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故事
国学大师钱穆的“静坐”养生术

龙源期刊网
国学大师钱穆的“静坐”养生术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08期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经历坎坷,但是最终得享95岁高寿,这得益于他独到的养生心得,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静坐。
钱穆的妻子钱胡美琦回忆,她与钱穆刚刚结合时,钱穆“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
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钱穆却只休息十几分钟便可以伏案工作”。
钱胡美琦觉得奇怪,便询问原因,钱穆说都是因为有静坐之功。
年轻时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将静坐法之中的“息念”功夫运用纯熟,乘车、行路都用心“息念”,所以能精力充沛,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钱穆的同龄人郭沫若留学日本时,因为神经衰弱,受到王阳明的影响,也修习了静坐法,后来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难能可贵的是,钱穆还从静坐领悟到,“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
若心中自恃有一长处即不虚,则此一长处,正是一短处。
余方苦学读书,日求上进。
若果时觉有长处,岂不将日增有短处?乃深自警惕,悬为己戒。
求读书日多,此心日虚,勿以自傲。
”
在这里,静坐法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养生术,而是升华到培育心性的层面,与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联语颇为相近,钱穆一生在面临很多重大关口时,往往能从容抉择,甚至不惜冒险犯难,不能说跟修习静坐法没有一点关系。
(摘自《北京晚报》谭徐锋/文)。
钱穆的养生方法

钱穆的养生方法作者:珊瑚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04期“方其生,即依其他生命为养。
及其熟,则还以养其他之生命。
故生命乃一大共体,绝无不赖他生而能成其为生者。
”钱穆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他在史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领域的造诣使之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然而,人们对于钱穆的关注已远远超越了学术领域,因为他还是一位长寿学者,在养生方法上有其独到见解。
“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健康长寿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标,然而,大多数人仅仅是口上说说而已,很难付诸实践,或者无法坚持下去。
但钱穆则不同,正如他执着于学术研究一样,他对养生之学也是积极而为。
如果单从遗传基因来寻求钱穆长寿的秘密,恐怕会有很多人感到奇怪,甚至是失望了,因为在钱穆的家族中有“三世不寿”。
钱穆的祖父37岁就去世了;父亲离开人世时也仅仅41岁;1928年,钱穆的第一任妻子及其刚出世的儿子相继去世,长兄钱挚在为其料理后事期间,也因操劳过度导致旧病复发而亡。
这些不幸在钱穆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钱穆本人也是自幼多病、身体虚弱,他因此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
”这种经历和感悟让钱穆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以及养生的重要意义。
基于此,钱穆在治学之余非常关注养生之道,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规律、增强身体锻炼等,以求延年益寿。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轻慢松柔的运动,与其他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太极拳讲求“神形合一”“内外兼修”,或者说是“身心俱养”,坚持打太极拳,可有效调节心理,使之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
钱穆酷爱太极拳,这是他几十年来从未间断的功课,甚至在讲学时也不忘记“温习”。
据说,有一次钱穆上课时遇到两个人在教室门口打闹,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于是钱穆就摆出了“揽雀尾”的姿势,吓走了他们。
太极拳对人体的机能和心理的调节作用是其他任何药物所无法替代的,这也就不难解释钱穆为何能于“三世不寿”中取得长寿之秘方、于乱世中求得学术之密钥了。
5位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

5位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国学大师”是对我国德才兼备学者的一种尊称。
很多国学大师除了在中国传统学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外,在养生方面也很有心得。
