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机》阅读附答案
《母亲的爱好》阅读答案

《母亲的爱好》阅读答案关于王世虎与他的母亲之间的,你们一定非常的想知道,下面,请跟着小编一起完成这篇,来了解作者与其母亲之间的故事吧!母亲的爱好王世虎①新婚后的第一个周末.母亲来看我和妻.婆婆初次登门.妻万分紧张.一大早便起来准备.末了.她问:“老公.咱妈爱吃什么菜?我要好好露一手. 妻子的问话.让我一下子愣在那里.是呀.母亲爱吃什么菜?②从小到大.我偏好什么口味.喜欢吃什么.她都一清二楚.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张罗一大桌子我爱吃的菜:红烧鲤鱼.青椒肉丝.宫爆鸡丁--可母亲爱吃什么菜呢?我在脑海中努力地搜索着.却是一片空白.③我的心里不由愧疚起来.原来.口口声声自诩为大孝子的我.却对母亲的爱好一无所知.④从此.我便留意起母亲的生活习惯来.⑤吃饭时.我想观察母亲爱吃什么菜.可每次吃饭.她都是最后一个上餐桌的.等她端起碗筷时.我们早已吃完.各自玩去了.母亲总是麻利地把桌上的剩莱全都扒拉到自己碗里.大口大口嚼得津津有味.似乎.桌上的剩菜.就是母亲最爱吃的菜.⑥看电视时.我细心留意母亲爱看什么节目.但遥控器却始终到不了她的手中.先是五岁的外甥要看动画片.然后是妻子要看黄金时段的言情剧.接着我又想看球赛.等到母亲掌控电视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无论放什么节目.母亲都兴趣十足地睁大了眼睛.看见我们乐得大笑.她也高兴得不得了.⑦买衣服时.我悄悄留心母亲喜欢的颜色和款式.然而.她对我们的衣服尺寸非常熟悉.对自己想穿的款式却模棱两可.她不厌其烦地帮我们参谋.哪种颜色和我们的发型.气质更相衬.哪种款式适合在什么场合穿.对自己要买的衣服却没有任何要求.只要合体舒适即可.⑧不仅如此.母亲能把我和妻子的手机号倒背如流.即使我们经常换号.但我给她买了近一年的手机号她至今都记不清,她把我和大姐一家人的生日都熟记于心.每年都早早张罗着庆祝.却对自己的六十岁大寿“失去记忆 --⑨观察到最后.我惊讶地发现:母亲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爱好.她所有的爱好.都是我们这些子女的爱好.只要是我们喜欢的.她就喜欢.原来.在爱的天平上.我们和母亲之间.始终都是倾斜的`.⑩终于.我忍不住问:“妈.您什么事都先想着家人.您有自己的爱好吗? 母亲淡然一笑:“当然有了.妈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有了你们姐弟俩!你们从小就听话.长大了又都那么孝顺.你们是妈的骄傲!⑩听完母亲的话.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阅读题:17.第①段中的画线句主要起什么作用?18.第②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母亲的吃饭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20.你认为用“母亲的爱好作标题好不好.请说出理由..21.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感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参考答案:17.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母亲对孩子的悉心关爱18.特点:最后一个吃饭,不挑剔,吃得快又香原因:母亲为孩子做饭所以最后上桌,看孩子吃得香她心里高兴,不在乎自己吃什么,一心为孩子着想。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说法有误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C. 物候学这门科学包括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D.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答案】C【解析】C.有误根据“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可知C选项中所说的“包括”是错误的故选C.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B.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C. 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始龀”“加冠”“垂髫”“不惑”“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D.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 请人指点说“请赐教” 中途离开说“失陪”【答案】C【解析】C项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用来指幼年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应为“垂髫”“始龀”“加冠”“不惑”“耳顺”3.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反复、拟人)B.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C.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排比)D.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答案】D【解析】D项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反问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4.下列语句的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递进关系B. 如果我娶了英格拉姆小姐那你跟小阿黛勒最好马上离开(假设关系)C. 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是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的感情(递进关系)D. 