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复习.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它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让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沟通交流。
在初二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当物体振动时,就会向周围媒质传播机械波,从而产生声音。
常见的声源有乐器、人的声带、汽车引擎等。
声音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声波会在媒质中以波的形式传递,并经历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 频率: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2. 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度,可以通过声级来衡量。
声级的单位是分贝(dB)。
响度与声音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声音就越响。
3. 声速:声速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
三、媒体对声音的影响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不同媒质对声音的传播会有不同的影响。
1. 固体:在固体中传播,声速比在空气中更快。
这是因为固体的分子间距离小,分子振动传递速度快。
2. 液体:在液体中传播,声速比在空气中更快。
但液体分子间距离相较固体较大,所以声速会比固体中稍慢。
3. 空气:在空气中传播,声速相对较慢。
空气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振动传递速度相对较慢。
四、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当声音波到达障碍物时,部分能量会被障碍物吸收,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声音的反射和回声进行定位和判断。
比如在山谷中发出声音,可以通过回声来判断山谷的深度和位置。
五、声音的干涉和共振当两个或更多声音波同时传播到同一地点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可以是增强或减弱声音的效果。
共振是指当一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界声音的频率接近时,物体会产生共振现象。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及练习题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靠的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振动发声、弦乐器靠振动发声、鼓靠振动发声,蚊子是振动发声.2、停止,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发声:发出声音。
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发声的物体叫做可以是、和;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可以传播声音;¥2、不能传声;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单位是;声速的计算公式是;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m/s;s是距离,单位是米,t是时间,单位是秒5、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和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得最快,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越声速越。
三、回声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四、乐音乐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
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越,音调(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2、响度:声音的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物体振幅越响度越(2)…(3):听者距发声体越,响度越;3、音色:(1)指声音的特色(2)由和决定。
(3)区别碗(瓷器)是否有裂纹、男女生、乐器的种类等。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低于20Hz叫;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六、乐音和乐器…1、打击乐器(鼓、锣):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的声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也会随之振动,产生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从而形成声波。
常见的声音的产生包括人的声带振动、乐器的发声和机械的震动等。
2. 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一般是通过空气传播。
声波是横波,它通过压缩和稀疏作用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3.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不同乐器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音色是由声波的谐波组成决定的。
4.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 反射:当声波遇到光滑的障碍物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即声波返回传播的过程。
声音在反射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同时声音的强度也会随着反射时的距离增加而减弱。
- 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即声波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折射是由于声波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不同而引起的。
5. 声音的吸收和干涉:- 吸收:当声波遇到吸声材料时,会被材料吸收,这会导致声音的能量转化为材料内部能量,从而减弱声音的强度。
- 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
构造干涉发生在声波波峰和波峰相遇,波谷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增强;而破坏干涉发生在波峰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减弱或消失。
6. 声音的传感和应用:声音是人类重要的感知信息来源之一,人类通过耳朵接受声音信号并解读。
初中物理声与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声与声学知识点归纳声与声学知识点归纳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理现象。
无论是我们说话、听音乐,还是听到闹钟的声音,都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引发的效果。
声学是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听觉效应的学科,下面将对初中物理中与声音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声的产生与传播1. 声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随之振动,形成气流,以压缩和稀薄的方式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常见的声源包括乐器的弦、空气柱以及人类声带等。
2. 声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遵循波动方程v = fλ,其中v代表声速,f代表频率,λ代表波长。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快,而在液体中也比在气体中更快。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音调:不同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是由声源振动频率的快慢所决定的。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音强度有关,声音强度越大,响度也越大。
人耳对声音的响度感知是以对数方式进行的,单位是分贝(dB)。
3. 声音的音质:不同声音的音质不同,是由声音的波形复杂程度决定的。
波形越复杂,音质越丰富;波形越简单,音质越单一。
三、声音的传播与反射1. 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路径上的障碍物越少,传播速度越快。
当声音到达一个界面时,一部分声能被吸收,一部分会反射回去,还有一部分会透过界面继续传播。
2. 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平滑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当声音在遇到粗糙表面时,会发生散射,声音波前会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
四、共振与声音1. 共振现象:当一个物体受到频率与其固有频率相同的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共振现象,物体将发出较大的振幅。
共振在乐器演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声音的干涉与衍射:当两个或多个声音波同时在空间中传播时,声音波会发生干涉现象,出现增强或减弱的效果。
而当声波通过一道缝隙或物体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五、声音与人类听觉1. 声音的频率范围: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约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这一范围称为听觉频率范围。
八年级物理第2章声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2章声知识点第一部分声的基本知识声是一种能够使人听到的纵波机械波,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声波的特征包括:振动、周期、频率、波长、速度、强度、声波的形状和波束。
声音由一系列连续的波形组成,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效果形成了声音的质感和基调。
第二部分声波的性质声波具有波动的性质和传播的性质,主要包括:频率、振动、声音、衰减和共振。
声波的传播速度主要取决于介质的特性,而不是声波的频率或强度。
在退化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米/秒。
声波经过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
声波还会产生共振效应,这是指声波与固体或空气中的振动系统发生共振的现象,这些振动系统称为共振腔。
第三部分声音产生的机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机械波,可分为直接声和反射声两类。