下面就介绍一下5位长寿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1.梁漱溟梁漱溟(1893~1988)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他在谈及养生方法时说:“人们在生活中要少吃多动,持之以恒,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梁老习惯早睡早起,每天都定时散步和打太极拳。
在工作的间隙,他常去户外活动。
90岁以后,他很少外出,但仍坚持在室内进行身体锻炼。
每天清晨醒来后,梁老先是在床上做伸腰、蹬腿、转动脖颈、吸气屏气等运动,运动50分钟后才下床活动。
梁老也曾经历过种种磨难,他经常劝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说:“一个人动不动就发怒,势必会伤肝,并使怒火攻心。
如气盛不得外露,又会积郁于内腑。
这两者都会伤肝劳神,损害健康。
因此,气平情淡,使其自长自消,才称得上身心休养的硬功夫。
”2.任继愈任继愈(1916~2009)是山东平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国学大师,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
任继愈年轻时就喜欢运动,初中时爱打篮球,高中时爱打网球,大学时爱打乒乓球。
在耄耋之年,他坚持“多读书,多睡觉,多用脑”,从不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
平时,任老喜欢散步、听音乐和上网冲浪,并经常通过电子邮件和别人保持联系。
任老曾说,“养心第一,养身第二。
神养第一,药疗第二。
自医第一,求医第二。
”这也是任老能安享93岁高龄的养生之道。
3.钱穆钱穆(1895~1990)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史学家、国学大师,曾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的教授。
钱老很喜欢散步。
在遵义讲学期间,钱老每天吃完早餐后都会沿着湘江河西岸向南行,大约走一个小时后再返回老城。
国学大师钱穆的静坐养生法

国学大师钱穆的静坐养生法展开全文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
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
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
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
连失三位亲人,对钱穆的打击也是极为重大,在《先秦诸子系年·跋》中,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
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因这些人生变故,加上钱穆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读书时关注“年寿”之事。
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
钱穆因而感悟:“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于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
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
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
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
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
接近钱穆的人说他无论做何事均“能提得起,放得下,洒落自在,不为物累”。
钱穆先生的静坐经历在钱穆先生的养生方式中,静坐(息功)应该是最令人感兴趣的。
钱先生从二十多岁就一直练习静坐,对静坐之法也是深有心得。
钱穆在《师友杂忆》中曾记载了他自己的多次静坐经历:余时正习静坐,已两三年矣。
忆某一年之冬,七房桥二房一叔父辞世,声一先兄与余自梅村返家送殓。
尸体停堂上,诸僧围坐诵经,至深夜,送殓者皆环侍,余独一人去寝室卧床上静坐。
忽闻堂上一火铳声,一时受惊,乃若全身失其所在,即外界天地亦尽归消失,惟觉有一气直上直下,不待呼吸,亦不知有鼻端与下腹丹田,一时茫然爽然,不知过几何时,乃渐复知觉。
又知堂外铳声即当入殓,始披衣起,出至堂上。
余之知有静坐佳境,实始此夕。
念此后学坐,倘时得此境,岂不大佳。
……一日,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
钱穆:最后的国学大师

钱穆:最后的国学大师
欣闻
【期刊名称】《中国三峡(人文版)》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1990年8月50日,史学大师钱穆(字宾四)在台北杭州南路寓所里无疾而终。
这位享誉文化界的名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96年的人生征途。
他留给世人的是56种54册著作,约1500万字,给中国文化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泽被后世。
按现代学科门类划分,他的治学范围广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欣闻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
【相关文献】
