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伯格的技术价值观理论解析
芬伯格的技术价值观理论解析(一)

芬伯格的技术价值观理论解析(一)摘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中技术代码、技术民主化、机动边缘和次级工具化等术语蕴含了丰富的技术价值观理论。
芬伯格认为技术代码是占霸权地位的技术价值观的凝结,社会力量借助主体的技术价值观介入技术发展的内核;技术民主化赋予其他参与者技术价值观的社会位置,为社会利益主体参与技术活动提供契机;机动边缘显示技术价值观的反作用;次级工具化为技术价值观提供运行的空间。
芬伯格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使他的技术价值观充斥着社会建构论的色彩。
关键词:技术代码;技术民主化;机动边缘;次级工具化;技术价值观Abstract:Feenberg'stheoreticalcriticismscontainplentifullythevaluesoftechnology,suchastheideasa bouttechnologicalcodeanddemocratization,marginofmaneuverandsecondaryinstrumentalization.I nhisopinionsthetechnologicalcodeisnothingelsebutacondensationofpredominanceoftechnological valuesbywhichthesocialpowerentersintothekerneloftechnologicalgrowth.Technologicaldemocratiz ationgivesotherparticipantstoexpresssociallywhattheythinkofthetechnologicalvalues,thusprovidin gopportunitiestothesubjectsrepresentingsocialintereststotakepartintechnologicalactivities.Thema rginofmaneuverindicatesthereactionoftechnologicalvalues,andthesecondaryinstrumentalizationis definedasaspacewherethetechnologicalvaluescanactivatethemselves.Feenbergappliedhismethod ologytothetheoryofsocietyconstructionthatfeaturedinhistechnologicalvalues.Keywords:technologicalcode;technologicaldemocratization;marginofmaneuver;secondaryinstrum entalization;technologicalvalues任何技术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探析_孙丽(1)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探析孙 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收稿日期]2007-11-13[作者简介]孙 丽(1970-),女,内蒙古扎兰屯人,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芬伯格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他的技术批判理论集中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技术批判理论的众家之长,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思想。
芬伯格主张通过社会中以技术为中介的机构的民主化来解决技术统治的矛盾,规避技术的负面效应。
这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关键词] 芬伯格 技术批判理论 探析[中图分类号] B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05-0032-04 技术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包含了科学技术哲学中对技术的批判性考察,主要指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技术应用和发展中的异化等问题,运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及心理学等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道德价值和政治绩效,对其意识形态及科学技术进行批判和否定的相关理论。
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所指明的,技术批判理论派生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因此,此处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批判”。
技术批判理论学说集中体现于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他许多西方哲学家著述中,到美国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及《可选择的现代性》等著作推出时,技术批判理论已渐趋成熟,并以其特有的理论视角和现实观照在技术哲学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独树一帜。
一、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概要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 ,1943年~)是当代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领军人物。
鉴于不同的文化价值在现代技术设计中的普遍介入,芬伯格也称他的技术批判理论为一种“文化批判理论”。
芬伯格认为要真正解决技术问题,既不能像环境保护论者所说的那样退回到传统的自然技术中,也不能简单地赞同马尔库塞或海德格尔的理论,而是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内在因素来考虑,将它们融合到技术的设计中,创造一种新型技术体系,以避免技术的负面效应。
走向技术民主化——论芬伯格对技术和权力的批判

2021.06 LANZHOUXUEKAN 收稿日期:2020-12-06。
作者简介:刘光斌,哲学博士,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启蒙辩证法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7YBA094)的阶段性成果。
走向技术民主化———论芬伯格对技术和权力的批判刘光斌摘 要 芬伯格的技术政治学关注权力和民主主题,他通过对现代技术的本质追问,展开对权力的批判,主张走向技术民主化。
芬伯格遵循海德格尔的思路,探讨了古希腊至现代有关技术本质的观点,提出功能与意义相统一的技术双面理论,为技术民主化做了理论铺垫。
芬伯格认为技术是社会权力的主要形式,他通过对技术专家治国论的依据和主题的分析,展开对技术权力的批判,指出走向技术民主化的必要性。
在整合技术民主形塑的方法、对象、途径和目标的基础上,芬伯格认为在技术世界中,可以为技术的应用做出民主辩护,技术民主化是技术政治学的一种发展方向。
