二代卫星的业务应用阶段,包括 GOES-N、 MTSAT-2R 和 MSG-2 等,且红外波段定标精度已达 1K左右的较高性能水平[1]。同时,与FY-2同属第一代 卫星的欧洲 Meteosat-7 与 Meteosat-8 卫星采用工作在 不同温度点上的冷、热双内黑体方案,无需对前置 光路组件进行辐射贡献估计,在轨辐射定标精度达 1.5~2K;而日本GMS-5则采用了与FY-2 类似的单个 内黑体方案,通过引入由前定组件遥测温度经线性 组合后的近似等效黑体温度,在轨辐射定标精度达 1.7K,整体定标性能略逊于第二代卫星 [2]。 本文将在简要回顾 FY-2 卫星在轨辐射定标技术 的基础上,重点介绍2012年以来的最新进展,包括引 进吸收的全球空基交叉定标系统(Global Space-based Inter-Calibration System,GSICS)[2]、自主建立的基 于月球辐射校正的内黑体定标( Calibration of Inner Blackbody corrected by Lunar Emission, CIBLE)等方 法及其实际应用效果。同时,对未来我国静止气象卫 星在轨辐射定标技术的发展思路,做了初步探讨。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气象科技进展 3(6)- 2013

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故障处理及维护

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故障处理及维护

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故障处理及维护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接收系统负责接收处理卫星广播的展宽资料任务,是一个集资料接收、数据处理、专业应用、对外服务及资源共享为一体的综合系统。

完成静止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处理、图像显示、产品生成及网络分发功能,本文主要阐述它的系统组成、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

标签:卫星接收故障处理维护1概述静止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由抛物面天线,高频头、接收机、数据摄入器、软件及微机处理系统组成。

各气象台(站)的卫星接收系统运行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台(站)的预报和其它业务。

下面简单阐述一下对它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

2故障及排除卫星接收系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是我们保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1接收机电源灯不亮检查220V电源是否插好,开关是否打开,保险丝是否烧断,以上如正常需换接收机;同时需检查电源电压、防雷设施和接地情况,如不正常需先处理。

2.2接收机电源灯亮,但接收机收不到信号(1)由于天气等原因,造成天线的仰角、方位角发生变化所致;查看仰角、方位角,如有变化进行调整。

(2)由于电缆中断,检查电缆与计算机连接处,电缆与高频头连接处,及电缆经常磨损处;可做一下环路和开路测试,如有问题换电缆或电缆头。

(3)由于高频头故障,在北方多数由于冬天恶劣天气造成馈源帽毁坏,导致高频头毁坏,需更换。

(4)由于主站出现问题没有发图,可问主站或临近的台站情况是否一样,如临近的台站情况一样,也能说明主站出现问题,不管什么原因,等主站恢复正常即可。

2.3接收机能收到信号,但计算机收不到数据(1)是否已将接收程序退出,USB进机接口的连线是否接好,以上如正常需换数据摄入器。

(2)若接收的图象小于1000行,或误码太多,系统也不处理此时次云图资料。

经常如此,查看天线仰角、方位角,如有变化进行调整。

2.4接收计算机收到数据,显示用计算机收不到到数据检查网络是否正常,文件存放和处理路径是否正确;先检查IP是否在一个网段上,再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如有问题需处理网络连接。

2014年卫星发射

2014年卫星发射

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风云二号08星是风云二号03批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工程的第二颗业务应用卫星。

风云二号07星于2012年1月13日成功发射,目前在轨运行良好。

风云二号系列卫星主要用于获取可见光、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气象、海洋、水文监测数据,进行展宽数字云图转发及信息传输,是我国开展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的重要天基平台。

风云二号08星和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研制。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3次飞行。

15、2014年12月27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六号送入太空。

遥感卫星二十六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遥感卫星二十六号和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研制。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2次飞行。

14、2014年12月11日3时3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五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遥感卫星二十五号主要用于科学实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遥感卫星二十五号和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均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研制。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1次飞行。

13、2014年12月7日11时26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12、2014年11月21日,“快舟二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入轨。

该卫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

继2013年“快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此次发射成功将为“快舟”的后续发展铺筑道路。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一、概述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由两颗试验卫星和三颗业务卫星组成。

并获得国际电联认可的三个空间网络位置,即86.5。

E、105。

E和123.5。

E。

风云二号卫星系统从整体上讲,与国际上目前正在使用的静止气象卫星技术水平相当。

尽管在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技术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比其他国家做的好。

