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

合集下载

山西特色非遗文化

山西特色非遗文化

山西特色非遗文化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非遗文化。

这里,既有大山大河的壮丽,也有细腻入微的非遗技艺,让人不禁感叹:山西,真是一片宝藏之地!咱们先聊聊吃的。

山西面食,那可是名声在外,被誉为“世界面食之根”。

要说这面食的花样,嘿,那可真叫一个多!有刀削面、栲栳栳、猫耳朵,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面塑。

面塑啊,又叫“面人”、“面羊”,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每到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做些面塑来庆祝,既好看又好吃,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说完吃的,咱再聊聊穿的。

山西的剪纸艺术,那可是剪纸界的扛把子!剪纸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工艺逐渐成熟,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这剪纸啊,不光图案精美,还寓意吉祥,深受人们的喜爱。

每一张剪纸,都像是一幅微型画,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山西的非遗文化,可不止这些。

还有那让人听了耳朵就怀孕的左权开花调。

这左权开花调啊,是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起源于左权民歌风格。

它的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听起来那叫一个带劲!每当夜幕降临,太行山下就会传来阵阵歌声,那是左权开花调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再来说说那让人叹为观止的晋剧。

晋剧啊,又叫山西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山西中部地区,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以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晋剧的唱腔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听起来那叫一个亲切。

看那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透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要说这山西的非遗文化,那可真是个顶个的绝!还有那北路梆子、锣鼓杂戏,也都是响当当的角儿。

北路梆子啊,是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的地方传统戏剧,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精彩绝伦。

锣鼓杂戏呢,则是山西省和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以锣鼓伴奏的吟唱和念白为主要表演形式,听起来那叫一个带感!当然啦,山西的非遗文化可不止这些。

还有那让人看了就流口水的老陈醋酿制技艺。

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山西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演绎出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事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民俗文化。

下面从山西的民俗文化、传统戏剧、美术、技艺以及山西建筑风格、宗教等方面,带大家了解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山西话;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的晋剧;直出直入,简练明快的上党梆子;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曲沃琴书等山西特色传统文化。

一、民俗文化1.1 饮食文化由于民族聚居与民族文化融合,把各种风俗聚集于山西,山西的食俗也就变得多样化起来。

同时,也由于地理、气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山西特有的面食文化、晋菜文化等饮食文化。

晋东南人爱吃小米,晋南人吃惯了白馍,晋中人爱吃面食,都是山西省各地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有山西人普遍的爱好,如用醋做调味品,喜辛辣食物。

1.2 山西方言山西话,分为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

山西南部三市临汾、运城、晋城(沁水县西)用中原官话汾河片,其他都用晋语。

山西方言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特点,其中保留古语音较多,且还有连续复杂的变调。

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1.3 生活禁忌山西民间禁忌虽然也有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其实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其表现为禁忌的内容以人的生产和生活为主,特别是休闲节假日中最多,比如正月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不该做”的事;禁忌在人群结集庆典等活动时尤为繁杂,如生死婚嫁礼仪和祭祀节日等活动中,处处有禁忌制约人的手脚。

所谓禁忌的实用性,除了要适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之外,还同时产生解禁破忌的办法。

比如不留神犯了某些禁忌,当事人可以有办法解除,诸如吐几口唾沫或跺几下脚就认为可以心安理得、安然无恙了。

二、传统戏剧2.1 晋剧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不仅继承了梆子戏表演中的绝技,而且在翎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山西的传统文化及简介

山西的传统文化及简介

山西的传统文化及简介一、山西简介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背靠太行山,面临内蒙古高原,地势北高南低。

山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战国时期,山西是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形成了山西文化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发展,山西陆续崛起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化流派和名人。

二、山西的传统文化2.1 古代建筑艺术山西是中国保存着大量古代建筑的省份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五台山和泰山两个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古代建筑艺术独具特色,以木结构、石雕和彩绘为主要特点。

五台山的寺庙建筑是山西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其飞檐翘角、斗拱梁架等独特的设计手法,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感和魅力。

2.2 传统音乐山西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有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山西民间音乐以豪放磅礴的气势和深沉悠扬的情感著称,代表作品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

山西还有独具风格的戏曲艺术,如晋剧、曲剧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2.3 美术和书法山西有着悠久的美术和书法传统,许多著名的书画家都出自山西。

