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基础知识要点

工程材料基础知识要点
工程材料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章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

一、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机械零件在常温静载下的过量变形、在静载和冲击载荷下的断裂、在交变载荷下的疲劳断裂、零件的磨损失效和腐蚀失效以及在高温下的蠕变变形和断裂失效。要求学生掌握全部内容。 二、重点内容

1零件的过量变形以及性能指标,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硬度等。 2零件在静载和冲击载荷下的断裂及性能指标,如冲击韧性、断裂韧性等。 3零件在交变载荷下的疲劳断裂、疲劳抗力指标及影响因素。 4零件的磨损和腐蚀失效以及防止措施。 5零件在高温下的蠕变变形和断裂失效。 三、难点

断裂韧性及衡量指标,影响断裂的因素。 四、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零件在常温静载下的过量变形

1、工程材料在静拉伸时的应力-应变行为

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状或尺寸的变化。 弹性变形:外力去除后可恢复变形。 塑性变形:外力去除后不可恢复。

低碳钢,正火、退火、调质态的中碳钢或低、中碳合金钢和有些铝合金及某些高分子材料都具有图1-1所示的应力-应变行为。即在拉伸应力的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弹性变形、屈服塑性变形、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

2、静载试验材料性能指标

刚度:零构件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等于材料弹性模量与零构件截面积的乘积。 强度:材料抵抗变形或者断裂的能力,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 弹性指标:弹性比功。

塑性指标: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硬度:布氏硬度(HB )、洛氏硬度(HRC )、维氏硬度(HV ) 3过量变形失效

过量弹性变形抗力指标:弹性模量E 或者切变模量G 。

过量塑性变形抗力指标:比例极限、弹性极限或者屈服强度。

第二节零件在静载和冲击载荷下的断裂

1、基本概念

断裂: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现象。 韧性断裂:断裂前发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

脆性断裂:断裂前不发生塑性变形,断裂后其断口齐平,由无数发亮的小平面组成。

2、冲击韧性及衡量指标

冲击韧性:材料在冲击载荷下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是材料强度和塑性的综合表现。 冲击试验与衡量指标:冲击吸收功A k 或冲击韧度a k 。工程材料的冲击吸收功通常是在室温测得,若降低试验温度,在低温下不同温度进行冲击试验(称之为低温冲击试验或系列冲击试验),可以得到冲击吸收功A k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1-3所示。

T K 为韧脆转变温度:A k -T 曲线上冲击吸收功急剧变化的温度。当试验温度低于T K 时,冲击吸收功明显降低,材料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低温脆性。 3、断裂韧性及衡量指标

断裂韧度K IC :是评定材料抵抗脆性断裂的力学性能指标,指的是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单位:MPa·m 1/2或者MN·m -3/2

断裂判据:K I K IC 构件发生脆性断裂;K I =K IC 构件发生低应力脆性断裂的临界条件 4、影响脆性断裂的因素

决定材料断裂类型的主要因素有:加载方式、材料本质、温度、加载速度、应力集中及零件尺寸。 加载方式不同,断裂方式不同;

一般降低温度和增加加载速度都会引起材料催化; 应力集中改变了应力状态,σmax ↑,τmax ↓,α↓;

单向拉伸α=0.5,而缺口拉伸试样α<0.5,易引起脆断,应力集中会引起材料脆化; 图1-1低碳钢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

图1-2三种类型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1-纯金属2-脆性材料3-高弹性材料

图1-3三种钢的冲击韧性随温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薄板处于平面应力状态,α较大,厚板处于平面应变状态,α较小,易产生脆断。

第三节零件在交变载荷下的疲劳断裂

1、基本概念

交变载荷:载荷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发生周期变化的载荷。

疲劳断裂:零件在交变载荷下经过长时间工作而发生断裂的现象称为疲劳断裂。

2、疲劳断口的特点

疲劳断裂过程:裂纹萌生、疲劳裂纹扩展、最后断裂。

疲劳断裂特征:1)断裂应力低;2)无明显宏观塑变;3)断口清楚显示裂纹形成、扩展和断裂阶段。

3、疲劳抗力指标

无裂纹构件的疲劳抗力指标:疲劳极限、过载持久值、疲劳缺口敏感

图1-5 疲劳曲线示意图

度。

带裂纹构件的疲劳抗力指标: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ΔK th和裂纹扩展速率da/dN。

4、影响疲劳抗力的因素

载荷类型:拉压、扭转与旋转弯曲等;

材料本质: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疲劳曲线,σr、q、d a/dN、K IC及K th不同;

零件表面状态:零件的表面缺陷(如裂纹、刀痕等)对其强度影响不大,但疲劳极限有显著影响;

工作温度:T↑σs↓σr↓,ΔKth↓,da/dN↑;

腐蚀介质:在腐蚀介质作用下,σr↓,ΔKth↓,da/dN↑。

第四节零件的磨损失效

1、磨损的基本概念

磨损的定义:在摩擦过程中零件表面发生尺寸变化和物质耗损的现象叫做磨损。

2、磨损的过程和机理

粘着磨损:

1)定义:又称咬合磨损,在滑动摩擦条件下,摩擦副的接触面发生金属粘着,在随后的相对滑动中粘着处被破坏,有金属屑粒被拉拽下来或者是金属表面被擦伤的一种磨损形式。

2)过程:

3)粘着磨损的特点:磨损速度大;破坏严重。

4)防止措施:合理选材,摩擦副配对材料选用硬度差较大的材料;

提高表面硬度;

合理设计减小接触压应力;

减小表面粗糙度。

磨粒磨损:

1)定义:又称磨料磨损,在滑动摩擦时零件表面存在硬质磨粒,使磨面发生局部塑性变形,磨粒嵌入、磨粒切割金属表面从而导致零件表面逐渐损耗的一种磨损。

2)过程:

3)防止措施:

提高表面硬度(从选材与材料表面处理方面);

减少磨粒数量(从工作状况方面)。

接触疲劳(疲劳磨损,麻点磨损):

1)定义:零件工作面作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在交变接触压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引起的表面疲劳剥落破坏的现象。

2)过程:类似于疲劳断裂,是裂纹萌生和扩展过程。

三种主要形式:麻点剥落、浅层剥落、硬化层剥落

3)主要防止措施:提高材料硬度;提高材料纯度;提高零件心部和表面强度;减小表面粗糙度。

第五节零件的腐蚀失效

1、腐蚀的定义和分类

腐蚀:材料表面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者电化学反应所引起的表面损伤现象。

分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2、腐蚀过程及防止

化学腐蚀过程(以高温氧化腐蚀为主),高温氧化过程:1)金属失去电子成为金属离子;2)氧原子吸收电子成为氧离子;3)金属离子和氧离子结合为金属氧化物

基体金属能否继续氧化,取决于氧化物薄膜是否致密。

提高钢抗氧化能力:加入Al、Si、Cr等元素,与氧结合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膜,防止基体金属进一步氧化。

电化学腐蚀条件:金属间存在电极电位差,并且相互接触并处于相互联通的电介质溶液中形成微电池。

过程:

阳极:失去电子,M?M n++ne(被腐蚀)

阴极:发生析氢反应或者吸氧反应

特点:速度快、选择性

常见局部腐蚀:电偶腐蚀、小孔腐蚀、缝隙腐蚀、晶界腐蚀(不锈钢)。

应力腐蚀:

定义:零(构件)在拉应力和特定介质联合作用下产生的低应力脆断现象。

特点:拉应力小;介质腐蚀性弱;易忽视

3、零件防止腐蚀的措施

对于化学腐蚀:选择抗氧化材料如耐热钢、高温合金、陶瓷材料等,零件表面涂层。

对于电化学腐蚀:选择耐腐蚀材料;表面涂层;电化学保护;加缓蚀剂。

对于应力腐蚀:减小拉应力;去应力退火;选择K Iscc高的材料;改善介质条件。

第六节零件在高温下的蠕变变形和断裂失效

1、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行为

1)材料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高温下材料的强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3)高温下材料的变形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蠕变:材料在长时间恒应力作用下缓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蠕变。

图1-7典型的蠕变曲线

2、评价材料高温力学性能指标

蠕变极限: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抗力指标称为蠕变极限。

表示方法:在规定温度下使试样产生规定稳态蠕变速率的应力值;给定温度下,在规定时间内使试样产生一定蠕变总变形量δ的应力值

持久强度:材料在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的能力。用给定温度和规定时间内试样发生断裂时的应力表示。

3、高温下零件的失效和防止

高温下零件的失效形式:过量塑性变形(蠕变变形)、断裂、磨损、氧化腐蚀等。

防止措施:正确选材(选熔点高、组织稳定的材料);

表面镀硬铬、热喷涂铝和陶瓷等

第二章碳钢

一、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纯铁的组织和性能、Fe-Fe3C图的分析和应用、压力加工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晶体结构与晶体缺陷的基本概念、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与压力加工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等知识。

二、重点内容

1纯铁的结晶过程、纯铁的晶体结构、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2铁和碳的相互作用、铁碳合金中的相和组织组成物。