风云二号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国际在轨卫星同等的水平,这为我国在气象领域赢得了尊重。

二、技术特色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控制管理和业务运营系统庞大而复杂。

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数据与指令接收站(CDAS)、系统运行控制中心(SOCC)、资料处理中心(DPC)、应用服务中心(ASC)、计算机网络和存档系统(CNAS)以及用户利用站系统(USS)六部分组成。

○1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技术特色:1、静止轨道观测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5个通道的观测仪器,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2、稳定的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3、多通道工作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三通道(可见光、红外和水气光谱特性通道)扫描辐射计。

利用风云二号卫星可见光通道,可以得到白天云和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信息;利用红外通道,可以得到昼夜云和地表发射的红外辐射信息;利用水气通道,可以得到对流层中上部大气中水气分布的信息。

4、双星观测策略两颗定点于不同轨道位置的卫星同时进行业务观测获得的数据,确定双星观测重叠的区域,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将重叠区域中各像元对应的双星观测数据以及生成的图像和定量产品叠加在一起,提高图像和定量产品的时间分辨率。

○2三、主要用途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主要用途:1、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

五上语文 阅读专项提升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专题卷人教统编版

五上语文 阅读专项提升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专题卷人教统编版

五上语文阅读专项提升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专题卷(一)气象卫星如今,浩瀚的太空又多了一颗新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有增强我国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延长预报时效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气象卫星在非气象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我国从1985年开始研究利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的方法。

经过几年努力,现在,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可以利用卫星云图照片,随时发现热源目标,经过放大处理后,能清晰地显示出森林或草原火灾发生的位置、范围和强度。

我国海洋渔业部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分析鱼群活动已获得成功,使研究区当年的鱼产量比原来提高5~7倍。

此外,根据气象卫星红外遥感资料与被测表面温度密切相关的原理,可以制作海水表层温度场分布的等值线图。

而渔场的形成、鱼汛旺发的迟早与海水温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温度场的分布特征来确定或预测渔场的中心位置。

这样,单是缩短渔轮在海上找鱼的航行时间、使之少浪费柴油一项,就可节省大量开支。

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监测在我国已成为事实,其中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及冻旱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测算、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报等。

利用我国气象卫星地面站接收麦区作物光滑卫星图,能得到小麦生长的准确情报,目前已在北方11个省份应用,每年对小麦产量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5%以上。

1.从全文看,本文说明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请用第①段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属于本文过渡句的一项是()A.我国从1985年开始研究利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的方法。

B.我国海洋渔业部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分析鱼群活动已获得成功,使研究区当年的鱼产量比原来提高5~7倍。

C.不仅如此,气象卫星在非气象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3.本文主要说明了气象卫星在哪些方面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四自然段中两个数字的运用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食物为何挂在树上①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死去的长颈鹿和羚羊被挂在树杈上。

浅谈风云二号卫星产品在地市气象台的解释应用

浅谈风云二号卫星产品在地市气象台的解释应用

-----------------------------------Docin Choose -----------------------------------豆 丁 推 荐↓精 品 文 档The Best Literature----------------------------------The Best Literature风云二号系列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自从1997年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二号试验型卫星A星(简称FY—2A)以来,又先后发射了FY—2B试验型卫星,FY—2C业务卫星。

2006年12月8日,FY—2D业务卫星又成功发射。

FY—2D与目前正处于业务运行的FY—2C共同实现在轨备份,形成双星组网观测能力,可形成对我国范围内的气象最高15min/次的连续观测,从而能够有效地监测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强度变化,对我国的防灾减灾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正处于业务运行的FY—2C卫星数据实时生成的图像产品、定量产品和人机交互产品,通过气象部门9210通信系统陆续分发,地市气象台的预报员都可以得到,但不足的是,由于地市气象台的预报员对卫星产品了解太少,能得到的相关培训机会不多,致使绝大多数卫星产品不能被投入业务使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几种常用的、对日常预报业务有重要作用的风云二号卫星产品,以提高地市气象台预报员对风云二号卫星产品的使用率,这对提高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预报准确率具有积极意义。