山西的美术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注重形式的写实和意境的表达。

山西的书法风格独特,崇尚古朴、简约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山西文化的精髓。

2.4 传统节日山西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承载着山西人民的情感和文化传承。

比如,山西的春节庙会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展示了山西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

三、山西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山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格外重视。

近年来,山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加大对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力度,保护了大量的历史古迹;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传统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培养,使得山西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四、山西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价值山西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山西特色传统文化

山西特色传统文化
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 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 三国,故称称为三晋。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 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 己鲜明的特点。儒家推崇三晋根祖文化,形成 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内涵;三晋文化在传承儒家 文化精髓中,树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晋文化。
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 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 了中华文明。走进山西,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 史博物馆,时时处处印刻着中华文明传承的历 史烙印,壳口瀑布也以其恢宏气势代表了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感谢观看
民俗文化
嫁娶文化
山西过去一些富裕地区如晋中一带盛行表亲婚,而贫困地区则 流行换亲制,童养娘现象极为普遍,冥婚长期流行。近现代山 西的婚姻仪礼大致保留了议婚、定婚和成婚三个阶段形式。
生活禁忌
禁忌的内容以人的生产和生活为主,特别是休闲节假日中最多, 比如正月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不该做”的事。所谓禁忌的实用 性,除了要适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之外,还同时产生解禁破 忌的办法。比如不留神犯了某些禁忌,当事人可以有办法解除, 诸如吐几口唾沫或跺几下脚就认为可以心安理得、安然无恙了。
二、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
晋剧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 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 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晋剧 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 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表 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2006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 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其表演风格 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简 练明快,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受 到京剧影响,有所变化。6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山西文化的精髓与特色

山西文化的精髓与特色

山西文化的精髓与特色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

山西文化深厚而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山西的文化中,有许多精髓和特色,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山西文化的精髓1.古老而庄重的历史: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古代文明发源地,山西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夏、商、周时期曾在此繁荣兴起,同时山西也曾是晋国的发源地,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山西文化中的精髓往往是源于这段古老而庄重的历史。

2.深厚的战争文化:山西在中国历史上曾是许多重要战役的主要舞台,因此战争文化成为了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国时期的晋国到抗日战争期间的晋北抗日根据地,山西一直都承担着重要的战争责任。

战争对山西人民的磨炼和影响可见一斑,这也使得山西文化中的战争精神成为了文化的精髓之一3.丰富的民俗文化:山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山西的民俗传统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这些都是山西文化独具特色的方面。

例如,山西的灯会、龙舟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陶艺、刺绣等民间工艺,都展示了山西独特的民俗文化。

4.儿童教育和礼仪文化:山西人注重家庭教育和礼仪文化的传承,这也是山西文化的一大特色和精髓。

山西人在家庭中注重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儿童教育所强调的礼貌、孝顺、尊敬长辈等价值观在山西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传承。

二、山西文化的特色1.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山西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著名的文学家如贾平凹、冯骥才等都出生在山西。

山西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拥有丰富多样、独具一格的文学艺术作品。

2.陕北民歌:山西陕北地区的民歌是山西文化的一大特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陕北民歌的风格多样,有深情浪漫的唱段和激昂奔放的歌曲,每一首歌曲都蕴含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3.优秀的传统建筑和园林:山西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这些建筑和园林完美地融合了山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下面是一些著名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1. 正太宗庙面塑:正太宗庙面塑是山西太谷县的一项传统工艺,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五大庙会“正太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

面塑作品通常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题,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梆子:梆子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梆子戏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唱腔而著称,它通常描绘历史事件和社会故事,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韵律感吸引观众。

3. 彩瓷:彩瓷是山西省的传统工艺之一,也是山西素有“彩瓷之乡”的原因之一。

山西彩瓷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花瓶、饰品、茶具等。

4.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山西省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山西的木版年画以图案丰富、色彩鲜艳、人物生动的特点而著名,它通常用于春节期间的装饰和祭祀。

5.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位于山西大同市的一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佛教石窟之一。

这些石窟建于公元5世纪至6世纪间,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云冈石窟以其精美的石刻造型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著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是山西省一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省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
民俗习惯。

一、美食文化。

山西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省份,这里有着许多美食,如刀削面、过油肉、烤羊排、灌汤包等。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糖火烧、扁食、涮羊肉、臭豆腐等,让人垂涎三尺。