1.为国学大师钱穆再立碑传——评陈勇著《钱穆传》 [J], 徐国利
2.钱穆:最后的国学大师 [J], 欣闻
3.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J], 许衍琛
4.“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故事 [J], 玲珑
5.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结了三次婚 [J], 徐廷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穆的静坐息念功

钱穆的静坐息念功静坐的具体做法端坐椅子上、床铺或沙发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两脚分开,放松腰带,头颈正直,下颌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口,舌抵上腭,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然后排除杂念(初练时难以排除,以后杂念会逐渐消失,切忌操之过急),主动调整用腹式呼吸,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
同时,将意识集中在脐下手掌捂处(丹田穴上),如此便可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一种似有似无、如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就是所谓“入静”,会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
一般的每日早晚做2次,一次做30分钟。
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如同人体内在功能被启动而迸发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强身祛病的作用。
静坐一般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对此,钱穆先生深有体会,他说:“静坐必择时地,以免外扰。
昔人多在寺院中,特辟静室,而余之生活上无此方便,静坐稍有功,反感不适。
以后非时地相宜,乃不敢多坐。
”钱穆二十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他的学术活动,静坐也对他的身体机能产生了影响。
对此,钱穆的妻子回忆说:我和宾四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
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宾四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
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谈起,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
他年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息念”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心“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这应该是他高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钱穆先生的静坐养生之法先用止法,一念起即加禁止。
然余性躁,愈禁愈起,终不可止。
乃改用观法,一念起,即返观自问,我从何忽来此念?如此作念,则前念不禁自止。
国学大师的养生经

国学大师的养生经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11期编者的话:国学大师除了才学上的极高造诣外,不少人在养生保健方面也很有心得。
本期我们与您分享5位长寿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其中任继愈先生享年93岁,其他四位均享年95岁。
梁漱溟少吃多动,气贵平和梁漱溟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他谈及养生时说:“在生活上要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说到锻炼身体,梁老每天早睡早起,定时散步和打太极拳。
白天开会、写作的间隙,都要在户外活动多次。
90岁以后,他的活动就改在室内了。
每天清晨醒来,先是在床上做保健操,伸腰,蹬腿,转动脖颈,吸气屏气50分钟后才下床活动身子。
精神上的气贵平和与情贵淡泊,是指人在遇事之时,要善于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受气而不动气。
梁老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都经历了种种磨难,他经常劝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一个人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伤肝,火攻心。
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郁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于健康。
所以说气平情淡,自长自消,称得上身心锻炼的一项真正过硬功夫。
”任继愈一生崇尚闭目养生“养心第一,养身第二;神养第一,药疗第二;自医第一,求医第二。
