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专题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问题一已知点A(-2, 5)和点B(4, -1),求线段AB的中点的坐标。
解答一根据坐标的定义,线段的中点坐标可以通过求两个端点的坐标的平均值得到。
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线段AB的中点的坐标如下:中点坐标x = (x<sub>A</sub> + x<sub>B</sub>)/2 = (-2 + 4)/2 = 1中点坐标y = (y<sub>A</sub> + y<sub>B</sub>)/2 = (5 - 1)/2 = 2 所以线段AB的中点的坐标是(1, 2)。
问题二已知点C(3, -2)和点D(-5, 6),求线段CD的长度。
解答二根据坐标的定义,计算线段的长度可以使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对于两点(x<sub>1</sub>, y<sub>1</sub>)和(x<sub>2</sub>,y<sub>2</sub>),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距离= √((x<sub>2</sub> - x<sub>1</sub>)^2 + (y<sub>2</sub> - y<sub>1</sub>)^2)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线段CD的长度如下:距离= √((-5 - 3)^2 + (6 - (-2))^2) = √(64 + 64) = √128 = 8√2所以线段CD的长度为8√2。
问题三已知点E(2, -3)和线段DE的长度为10,求点D的坐标。
解答三根据坐标的定义,求点D的坐标可以通过已知点E的坐标和线段DE的长度进行计算。
首先,我们将点D的坐标记为(x, y)。
然后,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10 = √((x - 2)^2 + (y - (-3))^2)对上述方程进行化简,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100 = (x - 2)^2 + (y + 3)^2这是一个关于x和y的二次方程。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1. 直线上的动点问题- 题目:在直线AB上,点C是动点,当点C沿着直线AB移动时,求证∠ACB是一个恒定的角度。
2. 圆上的动点问题- 题目:圆O的半径为5,点P是圆上的动点。
求证:无论点P在圆上如何移动,OP的长度始终为5。
3. 动点与线段的关系- 题目:线段AB的长度为10,点C是线段AB上的动点。
当点C从A向B移动时,求线段AC的长度与线段BC的长度之和是否恒定。
4. 动点与三角形的面积- 题目:三角形ABC的面积为30平方单位,点D是边AB上的动点。
求证:无论点D在AB上如何移动,三角形ACD的面积始终是三角形ABC面积的一半。
5. 动点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题目: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是边AB上的动点,点F是边CD 上的动点,且EF始终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求证:无论点E和点F如何移动,EF的长度始终等于AB和CD的长度之和。
6. 动点与圆的切线- 题目:圆O的半径为6,点P是圆O外的一点,点Q是圆O上的动点。
当点Q沿着圆O移动时,求证:点P到圆O的切线长度始终等于点P到点Q的距离。
7. 动点与相似三角形- 题目: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相似,点G是三角形ABC的动点,点H是三角形DEF的动点,且GH始终是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的对应边的平行线。
求证:无论点G和点H如何移动,三角形AGH与三角形DEF始终相似。
8. 动点与坐标系- 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3),点B的坐标为(5,6)。
点C是线段AB上的动点,其坐标为(x,y)。
求证:无论点C如何移动,x和y的和始终等于点A和点B坐标的和。
练习题答案提示:- 对于直线上的动点问题,可以利用角度的恒定性,结合直线的性质来证明。
- 对于圆上的动点问题,可以利用圆的半径性质来证明。
- 对于动点与线段的关系问题,可以利用线段长度的加法性质来证明。
- 对于动点与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证明。
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专题

汇报人: 202X-01-05
目 录
• 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 • 直线上的动点问题 •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动点问题 • 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 动点问题的实际应用
动点问题的基本概
01
念
动点的定义
动点
在运动过程中位置不断变化的点 。
定义
动点问题是指在一个图形中,有 一个或多个点在运动过程中与其 他图形元素产生关系或变化的问 题。
圆柱、圆锥中的动点问题
总结词
涉及圆柱、圆锥上动点运动规律的问题
详细描述
圆柱和圆锥中的动点问题涉及到的是这两种 几何体上动点的运动规律。解决这类问题需 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性质,如表面积、 体积等,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几何定理。
动点问题的实际应
05
用
行程问题
总结词
涉及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在解决直线上的动点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点在某个距离上移动所需的时 间。这时,我们可以利用速度恒定原则,通过已知的距离和速度来计算所需的 时间。
追及问题
总结词
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是找出两个动点之间的时间差。
详细描述
在直线上的动点问题中,经常会遇到追及问题,即一个点在另一个点之前移动, 我们需要找出它们之间的时间差。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分析两个点的移动 速度和距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总结词
涉及最优决策和最优解
详细描述
策略优化问题中,动点问题常用来解决如资源分配、路 径规划等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找到最优的决 策方案。
THANKS.