既然你来了就免得我托人捎了(并列关系关系)【答案】B【解析】A错误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既没有…也没有…”辨析可知句子是并列复句B正确假设复句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如果…”辨析可知句子是假设复句C错误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有…没有…”辨析可知句子是并列复句D错误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既然…就…”辨析可知句子是因果复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 错的画“×”(1)《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作者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3)《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答案】(1)√, (2)√, (3)×【解析】(1)说法正确(2)说法正确(3)“《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说法有误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 错的画“×”(1)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陕北安塞腰鼓具有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特点()(2)《灯笼》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意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苏轼表达的是杀敌卫国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鲜明地表达了抗敌卫国的感情()(3)《回延安》这首新诗作者回忆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的巨变展望了延安的未来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答案】(1)√, (2)×, (3)√【解析】(1)说法正确(2)“‘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苏轼”说法有误“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3)说法正确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1)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7.(2)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7.(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7.(4)材料二中画线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1)列数字作比较更加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的增长和未成年人群体听书频率也相当高【解析】(1)“听书率为22.8%”“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所要说明的事物更加准确化【答案】(2)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解析】(2)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可知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的思考是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答案】(3)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解析】(3)分析材料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材料中的具体含义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地思考、分析、推断分析词语的指代义要注意对指代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然后运用“代入法” 将其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材料意回归到本题来看题干中的“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出现在材料二的第二段结尾“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通过阅读该段的上下文可以将答案锁定在材料一的第二段和材料二依据材料一的第二段的“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材料二第一段的“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和第二段的“‘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可知“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答案】(4)不能如删去“几乎” 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数字化阅读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解析】(4)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不能“几乎已经可以”说明数字化阅读还未成为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已经成为这与实际不符合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8.(1)根据本文简要概括5G网络的特点8.