3二元相图的杠杆定律、Fe-Fe3C相图分析及应用。

4压力加工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三、难点

应用杠杆定律计算碳钢在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质量分数。

四、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纯铁的组织和性能

1、过冷现象和过冷度

纯铁结晶时,实际开始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间的温度差△T(=T0-Tn),称为过冷度。过冷度是一切物质结晶的必要条件,液体冷速越快,过冷度越大,液体与固体间的自由能差△F(=F L-F s)越大,物质结晶的驱动力越大。

图2-1纯铁的冷却曲线(部分)图2-2液体和固体自由能随温度的变化

2、纯铁的结晶过程

在液体中形成的稳定微小晶体称为晶核,纯铁的结晶过程是不断形成晶核与晶核不断长大的过程。由一个晶核长成的晶体称作晶粒,由许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称作多晶体。多晶体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过冷度越大、形核数量越多、晶粒越细。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强韧性越好。

3、晶体结构基本概念

晶体:指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呈规则排列的物体。

晶体结构:指晶体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的具体排列。

晶胞:是能够反映晶格中原子重复排列规律的最基本单元。

金属中常见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结构、面心立方结构和密排六方结构。

图2-4三种常见的金属晶胞a)体心立方晶胞b)面心立方晶胞c)密排六方晶胞

4晶体缺陷的基本概念

按照晶体中原子排列不规则区域的尺寸大小,将晶体缺陷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点缺陷:指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上尺寸都是很小的一种缺陷,如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

线缺陷:指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大,而在另外两个方向尺寸是很小的一种缺陷,如刃型位错。

面缺陷:指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大,而在另外一个方向尺寸是很小的一种缺陷,如晶界、亚晶界。

在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附近,原子都偏离了原来的平衡位置,使晶格发生畸变,对晶体的性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晶体缺陷越多,金属强度越高。细晶强化是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重要方法。

5、纯铁的晶体结构及同素异构转变

纯铁结晶完成后,固态纯铁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还会发生两次晶体结构转变。这种同一元素在固态下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晶体结构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变。铁碳合金正是因为具有同素异构转变,所以才能通过热处理来改变其内部结构,改变其性能。

第二节铁碳合金中的相和组织组成物

1、铁和碳形成固溶体

固溶体:是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晶体。溶质和溶剂的原子尺寸相差较小时,两者之间能够形成置换固溶体。溶质和溶剂的原子尺寸相差很大时,两者之间能够形成间隙固溶体。

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以α或F表示。

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以γ或A表示。

由于形成固溶体时溶剂晶格能产生畸变,所以便会导致材料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

固溶强化:指通过形成固溶体而导致的材料强度升高现象。与加工硬化、细晶强化一样,固溶强化也是提高材料强度的重要方法。

2、碳和铁形成化合物

当碳在和中的含量超过了碳的溶解度极限时,碳原子便会与铁原子形成渗碳体。

渗碳体:含碳量为6.69%,具有正交晶体结构。

特点:熔点高、硬而脆,塑性几乎等于零。

渗碳体对铁碳合金性能的影响,与其形态有关。当渗碳体以细小的片状或球状出现时,对铁碳合金具有强化作用。

3、铁碳合金中的相和组织组成物

系统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份被称为相。

F、A和Fe3C是铁碳合金中的基本相。这些可独立存在的基本相,以及由这些基本相所组成的混合物,又可称为是铁碳合金的组织组成物。

组织组成物:是指构成显微组织的独立部份。

4、相图的基本概念

相图是表示合金在缓慢冷却的平衡状态下其所含的相或组织与温度以及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

匀晶转变:是指从液相中直接结晶出单相固溶体的转变。

5、二元相图的杠杆定律

见图2-21,设合金的总质量为1,在温度t时液相的质量为ML,固溶体的质量为Mα,则有:ML+Mα=1。

由于合金中所含镍的质量等于液相中镍的质量与固溶体中镍的质量之和,而有:MLXL+MαXα=1X,

所以,由以上两式联解,就能得到两相相对质量的计算公式为:

M L=(xα-x)/(xα-x L)=rb/ab

Mα=(x-x L)/(xα-x L)=ar/ab

或M L/Mα=rb/ar

注:杠杆定律只适用于两相区

图2-10杠杆定律的证明和力学比喻

6、Fe-Fe3C相图分析

图2-11 Fe-Fe3C相图

见图2-11,ABCD点的连线是铁碳合金的液相线,AHJECF点的连线是碳碳合金的固相线。在HJB线上发生的转变称为.包晶转变,所谓包晶转变:是指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和一定成分的固相相互作用而生成另一个一定成分的固相的转变。

反应式为:

包晶转变只能在含碳为0.09~0.53%的铁碳合金中发生,其中,只有J点成分的铁碳合金经包晶转变后能够获得单一的奥氏体。

在ECF线上发生的转变称为共晶转变,所谓共晶转变:是指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同时转变成两种一定成分的固相的转变。

反应式为:

共晶转变只能在含碳为2.11~6.69%的铁碳合金中发生,其中,只有C点成分的铁碳合金经共晶转变后能够获得单一的莱氏体。

在PSK线上发生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所谓共析转变:是指由一定成分的固相同时转变成两种一定成分的新固相的转变。

反应式为:

PSK线又称A1线,所有含碳﹥0.0218%的铁碳合金冷却至这条线上时都会发生共析转变,其中只有含碳为0.77%的铁碳合金经共析转变后能够获得单一的珠光体。

GS线:又称A3线,是冷却时A中开始折出F,加热时F全部溶入到A中的转变线。

ES线:是碳在A中的溶解度线,又称Acm线。

PQ线,是碳在F中的溶解度线。

7、铁碳合金的分类

根据铁碳合金的含碳量及其室温平衡组织的不同,铁碳合金可分为三类。

①工业钝铁(wc﹤0.0218%)—室温组织是铁素体和少量三次渗碳体。

②钢(wc为0.0218~2.11%)。

其中:亚共析钢(wc﹤0.77%)—室温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

共析钢(wc为0.77%)—室温组织是珠光体。

过共析钢(wc﹥0.77)—室温组织是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

③白口铸铁(wc为2.11~6.69%),其中:

亚共晶白口铸铁(wc﹤4.3%)—室温组织是珠光体、二次渗碳体和莱氏体。

共晶白口铸铁(wc为4.3%)—室温组织是莱氏体

过共晶白口铸铁(wc﹥4.3%)—室温组织是莱氏体和一次渗碳体。

8、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

①wc为0.4%的亚共析钢

L→L+δ→L+A→A→A+F→P+F

②wc为0.77%的共析钢

L→L+A→A→P

③wc为1.2%的过共析钢

L→L+A→A→A+Fe3CⅡ→P+Fe3CⅡ

④共晶白口铸铁

L→Ld(A+Fe3C)→Ld(A+Fe3CⅡ+Fe3C)→L,d(P+Fe3CⅡ+Fe3C)

9、含碳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渗碳体是铁碳合金中的强化相。随着含碳量的增加,渗碳体含量的增多,钢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降低。当含碳量大于1.0%时,由于网状二次渗碳体的出现,使钢的强度又会降低。

10、碳对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影响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碳合金的组织发生以下变化:

+Fe3CⅢ→+P→P→P+Fe3CⅡ→

工业纯铁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

P+Fe3CⅡ+L,d→L,d→L,d+Fe3CⅠ

亚共晶白口铸铁共晶白口铸铁过共晶白口铸铁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渗碳体分布和形态发生以下变化:沿铁素体晶界分布的薄片状Fe3CⅢ→分布在铁素体内的层片状共析

Fe3C→沿奥氏体晶界分布的网状Fe3CⅡ→作为莱氏体基体的共晶Fe3C→分布在莱氏体上的粗大片状Fe3CⅠ。

11、碳对铁碳合金性能的影响

图2-12碳的质量分数对缓冷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所组成的两相组织,兼有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优点,既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又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渗碳体是铁碳合金中的强化相,当渗碳体是以细小的片状分布在铁素体上时,对碳钢具有强化作用。

随着碳的质量分数增加,珠光体含量的增多,渗碳体含量的增加,碳钢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降低。当碳的质量分数大于1%,钢中出现网状Fe3CⅡ,由于钢的性能就会恶化,所以钢的强度又会降低(见图2-39)。

12、Fe-Fe3C相图.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Fe-Fe3C相图具有以下作用:

①能为选材提供成分依据

由于Fe-Fe3C相图能够反映碳钢的成分和组织的关系,而钢的组织与钢的性能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根据零件的不同性能要求,可分别选用低碳钢、中碳钢或高碳钢为制造材料。按照不同要求,就可选用适当成分的钢种。

②能为制定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

由于液相线和固相线的距离越小,合金的铸造性能越好,钢在单相奥氏体相区内锻造性能最好,所以,由Fe-Fe3C相图可知,共晶成分的合金铸造性能最好,钢在奥氏体相区内进行锻造最好(见图2-40)

