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志

合集下载

寒山寺重修史料

寒山寺重修史料

《枫桥寺记》宋·孙觌平江自唐白公为刺史时,即事赋诗,已有八门、六十坊、三百桥、十万户,为东南之冠。

诗云“茂苑太繁雄”是也。

逮乾符、光启间,大盗蜂出,争为强雄。

而武穆王钱鏐以破黄巢、诛董昌之功,尽有浙东西之地。

五代分裂,诸藩据有数州自王,独尝顺事中国。

有宋受命,尽籍土地府库,帅其属朝京师,遂去其国。

盖自长庆讫宣和,更七代三百年,吴人老死不见兵革,覆露生养,至四十三万家。

而吴太伯庙栋,犹有唐昭宗时“宁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鏐”姓名书其上,可谓盛矣。

建炎盗起,官寺民庐,一夕为煨烬。

而枫桥寺者,距州西南六七里,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而岿然独无恙,殆有数焉。

寺无石志,按《吴郡图经》,实“妙利普明塔院”,而不著经始之岁月。

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亦遂知名于天下。

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重建浮图七成,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

至嘉祐中,始改赐“普明禅院”,而雄杰伟丽之观滋起矣。

属有天幸,仅脱于兵火,而官军蹂践,寺僧逃匿,颓檐委地,飘瓦中人。

卧塌之上,仰视天日,四壁萧然,如逃人家。

绍兴四年,长老法迁者,会其徒入居之,而相其室无不修,铢积寸累,扶颠补败,栋宇一新,可支十世。

寺有水陆院,严丽靓深,龙象所栖,升济幽明,屡出灵响,尤为殊胜。

而塔之役最大,更三年而后就。

一日,迁老过余言曰:“愿有纪也。

”余尝怪天下多故,县官财匮力屈,天子减膳馐,大臣辞赐金,将吏被介胄以死,士大夫毁车杀牛而食。

而吾民则当输家财助边,率常睊睊然举首蹙额,疾视其上,无慨然乐输之意。

而佛之徒,无尺寸之柄,无左右绍介之先,瓦盂锡杖,率尔至门,则倒衣吐哺,躧履起迎,唯恐后已。

乃捐金币,指囷廪,舍所甚爱,如执左契,交手相付无难色,此何道也?今观迁老积精营作,练学苦空,敝衣粝食,不以一毫私其身,日以饰蛊坏、起颓仆为急。

又饬其徒二三辈,持钵叩门,或持簿乞民间,日有获焉,惟资以治寺。

以故一方道俗,皆向慕之。

凡所欲为,无不如志,故成就如此。

寒山寺

寒山寺

•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 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 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 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 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 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寒山与拾得
•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 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 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 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 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 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 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十天半月过去 了,拾得没有看见过 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 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 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 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 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 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 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 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经过千山万水, 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 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 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 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 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

寒山寺因七绝

寒山寺因七绝

寒山寺因七绝《枫桥夜泊》才名扬四海寒山寺,坐落在苏州古城西阊门外七里古运河畔,比邻枫桥,曾称枫桥寺。

提起寒山寺,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

日前,记者来到千年古刹寒山寺,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等专家学者向记者介绍了两者之间的故事。

姚炎祥说,历史上,寒山寺几易其名。

相传,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改名寒山寺,北宋时改名“普明禅院”,南宋年间称枫桥寺,元代始复称寒山寺,沿用至今。

关于寒山寺一名的由来,又与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分不开。

“传说,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据姚炎祥介绍,提起寒山、拾得,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很多。

有的说,在唐代一个村里有一对很要好的异姓兄弟,同时喜欢上同村一位美貌的姑娘,哥哥得知弟弟的心事后,就离家当了和尚,没想到弟弟也放弃结婚,找到了哥哥要一起做和尚。

两兄弟相见,悲喜交加,哥哥手捧盛放素斋的竹篾盒,弟弟从荷塘里采来一枝多苞大荷花,两人都敞开胸怀,手舞足蹈起来。

因哥哥法名寒山、弟弟法名拾得,寒山手里拿的是“盒”,拾得拿的是“荷”,便被称作“和合二仙”。

另一说是,寒山是隐居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外寒石山的编外和尚,拾得是国清寺烧饭和尚,经常给寒山送饭,情谊很深。

