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温度测量解析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能量的去路 1.转移: 热能(50%以上) 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 2.利用: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转变
热能、机械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 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 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
(2)皮肤血流量改变: 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 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 制散热。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 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 之,散热作用减弱。 环境温度↑↓→交感神经紧张性↓↑→血 管舒张(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关闭) →血流↑↓→散热↑↓
四、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 卧半小时、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 25℃时人体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 (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 代谢。 • 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法:kJ/m2· h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 身高(cm)+0.0128×体重 (cm)-0.1529 体表面积测算图: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 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 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 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第七章 档案库房温湿度的调控

3、露点温度
空气达到饱和的状态,如果温度继续 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聚成水珠,这 种现象叫结露。在结露之前,一定有一个温 度是空气结露的临界温度,这个临界温度称 为露点温度。它是指空气在含湿量不变的条 件下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4、焓
内含1公斤干空气的实际空气所含的热 量称为焓。
二、焓湿图
第五节 档案库房温湿度的调控
一、密闭 密闭是一种对库房温湿度进行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档案库房门窗密闭可防止或减缓库外不适宜的温湿 度对库内的影响,使库内温湿度保持相对稳定。 1、永久性密闭 2、暂时密闭 (1)库房密闭 (2)箱柜密闭 (3)档案密闭
二、通风 通风是根据空气流动的规律,有计划地使
库内外空气进行交换以达到调节库内温湿度 的目的。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开始结冰时温度(冰点)为零 度,纯水沸腾时的温度(沸点)为100度。在零度与100度 之间划分100个等分,每个等分就是摄氏1度,符号为℃。
(2)华氏温标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 中间划分为180等分,每一等分为华氏1度,符号位℉。
(3)绝对温标
(二)低湿
低于50%的湿度。档案制成材料所含的水分 向外蒸发,使得档案制成材料变硬、变脆, 柔性下降,强度降低,就像塑料失去增塑剂 一样变的脆硬。
三、温湿度的协同效应
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0℃,纸张的寿命降低 或升高5倍左右。在温度一定时,相对湿度每 升高或降低20%,纸张的寿命降低或升高2倍 左右。
相对 湿度可以说明空气的干燥潮湿程度。
*温度、绝对湿度、相对湿度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 的关系: 1、在一定温度下,绝对湿度越高,相对湿度就越 高,空气越潮湿;反之,绝对湿度越低,相对湿度 就越低,空气就越干燥 2、当绝对湿度不变,温度增高时,相对湿度减小; 温度降低时,相对湿度增大。 3、如果相对湿度不变,若温度升高,则绝对湿度 增大;温度降低,绝对湿度减小。
北师大版(郭)初中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七章 热现象 一、温度 温度计》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七章第一节温度温度计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北师大2019课标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七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温度计》。
教学课时为1课时。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9年版)》中对本课有如下要求:本节内容是热现象这个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的教学都是以“温度”和“温度计”为中心实行的。
就本节课来说,不但要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还要会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而在后面的学习中,物态变化和比热容都以温度的变化为基础,而且需要利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所以,本节知识即使预备性知识,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温度及温度计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都是物理现象,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自制温度计”、“利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等一些列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情分析:虽然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但考虑到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学习水准的特殊性,同时根据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知识构建和自我理解等原因,学生采取小组讨论、小组实验、小组合作展示、层层质疑及比较法的学习方法。