(2)假如你是5G网络用户你可能会面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答案】(1)示例支持的设备多传输的速度快网络连接好(导致设备)电池寿命短发展前景好【解析】(1)“5G网络的特点”可从优缺点、特征、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概括根据“它将来支持的设备远远不只是智能手机……这就是科学家的设计目标”“5G网络意味着超快的数据传输速度”“5G网络不仅要支持更多的数据……改善端到端性能将是另一个重大的课题”“5G网络还将会带来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电池寿命的大幅下降”“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已竞相展开5G网络技术开发中国和欧盟都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研发力量”概括得出答案即可【答案】(2)示例设备电池不够用电量不够用的原因是应用程序多而且始终处于运行状态可以适当关闭一些不常用的应用程序同时增加电池的容量或者让设备始终处于续电状态(如使用充电宝、插电源)等【解析】(2)解答此题根据文章第四段“5G网络还将会带来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电池寿命的大幅下降因为有很多较小的任务需要应用程序不停歇地运行”进行分析概括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切实可行即可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1)根据拼音将汉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hōng 烤吹 fú 石 bì9.(2)给文中画线字注音腐蚀()渗入()刨刮()9.(3)根据语境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答案】(1)烘, 拂, 壁【解析】(1)“hōng 烤”的“hōng”应写作“烘” “吹fú”的“fú”应写作“拂” “石bì”的“bì”应写作“壁”【答案】(2)shí, shèn, páo【解析】(2)“腐蚀”的“蚀”应读作“shí” “渗入”的“渗”应读作“shèn” “刨刮”的“刨”应读作“páo”【答案】(3)示例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解析】(3)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整个语段把握整体大意和句式特点补写的句子要与前后句衔接恰当句式统一注意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根据上文语境可知补写的内容应体现岩石所经历的来自大自然的各方面的“攻击” 结合“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这一句式补写即可10.低碳产品是指具有节能减排作用的产品例如天然竹木产品太阳能产品黑金活炭变频空调自行车等等下图是中国低碳产品标识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标识的内容以及它所代表的含义【答案】示例标识图形由“中国低碳产品”的中英文文字、C状外环和青山、绿水、太阳组成标识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C状外环是碳的化学元素符号代表低碳产品整个图形向人们传递了一种通过倡导使用低碳产品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含义【解析】徽标就其构成而言可分为图形徽标、文字徽标和复合徽标三种考题中一般要求介绍内容、解释含义及设计意图或加以赏析首先要读题干弄清徽标产生的组织或背景其次要观察徽标的构成然后结合徽标产生的背景来解读含义及设计意图解题思路①观察分析徽标的构图元素外形、色彩等②解说徽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地揭示意义、寓意③语言表述规范得体。
母亲的短信答案

母亲的短信答案【篇一:母亲的手机朵渔阅读答案】txt>篇二:母亲的手机朵渔阅读答案朵渔《母亲的手机》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待机。
那是小妹有一年暑假回家淘汰给她的。
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难以把握。
她让小妹给她设定:音量调至最大,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
②起初母亲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她觉得一个农妇整天怀揣着手机,不像样子。
手机不都是带在老板们身上的么?另外,当时家里还有固定电话,再添部手机,实在浪费。
但小妹还是坚决地把那部手机淘汰给了母亲,于是,我们又重新体会到了小时候想找母亲就能马上找到的幸福了。
③就这样,母亲成了村里较早的手机一族。
做饭时,她会把手机放在灶台上;睡觉时,手机放在枕头下;下地干农活,她嫌手机放在衣兜里碍事,就随手放在田间地头。
有时候在田里干活,渐渐离手机远了,路过的邻里听到手机铃声,会远远地招呼母亲:嫂子,你家儿子(或闺女)打电话来了!母亲便会一把扔下手里的农具,急匆匆地赶过来摁下接听键。
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
我经常告诉母亲,不用着急,如果没人接听,我会多打几遍。
但没有用。
母亲始终对那小玩意儿缺乏信任,似乎慢走几步,那手机里的人就会消失不见了。
④她偶尔也会拨打电话给我们,通讯录里一共两个人,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她还是经常会按错。
你是谁?电话拨到我这里,还要确认一下我是谁。
母亲主动拨打手机,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很久没有打电话给她,她担心;二是她做了个什么不好的梦,会匆匆拨个电话过来问问,最近怎么样,没什么事吧。
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打电话,欠费停机了她也不知道。
⑤早前,我跟家里的联系方式主要还是靠写信的时候,一封信单程要走六七天,然后再用十来天的时间等回音。
有时候遇到急事,我会先打电话到村长家,麻烦村长把母亲叫来,过几分钟再打过去。
母亲的短信_《母亲的短信》

母亲的短信_《母亲的短信》60岁的母亲住在乡下。
我要买手机给她,她拒绝接受,总是说,乡下老妈子,带着这玩意儿,还不得让人笑掉大牙。
家里的固定电话老是出问题,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往往是兄弟姐妹家全打一遍,话费没少用,却听不到母亲的声音。
