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公示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 doc-宁夏交通运输厅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 doc-宁夏交通运输厅202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特等奖(4项)1、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主要完成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完成人:郑健龙、杨和平、程平、章为民、张世俊、张锐、吴万平、王年香、梁军林、马绍昆、刘龙武、姚海林、杨守华、韦秉旭、梁毅、李国英、周志刚、孟黔灵、徐光明、龙春林、刘朝晖、梅仕然、王保田、刘义虎、颜春2、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扩建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完成单位:江苏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指挥部、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河海交通基础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深华科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中咨泰克交通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公路研究所主要完成人:沈长全、谢家全、陈祥辉、吴赞平、符冠华、钱永祥、廖朝华、华斌、伍育钧、凌晨、赵佳军、倪富健、刘伟、成虎、周荣贵、王宏伟、王家强、李捷、李廉水、张宇峰、陈金东、杨卫东、徐泽中、朱彦、徐中宁3、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1 ?主要完成单位: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方明山、干伟忠、金伟良、陈肇元、王仁贵、王东晖、王梓夫、陈涛、王海龙、赵羽习、王家荣、蔡可健、吴朝晖、金立兵、吴全友、张奕、朱建亮、李跃明、陈琦、蒋冬蕾、林密、程国强4、双洞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完成单位: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方舟・广州诚信联合体主要完成人:黄成造、蔡永昌、谭忠盛、张少锦、朱合华、招国忠、莫海鸿、谢军、房营光、伍尚干、严宗雪、韩直、曾磊、朋改非、王华牢、刘庭金、凌晓、王武辉、张君、马凤亚、李晓军、杨彦民、谢光秋、曲海锋、吴绍明一等奖(18项)1、沥青路面快速检测及养护技术的研究主要完成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主要完成人:潘玉利、黄雅杭、郑家瑶、程珊珊、牛开民、李强、汪涛、魏忠、徐向涛、焦西宁、沈强、杨军、黄颂昌、邵世鑫、田波? 2 ?2、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合理结构形式研究主要完成单位:浙江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卞钧霈、孟书涛、汪银华、陈允法、金秀丽、章程、徐全亮、李江、陆耀忠、单光炎、陈飞、徐建红、江锋3、沥青路面工程质量过程控制的研究主要完成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长安大学、北京路桥通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所、郑州大学、安徽亳阜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主要完成人:孙建华、沙爱民、郭大进、王复明、钱国超、赵�o、余崇俊、彭余华、周文欢、景春、蔡迎春、扈慧敏、杭伯安、戴为民、丁锋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21)主要完成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主要完成人:陈永耀、汪双杰、葛起华、俞传宣、邢惠臣、周荣贵、任华林、冯自贤、温学钧、罗满良? 3 ?5、山区双车道公路路线设计参数的研究主要完成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公路局、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主要完成人:方靖、汪双杰、蒙华、荣建、周荣贵、汪继泉、孙家凤、胡江碧、乔建刚、赵杰华、刘志军、王佐、王庆珍、罗满良6、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完成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湖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广东省公路管理局、陕西省公路局、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贵州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河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主要完成人:李昌铸、刘月莲、苏纪开、岳军声、赵之杰、章征春、卢铁瑞、白红英、夏晓霞、舒森、凌天清、侯相琛、白洪岭、林有贵、曾宇7、钉形与双向水泥土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试验研究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东南大学主要完成人:钱国超、刘松玉、张善、赵�o、朱志铎、宋宁生、孙鹤、席培胜、顾伟峰、陈明、赵峰、邵俐、经绯、杜广印、邓永锋? 4 ?8、铜黄高速公路汤口至屯溪段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优化系统研究主要完成单位: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理工大学主要完成人:胡可、黄润秋、段海澎、邓辉、巨能攀、曹光伦、郑建中、邹正明、陈发根、赵建军、王宏祥、汪家林、刘文庆、范承余、涂国祥9、广州珠江黄埔大桥悬索桥锚碇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主要完成单位: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交集团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黄成造、孟凡超、张少锦、吴明远、李朝文、钟鸣、张太科、赵有明、刘宏波、凌晓、陈开利、谢军、闫永伦、陈红、姚志安10、西堠门大桥新型分体式钢箱梁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完成单位:浙江省舟山连岛工程建设指挥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矿大正表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沈旺、张胜利、宋晖、陈卫国、许宏亮、王戒躁、易春龙、张革军、王武刚、郭江青、安云岐、杨哲晨、安群慧、钱叶祥、白书亚11、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及养护关键技术研究? 5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18年度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评审结果

2018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知识文章】2018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一、引言2月16日,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布,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公路工程、交通技术及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
通过对入围的候选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挑选出了2018年度获奖者。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评估这些获奖项目,并分享对于中国公路科学技术发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评估获奖项目1. 项目名称:XX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该项目通过应用先进的智能交通管理技术,对XX高速公路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有效提升了公路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在该项目中,应用了先进的交通监测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对车辆流量、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