因为本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了解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已经接触过温度计的制作。
所以,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以及自己通过学习“自制温度计”的实验理解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利用小组合作实验“测量水的温度”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测量体温的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通过这样的学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1、对本节课互助作业和课后拓展的相关知识及相对应答案实行整合,推送到的“云校家”平台,便于学生查阅和学习。
2、拍摄本班学生的照片,提前制作“感温水杯”,用于新课引入时。
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喀秋莎”录屏软件和“CrazyTalk”软件自制微课“温度的单位”,用于上课时观看。
2021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7章分子动理论第4节温度和温标课堂作业新人教版选修33

第七章第四节温度和温标基础夯实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1.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彼此接触,达到热平衡后,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理量是( C )A.质量B.密度C.温度D.重力解析:由热平衡的概念可知,C选项正确。
2.(浙江宁波2021年高二检测)下图是四种测液体温度的方式,其中正确的是( D )解析: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必需置于液体中,而且不能与器壁接触,只有D正确。
3.严冬,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为了测出冰下水的温度,徐强同窗在冰上打了一个洞,拿来一支实验室温度计,用下列四种方式测水温,正确的做法是( C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里,待较长时间后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掏出,再用温度计测瓶中水的温度C.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提出,当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的示数D.手拿温度计,从洞中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掏出当即读出示数解析:要测量冰下水的温度,必需使温度计与冰下的水达到热平衡时,再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可隔着冰又无法直接读数,把温度计掏出来,显示的又不是原热平衡下的温度,所以A的做法不正确,C的做法正确,D的做法不正确,B的做法也失去了原来的热平衡,水瓶提出后,再用温度计测,这时,周围空气也参与了热互换,测出的温度再也不是冰下水的温度了。
4.关于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D )A.某物体摄氏温度为10℃,即热力学温度为10KB.热力学温度升高1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C.摄氏温度升高10℃,对应热力学温度升高283KD.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温标不同,二者表示的温度无法比较解析: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t+273.15K,所以选项A错误;对于T=t+273.15K,有许多同窗错误地以为可变形为ΔT=Δt+273.15K,而认为C选项正确,实际上ΔT=T2-T1=t2-t1=Δt,即用摄氏温度表示的温差等于用热力学温度表示的温差,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C、D错误。
第九版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
Ⅰ
+ + + + +
Q
+
Ⅲ
+ +
Ⅳ
+
F0
NADH+H+
NAD+
Ⅱ
延胡索酸 琥珀酸
-
- - -
- 1/2O2+2H+
H2O
F1
基质侧
ADP+Pi ATP H+
生理学(第9版)
ATP:重要的贮能物质和直接的供能物质
1mol ATP可释放 52.3kJ 能量 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 CP):由肌酸和磷酸合成,主要存在肌 肉和脑组织中,是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不能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 能量过剩 ATP 能量不足 ATP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 CP
• 开放式测定法:用气量计测出呼出气量并进行气体分析
• 闭合式测定法:通常测定6分钟的耗氧量
肺量计模式图
生理学(第9版)
能量代谢率的简便测算方法
1.蛋白质代谢量忽略不计,测定耗氧量和CO2产生量→计算出呼吸商 (NPRQ)→查表得出氧热价 产热量=耗氧量×氧热价 2.混合食物NPRQ视为0.82,则对应的氧热价是20.19kJ/L,故只需测得一 定时间的耗氧量,即可算出该时间的产热量
• 由糖和脂肪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及耗氧量的比值 • 通常将蛋白质的代谢量忽略不计,进食混合膳食的非蛋白呼吸商约为0.82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 NPRQ 0.707 0.71 0.72 … 氧化的糖(%) 0.00 1.10 4.75 … 氧化的脂肪 (%) 100.00 98.90 95.20 … 氧热价 (kJ/L) 19.62 19.64 19.69 …
光学高温计

36
第七章 非接触测温方法和仪表
c e 5 1T
2 1 1
c2
c e 5 1 1 2
2T
32
第七章 非接触测温方法和仪表
式中 Mλ1、Mλ2——分别为在波长λ1和λ2下的光谱辐射出射度; ελ1 、ελ2——物体在波长λ1和λ2时的光谱发射率; T——物体的温度。
经整理,可得
T
ln
c2
(
1 2
1) 1
定义:当被测物体为非黑体,在同一波长下的光谱辐射亮度 同绝对黑体的光谱辐射亮度相等时,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被测 物体在波长为时的亮度温度。
L 0 L0 (T )Fra bibliotekT T
T
L
左边为非黑体光谱辐射亮度,右边为黑体的光谱辐射亮度
20
第七章 非接触测温方法和仪表
根据维恩公式有
C2
T e T
3
第七章 非接触测温方法和仪表
黑体(绝对黑体):照射到物体上的辐射能全部被吸收, 既无反射也无透射。
透明体:照射到物体上的辐射能全部透射过去, 既无吸收又无反射。
镜体、白体:照射到物体上的辐射能全部反射出去。若物体 表现平整光滑,反射具有一定规律,则该物体 称之为镜体若反射无一定规律,则该物体称为 绝对白体或者简称为白体.