直线上的动点问题
02
速度与时间的计算
总结词
掌握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是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一、动点与三角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三角形边上运动求线段长度或周长题目:在等腰三角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求公式的长度。
解析: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
因为公式,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所以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则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2. 动点运动过程中三角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同时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公式,求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已知公式,则公式,公式。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公式,对于公式,底为公式,高为公式。
所以公式。
二、动点与四边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四边形边上运动判断四边形形状题目:在矩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四边形公式是什么四边形?解析: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因为四边形公式是矩形,所以公式,公式。
则公式,公式。
在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因为公式),公式,公式(此时公式运动到公式点),公式。
因为公式且公式,所以四边形公式是梯形。
2. 动点运动过程中四边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平行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求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
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则公式,公式。
所以公式。
因为公式,则公式。
公式。
所以公式。
三、动点与函数图象相关题型1. 根据动点运动情况确定函数图象题目:如图,在边长为公式的正方形公式中,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的路径运动,到点公式停止。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类型1 以 U 型框为背景的动点问题
1. [2024雅安月考]如图,做一个“U”字形框架
PABQ ,其中 AB =42 cm, AP , BQ 足够长, PA ⊥
AB , QB ⊥ AB ,点 M 从点 B 出发,向点 A 运动,
10厘米, BC =8厘米, CD =12厘米,∠ B =∠ C ,点 E
为 AB 的中点.如果点 P 在线段 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
B 点向 C 点运动,同时,点 Q 在线段 CD 上由 C 点向 D 点
运动.(1)ຫໍສະໝຸດ 点 Q 的运动速度与点 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
后,△ BPE 与△ 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 BE =5厘米,∴ BE = PC ,
=,
在△ BPE 和△ CQP 中,ቐ∠=∠,
=,
∴△ BPE ≌△ CQP (SAS).
1
2
3
4
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2)当点 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 BPE 与△ CQP
全等?
【解】∵△ BPE 与△ CQP 全等,
∵∠ A =∠ B =90°,
∴使△ ACM 与△ BMN 全等,可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当 BM = AC , BN = AM 时,
∵ BN = AM , AB =42 cm,
∴4 t +3 t =42,解得 t =6,
∴ AC = BM =3×6=18(cm);
1
2
3
4
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专题

解决动点问题的主要步骤
认真审题作出图形, 如果涉及特定的时刻,
化动为静
就作出特定时刻的图形
利用题目中的几何条件, 建立几何等量关系
用s=vt表示所需要的线段长
列出方程或函数表达式
对号入座,代入 几何等量关系
17
4、△ABC中,∠B=90°,AB=5cm, BC=7cm,P从A沿AB向B以1cm/s的速度移 动,Q从B沿BC向C以2cm/s的速度移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 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4cm2; C
当点P在CD上运动时,设运动时间为t, 求AP、DP和CP的长
B
C
P
A
D
3
如图:梯形ABCD中,AD//BC, AD=9cm,BC=6cm,点P从点A出发,沿 着AD的方向向终点D以每秒一个单位的速 度运动,当点P在AD上运动时,设运动时 间为t,求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PCB为 平行四边形
B
C
A
A.10
B.12
C.14
D.16
D
C
P
A
B
练习2、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 ∠A=30°
(1)点P从点A沿AB边向点B运动,速度为1cm/s。
若设运动时间为t(s),连接PC,当t为何值时, △PBC为等腰三角形?
D
A 30° 7P
若△PBC为等腰三角形
C
则PB=BC
4 B
∴7-t=4
5
变式1:如图:梯形ABCD中,AD//BC,
AD=9cm,BC=6cm,梯形的高为5cm.点P
从点A出发,沿着AD的方向向终点D以每
秒一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当点P在AD上运
(完整)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专题

(2)设四边形APQC的面积为y(cm2),求y与t的关系式.
10.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AB=6cm,BC=12cm,点P从点A开始以1cm/s的速度沿AB边向点B运动,点Q从点B以2cm/s的速度沿BC边向点C运动,如果P、Q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s.