图2-13Fe-Fe3C相图与铸锻工艺的关系

13、钢中常存杂质元素对钢的性能影响

①Si、Mn的影响

当大部分Si、Mn元素都能固溶于铁素体中时,,Si、Mn是钢中的有益的元素,它们的存在因能产生固溶强化而能够提高钢的强度。

②S、P的影响

S在钢中能够形成熔点为989℃并分布在奥氏体晶界上的共晶体,能导致的钢的脆性增大,P能显著降低钢的韧性,特别是能显著降低钢的低温韧性,所以,S、P都是钢中的有害元素。由S导致的钢的脆性增大现象,被称为热脆。由P引起的钢的低温脆性增大现象,被称为冷脆。

③H的影响

微量的H溶入钢中,就会导致钢的脆性增大。H也是钢中的有害元素。由H导致的钢的脆性增大现象,被称为的氢脆,

④N的影响

N能引起钢的应变时效而能导致钢的强度升高、脆性增大。N的存在,对锅炉、化工容器等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构件是不利的。

应变时效,是指冷变形低碳钢在室温放置或加热一定时间后所出现的强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现象。

14、钢锭的组织和缺陷

按照钢液浇铸前的脱氧情况和钢锭凝固时析出一氧化碳的程度,可把钢锭分为镇静钢锭、沸腾钢锭和半镇静钢锭。

镇静钢锭的组织为三个区,分别是.表层细晶区、柱状晶区和中心等轴晶区(见图2-43)。

图2-14镇静钢锭宏观组织示意图

加入有效的变质剂为人工晶核或采用机械搅拌等方法使形核均匀化,可使钢锭获得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组织而能改善钢的性能。

15、镇静钢锭的缺陷

钢锭中常见的组织缺陷有缩孔、疏松、成分偏析和气泡。

缩孔:是钢锭凝固时由集中体积收缩所引起的一种组织缺陷。

疏松:是钢锭凝固时由分散体积收缩所造成的一种组织缺陷。

区域偏析:是指钢锭不同部位化学成分不同的现象。

气泡:钢液凝固时因有一部分气体来不及逸出便会以气泡形式留在钢中。

钢锭在使用前须经压力加工消除缺陷,以改善其组织,提高其性能。

16、冷加工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①晶体的滑移

滑移线:是滑移面与试样表面形成的交线。

滑移带:是由具有共同滑移方向的若干个滑移面发生滑移并逸出试样表面时所留下的痕迹(见图2-46)。

滑移是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滑移的机理是位错的运动。

图2-15滑移线和滑移带示意图

②塑性变形导致的组织变化

Fe3C对变形的阻碍作用依次为:片状Fe3C﹥球状Fe3C,细片状Fe3C﹥粗片状Fe3C。

随着碳的质量分数增加,Fe3C含量的增多,碳钢的形变抗力增大。当Fe3C以网状形态出现时,对变形的阻碍作用最大,会使钢的脆性增加。

③塑性变形导致的性能变化

加工硬化:指由塑性变形导致的材料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现象。

加工硬化具有以下技术意义:

a是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一种重要方法;

b能使金属的各种冷成型工艺得以进行;

c能防止零件的偶然过载断裂。

形变织构:指通过塑性变形而使各晶粒内原子排列位向趋于一致的现象。

图2-16工业纯铁的织构示意图

宏观残余内应力:是由金属各部位变形不均匀所引起的一种内应力。

微观残余内应力:是晶粒间变形不均匀所引起的一种内应力。

残余内应力会造成零件形状与尺寸不稳定,会降低金属的耐腐蚀性能。残余压应力能显著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17、冷变形钢在加热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图2-17变形金属在不同加热温度时组织和性能变化示意图

加热温度较低时,变形金属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没有明显变化,但残余内应力明显降低、电阻明显下降。这一性能变化阶段称为变形金属的回复。由于经回复后,变形金属的残余内应力能明显降低,所以利用回复现象对冷变形金属进行去应力退火,能够达到稳定零件尺寸的目的。

加热温度较高时,变形金属的强度显著降低,塑性显著提高,加工硬化效果会彻底消除。变形金属的组织由破碎的、被拉长的或被压扁的变形晶粒变成细小的无变形的等轴晶粒的过程称为再结晶。由于再结晶能够消除加工硬化,所以利用再结晶退火能恢复变形金属的塑性。

再结晶结束后,继续升高加热温度或延长加热时间,会出现晶粒长大的现象,金属的强度和韧性随着晶粒的长大而降低。

图2-18再结晶晶粒大小与冷变形度的关系

金属的变形度对再结晶晶粒大小有明显的影响,临界变形度:指再结晶晶粒极度长大所对应的变形度。为保证变形金属再结晶后能够获得细小的晶粒,应避免在临界变形度附近对金属进行冷加工。

18、热变形加工

热加工:指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不会造成加工硬化的压力加工。

热加工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①改变工件的形状和尺寸;

②改善钢的组织,提高钢的性能。即通过消除铸造缺陷,细化钢的晶粒,改善钢中的夹杂物分布,能提高钢的机械性能。

19、碳钢的分类

按含碳量分类,碳钢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按钢中的S、P含量分类,碳钢分为:普通碳钢、优质碳钢和高级优质碳钢。

按用途分类,碳钢分为:碳素结构钢和碳素工具钢。

按冶炼方法分类,碳钢分为:镇静钢、沸腾钢和半镇静钢。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

一、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钢的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以及特种热处理工艺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钢在加热时的转变、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淬火钢的回火转变、普通热处理及表面热处理工艺及应用。一般了解钢的特种热处理。

二、重点内容

1、钢的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2、钢的普通热处理。

三、难点

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转变及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四、基本知识点

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改变钢的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工艺称为钢的热处理。

第一节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1、奥氏体的形成

将共析钢、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分别加热到A1、A3和A cm以上时,都会完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这种加热转变称为奥氏体化。

1)共析钢的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包括:形核、长大、残留渗碳体溶解和奥氏体均匀化四步。

形核:α和Fe3C的相界面最易于形核,通过同素异构转变α→γ和Fe3C的溶解来实现。

长大:一旦形核,γ则向α和Fe3C方向长大,此过程同样通过同素异构转变α→γ和Fe3C的溶解来实现。

残留渗碳体溶解:由于同素异构转变α→γ的速度比和Fe3C向γ中溶解的速度快,所以,同素异构转变完成后,还一部分碳化物(残留碳化物)尚未溶解,它会在随后的加热过程中继续向奥氏体中溶解。

奥氏体均匀化:残留碳化物溶解完毕后,γ的成分是不均匀的,原来α处含碳量低,而原来Fe3C处含碳量高。只有经足够长的保温时间,才能通过C的扩散形成均匀的γ等轴晶。

2)影响γ形成的因素

影响因素有:加热温度、加热速度、钢的原始组织、碳含量、合金元素。

3)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γ形成过程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中P的γ形成过程同共析钢是一样的。此外,其γ化过程中还分别发生先共析铁素体的奥氏体化和先共析二次渗碳体的溶解过程。

2、奥氏体晶粒大小

1)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

在实际热处理加热条件下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奥氏体实际晶粒大小或奥氏体实际晶粒度。

2)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表示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大小,并不表示奥氏体实际晶粒的大小。

用Al脱氧或含有Nb、V、Ti等元素的钢为本质细晶粒钢,而用Si、Mn脱氧的钢则为本质粗晶粒钢。

第二节奥氏体转变图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A1、A3、A cm)以下尚未发生转变的不稳定的奥氏体。

奥氏体转变图:描述过冷奥氏体的“温度-时间-转变”三者间关系的曲线。

1、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1)奥氏体等温转变图(TTT图、C曲线)的建立

(2)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分析

1)孕育期和转变速度随等温温度而变化

由于过冷度增大,相变驱动力增大,在“鼻温”时γ转变的孕育期最短,转变速度最快;而在“鼻温”以下温度时,随温度的降低,原子的活动能力下降,故孕育期增长,转变速度变慢。

2)转变类型随等温温度而变化

(1)P型转变(A1~T A)

(2)B型转变(T A~M s)

(3)M型转变(M s~M f)

2、过冷γ等温转变过程及产物

过冷γ等温转变图(C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3-1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示意图

1)珠光体转变

在A1~560℃恒温下,过冷γ发生P转变,产物为层片状P组织。不同转变温度下层片大小及距离不同,据此可将P转变产物分为:

珠光体P:A1~650℃

索氏体S:650~600℃

托氏体T:600~560℃

P、S、T无本质区别,只有形态上的粗细之分,P较粗、S较细、T更细。P、S、T通称P型组织,组织越细,强度、硬度越高,塑、韧性越好。

2)贝氏体(B)转变

贝氏体:过饱和铁素体和Fe3C的机械混合物。

B转变也是B形核与长大的过程。首先沿奥氏体晶界形成过饱和铁素体晶核并长大,随后在这种铁素体中析出细小的渗碳体。不同温度下产生的B的形态不同:560~350℃形成的B称为B上、350~Ms形成的B称为B下。

B上呈羽毛状,由互相平行的过饱和铁素体和分布在片间的断续细小的渗碳体组成。硬度高,可达40~45HRC,但因铁素体片粗大且平行分布,同时晶间有脆性的渗碳体,故塑、韧性差,应用少。

B下呈针叶状,由针叶状过饱和铁素体和弥散分布在其中的极细小的渗碳体组成。硬度高50~60HRC,强度高,耐磨性好,塑性、韧性高,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生产中“等温淬火”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B下组织