”这是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任继愈能够安享93岁高龄的养生之道。
任老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任老一生崇尚“闭目养生”:闭目静心:当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之时,找一清静空寂之地,闭目端坐,良久则心平气和,头脑清晰。
闭目降气:凡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掂量各种行为的后果。
闭目行悦:当忧郁悲伤、失望空虚时,独坐闭目,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回忆以往得意欢愉之事。
闭目意驰:当若有所失,烦闷终日时,闭目抬头,意想浩渺广阔的太空,能心旷意驰。
闭目卧思: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可提高思维的深度。
钱穆每天散步1小时钱穆,中国现代史学家。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
钱穆的生平事迹

钱穆的生平事迹国学大师钱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学者,著书数量众多,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认为历史是贯穿的。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钱穆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穆的生平事迹钱穆的观点在当时不被人认同,但钱穆用他的坚持赢得了后人的赞同。
在学术巅峰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他放弃了学术研究,转而办学,创办了新亚学院,给流亡到香港的学生一个栖息地。
虽然有人评论他为了创业荒废学术,导致后期再无建树,但是老先生对于国学的奉献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钱穆创办学院新亚学院,办学中秉持着不牟利原则,坚持用中文授课,这些要求体现了他的一颗中国心,当时许多香港学校的老师慕名而来,免费授课,一时新亚学院的学习风气浓厚,吸引了许多学子。
钱穆先生的后半生历程从广州开始到台北结束,并没有划上一个圆圈回到起点,浓烈的爱国之情处处体现在他的教育中,新亚学院的创办体现了这种爱国之情,在民族存亡之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薪火。
后来与其他两所学院合并,老先生亲自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从中文一词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祖国的浓厚思念之情。
钱穆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了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艰苦的办学环境中,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自己的病体,晚年因病双目失明的他还醉心于教学,参加了多场讲座,他的授课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座无虚席,钱老先生一生奉献,无私教学,令人尊敬。
钱穆一生的故事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历史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他的学术成果弥补了中国历史上的空白,作为史学大师,人们对他的尊重不只局限于他的学士,更为他在国学上的无私奉献而感动。
钱穆在抗战胜利后经广州去香港,此后再也没有踏上回国的路,由于时局动荡,他不得不放弃了自身学术研究,转而投身教育学中。
因为政治原因不能回到祖国怀抱,思乡心切而又忧国忧民的他亲自创办了新亚学院,为流亡学生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新亚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慕名前来免费授课,钱穆亲自创办这所学院旨在为中国培养文化人才,由于不收任何钱财,新亚学院地处香港贫民区,条件艰苦,钱穆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病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深受刺激. 感慨道:"人生不寿.乃一大罪!"为此.生活中他处处 注意养生调理。
一动一静之太极养生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钱穆十分认可这 句话.他认为大自然的力量可以调养生息。据他的学 生回忆,只要天气好,钱穆喜欢每天早饭后,带着学生 —起沿着湘江西岸散步。钱穆说他喜欢听流水的声音, 时间久了可以修身养性,减少烦恼。
除了散步.钱穆坚持打太极拳几十年。他每天清晨洗 漱完毕就开始打太极,几十年下来颇有功夫.一趟下来 可以打半小时,收势气定神闲。有一次钱穆正在上课,门 外不知从哪来了两个流里流气的家伙向教室里探头探脑, 十分恼人。钱穆走出教室,对这两人怒目而视.抬手挪脚, 摆出"揽雀尾"的架势。这两个小混混一看钱穆气势十足. 双臂有力,转身落荒而逃。此事也在学校传为美谈。
静坐在民国时代曾蔚然成风。时任教育部秘书长、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的蒋维乔,出版
48 »20:9.11扌交筋壬徒