(1)出发2秒后,求△ABP的周长。
(2)问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3)另有一点Q,从点C开始,按 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P、Q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备用图)
12.如图,在△ABC中,∠B=60°,AB=12㎝,BC=4㎝,现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以2㎝/秒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专题
班级姓名
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M在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动点,求DN+MN的最小值是。
2.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M是AD上的动点,E是AC上一点,若AE=2,则EM+CM最小值为。
第1题第2题第3题
3.如图,锐角三角形ABC中,∠C=45°,N为BC上一点,NC=5,BN=2,M为边AC上的一个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
4.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DC//AB,BC=3,DC=4,AD=5.动点P从B点出发,由B→C→D→A沿边运动,则△ABP的最大面积为()
A.10 B.12 C.14 D.16
5.如图,在锐角△ABC中,AB=6,∠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 )
(完整版)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态问题一、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类型:1。
利用图形想到三角形全等,相似及三角函数2.分析题目,了解有几个动点,动点的路程,速度(动点怎么动)3.结合图形和题目,得出已知或能间接求出的数据4。
分情况讨论,把每种可能情况列出来,不要漏5.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6。
动点类题目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就像几何探究类题一样,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二、例题:1、如图1,梯形ABCD中,AD∥ 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的长为 ;的长为 ;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EFCF于点F,求证:AE=EF.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ACBAED图1NMA BCDEMN图2ACBEDNM图36、如图, 射线MB上,MB=9,A是射线MB外一点,AB=5且A到射线MB的距离为3,动点P从M沿射线MB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的运动时间为t.求(1)△ PAB为等腰三角形的t值;(2)△ 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点向C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哪条边上相遇?A DFC GEB图1A DFC GEB图3A DFC GEB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专题
班级 姓名
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在DC 上,且DM=2,N 是AC 上的一动点,求DN+MN 的最小值是 。
2.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6,AD 是BC 边上的中线,M 是AD 上的动点,E 是AC 上一点,若AE=2,则EM+CM 最小值为 。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A
B C
M
N
D
3.如图,锐角三角形ABC 中,∠C=45°,N 为BC 上一点,NC=5,BN=2,M 为边AC 上的一个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是 。
4.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C=90°,DC//AB ,BC=3,DC=4,AD=
5.动点P 从B 点出发,由B→C→D→A 沿边运动,则△ABP 的最大面积为( )
A.10
B.12
C.14
D.16
5.如图,在锐角△ABC 中,AB=6,∠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是 ( ) A .62 B . 6 C . 32 D . 3
第4题 第5题
6如图,已知点P 是射线ON 上一动点(即P 可在射线ON 上运动),∠AON=30°, (1)当∠A= 时,△AOP 为直角三角形; (2)当∠A 满足 时,△AOP 为钝角三角形. 7.如图,在Rt△ABC 中,∠C=90 °,AC=4cm ,BC=6cm ,动点P 从点C 沿CA 以1cm/s 的速度向A 运动,同时动点Q 从点C 沿CB , 以2cm/s 的速度向点B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停止运动。
则运动过程中所构成的△CPQ 的面积y 与运动时间x 之间的关系是 。
第6题 第7题
8.如图,在梯形ABCD 中,364360AD BC AD DC AB ===
=︒∥,,,,∠C .动点
A B D
C
P C A
B
Q
P
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
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 的长. (2)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9.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 、Q 同时从A 、B 两点出发,分别沿AB 、BC 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 ,当点P 到达点B 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解答下列问题:
(1)当t 为何值时,△PBQ 是直角三角形?
(2)设四边形APQC 的面积为y (cm 2
),求y 与t 的关系式.
C
(第8题图)
10. 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AB=6cm,BC=12cm,点P从点A开始以1cm/s的速度沿AB 边向点B运动,点Q从点B以2cm/s的速度沿BC边向点C运动,如果P、Q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 s.
(1)当t=2时,求△PBQ的面积.
(2)当t =
2
3
时,试说明△DPQ是直角三角形.
(3)当运动3s时,P点停止运动,Q点以原速继续向C运动,当QD=QP时,求点Q运动的总时间。
11.如图,△ABC中,∠C=Rt∠,AB=5cm,BC=3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
C
B
A
C→
→
→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出发2秒后,求△ABP的周长。
(2)问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3)另有一点Q,从点C开始,按C
A
B
C→
→
→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P、Q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当t为何值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C B
A
C B
A
(备用图)
12.如图,在△ABC中,∠B=60°,AB=12㎝,BC=4㎝,现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以2㎝/秒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几秒时△PBC为等腰三角形?
(2)运动几秒时△PBC为直角三角形?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