所以才想着给她老人家买个手机,为了方便相互间报个平安。
我执拗地还是买了个手机给她。
她一脸无奈地接过手机端详着:这洋东西,娘也不会用呀!我说好学得很,娘那么聪明,还不一学就会!娘真的很聪明,当年做裁缝时三里五乡谁也不及。
拿过手机稍一指点,娘全懂。
我又告诉她手机有短信功能,发一条才要一角钱。
母亲听后,很快就跟我学会了发短信。
父亲是生意人,常年在外奔波,早就用手机了。
我鼓励母亲首先给父亲发封短信。
母亲不好意思地笑着,开始编起了短信,费了好大工夫编好了给我看。
内容是这样的:“孩子他爹,你在外面还好吧?家里很好,你别挂着。
这个号码是大妮刚给我买的手机号,以后家里电话不通就打这个吧!为了省钱,你最好也发短信吧。
”我看后笑了,老母亲时时刻刻想的是省钱啊!不一会儿,父亲回复了:“老婆子,好有福气哟,也用上高科技了!我很好,就是想你。
”母亲看完短信,嘴里埋怨着:“老东西,还是那没正行的样,都土埋半截的人儿了,还说什么想不想的。
”脸上却漾着少女般的红晕。
父亲常年在外,风趣幽默,风流倜傥,难免有一些风言风语传出。
最令我们感动的是母亲的宽容与坚守。
不管父亲多久不回家,母亲都毫无怨言,不遗余力地照顾着全家老少。
多少个漫漫长夜,独对孤灯,给一家人缝补浆洗;多少个日出日落,人前强颜欢笑,默默地在田间劳作。
为了孩子,为了家,在岁月的沧桑中头染霜花。
现在生活好了,多么渴望母亲能浪漫一下,多么渴望沉默了半个世纪的他们,能对对方发出“我爱你”的信息。
终于有一天,妈妈对我说,她忍啊让啊一辈子,最终等来了老头子的“我爱你”。
我看了这条手机短信后真的很欣喜。
谁说他们不懂爱,谁说他们不懂情?是岁月的艰辛和磨难使他们没有那份闲心去表达,其实彼此的好都在心里念着呢!如今,孩子大了,相依相伴的只有老两口,老年的孤独让他们更珍惜对方的存在。
母亲的手机阅读答案

母亲的手机阅读答案《母亲的手机》朵渔原文阅读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待机。
那是小妹有一年暑假回家淘汰给她的。
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难以把握。
她让小妹给她设定:音量调至最大,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
②起初母亲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她觉得一个农妇整天怀揣着手机,不像样子。
手机不都是带在老板们身上的么?另外,当时家里还有固定电话,再添部手机,实在浪费。
但小妹还是坚决地把那部手机淘汰给了母亲,于是,我们又重新体会到了小时候想找母亲就能马上找到的幸福了。
③就这样,母亲成了村里较早的“手机一族”。
做饭时,她会把手机放在灶台上;睡觉时,手机放在枕头下;下地干农活,她嫌手机放在衣兜里碍事,就随手放在田间地头。
有时候在田里干活,渐渐离手机远了,路过的邻里听到手机铃声,会远远地招呼母亲:“嫂子,你家儿子(或闺女)打电话来了!”母亲便会一把扔下手里的农具,急匆匆地赶过来摁下接听键。
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
我经常告诉母亲,不用着急,如果没人接听,我会多打几遍。
但没有用。
母亲始终对那小玩意儿缺乏信任,似乎慢走几步,那手机里的人就会消失不见了。
④她偶尔也会拨打电话给我们,通讯录里一共两个人,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她还是经常会按错。
“你是谁?”电话拨到我这里,还要确认一下我是谁。
母亲主动拨打手机,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很久没有打电话给她,她担心;二是她做了个什么不好的梦,会匆匆拨个电话过来问问,最近怎么样,没什么事吧。
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打电话,欠费停机了她也不知道。
⑤早前,我跟家里的联系方式主要还是靠写信的时候,一封信单程要走六七天,然后再用十来天的时间等回音。
有时候遇到急事,我会先打电话到村长家,麻烦村长把母亲叫来,过几分钟再打过去。
能够在电话里交谈,而且可以真实地听到孩子的声音,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一、含义照应,这个概念我们经常听到,像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等等。
其实照应,可以简单理解为呼应,是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前后就形成了照应,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二、分类我们常用到的照应,分为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三、分点讲解1、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我们也称为首尾呼应,是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形成联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第一句提到“忘不了父亲的背影”,结尾时候又提到“看到那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这样开头和结尾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又强调了主题。
作用/好处: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再次点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2、前后照应——位于文章中间,前后不同段落间首位照应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那如果文中中间部分前后也有联系怎么办?这种写法,我们就可以叫做前后照应。
也就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前面和后面的部分有联系,但又不在开头和结尾,我们叫做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遇到的,我们经常说“与前文……相照应”,其实就是前后照应。
作用/好处:是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3、文题照应——文章中内容与标题相照应文题照应,其实就是文章时时刻刻围绕题目来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处点题”,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文中一定要点题,因为点题才能不跑题。