3)马氏体(M)转变

(1)马氏体转变过程

转变温度低,C不能扩散。γ→α,C完全保留在a-Fe中,引起过饱和。M又称碳过饱和铁素体。M转变产生体积膨胀,会造成较大的内应力及变形。

(2)马氏体的形态

片状马氏体:呈双凸透镜状,高碳、孪晶M,强度高,塑韧性低

板条马氏体:呈细长板条状,低碳,强度高,塑韧性好。

w C>1.0%的钢淬火后,几乎全部为片M;w C<0.2%的钢淬火后,基本上全部为板条M;0.2%

3、影响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主要因素

1)含C量的影响

亚共析钢及过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与共析钢一样,亦分为高温P型转变、中温B型转变和低温M型转变。但在P型转变之前,亚共析钢有铁素体的析出,过共析钢有Fe3C析出。

亚共析钢:w C↑,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w C↑,C曲线左移;共析钢过冷奥氏体最稳定(C曲线最靠右)。

2)合金元素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C曲线的影响是复杂的,几乎除Co外,所有溶入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均使曲线右移。除Co、Al外,溶入奥氏体的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上的M s、M f点降低。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转变图(CCT图)

图3-2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转变示意图

CCT曲线位于C曲线右下方,P转变温度更低,时间更长;共析钢及过共析钢的CCT曲线中无B型转变,而多了一条P 转变终止线;亚共析钢在连续冷却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过冷A会部分转变为B。

由于CCT曲线测定比较困难,实际热处理中常参照C曲线来定性估计连续冷却转变过程。

第三节钢的普通热处理

钢制零件在制造过程中至少都要进行一次热处理。钢的普通热处理是将工件加整体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期获得均匀的组织和性能和一种操作。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工艺。

1、钢的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A1、A3、A cm)以上(有时以下)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退火。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等。

1)完全退火

加热至Ac3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500℃后出炉冷却。

应用:亚共析钢和合金钢的铸、锻、及热轧型材,也可以用于焊件。

目的:改善组织、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常作为对强度要求不高的零件的最终热处理,或重要零件的预先热处理。

2)球化退火

加热至Ac1以上,保温一定时间,使钢的Fe3C(碳化物)趋于球化,然后缓慢冷却到600℃后出炉冷却。

应用: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及合金钢。

目的: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3)去应力退火

把钢件加热到500~650℃,保温一定时间,随炉冷却至200℃后出炉。

应用:铸件、锻件、焊件、冷冲压件及机加工件。

目的:消除残余应力,以防止零件变形或产生裂纹。

2、钢的正火

将工件加热至奥氏体区,保温一定时间后,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应用:普通结构件作为最终热处理;低、中碳钢作为预先热处理,改善切削加工性能;过共析钢消除网状渗碳体。

目的:细化组织,适当提高硬度和强度。

选择退火或正火工艺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低碳钢:硬度低,粘刀,选择正火;

高碳钢:硬度高,难切削,选择退火;

中碳钢:退火、正火皆可。

(2)使用性能

普通结构件,以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以细化晶粒,提高力学性能;形状复杂的结构件,采用退火作为最终热处理,以削除应力防止裂纹。

(3)经济性

正火周期短,耗能少,操作简便,尽量以正火代替退火。

3、钢的淬火

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快速冷却获得M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1)目的

获得M组织,提高工件的强度和硬度。

2)淬火介质

(1)理想的淬火冷却速度

高温慢冷,中温快冷,低温慢冷。

(2)常用淬火介质

水、盐水、油

3)常用淬火方法

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等温淬火

4)钢的淬透性

(1)淬透性及其测定

钢件淬火时,表层直接与淬火介质接触,冷却速度快;而心部则要靠热传导通过表层来散热,冷却速度慢。因此钢件表层得到M,而心部只能获得部分M,甚至完全得不到M。

由钢件表面到半M层的区域称为淬硬层,其深度称淬硬层深度。

常用的测定淬透性的方法有:临界直径法和顶端淬火法。

(2)影响淬透性的主要因素

合金元素、含碳量。

4、钢的回火

将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回火的目的:消除淬火应力,降低钢的脆性;稳定工件尺寸;获得工件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

1)淬火钢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1)组织变化

回火温度80~200℃,C以ε碳化物形式析出,弥散分布、极细、粒状,与M保持共格关系的薄片,其晶体结构为正交晶格,分子式为Fe2.4C,此时组织为回火M。

回火温度200~300℃,M分解使得体积↓,残留奥氏体分解了过饱和铁素体+碳化物。

回火温度250~400℃,马氏体分解完成。铁素体中含碳量降低到正常饱和状态,ε碳化物转变为极细的颗粒状渗碳体。

回火温度在400℃以上,渗碳体颗粒聚集长大并形成球状,铁素体发生回复、再结晶。

(2)性能变化

随回火温度升高,硬度、强度降低,塑性、韧性升高。

2)回火各类及应用

(1)低温回火(150~250℃)组织:回火M。性能:高硬度、强度。应用:高碳钢和高碳合金钢工具钢制造的工模具和滚动轴承。

(2)中温回火(350~500℃)组织:回火T。性能:较高的韧性和高的弹性及屈服强度。应用:弹簧。

(3)高温回火(500~650℃)组织:回火S。性能: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应用: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零件。

第四节钢的表面热处理

1、表面淬火

将工件表面快速加热到奥氏体区,在热量尚未传到材料心部时立即迅速冷却,使其表面得到一定深度的淬硬层,而心部仍保持原始组织的一种局部淬火方法。

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焰加热表面淬火、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2、钢的化学热处理

将工件置于一定的化学介质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介质中的某些元素渗入到工件表层,以改变表层的化学成份和组织,从而使工件表面具有与心部不同的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与表面淬火热处理相比,化学热处理不仅使工件表面与心部的组织不同,且成份亦不同。

最常用的表面化学热处理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

第五节钢的特种热处理

1、真空热处理;

2、可控气氛热处理;

3、形变热处理

第四章合金钢

一、基本要求

本章概要叙述了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合金钢的分类。主要介绍了工程上常用的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熟悉合金钢的分类,重点掌握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不锈钢和镍基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特点。一般了解合金渗碳钢、合金调质钢、合金弹簧钢、轴承钢、超高强度钢、合金工具钢、耐热钢和高温合金、低温钢的性能、热处理和应用。

二、重点内容

1、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存在形式。

2、低合金高强度钢的成分、组织、性能特点及其热处理。

3、不锈钢和镍基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特点及用途。

三、难点

第一次回火脆性和第二次回火脆性的防止。

四、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概述

1、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八大作用)

作用主要元素

细化A晶粒Ti、V、Nb、Zr、Al

提高淬透性除Co以外,如Mn、Cr、W、Mo

提高回火抗力Cr、W、Mo、V

固溶强化Ni、Si、Al、Co、Cu、Mn、Cr、Mo、W

第二相强化Mn、Cr、Mo、W

扩大A相Ni、Mn、Cu、N

扩大F相Si、Al、Ni、Cr、W、Mo、Ti

形成致密氧化膜Si、Cr、W、Mo、V、Ti、Al

重点是Cr、W、Mo占了六大作用,另外两个作用一个是细晶,一个是扩大A。

2、合金元素在钢中存在的形式(三种)

固溶体、化合物和游离态。

3、第一类回火脆性

一般认为低温回火脆性是由于M分解时沿M板条或片的界面析出断续的薄壳状碳化物,降低了晶界的断裂强度,使之成为裂纹扩展的途径,因而导致脆性断裂。

防止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措施是避免在250℃~400℃回火。

4、第二类回火脆性

第二类回火脆性是在回火过程中Sb、P、Sn在A晶界偏聚而引起的脆化现象。

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措施有两个:

1)加入W、Mo等能强烈阻止或延缓杂质元素在A晶界的偏聚。

2)450℃~650℃回火快冷

5、合金钢的分类及其牌号

分类: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的分类

第二节合金结构钢

1、合金结构钢的分类、应用

应用:最为广泛

分类:低合金高强度钢、合金渗碳钢、合金调质钢、合金弹簧钢、轴承钢、超高强度钢等.