系统还能根据实时数据进行智能调度,优化交通流量分配,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个人观点和理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为提升公路运行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将不断创新,为公路交通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率的管理服务。
2. 项目名称:XX大桥设计与施工技术创新该项目通过创新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成功完成了XX大桥的建设,成为当地重要的交通枢纽。
该项目在桥梁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实现了大桥的高承载能力和抗气候变化能力。
该项目还采用了新型耐久材料和环保施工工艺,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个人观点和理解:大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创新对于公路交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应用新材料和创新工艺,可以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为未来公路交通的发展奠定基础。
3. 项目名称:XX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研究该项目将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相结合,通过研究环境友好型公路建设技术和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及评审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及评审标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及评审标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及评审标准的全部内容。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为了奖励在公路交通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调动公路交通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公路交通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特制订本办法.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科学技术部颁发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规定,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公路学会设立“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第二条“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范围和对象:授予在公路交通行业的“技术开发项目”、“社会公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
第三条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申报)、评审、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干涉.第四条中国公路学会聘请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可根据情况下设若干专业评审组。
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公路学会办公室。
第五条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个等级。
第六条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向社会公示,由理事长会议审查、批准,并以中国公路学会的名义授奖。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社会监督.第七条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定一次。
2020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名单

2020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名单引言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国公路学会每年评选的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在公路建设、管理、维护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本文将介绍2020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名单。
一等奖1.1 项目A获奖单位:XX省公路局项目简介:该项目位于XX省XX市,主要任务是改造和升级一条长约XX公里的公路。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该公路的道路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当地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通行条件。
1.2 项目B获奖单位:XX市建设集团项目简介:该项目是一座跨江大桥的建设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该单位成功完成了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了工期和成本,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等奖2.1 科研成果A获奖单位:XX大学交通工程学院科研成果简介:该科研成果是关于交通拥堵和交通流量预测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的交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
该模型在实际的交通管理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2 科研成果B获奖单位:XX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简介:该科研成果是关于公路养护的研究,通过对公路养护工作的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养护措施和管理方法。
这些方法和措施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等奖3.1 技术创新A获奖单位:XX公路建设公司技术创新简介:该单位在公路建设领域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引进新的材料和施工技术,成功解决了公路工程中的一些难题,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3.2 技术创新B获奖单位:XX研究院技术创新简介:该研究院在公路管理领域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研究,提出了一套创新的公路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措施,改善了公路的使用性能,延长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结论通过评选出的2020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名单,我们可以看到在公路建设、管理和维护等领域,有许多个人和单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9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模板】