1可见光云图由于可见光云图在夜间不能使用,因而在地市气象台使用得较少。

但可见光云图具有红外云图所不及的长处。

第一,可见光云图的空间分辨率大,FY—2C可见光云图的空间分辨率在星下点为1.25km,而红外云图的空间分辨率在星下点为5km,也就是说,利用可见光云图能更好地捕捉到小尺度对流云团,对汛期局地对流天气的预报意义非凡;第二,雾在可见光云图上表现为纹理均匀、边界整齐光滑或与地形等高线吻合,与中高云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白天利用可见光云图,结合红外云图,比较容易识别大雾,而红外云图上则很容易将雾和地表混淆;第三,沙尘暴具有极高的反射率,在可见光云图上比较容易与低云区分,但在红外云图上其顶部亮温与低云接近,不好区分;第四,只有可见光云图上才能看到暗影(在可见光图像中,太阳斜射到云上,形成的阴影叫做暗影),利用暗影可以清晰地识别强对流云团的上冲云顶,而上冲云顶是对流发展最为旺盛的区域,与雷暴、冰雹、暴雨等相关,对强对流天气的落区预报有很强的指示意义。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云相态识别算法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云相态识别算法

Cl u h s e e to l o ih o e s a i n r a el e d t o d p a e d t c i n a g rt m f r g o t to a y s t l t a a i
( a o a S t leMe oo g a C ne , e i 1 0 8 , hn ) N t n l ae i t rl i l e t B in i lt e oc r j g 0 0 1 C ia
mo y arc p a e b e e tn e o iil ,n a nr r d b n s n rg t e s tmp r t r fifa e a d .T e ie t d n t h s y rf ca c fvsb e e ri f e a d ,a d b ih n s e e a u eo r rd b n s h d n i i f l a n — l lu h s a o ae t C o d a r d cs f d c o d p a e w s c mp rd wi ln S t p o u t. T e e a l n lss i d c t d t a wo k n s o aa r g r ig e h h x mpe a a y i n i ae h tt id f d t e ad n c n i e t a e ae h g e h n 9 % frh g a e c l u o ss n t ih rt a 7 t r r o ih l y rie co d,i cu ig d e o v c in a d cru .F rlw a e lu s n l d n e p c n e t n ir s o o w tr co d , o
p yil ’ ie a d t e mo y a c p a e h a e r p s sa g o p d d tci n meh d t e t y co d p ril st e a t e S s n h r d n mi h s .T ep p rp o o e r u e ee t t o i n i lu a t e’ r c z o od f c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FY-2)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

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

主要性能参数卫星质量:1365公斤轨道特性:地球静止轨道设计寿命:3年发射历程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5颗,即风云二号A/B/C/D/E,两颗试验星(风云二号A/B),三颗业务星(风云二号C/D/E)。

其中风云二号A 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

从风云二号C星起,扫描辐射计由三个通道增加到五个通道,在性能上较风云二号A/B两星有较大的改进与提高。

风云二号C 星和D星已分别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年发射。

E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

12月23日8时5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6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飞行24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卫星已经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经过一系列控制,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123.5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06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可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气象监视,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和转发气象、海洋、水文等观测数据;监测太阳X射线和空间粒子辐射数据等。

卫星重1.39吨,在轨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用户为中国气象局。

我国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发射的"风云二号"04星、05星,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双星组网运行观测,目前两颗卫星工作状况良好。

这次发射升空的06星,是04星、05业务星的在轨备份星和接替星,它的成功发射,可增强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连续、稳定运行的可靠性,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天气观测、气象预报和减灾防灾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对加强我国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提高我国在气象领域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风云二号卫星既是高科技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材料技术、关键的元器件技术,以及应用技术,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参与卫星、运载、测控、发射、应用五大系统的科技人员成千上万,历经20余年,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

风云二号A星发射之后,上天运行了3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一些故障,只能间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时之后就要休息。

B星发射上去之后,运行了不到8个月,星上有一个部件开始出毛病,卫星转发下来的信号比正常情况下衰减很多,接收起来非常困难。

前面两颗星,大家搞了很多年,在气象业务应用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没有实现业务化。

但这两颗卫星在天上运行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包括空间环境,卫星运行的环境数据很多都是在卫星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然后科技人员经过分析研究和大量的地面模拟试验,再拿出解决办法。

在两颗星的基础上,风云二号C星做了256项大的技术改进,这些改进完全是在A星、B星失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完全可以说,风云二号卫星的成功是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三代人艰苦努力,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

技术特色总体来讲,在一些基础性、关键性基础上,我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些差距,但是风云二号卫星有我们的特色,在许多地方做的令世界同行侧目。

所以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当之无愧的。

归结起来来说,有五个方面能够体现风云二号的技术特色: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高清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

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

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

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定量应用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

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

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

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经济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效益首先体现在重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以及重大的气象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发挥了非常特殊的作用。