2、低合金高强度钢

1)简介

又称低合金高强度钢广泛用于制造在大气和海洋工作的大型焊接结构件,如桥梁、车辆、船舶、输油气管、压力容器等。

2)成分及性能特点

主要合金元素:Mn、Ti、V、Nb、Cu、P、Re等

作用:强化F,细化晶粒,从而提高钢的强度,Cu、Pb还可以提高钢的耐大气腐蚀抗力。

3)典型牌号

16Mn、09MnNb、15MnVN等

3、合金渗碳钢

1)简介

是指经过渗碳热处理后使用的低碳合金钢。主要用于制造在摩擦力、交变接触应力和冲击波条件下工作的零件。如齿轮:表面要求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及高的接触疲劳强度,心部则要求良好的韧性。

2)成分及性能特点

《机械工程材料(第4版)》课程大纲

“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课程编号:MATL300102(10位) 学时:52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8 上机学时:课外学时:(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学分:3 适用对象:本科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材料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沈莲,范群成,王红洁.《机械工程材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7. [2] 席生岐等。《工程材料基础实验指导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 版社.2014 [3] 朱张校等。《工程材料》.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100字左右) 性质:专业基础课 目的:为机械、能动、航天、化工等学院本科生讲解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使学生了解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根据零构件设计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材料,做到“知材、懂材”并能合理使用材料。 二、课程内容简介(200字左右) 工程材料基础是面向机类、近机类及口腔医学专业开设的材

料基础理论课程。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典型零件的失效方式及抗力指标、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的内在关系,掌握工程材料实际应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知理论、懂性能、会选材”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课程实验主要包括金相试样制备和显微镜使用、铁碳合金组织的观察与分析、碳钢热处理与性能综合实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机械零构件的常见失效方式及其对性能指标的要求。 (2) 掌握碳钢、铸铁、合金钢、有色金属的成分、组织、热处理、性能特点及工程应用的基本知识。 (3) 掌握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特点及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用途。 (4) 学生具有根据零构件的服役条件、失效方式和性能要求选择材料及编写冷热加工工艺路线的基本能力。 (5) 了解新材料、新工艺的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绪论(1学时) 工程材料在机械设计及制造工程中的作用,工程材料的分类本课程的目的及任务,课程的基本内容,考核要求等。(1学时) 第一章机械零件失效方式及抗力指标(5学时) 1) 掌握:常温静载下的过量变形及抗力指标;静载和冲击载荷下的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 执笔人:吕柏林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材料 2.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总学时:48学时 5.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为机械类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热处理以及材料选用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校内金工教学实习,使学生通过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材料处理,材料选用基础的学习,获得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毛坯成型和零件加工知识以及其它有关课程及课程设计,制造工艺方面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 2.掌握金属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结晶,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二元合金的结构与结晶. 3.掌握运用铁碳合金相图,等温转变曲线,分析铁碳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4.熟悉各种常规热处理工艺以及材料的表面热处理技术. 5.掌握常用工程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组织,性能,应用与选用原则.(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2学时)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学习要求与方法 2.工程材料的机械性能(2学时) 强度,刚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 3.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6学时) 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 ;金属实际结构及晶体缺陷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4.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6学时)

机械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大全

《机械工程材料》 基础篇 一:填空 1. 绝大多数金属具有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立方三种类型,α-Fe是体心立方类型,其实际原子数为 2 。 2.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3.固溶体按溶质原子在晶格位置分为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 4.铸造时常选用接近共晶成分(接近共晶成分、单相固溶体)的合金。5.金属的塑性变形对金属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性能趋于各向异性、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加,产生加工硬化、织构现象的产生。6.金属磨损的方式有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腐蚀磨损。 7.金属铸件否(能、否)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晶粒。 8.疲劳断裂的特点有应力低于抗拉极限也会脆断、断口呈粗糙带和光滑带、塑性很好的材料也会脆断。 9.钢中含硫量过高的最大危害是造成热脆。 10.珠光体类型的组织有粗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 11.正火和退火的主要区别是退火获得平衡组织;正火获得珠光体组织。 12. 淬火发生变形和开裂的原因是淬火后造成很大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 13. 甲、乙两厂生产同一批零件,材料均选用45钢,甲厂采用正火,乙厂采用调质,都达到硬度要求。甲、乙两厂产品的组织各是铁素体+珠光体、回火索氏体。 14.40Cr,GCr15,20CrMo,60Si2Mn中适合制造轴类零件的钢为 40Cr 。15.常见的普通热处理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16.用T12钢制造车刀,在切削加工前进行的预备热处理为正火、 球化退火。 17.量具钢加工工艺中,在切削加工之后淬火处理之前可能的热处理工序为调质(退火、调质、回火)。 18.耐磨钢的耐磨原理是加工硬化。 19.灰口铸铁铸件薄壁处出现白口组织,造成切削加工困难采取的热处理措施为高温退火。 20、材料选择的三原则一般原则,工艺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21.纯铁的多晶型转变是α-Fe→γ-Fe→δ-Fe 。 22.面心立方晶胞中实际原子数为 4 。 23.在立方晶格中,如果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数值相同时,那么该晶面与晶向间存在着晶面与晶向相互垂直关系。 24.过冷度与冷却速度的关系为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 25.固溶体按溶质原子在晶格中位置可分为间隙固溶体、置换固溶体。26.金属单晶体滑移的特点是滑移只能在切应力下发生、滑移总是沿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进行、滑移时必伴随着晶体向外力方向转动。 27.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有消除金属铸态组织的缺陷、改变内部夹杂物的形态与分布。

机械工程材料试题及答案三

机械工程材料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 奥氏体(A) 2.回复 3.固溶体 4.自然时效 5.加工硬化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 分) 1.石墨为片状的灰口铸铁称为________铸铁,石墨为团絮状的灰口铸铁称为________铸铁,石墨为球状的灰口铸铁称为________铸铁。其中________铸铁的韧性最高,因而可以锻造。 2. 陶瓷材料中的气相是指________,在________程中形成的,它 ________了陶瓷的强度。 3.根据采用的渗碳剂的不同,将渗碳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 4.工程中常用的特殊性能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金属的断裂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6.金属元素在钢中形成的碳化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两类。 7.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 三、选择题(共25分,每小题1分) 1.40钢钢锭在1000℃左右轧制,有时会发生开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温度过低; B.温度过高; C.钢锭含磷量过高; D.钢锭含硫量过高 2.下列碳钢中,淬透性最高的是( ) A.20钢; B.40钢; C.T8钢; D.T12钢 3.Ni在1Cr18Ni9Ti钢中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淬透性; B.固溶强化; C.扩大Fe-Fe3C相图中的γ相区; D.细化晶粒; 4.W18Cr4V钢锻造后,在机械加工之前应进行( )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去应力退火; D.再结晶退火 5.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机床床身的是( ) A.40钢; B.T12钢; C.HT300; D.KTH300-06 6.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气轮机叶片的是 A.1Cr13钢; B.1Cr17钢; C.3Cr13钢; D.4Cr13钢 7.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飞机蒙皮的是( ) A.ZAlSi12; B.2A50(旧牌号LD5); C.ZAlMg10; D.2A12(旧牌号LY12) 8.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盛放氢氟酸容器的是( ) A.1Cr17; B.1Cr18Ni9Ti; C.聚四氟乙烯; D.SiO2 9.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汽车板弹簧的是( ) A.60Si2Mn; B.5CrNiMo; C.Cr12MoV; D.GCr15 10.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汽车火花塞绝缘体的是( ) A.Al2O3; B.聚苯乙烯; C.聚丙烯; D.饱和聚酯 11.铜只有通过冷加工并经随后加热才能使晶粒细化,而铁则不需冷加工,只 需加热到一定温度即使晶粒细化,其原因是( ) A.铁总是存在加工硬化,而铜没有; B.铜有加工硬化现象,而铁没有; C.铁在固态下有同素异构转变;而铜没有 D.铁和铜的再结晶温度不同 12.常用不锈钢有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和( ) A.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 B.马氏体-奥氏体不锈钢; C.莱氏体不锈钢; D.贝氏体不锈钢 13.以下哪种铸铁的断口呈灰黑色?( ) A.马口铁; B.白口铸铁; C.麻口铸铁; D.灰铸铁

(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 学时:128(讲课114:,实验:14)学分:7 执笔者:曾德江编写日期:2004年4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新的科学技术做准备。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用途及选择,初步掌握机械零件毛坯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方法;初步掌握对杆件进行强度个刚度计算的方法,并具有一定似的实验能力;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模块一机械工程材料(17学时) 第一单元绪论(1学时) 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新技术的应用。 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二单元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基础(10学时) 介绍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学基础、钢的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应用,掌握金属材料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和适用范围。 第三单元钢铁材料(4学时) 介绍工业用钢、工程铸铁的分类、特点及牌号表示。 了解工业用钢、工程铸铁的分类、特点,掌握工业用钢、工程铸铁的牌号表示。 第四单元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金属材料(2学时) 介绍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牌号表示。 了解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金属材料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模块二静力学(16学时) 第五单元静力学基础(5学时) 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约束、约束反力与受力图。 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及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的绘制。

机械工程材料基本知识

机械工程材料基本知识 1.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任何机械零件或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各种形式外力的作用。如起重机上的钢索,受到悬吊物拉力的作用;柴油机上的连杆,在传递动力时,不仅受到拉力的作用,而且还受到冲击力的作用;轴类零件要受到弯矩、扭力的作用等等。这就要求金属材料必须具有一种承受机械荷而不超过许可变形或不破坏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表现来的诸如弹性、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等特征就是用来衡量金属材料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力学性能的指标。 1.1.1强度 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强度指标一般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载荷即力表示,符号为c,单位为MPa 工程中常用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或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值,用③ 表示。抗拉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拉力的作用下,被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用c表示。 对于大多数机械零件,工作时不允许产生塑性变形,所以屈服强度是零件强度设计的依据;对于因断裂而失效的零件,而用抗拉强度作为其强度设计的依据。 1.1.2塑性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断裂的能力。 工程中常用的塑性指标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伸长率指试样拉断后的伸长量与原来长度之比的百分率,用符号S表示。断面收缩率指试样拉断后,断面缩小的面积与原来截面积之比,用表示。 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越大,其塑性越好;反之,塑性越差。良好的塑性是金属材料进行压力加工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机械零件工作安全,不发生突然脆断的必要条件。 1.1.3 硬度 硬度是指材料表面抵抗比它更硬的物体压入的能力。硬度的测试方法很多,生产