关键词 芬伯格;技术;权力;民主;技术民主化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1)06-0040-10 技术创造了把我们卷入其中且形塑我们生活的环境,技术系统的掌权者利用技术霸权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最典型的现代技术技术控制者是企业家,他们为了生产和利润的需要垄断技术,还有诸如像美国这样的技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他国实施技术霸权,芬伯格注意到现代技术与民主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我们必须挑战技术具体应用中的霸权,比如,互联网的应用将产生新的行动者,黑客从边缘打破技术垄断,把计算机变为一种通信媒介。
芬伯格采用技术批判理论的方法分析了当代技术世界,形成了其技术政治学,他对技术和权力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为技术民主化进行辩护。
具体来说,芬伯格通过对技术的本质追问,提出了自己的技术双面理论,主张把技术的功能与社会意义结合起来。
他在对技术的本质追问基础上,展开了技术的权力批判,指出技术专家治国论的盛行压制了技术的民主潜能,如何实现技术世界中的民主理念便成了芬伯格技术政治学的价值目标。
技术民主化究竟是什么——论芬伯格技术民主化的理论基础及界定标准的矛盾

美国技术批判理论学家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在民主化运动浪潮中发现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技术民主化运动,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重新审视以往政治批判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技术民主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芬伯格真正关注的是以技术为中介获得自由的民主政治,指出技术与民主可以在当代技术社会中和解。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是为其技术民主化思想服务的,所以从这一理论出发有助于真正把握技术民主化的核心思想。
一、技术民主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具有确定性吗?芬伯格的技术民主化理论是从建立一种非本质主义技术哲学开始的。
他认为非本质主义技术哲学“目的是建立关于技术决策的更民主的政治,并对我们所建构的环境进行更加理性的设计”[1]。
从理论出发点来看,芬伯格的非本质主义技术观始于对工具论和实体论两种传统技术理论的批判。
在工具论看来,技术意味着中立性,它仅仅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纯粹工具,只关注效率的最优化;在实体论看来,技术被视为是负载价值的相对独立实体,因此实体论强调探寻技术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内涵。
在芬伯格看来,它们都属于一种技术本质主义的决定论思想,这源于两种理论都把技术看作是一种“天命”,都不能被技术之外的价值、利益所改变。
芬伯格反对技术的中立论,认为我们所建立环境中的每一具体技术都体现了一种设计理念,技术的合理性将占统治地位的价值、信仰及统治阶级的利益融入这些技术设计过程中。
为此,芬伯格用“技术代码”一词来解释这种技术的合理性。
他指出“技术代码是技术理性的统治形式,具有日常生活中普遍的、文化上的意义”[2]。
技术民主化究竟是什么?——论芬伯格技术民主化的理论基础及界定标准的矛盾张保光(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摘 要:在技术领域如何实现民主化是芬伯格在政治批判理论与技术之间开启的新研究领域,他以工具论为理论基础建构的民主化 却陷入实用主义的窠臼,以参与者利益为标准对技术的民主化进行界定,但市场经济框架下私有财产的存在使其面临挑战,政治行动范式和平等范式之间的张力为创建民主化的实质理念设置了障碍。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汇报人:
目 录
• 技术批判理论概述 •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影响 •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争议与批判 •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01
技术批判理论概述
技术与现代社会
技术决定论
费恩伯格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是技术决定论,即技术成为推 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或手段,而 是融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决定着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
详细描述
费恩伯格认为,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快速发展 和广泛应用使人们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 性,成为“机器人”。他指出,这种技术异 化现象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的分工和专业化导 致的,人们被限制在狭窄的工作领域中,失 去了对整体社会的认识和参与能力。
技术理性的批判
总结词
费恩伯格认为技术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追 求效率和实用性,忽视了人的情感、价值和 伦理等因素。
思想
费恩伯格在学术上深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影响,致力于将精神分析、社会批判 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自由与权力等问题。他主张通 过建立人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来克服现代社会的问题。
技术决定论的批判
总结词
费恩伯格认为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片面的 观点,过分强调技术对社会的决定作用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技术发展的 影响。
技术异化的再思考
总结词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对技术异化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技术异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
详细描述
费恩伯格认为技术异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由和自主性的丧失,使人成为技术 的奴隶。这种观点被一些人批评为过于悲观和消极,而忽视了技术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论芬伯格的网络技术观