“不过,历史上的确有寒山和拾得其人,其中寒山的300多首诗流传至今。

”“在唐代以前,寒山寺是不知名的小寺,自从有了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才让寒山寺名声大振。

”姚炎祥告诉记者,唐代诗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十二年 (公元753年)中进士。

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

如今,寒山寺老和尚性空和现任住持秋爽都说,寒山寺屡毁屡兴屡建,能延续千年,张继功不可没。

寒山寺三块《枫桥夜泊》诗碑的来历据《重修寒山寺志》记载,千年以来,寒山寺饱经战火和磨难。

枫桥夜泊带拼音及赏析

枫桥夜泊带拼音及赏析

枫桥夜泊带拼音及赏析去苏州的人,都希望看看枫桥和寒山寺,许多国外朋友还特地到中国来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寒山寺中外闻名,靠的就是张继这首《枫桥夜泊》。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枫桥夜泊带拼音及赏析,欢迎阅读。

《枫桥夜泊》táng zhāng jì【唐】张继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月落乌啼霜满天,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江枫渔火对愁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姑苏城外寒山寺,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三个意境的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组合,“月落”“乌啼”和“霜满天”,因为这三个意境不可能同时和同空间地存在。

意境一:皎洁的月光西落,意境二:乌啼一声划破寂寥的长空,意境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弥漫一天的白色秋霜。

“月落”和“霜满天”不可能同时空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境;而“乌啼”和“霜满天”也是虚写,我们试想,在漫天一片银白色秋霜的眼前,作者是怎么能亲眼看到那“啼”的是“乌”呢?最多是凭经验判定而已,作者能断定和亲耳所听是实的是“啼”。

这一组意境有声有色,以动写静,跨越时空。

是环境的渲染和铺垫。

最可感的是“啼”和“霜满天”,令诗人情绪无处着落和凭寄,只能面对一天秋霜,听心灵的孤魂在横无际涯的弥漫秋霜中追寻和游弋。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的“眼”是“愁”。

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古佳句。

诗人在愁什么呢?诗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

“江枫”是寒山寺山门外的“江村桥”和“枫桥”。

古刹钟声寒山寺(三)

古刹钟声寒山寺(三)

古刹钟声寒山寺(三)前面参观浏览了寒山寺的一些建筑景点,接下来参观浏览普明塔院、寒山别院。

了解一下关于寒山寺的传说。

普明塔院;普明宝塔是“一寺标帜”,是塔院的主体建筑,是寒山寺的最高点。

从寒山寺山门到藏经楼一路明清风貌过来,普明塔院置身眼前,蓦然看到大唐风范,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普明塔院寒山寺始建名“妙利普明塔院”。

塔为一寺标志,寺以塔院冠名。

普明塔院为建国后复建。

从“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到“遥看城郭尚疑非,不见青山旧塔微。

”元末明初的诗人高启在此两次赋诗,让我们大抵可以明白寺塔应该是毁于元末,后再未重建。

寺经几焚,塔遭三毁。

然建塔之志不灭,建塔宏愿常萌。

时值国昌民安,性空和尚首举倡议,时为监院的秋爽法师鼎力协助,复巍峨宝塔,辟威仪塔院,唤唐风重新,使塔影再现。

普明塔院寒山寺塔院正式名称为普明塔院,入口处石碑上所刻“普明塔院”四个大字,为性空法师亲笔所书。

普明塔院普明塔进塔院门厅,厅中立汉白玉石横碑—座。

正面刻“普明塔院”四个金光大宁(性空书),背面为《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

撰文是雷应行教授,碑记完整地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

骈散相间,富有感染力。

普明塔院牌匾碑志寒山寺旧称妙利普明塔院,可见当初宝塔名声之大。

北宋节度使孙承佑也曾于寺中重建11层佛塔,可惜早在元末就毁掉了。

在此后的600多年时间里,寒山寺一直无塔,所以造塔就成为寺僧的一大心愿。

经过僧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海内外佛门信士和友好团体的倾力支持下,1992年9月21日寒山寺举行了隆重的重修唐塔奠基典礼。