2006年至2008年这三年过程中,据统计,影响我国的台风72个,其中有23个台风是登陆的,所有的这些台风风云二号一个都没有漏过。

比如2005年登陆我国的超强台风"海棠",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以及2007年超强台风"罗莎"的监测预报过程中风云二号卫星都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风云二号卫星对暴雨、沙尘暴、大雾、草原和森林火灾等也有很强的监测能力。

比如2007年的江淮暴雨,由于持续暴雨最后作出了在安徽王家坝分洪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从国务院领导到当地政府,以及中国气象局领导都高度重视,迫切需要了解天气的实况过程以及预报结果,关键时刻风云二号卫星提供的资料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再举个例子,2006年黑龙江和内蒙的森林草原大火,风云二号卫星不仅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态火情监测产品,还提供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天气分析产品,为最终扑灭大火立下了汗马功劳。

社会效益现在电视观众每天都能通过各种电视节目收视到风云二号的云图,通过云图来了解天气形势,比如今天晚上肯定会有台风"浣熊"的预报。

这既是对百姓的服务,同时也是宣传和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公众对自然灾害防御的意识有很重要的价值。

当然,它的社会效益远远不限于如此,除了在气象防灾减灾应用上。

国内的民航、交通、农业、渔业、水利、电力、林业、军队等很多部门都在利用风云二号的资料。

举个例子,风云二号有大雾的监测能力,交通部门就很需要这方面的资料。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所以,风云二号卫星的投入产出比是很高的,效益巨大。

国际地位风云二号卫星系统从整体上讲,与国际上目前正在使用的静止气象卫星技术水平是相当的。

尽管在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技术上,我们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在某些方面也比其他国家做的好,同时,我们赶超的势头和进步的速度是最快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国际公认。

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国际在轨卫星同等的水平,这给我们国家在气象领域赢得了尊重。

风云二号卫星在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整个东亚这块,特别是印度洋、青藏高原的卫星观测过去是一个很薄弱的区域。

我国风云二号卫星定位于东经105度,其位置决定了它是整个地球观测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获得的观测资料对国际的气象界乃至地球科学界都是一个贡献。

在世界气象组织的空间计划中,风云二号卫星被列为骨干业务卫星,承担为全球天气和气候观测的义务。

在上个世纪我国的气象卫星应用主要依靠国外的卫星资料,现在不仅有自主卫星,还对外快进行资料共享和数据服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从过去使用人家的变成现在人家使用我们的,这体现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也奠定了我国家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地位。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使用风云二号卫星资料,评价也很积极,比如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欧洲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我们国家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都在用风云二号的卫星资料。

双星观测优势继2004年10月19日发射了C星之后,时隔2年,在2006年12月8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D星。

这两个卫星对气象观测而言,就像人的两个眼睛,那在天上有一个卫星不行吗,干吗还要搞两个卫星?两个星观测的优势有两点:首先,是在轨卫星由于它的不可维护性,风险较大,难免有在轨故障或者失效,但是组织一颗卫星发射需要很长时间。

如果天上就一颗星,它突然坏了,那气象业务就中断了。

所以双星的第一个作用是实现在轨备份,确保气象业务不中断。

第二,两颗星可以同时观测,并不是冷备份,是一种热备份的概念。

同时观测的好处是:从空间上,可以扩大监测范围。

从时间角度,每一颗卫星每半小时观测一次地球,如果把半小时错开,比如这颗卫星10点30开始观测,下颗卫星是10点45开始观测,这样使时间间隔每次观测缩短到15分钟,这样重叠区域地方,每隔15分钟就可以看到天气过程。

通过实际的工作表明,双星15分钟的加密观测对气象预报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因为很多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发展非常快,特别是汛期,观测时间间隔过长会漏掉这些重要的天气过程。

比如有些局地的强降雨持续时间只有十几分钟,双星观测后这些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捕捉到。

双星重叠区动画技术,做的非常出色,是风云二号卫星应用的一个亮点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是二OO六年十二月八日八时五十三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颗卫星和在轨运行的"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可根据需要,实现双星对地同步立体观测。

北京时间八日八时五十三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颗卫星和在轨运行的"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可根据需要,实现双星对地同步立体观测。

星箭发射升空二十四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称,"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已经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经过一系列控制,卫星最终将定点于东经八十六点五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该星可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气象监测,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每天可获取二十八幅或四十八幅云图;收集和转发气象、海洋、水文等观测数据;监测太阳X射线和空间粒子辐射数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