二、民俗文化。

山西是一个有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其其中一项代表性习俗就是
“过年劝酒”。

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互相劝酒,以此来表达
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其它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还有“快乐女声”、“集体
婚礼”、“周末花市”等。

三、建筑文化。

山西有着许多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古代的城墙、古庙和古堡。

其中比
较有名的是“悬空寺”,这座建筑被挂在陡峭的峭壁上,非常惊险刺激。

四、婚俗文化。

山西的婚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其特色之一是“闹洞房”,在新娘
入洞房后,亲朋好友便在门口唱歌跳舞,取乐闹洞房,让新人终于可以携
手新婚。

总之,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其风土人情与民俗习惯具有浓
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山西非物质文化世界遗产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世界遗产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世界遗产名录
山西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以下是山西非物质文化世界遗产名录:
1. 中国大鼓:中国大鼓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因其音色雄浑有力、节奏强烈而备受推崇。

山西大鼓在中国大鼓家族中地位显赫,其表演形式和艺术水平均居于领先地位。

2. 汾酒:汾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以山西为发源地,香气浓郁、口感丰满,被誉为“国色天香”。

3. 运城木偶戏:运城木偶戏起源于山西运城,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4. 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之一,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城博物馆”。

5. 武夷山茶道:武夷山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在茶道过程中所使用的器物、礼仪、文化等方面的讲究,被誉为“东方文化艺术瑰宝”。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省独特的文化资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山西方言看丰富多彩的山西文化认识山西晋方言晋方言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无论就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

研究晋方言对了解晋文化、汉民族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丰富的晋方言以及晋方言所承载的晋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不加紧调查整理就有绝迹的可能,而且这种“化石文化”消失后将无法复原。

山西省语言学会与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担负起了这项重担,他们的研究团队早于十年前就积极组织力量对各县方言进行全方位研究整理,目前,已自筹资金出版了16本各县市方言研究。

晋方言是全国十大方言之一,作为北方方言中最具价值的方言理应作为晋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受到足够的重视。

晋方言这个名称早在60年前就有人提出,当时叫晋语,其方言范围与今天的理解略有不同。

作为学术概念正式提出是20年前的事。

中国社科院的李荣先生首次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晋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其他九大方言是: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粤方言、平话、徽方言)。

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

晋方言区共176个县市,面积仅小于官话;使用晋方言的人口约4500万,仅次于官话、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晋方言区的人以山西省居民为最多。

晋方言目前分作八个片:并州(晋中)片、吕梁片、上党(晋东南)片、五台(忻州)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川)片。

并州片是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其次是吕梁片、五台片、志延片,其余是晋方言的边缘地区。

山西省南部20多个县市今属中原官话区,称汾河(晋南)片,一般不包括在晋方言内。

汾河片在历史上与晋西北方言接近,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汾河片实为晋方言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区。

所以与晋方言核心地区并州片有较多共同点,为称述方便,一般所说的“晋方言”,大体上也包括汾河片。

北京大学方言资深专家王福堂教授说:就现代晋方言而言,它“的确具有相当多的特点”。

最突出的特点是:1.保留入声调并有喉塞韵尾,如:太原人读“不、说、国、别、局、一、六、七、八、十”这些字,调子读得很短,不能拉长。

2.前后鼻音不分,如:读“陈旧”为“成就”,“深信”为“生性”。

3.平舌、翘舌不分,如:“志愿”念成“自愿”,“擦手”念成“插手”。

4、阴平、阳平不分,如:“天”同“田”、“诗”同“时”、“梯”同“题”。

5、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如:摆——不来、拌——不烂、杆——圪榄、巷——黑浪等。

这不能不考虑晋方言区地理位置的闭塞,“恒山峙其北,大河绕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眺览其间,左山右河之势自若也,襟塞控原之腾自若也”。

(康熙《山西通志》1681年)与官话区长期相对隔绝是方言保守的重要原因。

山西晋方言与醋文化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亟待开发。

”道出了晋方言的丰富。

而我们要说:“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老陈醋一样,历经千百年岁月的酵酿,更加绵香醇厚。