经过四年的紧张施工,一座42.2米高的五层仿唐楼阁式佛塔终于拔地而起,成为寒山古寺的新地标。

1996年10月30日,寒山寺举行了盛大的宝塔竣工暨佛像开光仪式。

塔院在寒山寺的东部,占地约3000平方米,近似南北狭长的梯形,普明宝塔在藏经楼后偏北位置,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

宝塔台座四角的草坪上,有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灯笼,状如小塔。

《枫桥夜泊》诗碑

《枫桥夜泊》诗碑

《枫桥夜泊》诗碑
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

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

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

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

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征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

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

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

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

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

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

”现代张籍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

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寒山寺的圣旨内容

寒山寺的圣旨内容

寒山寺的圣旨内容寒山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其圣旨内容深受人们的敬仰和追随。

下面是寒山寺的圣旨内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修身养性寒山寺的圣旨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佛教强调修心养性,通过打磨自己的内心,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寒山寺的圣旨鼓励人们要时刻保持宁静的内心,培养正念,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二、修行求道寒山寺的圣旨还强调修行求道的重要性。

佛教强调修行是人生的目标,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解脱和觉醒。

寒山寺的圣旨鼓励人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行,通过持戒、修福、修慧等方式培养自己的修行功德,追求智慧和慈悲心,进一步接近佛教的境界。

三、慈悲为怀寒山寺的圣旨强调慈悲为怀的重要性。

佛教教义中强调慈悲心,即对一切众生都怀有无私的爱和关怀。

寒山寺的圣旨鼓励人们要对他人产生善意,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传播爱和正能量。

四、传承智慧寒山寺的圣旨鼓励人们要传承智慧。

佛教强调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智慧可以认知真实和解决问题。

寒山寺的圣旨要求人们要积累知识,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将智慧传承下去,造福众生。

五、持守戒律寒山寺的圣旨强调持守戒律的重要性。

佛教强调戒律的约束和规范,通过持守戒律可以保持内心的清净和道德的高尚。

寒山寺的圣旨要求人们要守护自己的行为,遵守佛教的戒律和道德规范,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弘扬佛法寒山寺的圣旨鼓励人们要弘扬佛法。

佛教强调佛法的普及和传播,通过弘扬佛法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寒山寺的圣旨要求人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宣扬佛法,传播佛教的教义和价值观,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寒山寺的圣旨内容体现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和教义,鼓励人们修身养性,修行求道,以慈悲心对待他人,传承智慧,持守戒律,弘扬佛法。

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寒山寺天下第一石碑介绍

寒山寺天下第一石碑介绍

寒山寺天下第一石碑介绍
寒山寺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坐落于苏州城东北隅的姑苏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初名为“寒山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寒山寺建筑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名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寒山寺大门的两侧有两座石狮子,中间是一块高约五米的石碑,碑上镌刻着唐代大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是苏州人,他在唐朝开元年间(713年—741年)被唐玄宗诏为苏州刺史,所以后人把张继称为“张枫桥”。

这块石碑被誉为“天下第一碑”。

据《寒山寺志》记载:“枫桥夜泊之处,唐张继读书于斯寺。

寺在城北门内之古运河东岸,与山楼相望。

寺内有唐贞观间所立之天下第一碑”。

这块碑立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的秋天。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山寺志》的史学价值探微
摘要:《寒山寺志》是历史上第一部寒山寺专志,由清末著名学者叶昌炽所撰。

这是一部较为全面论述寒山寺脉络源流、历史变迁、轶闻掌故的佛教方志,该书体例精当,史料丰富,文字典雅,允为苏州寺院方志中的上乘之作。

《寒山寺志》共分三卷,卷目分别为志桥第一、志寺第二、志塔第三,志象第四,志钟第五,志碑第六、志僧第七、志游第八、志事第九、志诗第十、寒拾事迹、寒山诗集题词。

叶昌炽受江苏巡抚程德全之邀而撰是编,于宣统三年撰成初稿,后由名士郑文焯厘定。

该志是叶昌炽勤求文献、搜讨故实,并且在广泛的实地考察基础上撰成,对寒山寺的历史变迁和源流演变有较为明晰的考证,全志具有典型的佛教方志特色。

《寒山寺志》具有体例精当、考证翔实、存文留史的学术特点,对江南地区的佛教发展史以及在文学史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我国的传统史籍中,佛教地方志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类,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苏州因为地处江南,风物清嘉,历来佛教盛行,历史上有很多的著名古刹,寒山寺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清末由叶昌炽所修的《寒山寺志》是一部较为全面论述寒山寺脉络源流、历史变迁、轶闻掌故的佛教方志,该书体例精当,史料丰富,文字典雅,是苏州寺院方志中的上乘之作,亦为第一部寒山寺专志。