机械工程材料试卷复习题

机械工程材料 1 .室温下,金属晶粒越细,则强度越高、塑性越高。() 2 ?因为体心立方晶格与面心立方晶格具有相同数量的滑移系,所以两种晶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完全相同。() 3?间隙固溶体一定是无限固溶体。() 4 ?铁素体的本质是碳在a-Fe中的间隙相。() 5?在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过程中,只有碳质量分数为4.3%的铁碳合金才能发生共晶反应。 6 ?高合金钢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也具有良好的淬硬性。() 7 .钢的淬透性高,则其淬透层的深度也越大。() 8 ? T8钢比T12和40钢有更好的淬透性。() 9 ?灰铸铁可以经过热处理改变基体组织和石墨形态。() 10. 齿轮渗碳用钢常采用低碳钢。() 是非题 1 ? (V) 2 ? ( X ) 3 ? ( X ) 4 ? ( V) 5 ? ( X ) 6 ? ( X ) 7 ? (V) 8 ? (V) 9 ? ( X)10 ? ( V)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其实际结晶温度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越高; b ?越低; c ?越接近理论结晶温度 2 ? a —Fe是实际原子数为 _________ 。 a ? 2; b ? 4; c ? 6 3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___________ 。 a ?与溶剂相同; b ?与溶质相同; c ?为其他晶型 4?间隙相的性能特点是_____________ 。 a ?熔点高、硬度低; b ?硬度高、熔点低; c ?硬度高、熔点高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将导致。 a. 强度降低,塑性提高; b.强度提高,塑性降低;c ?强度降低,塑性降低 6 ?用下述三种方法制成齿轮,____________ 种方法较为理想。 a.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 b.由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 圆棒锻成圆 c.由 饼,再加工成齿轮 7.钢中含硫量过高的最大危害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 。 a.热脆; b.冷脆; c.氢脆 8 ?奥氏体是___________ 。

《工程材料基础》知识点汇总

1.工程材料按属性分为: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碳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材料。 2.零维材料:是指亚微米级和纳米级(1—100nm)的金属或陶瓷粉末材料,如原子团簇和纳米微粒材料; 一维材料:线性纤维材料,如光导纤维; 二维材料:就是二维薄膜状材料,如金刚石薄膜、高分子分离膜; 三维材料:常见材料绝大多数都是三位材料,如一般的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等; 3.工程材料的使用性能就是在服役条件下表现出的性能,包括:强度、塑性、韧性、耐磨性、耐疲劳性等力学性能,耐蚀性、耐热性等化学性能,及声、光、电、磁等功能性能;工程材料按使用性能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4.金属材料中原子之间主要是金属键,其特点是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陶瓷材料中的结合键主要是离子键和共价键,大多数是离子键,离子键赋予陶瓷材料相当高的稳定性; 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是共价键、氢键和分子键,其中,组成分子的结合键是共价键和氢键,而分子间的结合键是范德瓦尔斯键。尽管范德瓦尔斯键较弱,但由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很大,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也相应较大,这使得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 半导体材料中主要是共价键和离子键,其中,离子键是无方向性的,而共价键则具有高度的方向性。 5.晶胞:是指从晶格中取出的具有整个晶体全部几何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在三维空间中,用晶胞的三条棱边长a、b、c(晶格常数)和三条棱边的夹角α、β、γ这六个参数来描述晶胞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6.晶体结构主要分为7个晶系、14种晶格; 7.晶向是指晶格中各种原子列的位向,用晶向指数来表示,形式为[uvw]; 晶面是指晶格中不同方位上的原子面,用晶面指数来表示,形式为(hkl)。 8.实际晶体的缺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其中体缺陷有气孔、裂纹、杂质和其他相。 9.实际金属结晶温度Tn总要偏低理论结晶温度T0一定的温度,结晶方可进行,该温差ΔT=T0—Tn即称为过冷度;过冷度越大,形核速度越快,形成的晶粒就越细。 10.通过向液态金属中添加某些符合非自发成核条件的元素或它们的化合物作为变质剂来细化晶粒,就叫变质处理;如钢水中常添加Ti、V、Al等来细化晶粒。 11.加工硬化是指随着塑性变形增加,金属晶格的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位错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明显提高,塑性和韧性明显降低,也即形变强化;加工硬化是一种重要的强化手段,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并使金属在冷加工中均匀变形;但金属强度的提高往往给进一步的冷加工带来困难,必须进行退火处理,增加了成本。 12.金属学以再结晶温度区分冷加工和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是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即热加工;热加工可以使金属中的气孔、裂纹、疏松焊合,使金属更加致密,减轻偏析,改善杂质分布,明显提高金属的力学性能。 13.再结晶是指随加热温度的提高,加工硬化现象逐渐消除的阶段;再结晶的晶粒度受加热温度和变形度的影响。 14.相:是指合金中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并由界面与其他部分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合金相图是用图解的方法表示合金在极其缓慢的冷却速度下,合金状态随温度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关系; 固溶体:是指在固态下,合金组元相互溶解而形成的均匀固相; 金属间化合物:是指俩组元组成合金时,产生的晶格类型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新固相。 15.固溶强化:是指固溶体的晶格畸变增加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金属的塑性和韧性略有下降,强度和硬度随溶质原子浓度增加而略有提高的现象; 弥散强化:是指以固溶体为主的合金辅以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分布,以提高合金整体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的强化方式。 16.匀晶反应:是指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都能无限互溶,随温度的变化,形成成分均匀的液相、固相或满足杠杆定律的中间相的固溶体的反应; 共晶反应:是指由一种液态在恒温下同时结晶析出两种固相的反应; 包晶反应:是指在结晶过程先析出相进行到一定温度后,新产生的固相大多包围在已有的固相周围生成的的反应; 共析反应: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固相同时结晶出一定成分的另外两种固相的反应。 17.铁素体(F):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体心立方晶格的间隙固溶体;金相在显微镜下为多边形晶粒;铁素体强度和硬度低、塑性好,力学性能与纯铁相似,770℃以下有磁性; 奥氏体(A):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面心立方晶格的间隙固溶体;金相显微镜下为规则的多边形晶粒;奥氏体强度和硬度不高,塑性好,容易压力加工,没有磁性; 渗碳体(Fe3C):含碳量为6.69%的复杂铁碳间隙化合物;渗碳体硬度很高、强度极低、脆性非常大; 珠光体(P):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珠光体强度较高,韧性和塑性在渗碳体和铁素体之间; 莱氏体(Ld):奥氏体和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莱氏体中渗碳体较多,脆性大、硬度高、塑性很差。 18.包晶反应:1495℃时发生,有δ-Fe(C=0.10%)、γ-Fe(C=0.17%或0.18%,图中J点)、液相(C=0.53%或0.51%,图中B点)三相共存;δ-Fe(固体)+L(液体)=γ-Fe(固体) 共晶反应:1148℃时发生,有A(C=2.11%)、Fe3C(C=6.69%)、液相L(C=4.3%)三相共存;Ld→Ae+Fe3Cf(恒温1148℃) 共析反应:727℃时发生,有A(C=0.77%)、F(C=0.0218%)、Fe3C(C=6.69%)三相共存;As→Fp+Fe3Ck(恒温727℃)

机械工程材料应用基础解答题

细化晶粒的方法?为什么要细化晶粒? 方法:增加过冷度;变质处理;附加振动 原因:常温下金属的晶粒越小,强度硬度则越大.同时塑 形韧性也越好.细化晶粒可以大大提高金属材料的常温力学性能. 什么退火?退火操作有? 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和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慢慢冷却以获得平衡状态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操作:均匀化退火;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不完全退火;球 化退火;去应力退火 钢丝和铅丝 钢丝的再结晶温度大于室温,反复弯折相当于对其冷加 工致使加工硬化,所以越弯折越硬.而铅丝的再结晶温度 小于室温,属于对其进行热加工使其硬化消失所以始终保软态.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 纤维组织的产生;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大,产生加工硬化;结构现象的产生;残余内应力的产生 用20CrMnTi钢制造变速箱齿轮工艺路线及热处理作用 路线:锻造-正火-加工齿形-局部镀铜-渗碳-预冷淬火, 低温回火-喷丸-磨齿(精磨) 正火:消除锻造状态的不正常组织,以利切削加工,保证齿形合格. 淬火+低温回火:使其面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其心部具有高强度和足够的冲击韧度 淬火的目的?方法? 目的:提高工具渗碳工件和其他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结构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提高少数工件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方法:单介质淬火;双介质淬火;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冷处理. 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有那几个步骤? 奥氏体晶核形成;奥氏体晶核的长大;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奥氏体均匀化. 回火操作?指出各种回火操作得到的组织及性能. 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较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并具有一定韧性. 高温回火;活活索氏体;较高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为什么铸造合金常选接近共晶成分合金? 因为温度间隔与成分间隔愈大的合金其流动性愈差,分散缩孔愈多,凝固后的枝晶偏析也愈严重.而对于共晶系来说,共晶成分合金熔点低,且凝固在常温下进行,流动性好,分散缩孔少,热裂倾向也小.故~ 塑性变形造成哪几种残余应力? 宏观内应力(第一);微观内应力(第二);晶格畸变内应力(第三) 用W18Cr4V制造铣刀,加工路线及热处理作用? 路线:下料-锻造-球化退火-机械加工-淬火+560°C三次回火-喷砂-磨削加工-成品 退火:便于加工,为淬火做好准备 淬火+回火:使其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及热硬性. 700℃,760℃,840℃,1100℃ 700<727 不发生相变(在相变温度线以下);F+P 760 在G点下载Ac1~Ac3之间,原为A+F,A-M,F保留;F+M+A'(残余) 840 Ac3以 上,A-M+A'(残余);M+A' 1100 A晶粒粗化-粗片状M+A'

