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
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

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判断死亡时间是命案侦查开始阶段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般应从尸体检验所见、现场及案情提供的信息,经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国内外法医学界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很多,如:根据尸体现象、胃内容物消化程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变化、电解质离子变化、分子生物学改变的检测等等。
需要综合多种检验结果分析判断,结合其他材料(案情)互相印证,一般只能以“天”为单位。
(一)从眼和眼底变化推测死亡时间(mmHg=毫米汞柱 h=小时)从眼部来推断死亡时间,基本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从眼压变化来分析,其二为从角膜变化来分析。
眼压变化:正常人的眼压在14~21mmHg之间,死后10分钟可降低为10mmHg,20分钟可降低为7mmHg。
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尸体,眼压下降较快,眼球变软。
角膜变化:死后数小时角膜出现斑块状混浊,12~24小时呈半透明状,36~48小时高度浑浊,难以透视到瞳孔。
尸体的眼睛关闭时,角膜变化要慢得多。
角膜变化在较大程度上受温度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冰雪的尸体,角膜可长时间保持透明状态。
(二)死后肌肉收缩电生理检测人死后于一定的短时间内,收到感应电刺激或者机械性刺激的肌肉,可引起该肌肉的收缩。
可依次来推断死亡时间。
如死后1~2小时内,用硬物敲击肱二头肌,可使整块肌肉收缩,死后4~5小时尚可见骨骼受机械性刺激形成肌隆起的阳性翻反应。
将连续4伏直流电的针头直接插入两侧眼脸肌内或附近,或插入口角1~2cm处的面颊内通电,即出现眼脸肌收缩或者颜面肌收缩反应,按刺激部位、电刺激强度、其相应出现肌肉收缩的强弱反应来推断死亡时间。
一般眼脸刺激部位收缩,估计死后1~2小时,若见眼脸刺激部位呈单纯纤维性挛缩反应,估计死后4~8小时。
(摘自《死亡时间的法医鉴定》)(三)采用荧光发光显微观察法,对死于机械性窒息及颅脑损伤的尸体背部皮肤检验以推断死亡时间对于死于机械性窒息及颅脑损伤的尸体,在死后3昼夜期间所取的尸斑部位皮肤组织学样本进行检验,次生荧光发光可获取良好效果,皮肤结构显现清晰。
死亡时间推断

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死亡时间推断:死亡时间在法医学上是指死后经历时间the time since death,TSD或称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即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
注重尸表检查、判定,具有实际价值。
死亡时间推断即推测死亡至尸体解剖时经历或间隔时间。
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历了数个世纪。
早在三百多年前,意大利医生已经明确指出: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鉴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法医学往往根据死后尸体变化发生的规律推断死亡时间。
依据尸体变化发生的先后及法医学实践的需求,将死亡时间推断按死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晚期(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及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三个阶段分别加以叙述。
死后早期经历时间的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实际工作中多以尸体温度的下降规律为基础,结合尸斑、尸僵和其他死后变化综合推断。