一、《寒山寺志》的撰著缘起和纂修过程
寒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因唐人张继的一首七绝诗《枫桥夜泊》而名扬中外。

寒山寺寺院坐落于苏州城西阊门外七里的古运河畔,比邻枫桥,曾称枫桥寺。

其具体创建年代已不可考,一说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

相传唐代贞观年间(627-649),著名高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

一千多年间,寒山寺先后多次遭到浩劫(一说5次,一说7次),屡经兴废,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寺院规制严整,文物古迹甚多。

清咸丰十年(1860),因清军纵火,寒山寺再遭浩劫,殿宇楼阁化为灰烬。

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等筹款集资,拓门构堂,铸钟筑楼,稍谋兴复。

宣统三年(1911),江苏巡抚程德全、布政使陆锺琦等又募修扩建,重构大殿,初步形成现在的形制。

寒山寺虽因张继《枫桥夜泊》而驰名中外,却一直未有专志,程德全遂在支持扩建寺院的同时邀请著名学者叶昌炽撰著《寒山寺志》以传于世。

叶昌炽接受其邀,勤求文献,搜讨故实,终于宣统三年六月撰成《寒山寺志》初稿,呈交给程德全阅示,程德全又延请名士郑文焯厘定书稿,《寒山寺志》遂成。

叶昌炽(1849~1917年),字鞠裳,号缘督,自题寂鉴遗民、缘庐主人等,长洲县人。

道光九年九月十五日生。

少时就读于正谊书院,有文名,与王颂蔚、袁宝璜合称“苏州三才子”。

22岁时,应冯桂芬聘参加《苏州府志》编纂工作。

光绪二年(1876)举人。

十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编修,依次补为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等官。

参与撰《清史》“儒林”、“文苑”传稿。

廿一年入会典馆,修《武备图说》。

翌年,补会典馆纂修,迁国子监司业,京察考绩一等记名以道府用,赏戴花翎,加三品衔。

廿四年加翰林侍讲衔。

廿八年任甘肃学政。

卅二年因病归乡,居木渎灵岩,以读碑写经、校勘典籍为日课。

翌年,任存古学堂史学总教习。

家有“治廧室”、“五百经幢馆”,藏书3万余卷,藏碑9箱。

民国2年(1913年)秋迁居上海。

4年,为刘承干校勘宋本“四史”。

其著述甚富,主要有《藏书纪事诗》、《寒山寺志》、《缘督庐日记》、《石语》等。

民国6年11月6日逝世,墓在藏书天池山贺九岭,曹元弼撰墓志铭。

《寒山寺志》经叶昌炽拟定初稿,郑文焯批注而成为完秩,然而郑文焯的批注对原文多所改易,以致引起叶昌炽的不满。

因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政局动荡,在叶昌炽生前稿本一直未能付梓,直到一九二二年,才由世交吴县潘氏刊刻行世,这是《寒山寺志》的最早版本。

而《寒山寺志》初稿本竟也历劫不灭,完好的保存于现苏州博物馆。

今人对该志也进行了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就先后于1986年和1990年出版了黄玉瑜、甘兰的校点本及张维明的校
补本。

二、《寒山寺志》的体例特点、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同治辛未冯林一重修《苏州府志》,属叶昌炽撰释道之宫。

叶氏搜讨文献,咨于故实,又扁舟出游郊郭,探访寒山古碑。

遂于宣统三年仿《西湖》、《昭庆寺志》之例,纂成寺志十篇、附录二篇,次为三卷。

至民国元年再次易稿。

所记寺院变迁、诗词纪文、佛像钟碑、僧人寺产、轶闻掌故、寒拾事迹等,体例精当,史料翔实,文字典雅,允为苏州寺园小志中上乘之作,亦为第一部寒山寺专志。

拍品字体工整,行格疏朗。

墨色黑里透红,为红印后之初印本。

品佳。

24.9×15.4cm
三、《寒山寺志》的学术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