2019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1、报奖项目名称:大数据驱动下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2、项目类别:社会公益3、推荐奖励等级:二等奖4、项目简介:本项目面向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和重大工程占道施工期间交通疏解等难题,借助多源交通大数据融合与研判分析等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交通大数据的价值和潜力,研发基于大数据研判的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管控关键技术,从时空资源优化两个方面提升道路交通供给能力,提高复杂、混合、饱和流下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和路网整体通行效率,实现交通大数据+精准治堵。
(1)针对单一来源交通数据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基于城市交通运行大数据、电子警察车牌识别数据、公共交通刷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停车场车辆进出数据等多源数据融合,研发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交通管控核心数据资源挖掘技术,挖掘得到交通流量、车速、车辆OD及路径、交叉口排队长队等可为交通管控提供决策支持的核心数据资源,提高了交通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2)针对“交通流量大、人-非-机混合通行、出行结构复杂”等复杂混合交通流特征,以关键路段及路口的车辆OD和路径识别为支撑,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研判的“点-线-片-面”四级层面的精细化交通组织设计与优化技术,实现交叉口车道动态优化、单行片区流向设计与评估、城市道路指路系统优化等,提高了复杂混合交通流下的道路交通通行能力。
(3)针对饱和流下交通溢流、拥堵扩散等难题,结合车辆轨迹大数据,提出了饱和流交通信号分布式联动控制、干线公交绿波协调控制等方法,实现了过饱和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交通瓶颈影响下短连线路口联动控制和面向公交优先的复杂路网双向绿波控制,提高了路网的整体通行效率。
基于上述关键技术,直接应用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方案制定、城市快速路等重大建设工程的交通流仿真分析、方案评估与推演、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占道施工期间的精细化交通组织设计等。
本项目可最大限度地提升高密度路网及大面积多节点施工区域的道路交通通行能力,提高饱和流下路网的整体通行效率,减少排队长度和延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名单

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名单摘要:一、前言二、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简介三、2021 年度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四、获奖项目在行业中的重要意义五、对获奖单位和个人的祝贺六、结语正文: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的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在公路交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今天,我们公布了2021 年度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名单,这些项目代表了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的最新科技成就。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2021 年度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项目。
本次共有10 个项目获奖,涵盖了公路交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其中,一等奖项目为“某高速公路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该项目针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环保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绿色建造关键技术,对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大意义。
二等奖项目包括“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BIM 的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这两个项目分别从城市快速路规划和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两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城市快速路和桥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等奖项目则涵盖了公路交通安全、路面技术、隧道工程等多个领域,如“公路交通安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软弱围岩隧道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等,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公路交通的安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具有积极影响。
我们对这些获奖项目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要感谢所有参与项目的单位和个人,是你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为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是中国公路学会颁发的最高荣誉之一,旨在表彰在公路建设与交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
该奖项的设立,不仅是对科技创新的肯定,更是对推动中国公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鼓励。
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意味着在公路建设与交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并为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成果可能涉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对于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安全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获得该奖项的个人或团队,在公路建设与交通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可能是工程师、研究人员、设计师或管理者,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行业进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项目,通常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具有创新性。
这些项目在公路建设与交通领域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或新的技术,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具有实用性。
这些项目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更能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为公路建设与交通运输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最后,具有示范性。
这些项目通过成功案例的展示和推广应用,对行业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获得者将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他们将成为行业内的典范和楷模,为其他从业人员树立榜样。