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表热量以辐射和传导的方式散失;体内的热能则先向体表传导,然后从体表散失,最后尸温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
尸温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简便易行,因此被广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人体死亡后所出现的各种死后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
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尸体血液、脑脊液和玻璃体液的化学离子,发现钾、钠、氯等化学离子浓度有一定的死后变化规律性,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血液、脑脊液、玻璃体液。
根据酶的测定推断死亡时间在生物体内存在多种酶,在活体组织,细胞对各类酶的作用均有其完善的屏障保护。
死后,细胞屏障保护消失,胞浆内的各种酶释放。
死后某些组织中酶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可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1.肝酶活性的改变2.心肌与骨骼肌酶活性改变3.脾酶活性的改变根据胃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和食糜及食物残渣通过小肠的时间有一定的生理规律,根据这种规律性变化,可以推断死亡距最后一次进餐的时间,从而大致可判定死亡时间。
法医学鉴定中的死亡时间估计

法医学鉴定中的死亡时间估计尸体的死亡时间估计在法医学鉴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准确地估计死亡时间不仅有助于破案,还有助于判断现场是否被篡改,从而保证司法公正。
本文将介绍法医学鉴定中的死亡时间估计方法以及其潜在的限制。
一、尸体的物理变化尸体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会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来估计死亡时间。
最常见的物理变化包括体温下降、肌肉僵硬和尸斑形成。
体温下降是由于新陈代谢停止导致的,通常每小时下降约1.5摄氏度。
肌肉僵硬是由于硬蛋白的形成导致的,通常从死亡开始后2到4小时出现,24小时内达到最大程度。
尸斑则是由于体内的血液在死亡后停止循环并积聚在尸体最低的部位,一般从死亡初期开始形成并在6到12小时后固定。
二、尸体的腐败过程尸体的腐败过程是死亡时间估计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尸体在死亡后会经历腐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鲜、腐败、胎儿和干燥。
新鲜阶段通常发生在死亡后的前24小时内,此时尸体无明显气味。
腐败阶段则会出现水肿、腐烂和恶臭等现象,根据腐败的程度可以初步估计死亡时间。
胎儿阶段是指尸体开始枯干而变成类似木质的状态,此时腐败的程度已经不再明显。
最后的干燥阶段是指尸体几乎完全干燥,无法继续进行腐败。
三、科学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方法被应用于死亡时间估计。
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可以通过观察尸体组织的变化来推测死亡时间。
同样地,基因分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确定死亡时间。
此外,还有一些新技术正在开发中,例如基于纳米技术的尸体微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尸体的变化并提供更准确的死亡时间估计。
然而,尽管科学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死亡时间估计的准确性,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死亡时间的估计不准确。
此外,尸体存在被篡改的风险,例如冷冻或高温环境下的保存,都会对尸体的物理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干扰死亡时间的估计。
综上所述,法医学鉴定中的死亡时间估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法医学如何推断死亡时间的推断