文题照应的作用和好处:对文章主题起到强调、渲染、升华等作用。
四、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选文进城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
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
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在灶台前忙绿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
”“丢不了。
母亲的手机

母亲的手机父亲走了,母亲更加多愁善感了。
女儿要让母亲搬去同住,母亲拒绝了。
她拍一拍卧室旧办公桌上的玻璃板,玻璃板下压着父母亲的结婚照,黑白照片已经泛黄了,母亲一双大眼睛,秋水盈盈,滋润光洁的脸上笑容明媚,齐耳短发,整整齐齐,父亲倒是显得严肃而清瘦,内在的纯真正直似乎没有在照片上体现出来。
她又指了指餐桌旁父亲坐过的木椅,木椅擦得纤尘不染,座垫洗得干干净净,执拗的母亲说:满屋子都是老伴的气息,我走了,他怎么办?女儿无奈,为消除母亲的心结,兄妹之间不知通了多少次电话,于是女儿给母亲配了一部老人专用的智能手机,上存了哥哥、嫂子、女儿、女婿、孙儿的手机号码。
手把手教她解锁、打开、拨打、挂断这几个功能的操作,对于母亲来说就够了。
至于发短信这种既需要输入字母,又需要选择相应字词的复杂操作,对母亲来说还是太难了,细心的女儿给母亲挑了几个表情包,反反复复,母亲终于会发微信表情包了。
从此,手机成了母亲手中的玩具,闲暇时就喜欢拿出来把玩,女儿常常会收到咧嘴笑的表情包,或是翘拇指的表情包。
天气冷了,母亲发来怕冷的表情包,那就是添加衣物保暖的嘱托,发来挥扇的表情包,一定是注意防暑的关爱。
每个表情包里都寄有母亲绵长的爱意。
女儿想象那个场景:母亲常常坐在门口的小竹椅上,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玩手机的情景,心内就稍稍踏实了。
有一次,收到母亲的短信,打开短信,一片空白。
女儿忙打电话过去问,怎么了?她会说:我发短信了么?我勿晓得呀!看来是母亲玩手机,空白短信不小心发出的。
后来女儿也就渐渐习惯了母亲的空白短信。
看短信发过来的时间:早上六、七点钟,上午十一、二点,下午一、两点,晚上八、九点。
由此可以推断出母亲的作息时间:早上起床玩手机,中午吃完饭时玩玩手机,晚上洗完澡躺在床上玩玩手机……当然了,发来的短信不是表情包,就是空白短信。
一日夜间,女儿手机铃声骤响,打开一看,母亲的电话,女儿惊出一身冷汗,急忙接听,电话那头传来母亲沉沉的鼾声。
后来才知,母亲躺在床上玩手机,不知不觉就这样睡着了,手机搁在一边,忘了关机,翻身的时候压在上面,于是深夜手机响起……后来,母亲被她的老姐妹拉入微信群,一来二去,母亲成了微信达人,常常把朋友发给她的美丽图片和有趣视频转发给儿女,与他们共享。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眉山市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A卷(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一、语言知识(14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佃.(diàn)户忍俊不禁.(jīnɡ)埋.(mái)怨面面相觑.(qù)B.栖.(qī)息矫.(jiǎo)揉造作酷肖.(xiào)断壁残垣.(yuán)C.伫.(zhù)立忧心忡忡.(zhōnɡ)差.(chāi)使吹毛求疵.(cī)D.留滞.(zhì)味同嚼.(jué)蜡晌.(xiǎnɡ)午花团锦簇.(cù)2.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训诫张惶失措核辐射盛气临人B.招徕转弯抹角篮汪汪重蹈覆辙C.妖娆相得益彰天然气世外桃园D.吞噬五彩斑斓文绉绉恪尽职守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②大自然用“死”的物质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③最后,夏洛克刚巧陷入这个法网,根据事实的发展,已经足以证明他确有运用直接手段,危害被告生命的企图,法官判决他败诉。
A. 庸俗制造/创造如果/就B. 庸俗创造/制造因为/所以C. 粗俗创造/制造如果/就D. 粗俗制造/创造因为/所以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眉山多风光,绿树葱笼的瓦屋山、神奇美妙的老峨山、碧波万顷的黑龙滩……令人目不窥园....,流连忘返。
B.当九级地震来袭时,日本全岛地动山摇,刹时海浪涛天,来势汹汹的海水沧海桑田....般地摧毁了一切建筑物。
C.当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通过电视媒体向全世界公布后,美国民众当晚在曾经被撞毁的纽约世贸中心前,有条不紊地召开了一场歇斯底里....的聚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的手机朵渔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待机。
那是小妹有一年暑假回家淘汰给她的。
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难以把握。
她让小妹给她设定:音量调至最大,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
②起初母亲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她觉得一个农妇整天怀揣着手机,不像样子。
手机不都是带在老板们身上的么?另外,当时家里还有固定电话,再添部手机,实在浪费。
但小妹还是坚决地把那部手机淘汰给了母亲,于是,我们又重新体会到了小时候想找母亲就能马上找到的幸福了。
③就这样,母亲成了村里较早的“手机一族”。
做饭时,她会把手机放在灶台上;睡觉时,手机放在枕头下;下地干农活,她嫌手机放在衣兜里碍事,就随手放在田间地头。
有时候在田里干活,渐渐离手机远了,路过的邻里听到手机铃声,会远远地招呼母亲:“嫂子,你家儿子(或闺女)打电话来了!”母亲便会一把扔下手里的农具,急匆匆地赶过来摁下接听键。
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
我经常告诉母亲,不用着急,如果没人接听,我会多打几遍。
但没有用。
