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进展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一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必须明确是何种机制,如 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者,其发生部位可以是房室结(慢通道)或旁 路(快或慢通道),其易纠正参数在于改变房室结动作电位,“治疗靶” 是L型Ca2+通道(Ica-L)因而Ca2+拮抗剂或β阻滞剂便可被选用。
三、西西里策略
这个策略要求临床医生必须有丰富的电生理学和药理 学知识。而实际上,由于这些知识很复杂,所以至今Sicillian Gambit仍未能控制定出一个分类法。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心律失 常很难确定具体发病机制,亦很难找出其易纠正参数,因此这一 策略的理论性较强,而实用性受很大的限制,临床医生必须花大 力气才能掌握,它的最终完善更有待于临床电生理诊断学的发展。
不同的药物对钠通道受体的结合和解脱速率亦不一样。 一般认为以利多卡因代表的Ⅰb类膜稳定剂的动力学速 率最快,约发生在1秒钟左右;而以氟卡尼为代表的Ⅰc类膜稳定 剂的动力学速率最慢,约发生在16秒钟左右;以奎尼丁为代表的 Ⅰa类膜稳定剂则处于中间为5-10秒钟。因此,心搏频率越高则 药物发生的通道阻断作用越强(即所谓药物应用依从性特点), 同理,不同药物所呈现的所谓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特点也是 由此而产生。
第十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进展
Chapter 10 The progress of antiarrhythmic drug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原理
临床绝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是通过影响心肌电 兴奋时程中的不同时相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使其电生理 特性的兴奋性、传导性等产生变化而起作用。虽然各种药 物所针对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以及其作用强度均有不同, 但是就其总的药理学机制来说,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类别 I.异常自律性抑
制剂
II.传导减慢剂
III.复极异源消 除剂
IV.心率减慢剂
V.抗颤剂
作用 减慢异位起搏点的
舒张期除极化 减慢受抑制组织的
传导速率 减少复极期的各向
异源性
减慢窦房结频率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效应 抑制异位
起搏点
打断折返机制
防止毗邻细胞 的反复激动
防止触发活动 形成
减少致颤性
药物 钠通道阻滞剂
三、西西里策略
Sicillian Gambit原意为国际象棋中的一种开局法,作 者引用此词是为了表示他们提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治疗学 的新概念,而第一次会议正是在西西里的Taormina城召开。西西里 策略的基本内容即“治病求本”。根据这一策略,当医生治疗心律 失常时,必须先弄清产生该种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部位(解剖上或功 能上的),找出其易纠正参数(vulnerable factor),再针对此参数 给药。
I.钠通道阻滞剂
II.Β受体阻 III.延长动作 IV.钙通
钙拮抗剂
同上
溴苄胺、锁他洛尔
Β阻滞剂 钙拮抗剂 Β阻滞剂、溴苄胺
四、Vaughan Williams 氏分类法
70年代Voughan Williams率先提出的分类法由于具有相当的 理论基础,归纳性强、特点突出、便于临床医生记忆和应用,因 此仍然被国际上公认为一种较好的分类法。它将众多化学结构不分类
当1930年奎尼丁被介绍应用于临床后很长时间里, 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谓凤毛麟角。60年代以后,随着电生 理学和药理学研究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开发突飞猛进, 现已用于临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高达数十种。为了帮助临床 医生更好地认识及掌握这些药物,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及归 纳。兹将几种分类法介绍如下。
一、临床应用分类法
此法主要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应用针对室上 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和(或)二者都起作用,而将其分为窄谱及广 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二大类。这样,利多卡因等药物在临床上主要 用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而维拉帕米等用之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因此它们都被称为窄谱抗心律失常药;而奎尼丁、胺碘酮、普萘 洛尔等多数药物则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这种分类法主要的缺 点是未能注意到许多药物的作用范围与剂量成正比,以及某些特 殊情况下药物的作用特点可以改变。例如维拉帕米,临床上虽然 多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但对因迟发后除极所致室性心律失常者, 疗效颇佳。
一、选择性抑制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选择性地作用于已经出现可诱 致心律失常发生的病态(如缺血、牵拉等)组织细胞,而 对正常组织细胞作用偏弱。
二、受体调节作用
药物与可兴奋膜的通道受体(如钠通道)结合的亲和 力以及其后所产生的效应,受到跨膜电位或影响离子流量的闸门 位置所调节。以钠通道为例,它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呈现备用(静 息)、开放(激活)及关闭(失活)三种不同状态,这三种不同 状态随着心动周期的改变而循环变化着。
二、膜反应效应法
它是Arnsdorf于1976年提出的。将抗心律失常药分为五类, 第Ⅰ类为钠内流抑制剂,以奎尼丁为代表,主要是抑制膜反应性, 使传导减慢。第Ⅱ类为钾外流促进剂,以利多卡因等为代表,主 要通过增强钾电导性,提高膜反应性,改善传导。第Ⅲ类为β阻 滞剂,如普萘洛尔等,兼有第Ⅰ、Ⅱ类的作用,但主要仍是抑制 膜反应性。第Ⅳ类是动作电位延长剂如溴苄胺、胺碘酮等,一般 认为对膜反应性无明显影响。第Ⅴ类是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等, 亦被认为对膜反应曲线无明显影响。
亦有人在此法的基础上加入洋地黄成为第Ⅵ类,以期扩大 其适应范围。其缺点是以膜反应作为分类的基础不科学,绝大多 数的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只要药物浓度达一定范围,其膜反应 均被抑制。
三、选择性抑制分类法
此法主要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将药物的作用分成抑制异常自 律性、减慢传导性、减少复极期异源性、减慢窦房结频率及抗颤动作用 五类。其缺点是单一药物多种作用的特点使这种分类法实际上并不起药 物分类作用。
一般地说, ①药物(如膜稳定剂等)在钠通道开放时, 与受体的结合能力最强,因此这时所呈现的钠通道阻滞作用最强; ②当钠通道受体处于失活时(相当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药物 与受体的结合能力亦很强; ③在舒张期时,钠通道受体处于备 用状态,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明显下降,药物从受体上解脱出来。
二、受体调节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