eq.MMM
谈古说今I古今中外E
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畅销全国,甚至流传到海外. 多次再版.影响颇大。后来又撰写了《因是子静坐法续 编》,风靡一时,全国上下静坐成风。五四运动前后青 年学生对于自我与身心的探索都充满了好奇心.蒋维 乔在教育部就职时就被北大学生邀请去演讲静坐法. 后来广受追捧.北大学生还自发组织了北大静坐会.由 蒋维乔负责具体指导。
1952年钱穆到台北演讲.演讲中发生意外.不得
不留在台北养病,在此期间结识了当时还在台北求学的 胡美琦。4年后两人在香港结婚,虽然这段"师生恋"有 所争议.但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胡美琦对钱穆生活、治 学都有着极大的贡献。武侠小说家金庸在《神雕侠侣》 修订版的后记中.还专门提到了这段"钱胡恋".指出他 们的结合当时曾经受到某些香港文人的批判.但是他 却亲眼见到胡美琦对钱穆无微不至的照顾.见到钱穆 夫妇婚后幸福的生活.对他们深为敬佩。
钱穆喜欢走出户外与大自然亲近,他常说:"读书 游山.用功皆在一心"在北大任教时.他就喜欢到附近 的太庙去备课.在那里"或漫步.或偃卧.发思古幽情"; 在遵义讲学时.一看到芳草遍山,溪流潺潺.竟"流连 不忍去";到了无锡.经常独自泛舟太湖,悠然自得。
钱穆还很喜欢养花.不出门就在家摆弄花草。不大 的家里,在书桌.茶几甚至柜子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近百 盆花草.他用栽花赏花代替了运动。பைடு நூலகம்花也不轻松.每天 劳动量也不小.浇水.松土、施肥.剪枝.有时候还需要 移盆.换盆.举高端低.走来走去,可称是全身运动。花 草的光照.温度、空气.土壤、水分也需要格外注意.这
钱穆弟子何泽恒说:"大凡到过素书楼的人.无不 承认钱师母对宾四师的贡献。确切地说.没有师母.便 没有宾四师的晚年。”钱穆自己在写给幼女的信中也表 达了对夫人照料之功的感激:"我此数年来.双目渐盲. 但还能写稿.都由你后母先誉正再改定。若非她.我此 两年亦不能再写此许多稿。"后来钱穆完全失明,夫人 就帮他查阅旧籍,引述成语。文章写成后.又请夫人诵读, 口授订正。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晚学盲言》就是这样诞 生的。而钱穆晚年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临终前三个月 口授.由夫人记录整理而成的。结婚时.钱穆说:"对 于夫人.不希望她是一个只懂管理家务的主妇,希望她做 —个懂得我、了解我的知己。"钱夫人确实很好地践行了 这一点,给了钱穆治学上的帮助,也给了他卜灵上的抚慰。
一内一外之乐衽自然
钱穆的长寿与他豁达.开通的性格密不可分总能保 持一份好心情,这都源于他生活中一内一外的快乐源泉。
1939年,顾颉刚(钱穆好友,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在成都齐鲁大学创办国学研究所,想邀请一些名家来 任教。顾颉刚对钱穆有知遇之恩.接到挚友的邀请.钱 穆当然一口答应了下来.1940年便到了成都。齐鲁大学 国学研究所在成都西北郊崇义桥赖家花园,是个生活 很不方便的偏僻地方,但钱穆到此却很高兴。钱穆本就 是个喜欢乡居的人.他觉得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 微笑着说:"乡居最惬吾意。"
当代科学研究显示,静坐时人体彻底放松,意念专 呼吸绵长均匀。通过停止纷杂的思绪.梳理紧张的 身体.达到意识与机体的和谐统一不仅对身体有所调 养,对精神状态也很有帮助。钱穆一生遇到很多波折、 困难.但都能做到"每逢大事有静气".泰然处之,与长 期坚持静坐不无关系。建议中老年朋友可以在专业人 士的指导下尝试。
古今中外I谈古说今
“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钱穆的养生故事
文/玲珑
左£穆.字宾四.1895年7月30曰生于江苏无锡,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人称"最后一位国学 大师"、"最后一位士大夫"。其《国史 大纲》.《中国思想史》等著作备受推崇。
1928年,钱穆的第一位妻子邹氏和
新生婴儿不幸去世。在料理后事过程中, 不到四十岁的钱穆兄长钱声一竟然因过 度伤心也撒手人寰。钱穆的祖父37岁就
就不光是闲情逸致了还需要用心、用脑,甚至学习点植 物学.园艺学知识。养花可以愉悦心境.陶冶情操,传统 中医曾有句话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 胜于服药者也。"养花有潜移默化的健身作用。
一内一外之知己相伴
钱穆先生一生共结过三次婚J928年原配夫人及新 生婴儿相继去世。后又与小学校长张一贯结婚.有三子一 女。抗战时期钱穆独自一人南下,后来赴广州乃至香港都 是只身一人.继配张一贯与子女都留在了内地。初到香港. 由于没有人照顾,生活缺乏规律.致使钱穆经常犯胃病。
太极拳养生健体功效是公认的。太极拳讲究"神形 合一.内外兼修".动作虽缓但意贯全身,可以很好地起 到调整全身气血运行的效果。看似运动量不大.不像跑 步、登山、打球那么刺激.但长期坚持,效果显著。
(6.6T0 rN) E O Y n p 一
一 扫 除 侏 玄 画
一动一静之静坐养生
据钱穆第三任妻子胡美琦回忆.她与钱穆刚刚结 合时.发现五十岁的钱穆每天在学校很忙,似乎有办不 完的事。但他下班回到家只要静卧十几分钝就又可以 开始伏案工作.甚至通宵达旦。有时参加学校的活动. —早出门,黄昏回家。年纪轻轻的学生们都喊累,钱穆 却只需要休息片刻又可以继续工作。胡美琦觉得奇怪, 便问钱穆体力为何如此充足.钱穆自己总结说都是因为 有静坐之功。他年轻时曾花了不少时间研究静坐.如今 将静坐之中的"息念"功夫运用纯熟.乘车、行路时都 用心"息念".所以能精力充沛,很快进入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