院系:商学院班级:09级经济一班学号:2009812004 姓名:刘海利法医学如何推断死亡时间一、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1断头反应:从断头后头一分钟开始直到十余分钟可见到眼球运动、口唇及下颌运动,躯干部痉挛,心脏跳动,血液从颈动脉断端流出。
2心肌收缩:在死后数小时心脏的某一局部尤其心房肌纤维仍残存有收缩功能,打开心包,心肌接触到冷空气或金属器械,便可见心房出现波纹状或蠕动样收缩,可持续数秒钟。
尸检时用手紧握心脏可有收缩感。
此外,在死后不久的人尤其在新生儿尸检时,偶见心室、心房的自动收缩。
当用脱纤维蛋白或林格液灌注冠状动脉时,还可见到节律性收缩。
说明在个体死亡后心肌的兴奋性仍可保持一定时间。
3肌肉的超生反应:个体死亡后机械刺激骨骼肌可使肌细胞收缩而形成肌隆起,死后2小时内几乎所有肌肉均可出现反应,有时死后6小时还可呈阳性反应。
4血管平滑肌收缩:死后2~3日血管平滑肌仍可对缩血管药物起收缩反应。
5瞳孔缩小和散大:死后瞳孔散大,但随后可略为缩小,这是由于虹膜尸僵或死后眼压降低所致,并非超生反应。
死后4小时内,瞳孔对注入结膜囊内的药物(伊色林或阿托品)有缩瞳或散瞳反应,这些属于超生反应。
6肠蠕动:死后数小时仍可见肠蠕动,如果邻近肠段松弛扩张,蠕动的肠段可进入松弛扩张的肠段中,发生死后肠套叠现象,与生前肠套叠不同的是后者在套叠部有充血、水肿、出血等反应。
7排泄:死后由于膀胱、直肠、精囊的平滑肌收缩或括约肌弛缓而引起大小便、精液的排泄。
但在死后时间较长的尸体,上述现象可由尸僵及腹腔内腐败气体压迫所致,系属尸体现象而非超生反应。
8皮肤反应:死后30小时汗腺对肾上腺素及阿托品等药物仍可起发汗反应。
一例7岁女孩死亡后在大腿部的皮肤,注射1毫克盐酸组织胺,见皮肤的立毛肌收缩(呈鸡皮样外观)。
9纤毛运动: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在死后10小时(有时30小时)仍有纤毛运动。
10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鼻腔内的白细胞于死后68小时仍有吞噬功能。
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

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是法医尸体检验和命案现场勘查的任务之一,对于判明犯罪作案时间、确定侦查范围、甄别重点嫌疑人有重要左右。
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可以从多方面来判断,主要判断依据和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从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人体死亡后,身体停止散热,结合环境的温度、尸体衣装情况、尸体内热量和死亡原因等,根据尸体发生的变化可分为新鲜尸体,腐败尸体,白骨化和保存形尸体。
1.判断新鲜尸体的依据主要是早期尸体现象、超生反应和一些死后化学变化的指标,一般不难判断死亡时间,春秋季节成年人尸体,室内每小时大约下降0.83度,水中尸体每小时下降3---4度。
但水中尸体除了尸温下降比地上尸体快,其余尸体现象均比地面尸体慢。
地面尸体死后经过1~2小时,面部及四肢发凉,尸僵、尸斑开始出现。
3~4小时左右,尸斑成片状分布,尸僵大部分出现,5~6小时,尸斑融合成大片,尸僵全部出现,角膜轻度混浊,嘴唇开始皱缩,时候12小时左右,尸僵高度出现,尸斑经手压会出现部分褪色,角膜中度混浊。
经过24小时左右,皮革样斑形成,尸斑已不能压退,角膜高度混浊和口腔黏膜发生自溶。
在夏天尸体变化加快,冬天反之。
2.尸体从死后第2---3昼夜开始产生大量气体(硫化氢、甲烷、氨等),散发出难闻的腐败臭味。
腐败一般开始于大肠,主要是肠内细菌引起,在右下腹的皮肤上出现绿色斑块,然后扩延至全身,在12---14天腐败气体进入皮下组织,颜面肿胀呈黑色,眼球突出,口唇变厚、舌尖挺出,腹部膨隆,呈所谓巨人观。
由于腹腔内的腐败气体的压力作用,使口鼻腔流出血性泡沫液体,排出大小便,阴囊与阴茎膨大成球状,子宫内胎儿娩出,即死后分娩。
在腐败过程中,尸体所有软组织分解消失露出白骨。
推断这类尸体的死亡时间难度较大,死后经过的时间越长,误差也就越大。
南方地面尸体一般在8~10小时腹部开始隆起,约24小时开始出现腐败绿斑,2~3天开始出现腐败血管网,3~5天出现腐败血气泡,3~7天出现腐败巨人观,夏季腐败速度加快,冬天反之。
法医-死亡时间推断

12
在具体推测时,注意尸温接近环境温度时下降速率改变的 特殊情况,还应除外一些特殊情况如日射、热射病死亡、冻 死、死后冷藏、异常气温条件、死后移尸等情况的影响。 不足: 1.我国南北温差大,黄河流域夏季一般为2个月,广州夏 季长达6个月,哈尔滨夏季只有几星期,即使以春秋两季相 比,也不相同。春季在长江以南多雨、湿度大,秋季则干燥 。尸温下降从气温角度来讲,春秋相似,但湿度不同。