”老陈醋得名的由来与晋方言是分不开的。

据说,大清顺治年间,介休醋仙王来福到了梗阳(清徐),对以前的酿醋工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冬捞冰,夏伏晒”,使酿出的醋“绵酸醇厚、陈香悠久、甜洌鲜美、回味无穷”,人们食后纷纷称赞,四处传颂,说王来福“酿了神醋”,而被别人误听为是“酿老陈醋”,后来,人们干脆把这种香如老酒的醋叫作“老陈醋”。

因为“了”与“老”在晋方言中是同音的。

与醋有关的词汇在晋方言中占有很大比例,单从醋的名称就可见一斑。

山西在历史上的名醋有平阳熏醋、太平米醋、南六堡曲醋、运城柿子醋、壶关新寨醋等。

如今山西醋的品种更是多样。

从牌号分,有老陈醋、普醋、双醋、特醋;从生产工艺上分,有熏醋、黄醋、淋醋、回流醋、封缸醋等;从原料上看,有高粱醋、玉米醋、小米醋、麦醋、糖醋、柿子醋、果醋、红薯醋等;从用曲的类别分,有大曲醋、快曲醋、自然发酵醋等;从醋的功能又可分为“饺子醋”、“凉拌醋”、“海鲜醋”、“吃面醋”等等。

晋方言中的许多词汇也反映出人们的文化心态。

比如,其他方言区的人是忌讳说“吃醋”一词的,因为“吃醋”代表着嫉妒,尤其多用于男女感情,含有贬义的色彩,像“争风吃醋”等词,就连无辜的醋坛子、醋篓子也受到牵连。

而在晋方言区你听到人们说“你吃醋不?吃多少?”那是很正常的,丝毫不影响主人的热情及客人的情致。

醋在古时叫醯,酿醋的醴叫“老醯”。

由于山西人嗜醋如命,再加上山西人对酿醋的特殊贡献,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老醯儿”。

有专家认为,山西人被称为“老醯儿”,是一种产品与一个地域紧密契合,并作为一种有趣的文化广为流传的结果。

老陈醋还被人们作为创作素材广泛使用于山西的曲艺作品。

小时候听过一段潞安鼓书《醋为媒》,至今仍记得开头的一句唱词:“山西人爱吃醋,家家有个醋葫芦”。

另外,晋语中还有一些体现醋文化的谚语俗语:“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醋是随饭吃的药,更是顿顿吃的饭”,“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

”酿醋行业中还常说:“能做醋的工人就能做酒,但做酒的不一定能做醋。

”晋方言中的醋文化词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好好地发掘、研究和整理,让这些独特的晋方言词汇大放异彩,让古老的陈醋及醋文化现象继续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晋北方言与北路梆子北路梆子,也称“雁剧”,是晋北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

它主要流行于晋北地区各县市,在分布上以忻州地区为中心,但其活动范围也扩展到了大同、包头等地。

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同治时期,它是由南路的蒲剧与忻州当地的方言和民间艺术长期不断融合而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剧种。

北路梆子以晋北方言为基础,吸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华所在。

我们用方言区来命名产生的这种新剧种正是体现了方言和地方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词汇方面从北路梆子的唱词与道白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晋北方言词汇。

如名词:《舁桥》中的“山窝”(山里面)、“光景”(日子)、“莜面山药”、“莜面推窝窝”(面食的一种)、“凉拌山药丝丝”、“担疙瘩”(一种面食)、“骨拐”(腿腕)、“旱船”。

《血手印》中的“这边厢”、“那边厢”。

动词、形容词:《三堂会审》中的“打量我命难保全”(打量:估计、约摸之意);《醉陈桥》中的“手扳着垛口往下瞧……帅字旗不住空中飘“(“扳着”:手压着、按着;“不住”:不间断地、不停地);《打代州》中的“公该”(就应该这样);《天剑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穷毛”中的“褪褪穷毛”(做生意脱贫致富);《舁桥》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霉)等。

这些方言词语晋北人听起来并不陌生,非常贴近人民的生活。

二、叠音词的运用叠音词的运用,将现实的口语性与戏剧的形象性紧密结合,如《舁桥》中的“阴沉沉”、“血淋淋”、“哗啦啦”、“雾茫茫”;《访白袍》中的“清风飘飘,细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压压”;《血手印》中的“悲风呼呼响,胡天叫地两茫茫”。

这些唱词在戏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给人一种生动形象之感。

三、谚语、俗语的运用晋北梆子的道白、唱腔,不仅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还运用晋北方言谚语、俗语。