复现固定点的辐射源对温度均匀性要求较高高因此多采用多段控温和热管均温器的方案因此多采用多段控温和热管均温器的方案其中以德国其中以德国ptbptb的设计的设计12最为突出最为突出见图见图2它采用外层它采用外层8和内置银胆及内层和内置银胆及内层3段控温及金属均热块的方式达到尽可能段控温及金属均热块的方式达到尽可能减小辐射源内部温度梯度的目的
第七章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目录第七章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166)第一节应变监测 (166)一、差动电阻式应变计 (166)二、弦式应变计 (167)三、应变计安装 (168)第二节接缝和位移监测 (173)一、差动电阻式测缝计(位移计) (173)二、弦式测缝计(位移计) (174)三、电位器式测缝计(位移计) (175)四、仪器安装 (176)第三节钢筋应力与钢板应力监测 (178)一、差动电阻式钢筋计 (178)二、振弦式钢筋计 (179)三、钢筋计安装 (180)第四节压力监测 (183)一、混凝土压应力计 (183)二、土压力计 (187)第五节锚索(锚杆)荷载监测 (195)一、仪器结构 (195)二、工作原理 (195)三、锚索测力计的安装埋设 (195)四、关于仪器的现场率定 (197)第六节温度监测 (198)一、电阻温度计 (198)二、电阻温度计的使用 (199)第七节仪器的验收、保管与电缆接长 (199)一、验收与保管 (199)二、电缆接长与电缆安装 (200)第八节数据读取 (201)一、人工测量 (201)二、自动测量 (201)第七章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第一节应变监测为了解岩土工程和其他混凝土建筑物的应力分布情况,工程上一般通过安装埋设应变计用于监测建筑物的应变,再通过力学计算来求得应力分布,因而应变计是安全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使用环境看,应变计使用相当广泛,即适用于长期埋设在水工建筑物或其它建筑物内部,也可以埋设在基岩、浆砌块石结构或模型试件内。
配合无应力计桶还可作为无应力计使用。
从工作原理上分,国内工程最常用的应变计有差动电阻式应变计和钢弦式应变计两种。
一、差动电阻式应变计1. 仪器结构差阻式系列应变计主要由电阻感应组件、外壳及引出电缆密封室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图所示为250mm标距应变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1 250mm标距差阻式应变计结构示意图图中电阻感应组件主要由两根专门的差动变化的电阻钢丝与相关的安装件组成。
2020届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第七章 第4节 温度和温标含答案

第4节温度和温标1.平衡态:如果容器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经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各点的压强和温度都不再变化。
2.热平衡:两个相互接触的系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状态参量不再发生变化,这说明两个系统对传热来说已经达到了平衡。
3.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4.摄氏温度t与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T=t+273.15 K。
一、状态参量与平衡态1.热力学系统通常把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研究对象称为热力学系统。
2.外界指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的统称。
3.状态参量描述系统热学性质的物理量,常用的物理量有几何参量体积V、力学参量压强p、热学参量温度T。
4.平衡态系统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各部分的状态参量达到稳定的状态。
二、热平衡与温度1.热平衡:两个相互接触的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变化。
2.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3.热平衡的性质: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4.温度:表征互为热平衡系统的共同热学性质的物理量。
三、温度计与温标1.常见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名称测温原理水银温度计根据水银的热膨胀的性质来测量温度金属电阻温根据金属铂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度计气体温度计根据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热电偶温度根据不同导体,因温差产生电动势的大小不同来测量温度计2.温标(1)摄氏温标:一种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_℃,水的沸点为100_℃。
在0 ℃和100 ℃之间均匀分成100等份,每份算做1 ℃。
(2)热力学温标:现代科学中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摄氏温度的-273.15_℃为零值,它的一度等于摄氏温度的一度。
(3)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①摄氏温度: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摄氏度,符号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氏温标
1740年瑞典人摄氏(Celsius)提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的冰点规定 为0度,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度。根据水这两个固定温度点来对玻璃水银 温度计进行分度。两点间作100等分,每一份称为1摄氏度。记作1℃。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为 T ℉ = t℃ + 32 式中 T——华氏温度值; t——摄氏温度值。
2.热力学温标