同时,该奖项也将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投身于公路建设与交通领域创新工作的热情。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是中国公路事业发展中重要的标志之一。
通过表彰和推广优秀成果,该奖项不仅促进了科技创新与进步,更推动了中国公路建设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信在未来,这一奖项将继续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公路建设与交通领域,为中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9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201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养护型沥青乳化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公示信息1 项目名称:养护型沥青乳化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2 项目简介本项目从目前养护需求出发,针对性的研发出养护型系列乳化剂,制备出满足超薄罩面、微表处和厂拌冷再生等养护工程用乳化沥青,并结合室内试验与工厂小试,建成了生产线。
结合试验路实施和路用性能的检测,确定系列养护型乳化剂及其乳化沥青的使用指南,并编写技术指南和陕西省地方标准。
主要科技内容如下:(1)研发出三个养护型沥青乳化剂产品。
(2)提出了室内模拟夏季高温施工条件的微表处混合料拌和方法。
改进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鉴于试件成型后的养生条件不同会直接影响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最终的强度。
推荐采用常温下养生23h,用塑料袋将试件密封起来,15℃水浴养生1h的方式养生干湿劈裂强度的试件。
(3)编制了技术指南《陕西省微表处路面施工技术指南》和陕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规范》(DB 61/T 1144-2018)及《沥青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B 61/T 1154-2018)。
(4)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1篇。
(5)养护型沥青乳化剂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及推广。
经合室内试验与工厂试验,建设了集试验、研发、生产、检测于一体的生产基地,项目累计投资超过100万元。
该成果在全国多个省市,30多个工程项目,2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该成果在各类培训及交流会议上累计培训工程技术人员800人次以上。
该成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对我省自主研发、生产养护型沥青乳化剂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研制的BE-Q型乳化剂填补了可生产超薄磨耗层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的乳化剂国产化的空白。
主要创新如下:(1)研制的BE-Q型乳化剂可以生产超薄磨耗层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填补了这类乳化剂国产化的空白。
BE-SS乳化剂可用于生产冷再生用乳化沥青,较国内其他产品,具有生产无需调酸、破乳慢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公示
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技术与装备项目公示信息
1 项目名称: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技术与装备
2 项目简介
本项目依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结合道路建设中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依托陕西省和交通运输部科研计划等课题,经过6年多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针对目前公路养护行业中存在的沥青路面废旧材料循环再生“三低”问题,从原位再生和工厂再生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再生剂新材料的研发、新型再生设备的研制、废旧沥青再生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和实体工程应用的生产实践,成功的建立了废旧沥青路面高效利用和材料全部循环利用的成套技术体系。
通过研究,本项目自主研发了渗透再生剂、首次研制了工厂化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再生装备和沥青路面就地温再生装备,创新了旧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技术,实现了废旧沥青混合料高效率使用、高性能再生、高价值利用。
主要技术创新如下:
1.研究了废旧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界面黏结特性,发现了在力场与微波场条件下沥青胶浆与石料表面黏结力的失效机理,建立了场强、温度和时间与黏结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首创了废旧沥青与石料分离技术和沥青路面微波辅助渗透技术,提出了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新理念。
2.基于废旧沥青有效性能评价和分离再生集料特性分析,提出了全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采用GEMINI方法制备了脂肪基聚氧乙烯醚衍生物、改性支链醇醚乙氧基化合物和芳香族轻质油的稳定分散体系,研发了具备高活性和双亲特性的渗透再生剂,显著提高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3.首次研制了基于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技术的工厂化再生装备,采用粗剥离、细剥离和精剥离三级油石分离手段,控制了分离再生材料的变异性,满足了再生集料技术要求。
创新研制了基于沥青路面微波辅助渗透技术的就地温再生装备,采用紧凑型螺旋径向微波发射器阵列排布,提高了微波场分布均匀性和渗透再生剂渗透效率,达到了7分钟快速渗透再生沥青路面5cm厚的技术要求。
4.自主研发了能够与沥青混合料拌和楼配套的分离再生材料智能化提升及添加设备,提出了分离再生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施工工艺,实现了100%厂拌热再生。
提出了微波和渗透再生剂协同作用的施工工艺,实现了在不超过130℃条
件下旧沥青路面就地温再生。
建立了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施工技术体系,编制了施工技术标准。
3客观评价
针对查新点:
(1)磨细废旧沥青混合料制备工艺:首先,采用鄂式破碎设备对废旧沥青混合料进行破碎,后经反击式破碎设备和高压喷水器,对废旧沥青混合料中的废旧沥青和集料进行粗剥离,再经锤式破碎机对粗剥离的废旧沥青混合料进行细剥离,然后,对其进行筛分归类,经过能够降温的立式磨机对含有粒径小于3mm 的废旧沥青材料进行研磨后,形成磨细废旧沥青混合料。
(2)磨细废旧沥青混合料中废旧沥青的针入度不小于20(25℃,0.1mm),延度不小于5(15℃,cm),磨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含水率不大于1%,砂当量不小于60%。
(3)采用热风温度为300℃~350℃的烘干筒对磨细废旧沥青混合料进行烘干,将烘干后磨细废旧沥青混合料直接添加到沥青混合料拌和楼的拌缸中,进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查新结论:查新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未发现与本项目委托查新点相同的国内外文献报道。
针对查新点:
(1)通过复配微波敏感材料、芳烃油体系和表面活性剂,研发出一种沥青路面无损温再生剂,该再生剂在微波辅助作用下可渗透到路面一定深度,通过物理溶融及化学改性手段软化再生沥青路面,实现了沥青路面无损温再生。
(2)研发了一中微波辅助渗透墙,该墙采用紧凑型螺旋径向阵列方式排布微波发射器并利用金属网屏蔽天线口径平面以下的辐射,并将该微波辅助渗透墙集成到车,形成一以微波为辅助渗透方式的沥青路面辅助养护车。
查新报告结论:相关国内外文献未见查新点内容相同的文献报道。
2 专家评价意见
(1)专家验收评价意见