28
尸体分解症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29
法医昆虫学
30
根据尸体昆虫数据分析推断死亡时间
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常常有规律地出现在尸体上,呈现 一定的演替规律。根据尸体昆虫数据分析推断死亡时间 ,目前在国外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即法医昆虫 学(forensic entomology),国内学者也做了一系 列研究。运用法医昆虫学研究的成果和技术方法推断死 亡时间,大大提高了死亡时间推断的准确性,甚至对早 期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7
死亡时的尸体温度
直肠温度在活体间有一定差异,不同人直肠温度可波动 在34.2~37.6℃之间,平均36.9℃。如上所述,直肠 温度受盆壁静脉血流的影响较大。此外还有昼夜体温差 、环境温度、体质健康状况、某些药物、年龄、性别、 情绪状态及死亡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在测量直肠温度推 断死亡时间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13
2.再者,该方法只是考虑了一般规律,未考虑死 因等因素对尸温的影响,也未考虑室内、室外、 衣着、被盖等对尸温的影响。比如在北方冬季的 室内多有暖气,或由于尸体裹有较厚的被褥,尸 温可经久不下降。由于各地环境条件差异很大, 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在 全国各处都适用。必须在各地摸索适合本地使用 的办法并探讨其规律。
法医学死者死亡时间的推断方法

死者死亡时间的方法法医学上死亡时间又叫死亡经历时间,是指从死者死亡发生到法医进行尸体检验时所经过的时间,又称死后经过时间,通常描述为死后多少天或多少小时。
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是法医尸体检验和命案现场勘查的任务之一,对于判明罪犯作案时间、确定侦查范围、甄别重点嫌疑人等都有重要作用。
推断死亡时间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推断,如尸体本身现象推断死亡时间、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从死后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等。
一、从尸体本身现象判断死亡时间当人死亡之后,尸体本身会呈现出一定的现象,医学上将这些现象划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
不同时期尸体现象可以用来推定死者死亡时间,最近又增加了一个判断死亡时间的新方法,叫做眼球化学法,是由美国的内科医师约翰·科发现的,他视察到人在死亡之后,尸体内红细胞会不断有规律的破裂,红细胞内的钾离子会不断的有规律的进入眼玻璃体液,据此人们完全可以准确判断出死亡时间。
因为这种方法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所以测得的死亡时间比较精确。
(一)根据早期尸体现象判断1.根据尸冷推断死亡时间一般来说,春秋季成年尸体,尸体温度在室内每小时下降0.83摄氏度。
水中尸体每小时可下降3--4摄氏度。
夏季烈日下的尸体、死前发生肌肉痉挛或者激烈搏斗的尸体,死后一段时间内,试问还能上升,即环境因素、衣着多少、尸体本身情况、死因都会影响判断。
以春秋季节为准,尸体颜面、手足等裸露部分有冷却感,为死后1~2小时或以上,着衣部分皮肤有冷却感,为死后4~5小时;死后最初10小时,尸体直肠温度每小时平均下降1℃;10小时后,每小时平均下降0.5~1℃;肥胖尸体在死亡后最初10小时,尸温每小时平均下降0.75℃,消瘦尸体每小时平均下降1℃。
夏季尸冷速率是春秋季的0.7倍,冬季是春秋季的1.4倍;暴露在冰雪天气的尸体,尸温在死后数小时即降至环境温度。
2.根据尸斑推定死亡时间3.根据尸僵判断死亡时间尸僵出现和缓解的时间、强度,与死者肌肉发育、年龄、死亡原因及其环境因素有关。
法医学在死亡时间估计中的方法与原理

法医学在死亡时间估计中的方法与原理法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通过对尸体和尸骨的检验和研究,可以提供关于死亡时间的重要线索。