机械工程材料总结

机械工程材料总结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对各种材料也有了了解,比如说,在机械工程材料中,金属材料最重要的。掌握了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具有选择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了解了与本课程有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概况。 材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材料的应用息息相关。每一种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都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并有力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例如,合成纤维的研制成功改变了化学、纺织工业的面貌,人类的衣着发生重大变化;超高温合金的发明加速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超纯半导体材料的出现使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日新月异,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高速发展;光导纤维的开发使通信技术产生了重大变革;高硬度、高强度等新材料的应用使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历史学家常以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划分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而现在人类已跨进人工合成材料的新时代。 学完了整册书,对本书有了深刻了解。通过对第一章的力学性能的学习,了解了要正确,合理地使用金属材料,必须了解其性能。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使用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各种加工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能,主要有力学性

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在机械行业中选用材料时,一般以力学性能为主要依据。在第二章的学习中,了解了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固体材料按内部原子聚集状态不同,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固态金属基本上都是晶体物质。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因此,研究纯金属与合金的内部结构,对了解和掌握金属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深入的了解中我又学到了金属不但能结晶,而且还能再结晶。为了获得预期组织结构与性能,我们通常采用热处理来实现这一方法。热处理是提高金属使用性能和改善工艺性能的重要加工工艺方法,因此,在机械制造中绝大多数的零件都要进行热处理。一般应用以下方面:1.作为最终热处理,正火可以细化晶粒,使组织均匀化,使珠光体含量增多并细化,从而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韧性。对于普通结构钢零件,力学性能要求不是很高时,可以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2.作为预先热处理,截面较大的合金结构钢件,在淬火或调质处理前长行正火,以清除魏氏组织或带状组织,并获得细小而均匀的组织,对于过共析钢可减少二次渗碳体量,并使其不形成连续网状,为球化退火作组织准备。3.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低碳钢或低碳钢退火后硬度太低,不便于切削加工。正火可提高其硬度,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 实践证明,生产中往往会由于选材不当或热处理不妥,使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不能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从而导致零件在使用中因发生过量变形,过早磨损或断裂等而早期失效。所以,在

机械工程材料应用基础 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回复:冷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其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晶体内部所产生的某些变化,(保留加工硬化,消除参与内应力) 再结晶:当冷塑性变形金属材料被加热到回复温度以上时,原子外形由破碎、拉长、变形的 2、晶粒或完整的等轴状的晶粒(消除加工硬化) 3、冷处理:把淬冷至室温的钢继续冷却到-70~-80℃,保持一段时间,使残余奥氏体继续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 4、热处理:将钢在固态时进行加热、保温、冷却三个基本过程,以改变钢的内部结构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 5、热加工:在材料再结晶温度以上所进行的塑性变形加红 6、冷加工:在再结晶温服一下所进行的塑性变形 7、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温度适当后的较快冷却速度冷却,以获得珠光体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退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适当时间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的珠光体组织 9、淬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保温并随之以大于临界冷却温度(Uk)冷却,已得到介稳状态的马氏体或下贝氏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0、残余奥氏体 11、相:在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织部分 12、固溶体:以合金中某一元素作为溶剂,其它组作为溶质,所形成的与溶剂有相同晶体结构的固相 13、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加入一些细小的固态颗粒称为变质剂形核剂,可作为现成晶核或用以抑制长大速度以细化金属晶粒的处理方法 14、调质处理:将淬火和室温回火想结合的热处理 15、加工硬化:随着变形量的加大,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增加,晶体的塑性变形形抗力迅速增大,强度和硬度明显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 16.弥散强化:脆性的第二相颗粒呈弥散粒子均分布在基体上,犹豫第二相粒子的位错交互或用,阻碍方位错运动,从而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则可显著想提高合金的强度的强化方式。 17.固溶强化:由于溶*元素的作用,造成晶格畸形,便使其塑性变形抗力增加,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 18.晶内偏析:由于非平衡结晶造成晶体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一般采用均匀退火消除或改善} 19.比重偏析:当合金组成相与合金溶液之间密度相差比较大时,初生相便会在液体中上浮或下沉而造成偏析,这种由于比重而导致的偏析称为比重偏析。 20.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 21.同素异构转度:将同一元素或同一成分和合金,在固态下随温度变化而具有不同晶体结构形态的转度。 22.淬透性:奥氏体化吼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有效淬硬深度表示} 23.淬硬性:钢淬火时的樱花能力,{用淬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24.奥氏体:碳溶于Fe种所形成的间隙溶体。 25.过冷奥氏体:当奥氏体过冷到临界点以下{727℃}时,获得的不稳定状态的组织 26.临界冷却速度{淬火}:得到完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机械工程材料总复习资料

机械工程材料复习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概述 ⒈目的 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的基本知识(性能和改性方法是重点)。 具备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具备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方法和妥善安排工艺路线的能力。 ⒉复习方法 以“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性能→应用” 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掌握材料性能和改性的方法,指导复习。 二、材料结构与性能: ⒈材料的性能: ①使用性能:机械性能(刚度、弹性、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断裂韧性); ②工艺性能:热处理性能、铸造性能、锻造性能、机械加工性能等。 ⒉材料的晶体结构的性能:纯金属、实际金属、合金的结构(第二章); 纯金属:体心立方(e F -α)、面心立方(e F -γ),各向异性、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实际金属:晶体缺陷(点:间隙、空位、置换;线:位错;面:晶界、压晶界)→各向同性;强度、硬度增高;塑性、韧性降低。 合金:多组元、固溶体与化合物。力学性能优于纯金属。 单相合金组织:合金在固态下由一个固相组成;纯铁由单相铁素体组成。 多相合金组织:由两个以上固相组成的合金。 多相合金组织性能:较单相组织合金有更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工程实际中多采用多相组织的合金。 ⒊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⑴。结晶组织与性能:F 、P 、A 、Fe3C 、Ld ;

1)平衡结晶组织 平衡组织:在平衡凝固下,通过液体内部的扩散、固体内部的扩散以及液固二相之间的扩散使使各个晶粒内部的成分均匀,并一直保留到室温。

2)成分、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①硬度(HBS):随C ﹪↑,硬度呈直线增加, HBS 值主要取决于组成相C F e3的相对量。 ②抗拉强度(b σ):C ﹪<0.9%范围内,先增加,C ﹪>0.9~1.0%后,b σ值显著下降。 ③钢的塑性(δ ?)、韧性(k a ):随着C ﹪↑,呈非直线形下降。 3)硬而脆的化合物对性能的影响: 第二相强化:硬而脆的化合物, 若化合物呈网状分布:则使强度、塑性下降; 若化合物呈球状、粒状(球墨铸铁):降低应力集中程度及对固溶体基体的割裂作用,使韧性及切削加工性提高; 呈弥散分布于基体上:则阻碍位错的移动及阻碍晶粒加热时的长大,使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仅略有下降或不降即弥散强化; 呈层片状分布于基体上:则使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 ⑵。塑性变形组织与性能