热力学温标是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Kelvin)于1848 年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所引出的与测温物质 无关的温标,它是一种理想而不能真正实现的理论 温标,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单位之一。 热力学温标是以卡诺循只与热源和冷源的温度有关。假设热机从 温度为T2的热源获得的热量为Q2,放给温度为T1 的冷源的热量为Q1,则有
随着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温标也经 历了一个逐渐发展,不断修改和完善的渐 进过程。从早期建立的一些经验温标,发 展为后来的理想热力学温标和绝对气体温 标。到现今使用具有较高精度的国际实用 温标,其间经历了几百年时间。
1.经验温标
根据某些物质体积膨胀与温度的关系,用实验方法或经验公式所确 定的温标称为经验温标。
Q1 T1 Q2 T2
长度单位米(m),质量单位千克 (kg),时间单位秒(s),温度单位 开尔文(K),电流单位安培(A),物 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发光强 度单位坎德拉(cd)
• 开尔文引出此温标后,于1854年建议用一个固 定点来确定此温标。人们发现水的三相点 (273.16K)的稳定性。因此,1954年第10届国际 计量大会决定采用水的三相点作为热力学温际 的基本固定点.此温标的表达式为:
二、温标
现代统计力学虽然建立了温度和分子动能之 间的函数关系,但由于目前尚难以直接测量物体 内部的分子动能,因而只能利用一些物质的某些 物性(诸如尺寸、密度、硬度、弹性模量、辐射强 度等)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些量来对温度进 行间接测量。
由于不同物质的不同物理特性与温度有着不 同的关系,因此即使用同一物质的不同特性,或 不同物质的同一种特性对同一个温度进行测量, 也会得出不同的量值,为了保证温度量值的准确 和利于传递,需要建立一个衡量温度的统一标准 尺度,即温标。
4.国际实用温标和国际温标
经国际协议产生的国际实用温标,其指导思想是要它尽 可能地接近热力学温标,复现精度要高,且使用于复现温标 的标准温度计,制作较容易,性能稳定,使用方便,从而使 各国均能以很高的准确度复现该温标,保证国际上温度量值 的统一。
第一个国际温标是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 决定采用的国际实用温标。此后在1948、1960、 1968年经多次修订,形成了近20多年各国普遍采用 的国际实用温标称为(IPTS一68)。 1989年7月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新 的国际温标,简称ITS一90。为和IPTS一68温标相区 别,用表示ITS一90温标。
华氏温标
1714年德国人法勒海特(Fahrenheit)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制成玻璃 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 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l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 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按照华氏温标,则水 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它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融点为32华 氏度,水的沸点为212华氏度,中间等分为180份,每一等份称为华氏一 度)
从热平衡的观点看,温度可以作为物体 内部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 度高的物体,其内部分子平均动能大;温度 低的物体其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亦小。热力 学的定律指出:具有相同温度的两个物体, 它们必然处于热平衡状态。当两个物体分别 与第三个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则这两个物 体也处于热平衡状态,因而这三个物体将处 于同一温度。据此,如果我们能用可复现的 手段建立一系列基准温度值,就可把其它待 测物体的温度和这些基准温度进行比较,得 到待测物体的温度。
Q2 T 273.16 K Q1
这种温标的最大特点是与选用的测温介质性质 无关,克服了经验温标随测温介质而变的缺陷, 故称它为科学的温标或绝对热力学温标。由此 而得的温度称为热力学温度。从此所有的温度 测量都以热力学温标作为基准。
该温标为了在分度上和摄氏温标相一致, 把理想气体压力为零时对应的温度—— 绝对零度(是在实验中无法达到的理论 温度,而低于0 K的温度不可能存在) 与水的三相点温度分为273.16份,每 份为1 K (Kelvin) 。热力学温度的单位 为“K”。
除华氏和摄氏外,还有一些类似经验 温标如列氏、兰氏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经验温标与测温介质有关,有多少种测温 介质就有多少个温标。
经验温标均依赖于其规定的测量物质,测温 范围也不能超过其上、下限(如摄氏为0℃、 l00℃)。超过了这个温区,摄氏将不能进行 温度标定。另外,经验温标主观地认为其规 定的温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快就不能适 应工业和科技等领域的测温需要。
第七章
温度测量
§7-1概
一、温度的基本概念
述
温度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它是工农业生产、 科学试验中需要经常测量和控制的主要参数,也 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通常把长度、时间、质量等基准物理量称作 “外延量”,它们可以叠加,例如把长度相同的 两个物体连接起来,其总长度为原来的单个物体 长度的两倍;而温度则不然,它是一种“内涵 量”,叠加原理不再适用,例如把两瓶90℃的水 倒在一起。其温度绝不可能增加,更不可能成为 180℃。
3. 绝对气体温标
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入手,来复现热力学温标叫绝对气体 温标。由波义耳定律: PV=RT 式中 P——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 V——该气体的体积; R——普适常数; T——热力学温度。 理想气体仅是一种数学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故只能用 真实气体来制作气体温度计。由于在用气体温度计测量温度时, 要对其读数进行许多修正又需依据许多高精度、高难度的精确 测量;因此直接用气体温度计来统一国际温标,不仅技术上难 度很大、很复杂,而且操作非常繁杂、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