死亡时间估计是法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犯罪调查、法庭判案以及临床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法医学在死亡时间估计中的常用方法与原理。
一、体温法体温法是估计死亡时间最为常用和简便的方法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近似恒定。
因此,当人体死亡后,体温也会逐渐降低。
通过通过测量尸体的体温来估算死亡时间。
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尸体的保存环境温度,以免影响估计的准确性。
二、肌肉僵硬法肌肉僵硬法是通过观察尸体的肌肉僵硬程度来判断死亡的时间。
人体死后,由于氧气供应中断,细胞内储存的能量磷酸化合物逐渐消耗完毕,导致肌肉无法继续收缩,逐渐变得僵硬。
根据肌肉僵硬的程度,可以初步判断死亡时间的长短。
三、尸斑法尸斑法是根据尸体上出现的尸斑的形成和变化来估计死亡时间。
人体死后,由于血液循环的停止,血液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沉积在尸体下方,形成一定面积的暗红色斑点,即尸斑。
尸斑的形成和消失经过一定的时间过程,通过观察尸斑的颜色、形态和分布等特征,可以推断死亡时间的范围。
四、腐败时间法腐败时间法是根据尸体腐败变化的过程和特征来推测死亡时间。
人体死后,由于细菌分解尸体中的有机物质,尸体逐渐腐败变质。
腐败的速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温、湿度等。
通过观察尸体的腐败程度、昆虫的繁殖情况等,可以初步判断死亡时间的长短。
五、DNA分析法DNA分析法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死亡时间估计方法。
人体细胞内的DNA是一种特殊的遗传物质,其在死亡后仍然可以保存一定时间。
通过收集尸体的组织样本,提取其中的DNA,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死亡发生的相对时间。
总结:以上介绍了法医学在死亡时间估计中的常用方法与原理,包括体温法、肌肉僵硬法、尸斑法、腐败时间法和DNA分析法。
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相互结合使用,提供相对准确的死亡时间估计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
法医学意义上的死亡时间,指的是从死亡发生到法医进行尸体检验时所经过的时间,又称死后经过时间,通常描述为死后多少天或多少小时。
通过对受害者尸表检查、对判断罪犯的犯罪动机、作案手法、犯罪性质和确定作案时间,认定排除嫌疑人有无作案时间,划定侦查范围乃至案件的最终侦破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尸体变化发生的先后及法医学实践的需求将尸体死亡时间分成三个时期:死后早期、死后晚期和白骨期。
死后早期推断死亡时间
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客观依据,主要是尸体现象(尸僵、尸斑、尸温等)、环境的温度、尸体的体格、运动程度、是否饮酒、是否用麻醉剂,胃内容的消化程度以及尸体周围、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以及最新的眼球化学法。
具体如下:
一.根据尸温判断死亡时间。
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表热量以辐射和传导的方式散失;体内的热能则先向体表传导,然后从体表散失,最后尸温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
尸温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简便易行,因此被广泛用于推断死亡间。
二.根据尸僵判断死亡时间
尸僵出现和缓解的时间、强度,与死者肌肉发育、年龄、死亡原因及其环境因素有关,其规律如下:
三.根据尸斑判断死亡时间
人死亡以后,血液受重力的作业,积存在尸体的低下部位,透过皮肤形成有色的斑块。
尸斑的出现有较为明显的规律性:
四.根据胃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
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和食糜及食物残渣通过小肠的时间有一定
的生理规律,根据这种规律性变化,可以推断死亡距最后一次进餐的时间,从而大致可判定死亡时间。
一般规律如下:
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和排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种类和性状、进食的量、胃肠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个人的精神状态、药物和饮酒的影响等。
一般来说,流体食物比固体食物排空快,小颗粒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排空快,蛋白质又比脂肪排空快。
在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五.根据膀胱尿量推断死亡时间
在夜间死亡的人,还可以根据膀胱内尿的充盈程度来推测死亡时间。
按照常人的习惯,睡觉前要排尿,如果尸检时见膀胱内尿量甚少,则可能是睡后2~3小时内死亡;如果尿量甚多,则可能是半夜死亡。
只是这种情况偶然性较大,所以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仅凭此来判断死亡时间。
六.角膜混浊判断死亡时间
生前角膜透明,可以透视到瞳孔,死后角膜不再透明,以至变成白色膜状。
七、根据酶的自溶现象判断死亡时间
死后组织细胞在自身释放的酶作用下分解液化,使其形态结构模糊消失,脏器变软,粘膜易落的现象。
夏天死后5-6小时,春秋天约10小时,冬天约24小时就会明显出现睑结膜、口腔粘膜的自溶,用棉球擦拭或镊子钳取,粘膜会脱落。
内脏自溶,以脑、胰、肾上腺、胃等出现较快,表现为质地变软,组织结构模糊,细胞的结构和界线消失等。
死后晚期推断死亡时间
在法医学实践中常常遇到死后经历时间较长的案例,尸体已出现腐败,腐败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一般情况下,死后24~48小时左右,尸体右下腹皮肤出现污绿色斑迹(尸绿)。
死后3~4天左右,腐败血液沿着静脉丛形成树枝状污绿色的腐败静脉网。
死后5~7天左右,形成所谓的腐败巨人观。
但由于腐败的速度和特点取决于一系列内、外因素和条件,腐败发展的时间有很大差异。
如尸绿的出现,有报道20小时后,也有迟至5昼夜的,多数约2~4昼夜。
其它腐败征象如腐败性气肿、软化等出现时间,也存在差别。
我国南北东西各地以及高原低洼地温湿度差异极大,因此根据腐败动态变化推断死亡时间应当特别慎重。
根据空气中尸体变化的规律,可以将尸体腐败阶段进一步分期如下:1.新鲜期为死后1~2天以内,肿胀发生之前的时期。
最先到达尸体的为丽蝇科和麻蝇科昆虫,如丽蝇及其相关种类包括丝光绿蝇、大头
金蝇、红头丽蝇和反吐丽蝇等可在死后10分钟内到达尸体并产卵,卵常被产在尸体的天然开口处如眼、鼻、耳、口、阴道、肛门等部位,也可以产在伤口处。
其中丝光绿蝇选择城市环境,伏蝇则多选择乡村环境。
2.肿胀期约为死后2~7天,尸体从轻度的肿胀到完全膨隆。
此期带强烈腐败气味的液体可从尸体开口处流出,使得尸体下面的土壤呈碱性,节肢动物开始离开尸体下土壤。
此期尸体的昆虫主要是丽蝇和麻蝇,酪蝇和尖尾蝇科也开始出现。
3.腐败期约为死后4~13天,尸体爆裂,大量腐败气体泄漏出来,尸体大部分软组织都被蝇类幼虫所吞噬。
腐败后期大量腐食性和捕食性甲虫到达尸体,而大部分丽蝇和麻蝇幼虫则完成发育,离开尸体化蛹。
4.后腐败期约死后10~23天,尸体只剩下毛发、皮肤、软骨和骨。
双翅目昆虫不再是尸体上主要昆虫,各种甲虫大量出现。
5.残骸期约死后18~90天,尸体只剩下骨头和毛发。
残骸上昆虫逐渐减少,其下土壤中可能出现大量螨类,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白骨期推断死亡时间
白骨化是指腐败细菌作用引起尸体软组织全部崩解,导致尸骨裸露的过程。
尸体白骨化所需时间,因季节、环境、地区等条件不同而差异很大。
夏季地面尸体,在蝇蛆和腐败作用下,大约2周即可白骨化。
埋葬尸体白骨化,南方地区大约1年以内,上海地区约为1—1.5年,我国北方地区约4—5年。
通常地面尸体,骨风化约5-10年,
骨骼崩坏在10-15年以上;埋藏在土中的尸体,骨风化约10-15年,骨骼崩坏在50年以上。
死亡时间的推断是法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的技术也在与时俱进,除了以上比较传统的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技术方法,例如超生反应、离子检测、酶检测、DNA降解程度检测等。
死亡时间推断,涉及多方面知识,任何一个单一的方法或结论都无法准确的推断出死亡时间,必须根据多方面结果并结合现场勘查和情况综合分析,为后段的刑侦排除嫌疑人及案件的最终侦破提供有力依据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