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

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四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与理解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湘教版《数学》必修第四章第5.3节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学习了两向量数量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为后面学习向量的综合应用奠定了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高考中,向量知识是必考的内容,特别是数量积计算的应用,往往与三角形问题,圆锥曲线问题相结合,在大题中出现,因此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作为研究向量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求模,求夹角,并会利用两向

量垂直的条件求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自学能力,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以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已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求模,求夹角,两向量垂直条件的应用;教学难点: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求模,求夹角公式的推导,两向量垂直条件的推导以及应用;

(第二部分) 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集体讨论法

3).活动探究法

4).讲练结合法

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法分析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1).自主探究法

2).合作交流法

3).观察发现法

4).归纳总结法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构成:

1、复习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跟学生简单回顾向量的线性组合,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公式推导奠定了知识基础。

2、新课探究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例3的题目展示出来,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已知条件,我们如何计算两向量的数量积,计算两向量的模,两向量垂直时坐标要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出本组同学所想到的思路。在整个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对正确的认识加以赞赏,对错误的见解加以分析,并对胆怯的学生加以鼓励。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的方案,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方案展示出来。

2111e y e x u +=,2212e y e x v += 由前面的数量积计算公式()

212122122111)(y y x x e y e x e y e x v u ++∙+=∙=

2

121y x +=,

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化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例题讲解

例4是考查学生对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求模、求夹角公式的灵活运用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中点A、B两点坐标构造所要求解的两个向量,即)3,

(-

=

=AB

OA,再利用向量相关求模,求夹角余

16

21

(

),

12

,

弦的公式来求.在讲完第3小题时,教师提问”本小题要求BD线段长度作为高来求三角形的面积,除了书本求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转化为点B到直线OA的距离来求.

4、课堂练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课本后面的练习为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求模,以及两向量垂直充要条件的运用。教师通过巡视,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5、课堂小结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归纳总结:

(1)知识:利用坐标计算数量积,求模,求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推导以及应用(2)方法:两向量垂直充要条件的灵活运用;

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6、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2,6 题

选做题:以学科的资料第一题。

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谢谢

后记:这些说课稿我是为参加市教师公选所准备的,我参考了一些说课稿的固定模式,以及一些优秀说课比赛所固定下来的一个模型,在说稿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本说课稿是12分钟的内容,说课中,最好在10-11分钟内完成,不要说得过满,也不要说得太短。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很高兴我以说课第一名的身份晋级教师公选。这些说课稿,但愿能给有缘你带来些许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