机械工程材料基础复习+答案

机械工程材料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绝大多数金属的晶体结构都属于( 体心立方)、( 面心立方)和( 密排六方)三种典型的紧密结构. 2.液太金属结晶时,过冷度的大小与其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越大,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越( 低),此时,过冷度越( 大). 3.( 滑移)和( 孪生)是金属塑变形的两种基本方式. 4.形变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化手段,特别是对那些不能用( 热处理)方法来进行强化的材料.通过金属的(塑性变形)可使其( 强度)、( 硬度)显著提高. 5.球化退火是使钢中( 渗碳体)球状化的退火工艺,主要用于( 共析)和( 过共析)钢,其目的在于( 降低硬度),改善( 切削加工)性能,并可为后面的( 淬火)工序作准备. 6、大小不变或变化很慢的载荷称为静载荷,在短时间内以较高速度作用于零件上的载荷称为冲击载荷,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载荷称为交变载荷。 7、变形一般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不能随载荷的去除而消失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8、填出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符号:屈服点σs ,抗拉强度σ b ,洛氏硬度C标尺HRC,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φ,冲击韧度A k,疲劳极限σ-1。 9、渗碳零件必须采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材料。 10、铸铁是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根据铸铁中石墨的存在形状不同,铸铁可分为灰口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和蠕墨铸铁等。 11、灰铸铁中,由于石墨的存在降低了铸铁的力学性能,但使铸铁获得了良好的铸造性、切削加工性、耐磨性、减 震性及低的缺口敏感性。 12、高分子材料是( 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的材料) 其合成方法有( 加聚)和( 缩聚) 两种,按应用可分为( 塑料)、 ( 橡胶)、( 纤维)、( 胶粘剂)、( 涂料)。 13、大分子链的几何形状为( 线型)、( 支链型)、( 体型),热塑性塑料主要是( 线型)、分子链.热固性塑料主要是( 体型) 分子链. 14、陶瓷材料分( 玻璃)、( 陶瓷)和( 玻璃陶瓷)三类,其生产过程包括( 原料的制备)、( 坯料的成形)、( 制品的烧结) 三大步骤. 15、可制备高温陶瓷的化合物是( 氧化物)、( 碳化物)、( 氮化物)、( 硼化物)和( 硅化物),它们的作用键主要是( 共价 键)和( 离子键). 16、YT30是(钨钴钛类合金)、其成份由( WC )、( TiC )、( CO )组成,可用于制作( 刀具刃部). 17、木材是由( 纤维素)和( 木质素)组成,灰口铸铁是由( 钢基体)和( 石墨)组成的. 18、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性能比较好的纤维主要是( 玻璃纤维)、( 碳纤维)、( 硼纤维)和( 碳化硅纤维). 19、玻璃钢是( 树脂)和( 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钨钴硬质合金是( WC )和( CO )的复合材料. 20、超导体在临界温度T C以上,具有完全的( 导电性)和( 抗磁性). 二、判断题 (√)1、在相同的回火温度下,合金钢比同样含碳量的碳素钢具有更高的硬度 (×)2、低合金钢是指含碳量低于0.25%的合金钢。 (×)3、3Cr2W8V钢的平均含碳量为0.3%,所以它是合金结构钢。

工程材料基础知识考试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 名词解释: 淬透性:淬透性指钢在淬火时获得M的能力,其大小是用规定条件下淬硬层深度来表示。 淬硬性:表示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相: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部分有晶只界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组织:显微组织实质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相晶粒的形态、数量、大小和分布的组合。组织应力:由于工件内外温差而引起的奥氏体(γ或A)向马氏体(M)转变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应力 热应力:由于工件内外温差而引起的胀缩不均匀而产生的应力 过热:由于加热温度过高而使奥氏体晶粒长大的现象

过烧:由于加热温度过高而使奥氏体晶粒局部熔化或氧化的现象 回火脆性: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会出现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 马氏体: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为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在回火时,从马氏体中析出的ε-碳化物以细片状分布在马氏体基础上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共晶反应:恒温下,某一成分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不同的固相的反应。 共析反应:一定成分的固相,某一恒温下同时分解成两个成分与结构均不相同的固相反应。本质晶粒度:表示在一定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性的高低。 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为实际晶粒度,它直接影响钢的性能。 化学热处理:将工件置于待定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介质中活性原子渗入工件表层,从而改变工件表层化学成分与组织,进而改变其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表面淬火:指在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加热将表面奥氏休化后进行淬火以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固溶强化: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弥散强化:倘若脆性第二相颗粒呈弥散状均匀分布在基体相上,由于第二相粒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运动从而提高了合金塑性变形抗力,则可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的现象 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来同时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塑性和韧性的方法 热加工:凡是在材料再结晶温度以上所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叫做热加工 冷加工:凡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下所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叫做冷加工 冷处理:将淬火钢继续冷却到-70~-80℃(或更低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使残余奥氏体在继续冷却中转变为马氏体。 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称为调质处理。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T0-Tn=称过冷度。 枝晶偏析:由于固溶体结晶一般按树枝状长大,使这种晶内偏析也呈树枝状分布。 加工硬化:随着变形量增大,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增加,晶体塑性变形能力迅速增大,强度硬度明显升高,塑形和韧性下降。 回复:冷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其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晶体内部所产生的某些变化。 再结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因其新旧晶粒的晶格类型完全相同,只是晶粒形态发生了变化,所以称之为再结晶。 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许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这种硬化现象为二次硬化。 退火: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 50℃,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30~ 50℃,保温后空冷的工艺。 淬火: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或Ac3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M或B下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 回火脆性: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淬火钢会出现冲击韧度显著下降的现象。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火钢在250-350℃回火时出现的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淬火钢在500-650℃范围内回火后缓冷时出现的脆性。 不锈钢晶间腐蚀:晶间腐蚀是沿晶粒周界发生腐蚀的现象。它是不锈钢某一温度下加热或冷

机械工程材料总复习资料

机械工程材料复习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概述 ⒈目的 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的基本知识(性能和改性方法是重点)。 具备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具备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方法和妥善安排工艺路线的能力。 ⒉复习方法 以“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性能→应用” 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掌握材料性能和改性的方法,指导复习。 二、材料结构与性能: ⒈材料的性能: ①使用性能:机械性能(刚度、弹性、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断裂韧性); ②工艺性能:热处理性能、铸造性能、锻造性能、机械加工性能等。 ⒉材料的晶体结构的性能:纯金属、实际金属、合金的结构(第二章); 纯金属:体心立方(e F -α)、面心立方(e F -γ),各向异性、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实际金属:晶体缺陷(点:间隙、空位、置换;线:位错;面:晶界、压晶界)→各向同性;强度、硬度增高;塑性、韧性降低。 合金:多组元、固溶体与化合物。力学性能优于纯金属。 单相合金组织:合金在固态下由一个固相组成;纯铁由单相铁素体组成。 多相合金组织:由两个以上固相组成的合金。 多相合金组织性能:较单相组织合金有更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工程实际中多采用多相组织的合金。 ⒊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⑴。结晶组织与性能:F 、P 、A 、Fe3C 、Ld ;

1)平衡结晶组织 平衡组织:在平衡凝固下,通过液体内部的扩散、固体内部的扩散以及液固二相之间的扩散使使各个晶粒内部的成分均匀,并一直保留到室温。

2)成分、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①硬度(HBS):随C ﹪↑,硬度呈直线增加, HBS 值主要取决于组成相C F e3的相对量。 ②抗拉强度(b σ):C ﹪<0.9%范围内,先增加,C ﹪>0.9~1.0%后,b σ值显著下降。 ③钢的塑性(δ ?)、韧性(k a ):随着C ﹪↑,呈非直线形下降。 3)硬而脆的化合物对性能的影响: 第二相强化:硬而脆的化合物, 若化合物呈网状分布:则使强度、塑性下降; 若化合物呈球状、粒状(球墨铸铁):降低应力集中程度及对固溶体基体的割裂作用,使韧性及切削加工性提高; 呈弥散分布于基体上:则阻碍位错的移动及阻碍晶粒加热时的长大,使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仅略有下降或不降即弥散强化; 呈层片状分布于基体上:则使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 ⑵。塑性变形组织与性能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300道选择题答案知识分享

学习资料 第一组 材料的刚性越大,材料就越脆。F 按受力方式,材料的弹性模量分为三种类型,以下哪一种是错误的:D A. 正弹性模量(E) B. 切弹性模量(G) C. 体积弹性模量(G) D. 弯曲弹性模量(W) 滞弹性是无机固体和金属的与时间有关的弹性,它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B A 温度; B 形状和大小; C 载荷频率 高弹性有机聚合物的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 A A. 上升; B. 降低; C. 不变。 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 B A. 上升; B. 降低; C. 不变。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之间有一定的换算关系,以下换算关系中正确的是 D A. K=E /[3(1+2?)]; B. E=2G (1-?); C. K=E /[3(1-?)]; D. E=3K (1-2?); E. E=2G (1-2?)。 7.Viscoelasticity”的意义是B A 弹性;B粘弹性; C 粘性 8.均弹性摸量的表达式是A A、E=σ/ε B、G=τ/r C、K=σ。/(△V/V) 9.金属、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摸量一般在以下数量级范围内C GPa A.10-102、<10,10-102 B.<10、10-102、10-102 C.10-102、10-102、<10 10.体心立方晶胞的金属材料比面心立方晶胞的同类金属材料具有更高的摸量。T 11.虎克弹性体的力学特点是B A、小形变、不可回复 B、小形变、可回复 C、大形变、不可回复 D、大形变、可回复 13、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共价晶体等材料的变形通常表现为,高分子材料则通常表现为 和。 A A 普弹行、高弹性、粘弹性 B 纯弹行、高弹性、粘弹性 C 普弹行、高弹性、滞弹性 14、泊松比为拉伸应力作用下,材料横向收缩应变与纵向伸长应变的比值υ=ey/ex F 第二组 1.对各向同性材料,以下哪一种应变不属于应变的三种基本类型C A. 简单拉伸; B. 简单剪切; C. 扭转; D. 均匀压缩 2.对各向同性材料,以下哪三种应变属于应变的基本类型ABD A. 简单拉伸; B. 简单剪切; C. 弯曲; D. 均匀压缩 3.“Tension”的意义是A A 拉伸; B 剪切; C 压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