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系列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系列

中国航天系列

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实践系列实践一号卫星▪实践二号卫星▪实践四号卫星▪实践五号卫星空间探测双星计划▪探测一号卫星▪探测二号卫星返回式卫星返回式卫星FSW-0▪返回式卫星FSW-1▪返回式卫星FSW-2▪返回式卫星FSW-3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对地观测卫星资源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环境卫星环境一号遥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遥感卫星二号▪遥感卫星三号▪遥感卫星四号▪遥感卫星五号▪遥感卫星六号▪遥感卫星七号▪遥感卫星八号▪遥感卫星九号▪遥感卫星十号▪遥感卫星十一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二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东方红四号卫星鑫诺鑫诺一号▪鑫诺二号▪鑫诺三号▪鑫诺四号▪鑫诺五号▪鑫诺六号中星中星5A▪中星6B▪中星8号▪中星9号▪中星10号▪中星11号亚太亚太2R▪亚太五号卫星▪亚太六号卫星▪亚太七号卫星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定位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北斗二号运载火箭现役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研制中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空间探测器月球探测嫦娥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火星探测中国火星探测计划▪萤火一号载人航天现役▪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研制中神舟十号空间站现役天宫一号研制中天宫二号▪天宫三号。

中国的卫星系列介绍

中国的卫星系列介绍

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实践系列科学卫星1971年3月3日,中国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成功。

它不仅测量了高空磁场、X射线、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环境参数,还进行了硅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应用卫星的一些关键技术的试验。

它在轨运行了8年,大大超过设计寿命,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为卫星的电源、热控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

1972年4月,实践二号卫星作为中国第一颗专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的科学实验卫星被列入国家计划。

为了充分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的能力,1977年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箭多星的设想,即把另两颗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与实践二号卫星一起送入太空。

经过多年的努力,1981年9月20日,风暴一号火箭终于一举成功地发射了这三颗卫星。

它不仅使中国在空间探测和新技术试验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且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实践二号上携带有用于探测太阳活动、地球附近空间的带电粒子、地球和大气的红外和紫外辐射背景、高空大气密度的11种仪器,并采用了自旋稳定且整星对日定向的姿控方式、整星无源主动式热控等新技术,为中国此后研制各种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

借助星上的探测仪器,实践二号甲和二号乙卫星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探测数据和有关技术试验数据,为空间科研提供了资料。

为了探测近地空间的带电粒子环境,研究它们对航天的影响,中国于1994年2月8日成功发射了实践四号卫星。

该星是高性能的小型科学卫星,使中国首次获得了海拔200 ̄36000km之间的空间环境参数和高能粒子效应资料。

我国的几大遥感卫星资料 中国的遥感卫星

我国的几大遥感卫星资料 中国的遥感卫星

我国的几大遥感卫星资料中国的遥感卫星我国的几大遥感卫星目前我国常用的商业用途的遥感卫星主要是高分系列、资源系列和环境系列。

高分系列: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系列: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环境系列:环境一号A、B高分一号高分一号卫星是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第一颗卫星,于xx 年4月26日12时13分04秒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

GF-1卫星搭载了两台2m分辨率全色/8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四台16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

高分一号卫星的宽幅多光谱相机幅宽达到了800公里。

目前高分一号影像数据已上线遥感集市。

卫星参数高分二号高分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分辨优于1米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于xx年8月19日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

GF-2卫星搭载有两台高分辨率1米全色、4米多光谱相机,具有亚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卫星综合观测效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卫星参数资源三号资源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图卫星,于xx年1月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填补了我国立体测图领域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

ZY-3卫星搭载了四台光学相机,包括一台地面分辨率2.1m的正视全色TDI CCD相机、两台地面分辨率3.6m的前视和后视全色TDI CCD 相机、一台地面分辨率5.8m的正视多光谱相机。