的发展,技术 工 具 理 论 首 先 被 海 德 格 尔 所 质 疑, 海德格尔认 为,对 技 术 的 工 具 性 的 理 解,只 是 对 技术的正确的反映,但不是真实的反映,“单纯正 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唯有真实的东西才 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即与那种从其本 质来看关 涉 于 我 们 的 关 系 中 ”。[3](P926)海 德 格 尔 从技术本身的角度对技术工具展开质疑,芬伯格 则从技术手段的角度,阐述了对技术工具论的观 点,认为技术手段并非绝对是中性的,“即生成为 获取一个不是由现存手段支持的目标的一个框 架的可能性”,[4](P53)技术目标决定了技术手段的 价值。
条件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他的理论提供 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芬伯格从互联网诞生开始, 参加了诸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工作,芬伯格通过 此类工作,得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内部 机制。通过参与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芬伯格深入 研究了计算机网络中的人机互动,将计算机的使 用和后现代理 论 联 系 起 来,认 为 “计 算 机 则 终 结 了数世纪依 赖 的 确 定 性、即 对 我 们 的 身 份、对 作 为一个现代社会中的成员的我们的所想的确定 的终结。”[1](P23)芬伯格的计算机技术实践使得他 避免了海德格尔似的技术悲观的绝对化,从而能 够理性地从技术内部看待技术的本质。
从 1980年起,芬伯格先后出版了《技术批判 理论》(CriticalTheoryofTechnology,1991)、《改 造技术 》(TransformingTechnology,2002)、《追 问 技术》(QuestioningTechnology,1999)、《可选择的 现 代 性 》(AlternativeModernity:The Technical TurninPhilosophyandSocialTheory,1994)、《技 术和现代性》(ModernityandTechnology,2003)等 著作,详细阐 述 了 自 己 的 技 术 哲 学 观 点,涉 及 技 术的本质观、技 术 的 理 念 观、技 术 的 设 计 观 等 方 面,并详细论 述 了 技 术 和 现 代 性 的 关 系,形 成 较 为系统的技术哲学观点。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内涵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内涵摘要: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在分析以往技术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批判理论,从传统法兰克福学派抽象地批判社会转向对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技术现象的批判。
从理论基础、价值目标、理论内核、方法论框架和批判主题等方面对这一理论展开了剖析,其中理论基础是对传统技术哲学“接受还是放弃”技术的两难困境的分析,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内核是民主的理性化,使用的是社会建构论研究技术的方法论框架,批判主题是告别敌托邦。
关键词: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敌托邦abstract: andrew feenber,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eneration of frankfurt scho ol in the united states, brouht up the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y throuh an alyzin the insufficiency of earlier theories of technoloy and turnin the focu s of the frankfurt school's criticism from abstract social critique to mon te chnoloical facts. this theory is discuss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its basis, tar et value, theoretical core, methodoloy frame and theme of critique. amon themthe theoretical basis is analyzed for that the technoloy is in a dilemma overbein accepted or bein iven up as arued in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 y; the taret value refers to human bein's liber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corei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democracy; the methodoloy frame is that used to stud y the technoloy on the basis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heme of critiqueis farewell to dystopia.key words:andrew feenber;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y; frankfurt school; dystopia安德鲁•费恩伯格(andrew feenber)是马尔库塞的学生,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他从传统法兰克福学派抽象地对社会展开批判转向对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技术现象展开批判,提出了技术批判理论,并自1991起在十年中写下了“技术批判三部曲”:《技术批判理论》(1991,2002年新版本《改造技术》)、《可选择的现代性》(1994)和《追问技术》(1999)。
芬伯格对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和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解读

第20卷第2期(2008年2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V ol .20N o .2(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09-06[作者简介]朱志宏(1956-),男,山西孝义人,哲学硕士,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芬伯格对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和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解读朱志宏(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摘 要]芬伯格解读出的马克思是这样的: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技术设计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志;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过渡理论表明社会主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这种运动将造就一种新型的社会体系,这种新型的社会体系也将具有自己的技术体系。