1)首次成功研发出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设备、废旧沥青混合料复合磨机及相应的工艺过程;
2)提出了磨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标准及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方法;
3)结合实体工程,提出了掺磨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施工工艺,并编制了《磨细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该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实用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总体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技术创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2)专家验收评价意见
1)研发了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系列沥青路面温再生剂,提出了微波和温再生剂协同作用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实现了沥青路面的高效高性能再生。
2)研制了基于紧凑型螺旋径向阵列方式的微波发射装置,解决了微波辐射平面不均匀问题,并集成了以微波为辅助渗透方式的沥青路面养护车。
3)研发了常温呈松散状态并可长期储存的温拌温补料,可实现沥青路面坑槽等病害的快速修复。
项目研究成果已在沥青路面养护中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广阔。
项目研究成果创新性突出,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应用情况
项目成果已在陕西西禹高速公路、福银高速丹凤段、耀州至照金红色旅游路、西安市二级公路、西安市政道路、浙江杭千高速、安徽合六叶高速及河北石黄高速等多个省市20余项养护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利用废旧路面材料高达70多万吨,不仅减少了开山采石料,还降低了抛弃旧料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废旧路面材料的掺加量、利用率及利用价值,同时,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节约了大量的养护维修资金。
5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6主要完成人情况
7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第1完成单位:西安公路研究院。
主要贡献:负责研究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负责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分离再生设备研发以及分离再生技术应用和产业化。
主要创新性贡献包括:首创了废旧沥青与石料分离技术,提出了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新理念;提出了全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首次研制了基于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技术的工厂化再生装备,再生材料满足了再生集料技术要求;提出了分离再生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施工工艺,编制了施工技术标准。
为项目的研究成果在陕西省及外省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第2完成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贡献:全面负责旧沥青路面就地温再生技术研究,负责温渗透再生剂、微波辅助渗透装备等研发以及产业化。
主要创造性贡献包括:研发了基于沥青路面微波辅助渗透技术的就地温再生装备,提高了微波场分布均匀性和渗透再生剂渗透效率;提出了微波和渗透再生剂协同作用的施工工艺,实现了在不超过130℃条件下旧沥青路面就地温再生;建立了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施工技术体系,并编制了施工技术标准。
第3完成单位:陕西高速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贡献:负责项目的施工现场实施管理及沥青路面铣刨。
重点对沥青路面养护铣刨的施工技术规范进行编写,并对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进行技术研究。
主要创新性贡献包括:在过程试验和实践应用中进行技术总结,使再生材料满足了再生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施工工艺,撰写了论文、编制了省级施工技术标准。
对项目的创新点3、4做出贡献;为项目的研究成果在陕西省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第4完成单位:中交瑞通路桥养护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贡献:研发了基于沥青路面微波辅助渗透技术的就地温再生装备,提高了微波场分布均匀性和渗透再生剂渗透效率;提出了微波和渗透再生剂协同作用的施工工艺,实现了在不超过130℃条件下旧沥青路面就地温再生;建立了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施工技术体系,并编制了施工技术标准。
8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徐希娟、周新锋、袁卓亚、岳卫民为西安公路研究院研究院职工,完成人陈团结、曹海波为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职工,完成人成高立为陕西高速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职工,完成人王锴为中交瑞通路桥养护科技
有限公司职工,完成人余金全是陕西龙凤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以上完成人均为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技术与装备团队核心成员,已进行了长期合作。
完成人徐希娟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全面管理。
重点对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再生技术研究。
负责研究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负责沥青路面高效全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分离再生设备研发以及分离再生技术应用和产业化。
完成人陈团结全面负责旧沥青路面就地温再生技术研究,负责研究大纲的制定和实施,主持温渗透再生剂、微波辅助渗透装备等研发以及产业化。
完成人成高立负责项目的施工现场实施管理及沥青路面铣刨。
重点对沥青路面养护铣刨的施工技术规范进行编写,并对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超薄磨耗层的矿料级配进行技术研究。
完成人周新锋参加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再生技术研究工作。
参与研究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参加分离再生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研究。
完成人袁卓亚参加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再生技术研究工作。
参与研究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参加分离再生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研究。
完成人曹海波全面参与了温渗透再生剂、微波辅助渗透装备等的研发过程以及产业化。
完成人岳卫民参加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再生技术研究工作。
完成人王锴参与了再生渗透剂的研发,并对微波辅助渗透装备与再生渗透剂协同作用效果进行了长期跟踪观测。
完成人余金全参加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再生技术研究工作。
参与研究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参加分离再生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