资源一号02C资源一号02C卫星曾经是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多光谱相机分辨率最高的卫星,于xx年12月22日成功发射,当时填补中国国内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空白。

ZY-1 02C卫星搭载两台HR相机,空间分辨率为2.36米,两台拼接的幅宽达到54km; 搭载的全色及多光谱相机分辨率分别为5米和10米,幅宽为60km从而使数据覆盖能力大幅增加,使重访周期大大缩短。

环境一号环境一号卫星是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对地观测系统,由两颗xx年9月发射的光学卫星(HJ-1A卫星和HJ-1B卫星)和一颗xx年11月发射的雷达卫星(HJ-1C卫星)组成。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中国的卫星事业呈现出异常飞速的发展趋势,科技领先优势愈发明显。

整理出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相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1、“东方红”系列通讯卫星①东方红一号:我国首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4月24日因此也被定位“中国航天日”。

②目前在轨6颗,是一系列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

③“中星”系列和“鑫诺”系列也是通信卫星。

2、“风云”系列气象卫星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目前已经建成了包含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两种气象卫星的气象观测网络,使我国成为了继美俄两国后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

3、“遥感”系列卫星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表覆盖和自然现象进行观测的人造卫星,主要用于国土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方面。

4、“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中国“北斗”系统。

5、其他科学实验卫星①悟空号:2015年发射,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

②墨子号:2016年发射,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

③慧眼号:2017年发射,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④羲和号:2021年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羲和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和制定时历的女神。

⑤夸父一号:2022年发射,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⑥张衡一号:2018年发射,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⑦太极一号:2019年发射,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

⑧天琴一号:2022年3月,“天琴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的全球重力场数据,“天琴一号”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⑨怀柔一号:2020年,怀柔一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怀柔一号”全称叫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旨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

中国航天大事记(卫星、神州飞船系列-嫦娥系列)

中国航天大事记(卫星、神州飞船系列-嫦娥系列)

中国航天大事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州二号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州三号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神州四号2002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

神州五号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杨利伟)神州六号2005年10月12日第一艘运载两人飞船(费俊龙、聂海胜),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神州七号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第一次宇航员出舱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9年3月1日成功撞击月球。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