母亲始终对那小玩意儿缺乏信任,似乎慢走几步,那手机里的人就会消失不见了。
④她偶尔也会拨打电话给我们,通讯录里一共两个人,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她还是经常会按错。
“你是谁?”电话拨到我这里,还要确认一下我是谁。
母亲主动拨打手机,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很久没有打电话给她,她担心;二是她做了个什么不好的梦,会匆匆拨个电话过来问问,最近怎么样,没什么事吧。
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打电话,欠费停机了她也不知道。
⑤早前,我跟家里的联系方式主要还是靠写信的时候,一封信单程要走六七天,然后再用十来天的时间等回音。
有时候遇到急事,我会先打电话到村长家,麻烦村长把母亲叫来,过几分钟再打过去。
能够在电话里交谈,而且可以真实地听到孩子的声音,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
总麻烦人家村长毕竟不是办法,有一年装电话的费用终于稍稍降了一些,父亲卖掉几袋麦子,终于在秋后装上了家里的第一部固定电话。
⑥从那以后,我有十来年没有往家里写过一封信了。
想想以前给母亲写信时,总是能写满几大页,但我收到的回信却总是很简短,仿佛母亲关心的总是那几个问题。
但我知道,这事不能怪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我知道她肯定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但千言万语总是被弟弟汇成一句话落在纸上。
弟弟那时还在上小学,表达能力有限,认字不多,字也写得歪歪扭扭。
他可能也和我以前小时候帮母亲写信给远方的舅舅一样,总是自作主张地精减母亲的话,我那时甚至还会因为遇到了不会写的字而觉得母亲太啰嗦。
⑦现在,母亲她再也不用央求别人替她写信了,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会精减她的话了。
当母亲拥有了她的第一部手机后,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多久就说多久。
⑧母亲渐渐离不开手机了,虽然一部手机用了五六年,通讯录里依然只有两个人的电话号码。
但对于我们而言,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摘自《中学生阅读》2014年12期,有删改) 19文章的标题朴实无华,请具体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 ........................................................................ .............. ................................................................. ............................................... ....20、“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
”写出了母亲当时什么心情?这种心情从第⑤段中的哪句话也可以看出来?(3分) .................................................................. ........ .............21.母亲的手机明明是小妹淘汰给她的,可文章第④段却写道“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这样写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分) ....................... ...................................................
......... 22.“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从写法、内容、情感等角度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 ................................................................. ......... ................23.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分)来源试卷: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点分析:九年级上答案解析: 19文章的标题朴实无华,请具体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1、. 概括文章所叙之事;关于母亲手机的故事。
2、激发兴趣,吸引读者。
3、语言质朴20、“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
”写出了母亲当时什么心情?这种心情从第⑤段中的哪句话也可以看出来?(3分)急切,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
.................................. .....................21.母亲的手机明明是小妹淘汰给她的,可文章第④段却写道“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这样写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分)这样写不矛盾,因为母亲从未主动询要手机,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有了手机后母亲就通过它来表达对远方子女的牵挂和关爱,所以就说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
(意思对即可) 22.“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运用比喻,把手机对一对母子(女)维系亲情、传递牵挂的重要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通俗质朴,表达了游子对母亲深深地依恋 23.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分)勤劳朴实、对子女关爱有加的人(结合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