直接声是指来自演讲者的声音,而反射声是指声音被其他表面反射并到达听者的声音。
声音的频率和音高取决于发声体的特性和振动速度。
例如,大声说话会导致喉咙和声带的振动,产生音调更高的音高。
第四部分声音的应用声音在许多地方都有应用,包括音乐、通讯、声学研究、医学和计量学。
音乐是最常见和广泛的应用程序之一,人们可以通过创建和演奏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感情。
通信和声学研究也是声音应用的关键领域。
人们使用声音进行电话和广播通信,并使用声音研究空气和其它介质中声波的传播和反射。
在医学领域,人们使用声波来进行医学影像学和诊断,并通过超声波治疗各种疾病。
最后,声音也在计量学和物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声音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密度和压力,或者作为声波仪器来探测地震等自然灾害。
结论本文介绍了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包括声波的特征、性质和应用,深入了解这些领域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声波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的学科。
在初中物理中,声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涉及了很多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下面是关于初中物理声学的知识点总结: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波的产生: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产生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物体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发生压缩和稀薄,形成长波和短波交替排列的声波。
2.声速:声音在其中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称为声速。
在空气中,声速大约是340米/秒。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3.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大,液体次之,气体最小。
4.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5.声音的折射:声音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根据折射定律,声速较大的介质中声波的传播方向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由声波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越低弱。
3.声音的纯度:声音的纯度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纯度高的声音波形规整,纯度低的声音波形复杂。
4.音速频谱:将一个复杂的声音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得到的频率分布图称为音速频谱。
音速频谱反映了声音的音质。
5.音量的调节:音量的调节通过改变声音的响度实现,可以通过改变声音的振幅来调节音量。
三、声音的传播与接收1.共振现象:共振是指物体在受到与自身频率相同的外力作用时,振幅不断增大的现象。
共振可以使声音的传播距离增加。
2.声音的吸收和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与物体相互作用,部分能量被物体吸收,使声音衰减。
3.声音的传播路径选择: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选择路径,选择传播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4.谐波与泛音:谐波是指与基波频率成整数倍关系的波,泛音是由共振产生的声音,包括基波和谐波。
5.声学干涉:声音传播过程中发生相长干涉或相消干涉,会产生增强或消弱声音的现象。
初二物理必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必考重点知识点归纳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比男低音歌唱家的音调高,弦乐器通过改变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来改变音调。
- 响度:由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决定。
振幅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响度大。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曲子,音色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4. 声的利用。
- 声可以传递信息,如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B超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 声可以传递能量,如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⁸m/s。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反射面光滑,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仍然平行;漫反射反射面粗糙,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声学
一、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震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震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本身并没有随波向前移动,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1)隆隆的雷声—下雨
(2)爆竹升天,震耳欲聋
(3)听铁轨传声—判断火车的远近
(4)听蜜蜂飞行的声音--判断是否采蜜回来
(5)回声定位
(6)医疗:使用B超、听诊仪;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
(7)军事:声呐探测潜艇、鱼雷;超声波干扰信号
(8)工业:声呐测距;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探伤
三、声速
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
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
温度小,声速小。
5、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s=vt
四、回声
1、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
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
五、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呢?
一、人耳的构造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用途:用来收集声音。
2、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用途:用来传声。
3、内耳:耳蜗(听觉神经丰富)。
用途:用来感知声音。
二、人类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三、耳聋的两种情况
1、传导障碍:鼓膜、听小骨损坏。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
四、认知
1、传导障碍可治疗或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2、神经性耳聋不能治疗也不能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六、声音的特性(三要素)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物理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就高;
2、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1)单位:赫兹,简称赫;(2)单位符号:Hz。
3、音调由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
(1)次声波:频率<20Hz (2)超声波:频率>20000Hz
(3)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超声波的应用:⑴制成声纳⑵B超⑶超声波速度测定器⑷超声波清洗器
⑸超声波焊接器
(4)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
⑴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
⑵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
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5、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
6、声音的波形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7、弦越紧,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度。
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由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3、响度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
三、音色:声音的音质(也叫音品)
1、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
2、利用音色可以分辨发声体。
3、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音调、音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
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声音的分类
1、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2、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
乐音也可能成为噪音。
3、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产生处,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使噪声减弱。
4、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八、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九、噪音的控制
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噪音的传播---防止噪音进入耳朵。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十、声的利用
1、声能够传递信息。
(声钠:声音导航和测距)
2、声能够传递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