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对地观测卫星介绍分解

中国对地观测卫星介绍分解
卫星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倾角99.34度,降交点地方时为 6:00 am,卫 星在寿命前期采用重复周期为14天的回归冻结轨道,高度971km,周期 104.46分钟,每天运行13+11/14圈;在寿命后期采用重复周期 为168天 的回归轨道,卫星高度973km,周期104.50分钟,每天运行13+131/168 圈。
资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号卫星传感器的基本参数
4)高密度磁记录器
除了上述三种遥感器外,资源一号卫星在星上还 配有一台高密度磁记录器,用以记录所需地区的 CCD相机观测数据,待卫星进入地面站接收范围 内,再将记录数据进行回放,并由地面站进行接 收。星上高密度磁记录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为:记 录/重放码速率为53Mb/s;误码率≤1×10-6;记 录/重放时间均不小于15分钟。
卫星主要技术指标为: 轨道类型: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863公里 轨道倾角:98.79º 轨道偏心率:0.00188 轨道周期:102.332分钟 轨道回归周期:10.61天 轨道降交点地方时:08.34(1999年7月4日) 卫星重量:950公斤 卫星平均功率:229瓦 星体尺寸:1.42米×1.42米×1.20米柱型六面体 太阳帆板:对称安装在星体外侧,总长度为10.556米
2)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有1个全色波段、2 个短波红外波段和1个热红外波段,扫描幅宽为 119.5公里。可见光、短波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 为78米,热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156米。 IRMSS带有内定标系统和太阳定标系统。
3)宽视场成像仪(WFI)
宽视场成像仪(WFI)有1个可见光波段、1个近红外波段, 星下点的可见分辨率为258米,扫描幅宽为890公里。由 于这种传感器具有较宽的扫描能力,因此,它可以在很短 的时间内获得高重复率的地面覆盖。WFI星上定标系统包 括一个漫反射窗口,可进行相对辐射定标。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CNSS或BDS)简介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CNSS或BDS)简介
7
北斗IGSO卫星介绍
IGSO卫星即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由于北斗MEO卫星的发射周期较长,要完成27颗的发射需要至少10~20年的时间,为了让北斗系统 尽快的实现区域的服务,首先发射了3颗IGSO卫星,目前可观测到6颗 •这些IGSO卫星的轨道高度和GEO卫星类似,绕地球一圈也是24小时,但是轨道并不正好在赤道上, 而是和赤道面有个夹角,这种卫星在地球固定一个位置看到的轨迹是如右图所示的同地面平行的“8” 字形 •IGSO卫星虽然不是完全同地面静止的,但是大部分时候在中国境内都能看到,所以保证了北斗系统 的区域性立即可用
那么,北斗系统为什要设计用27颗MEO卫星呢? •美国在设计 GPS 的时候,“够”的定义是保证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定位,即能看到至少 4 颗 卫星;按照这个要求,在六轨面和轨道高度 20200km 的前提下,只要 21 颗卫星就够了,所以,GPS 选 择了 21 工作卫星 + 3 备份卫星的基础星座。同时代的 GLONASS 的设计是三轨面 21 工作卫星 + 3 备份卫 星,同样可以保证全球任何时间都能看到至少 4 颗卫星
北斗民用频段 北斗一号短报文
北斗二号
频段
Tx Rx B1I B2I B3I
Frequency(MHz)
中心频率
下限频率
上限频率
1615.68
1611.1
1620.26
2491.75
2487.17
2496.33
1561.098 1559.052 1563.144
1207.14
1196.91
1217.37
目前北斗系统的精度不够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中国的原子钟不行
•卫星导定位中,时间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由跟踪站对卫星进行定轨时,要求卫星位置 的误差小于1cm时,相应的时刻误差应小于2.6μs;如果要求测量的距离误差小于1cm时,则信号 传播时间的测定误差应小于 0.03ns •中国的原子钟相对国外产品,体积大、质量重、精度还差了一个量级,这种高精尖的技术国外 是对中国禁运的,我们只能靠自己

中国的卫星常识知识

中国的卫星常识知识

中国的卫星常识知识东方红一号卫星概述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自重173千克,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

卫星外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它以20.009兆赫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主要参数卫星质量:173公斤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中国卫星球形72面体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用途:广播“东方红”乐曲卫星目前状态2009年2月1日15时08分32秒根据NASA的数据写出来的。

纬度:64.02度中国卫星经度:35.07公里轨道倾角:205.64度运行周期:110.6 分钟速度:7.55KM/s高度:728.25KM 近地点:430公里远地点:2075公里卫星实时状态跟踪:(截止2010年3月6日北京时间11点39分该卫星正从蒙古国进入我国境内)设备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中国卫星、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上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的寿命是有限的,卫星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

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数百年(在没有任何意外的情况下)。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诞生“东方红一号” (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中国卫星造卫星,由以钱学森、潘厚仁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各系列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这一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中国至今已发射和回收了十七颗,分别在轨道上运行了三到十五天。

为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变轨、防热、减速和回收等技术难关,并基本形成了返回式卫星公用平台。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此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试验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

中国这一系列至今共发射了十颗卫星,为通信、广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该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类,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此前已分别发射了三颗和两颗卫星,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这一系列形成时间较长,包括六颗卫星,分别是:一九七一年三月发射的“实践一号”;一九八一年九月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一九九四年二月发射的“实践四号”;一九九九年五月发射的“实践五号”。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一九九九年十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二000年九月中国自行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发
射成功。

两颗“资源”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国际水平,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二000年十月和十二月,中国两次成功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为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北斗”导航系统为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主要为公路、铁路交通及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