如:《舁桥》中的“饿得前心贴后背”(谚语),形容饥饿的程度;“好你老婆子,和老咸菜一样——黑心”(歇后语)增加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这老婆子不够数——一定是个二百五”(顺口溜)用来刻画人物。

四、语气词的运用在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唱时拖腔及部分句尾有大量的虚词托字,如“哎呀、唉、么、嗨、啊”等。

这些语气词的运用让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北路梆子以晋北方言为基础,也因地区不同而方音稍有差异,但总体说,北路梆子的道白还是晋北方言,这是多年来能传唱于晋北地区,让广大群众能够接受、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晋北方言的研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

晋方言与山西的地形地名【根据地形为村落命名是地名最古老的来源。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山川纵横、沟壑林立,地形地貌千变万化,很多自然村的地名都是对地形的归类。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绝不满足于普通意义的“村”、“庄”的简单描述,在山西方言中有一大批词汇反映了这些地形。

这些古老的地名牞缀成一幅生动细致的画卷牞为我们描绘出山西的自然风貌。

】普通意义上的山在地名中被细分为近百种小类,如:墚、峁、圪、峨、岭、垣、条、塬、嘴(咀)、垴、岩、尖、台、洞、岗、巅、凸、豁、峰、垄、堆、墙、墕、圪洞、圪垯、圪垛、圪堆、圪栳、圪蛋、豁墚子等等。

这些地形指的都是隆起的高地,但形态有殊别。

比如“墚”的顶面比较平缓,两侧是谷。

“峁”是相对孤立、顶部浑圆的黄土山。

“岭”是相对孤立,周边坡度陡峭的黄土山。

“圪垯”是指黄土山圆形的顶部。

“圪垛”是指对于整座山体而言相对凸出的部分。

“圪蛋(旦)”指呈圆形的黄土岗。

“墕”指两山之间相对山头而言低而平缓的地带。

“坝”指黄土山体之侧。

“嘴”是形象的说法,即习惯上说的山嘴子,是山墚向沟底延伸而呈尖状的部分。

“条”指山墚之上相对平缓而呈条状的部分。

“垣”指呈台状而周边陡峭顶上平坦的黄土山。

“圪堆”是指小型的土堆似的小山;“圪栳”即“山圪栳”,是指山体弯曲式交接成的山体角落。

“豁子”即是山体的缺口处。

“垴”指小山头。

“岩”是山或高地的边缘。

“尖”是山的末端部分。

“台”指高而较平的山地,“岗”指山脊部分。

“巅”指山顶,但它不是很陡峭,而“峰”则是高而陡的山等等。

有山必有沟,下面这些地名中的字是描述低陷地带的:沟、掌、岔、川、渠、沟岔、沟子、壕子、峪、圪筒、沟底、圪岔、沟、峪、渠、壕、口、岔、崖底、壑、堑、峡口、谷、涧、河、坪、凹、洼、湾、泉、堰、塘、坳、池、井、凹地、底、汇、岸、潺、浸、套等等。

“沟”是两山间低陷的平地,沟有旱沟和水沟之分,有水的沟可称为“河”、“涧”、“湾”、“池”、“潺”、“井”、“汇”等。

“峪”即是“山谷”,“两山之间谓之峪,峪必有平地,数顷或数十顷不等。

”(《刘贵阳说经残稿》)“峪”包含的平地往往比沟大。

“川”的地带就更大一些牞有叫“小川”的牞因为命名人在命为“川”后自觉名不符实,又进行了修正。

很小的沟称为“渠”、“壕(子)”、“沟子”。

沟的尽头处称为“掌”,一般说“沟掌里”。

两沟交接处或沟川交汇处谓之“岔”或“沟岔”、“岔沟”。

沟之口部谓之“口”或“沟口”、“峪口”。

沟的底部谓之“沟底”。

“圪筒”就是“筒”。

“套”指弯曲的沟。

“浸”“堑”“壑”都比较深。

对平地的描写主要体现其海拨高低、面积大小和土壤特质。

如“垣”的海拨高牞面积也大;“坪”的海拨高,面积小;“原”的海拨低,面积大;“平”海拨低,面积小。

称为“滩”的地方,一定有河滩或洪水曾冲过而留下的砂石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