芬伯格对马克思的解读为我们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芬伯格;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8)02-0016-04 芬伯格是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技术哲学教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俄文及中文等多国文字。
他的两部重要的著作《可选择的现代性》和《技术批判理论》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我国学者对芬伯格的技术批判哲学也有所介绍和评论。
但到目前为至,还没有评价芬伯格对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解读的有关文章。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就是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
因此,要解读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必须解读芬伯格对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和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解读。
一、芬伯格对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解读 芬伯格奉马克思为“技术批判理论”的宗师,他指出:“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假定的技术律令背后的利益,表明了资本主义的技术惟独与一种从上层控制的异化社会相适应。
”[2]43他认为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包含了两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只有一种批判,芬伯格称这两种批判为“所有权理论”和“劳动过程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伯格的技术价值观理论解析摘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中技术代码、技术民主化、机动边缘和次级工具化等术语蕴含了丰富的技术价值观理论。
芬伯格认为技术代码是占霸权地位的技术价值观的凝结,社会力量借助主体的技术价值观介入技术发展的内核;技术民主化赋予其他参与者技术价值观的社会位置,为社会利益主体参与技术活动提供契机;机动边缘显示技术价值观的反作用;次级工具化为技术价值观提供运行的空间。
芬伯格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使他的技术价值观充斥着社会建构论的色彩。
关键词:技术代码;技术民主化;机动边缘;次级工具化;技术价值观Abstract:Feenberg's theoretical criticisms contain plentifully the values of technology, such as the ideas about technological code and democratization, margin of maneuver and secondary instrumentalization. In his opinions the technological code is nothing else but a condensation of predominance of technological values by which the social power enters into the kernel of technological growth. Technological democratization gives other participants to express socially what they think of the technological values, thus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to the subjects representing social interests to take part in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The margin of maneuver indicates the reaction of technological values, and thesecondary instrumentalization is defined as a space where the technological values can activate themselves. Feenberg applied his methodology to the theory of society construction that featured in his technological values.Key words:technological code; technological democratization; margin of maneuver; secondary instrumentalization; technological values任何技术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自然属性表现出技术作为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的过程和手段, 它要遵从自然规律; 社会属性表现出技术作为实现人的目的和需要的手段和方法, 它负载了人的价值取向。
技术的社会属性就是它的价值属性。
任何技术目的都是生活于特定社会中的人所赋予的, 无论是技术的设计、发明、改进还是应用, 都是人的社会活动, 是人类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 负载了人的价值因素, 而许多技术可能产生的重大社会后果也往往是整个社会最初所难以预料和想象的。
在技术实践中, 技术价值观既起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具体技术活动与人的需要关系的作用, 又起着根据其所反映的人的内在尺度内容, 对该具体价值关系的效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作用。
芬伯格作为当代美国新一代技术批判理论家, 他的技术批判理论秉承了传统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思想, 又借鉴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揭示出技术价值观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拟从技术价值观的视角, 对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作出解析, 以揭示他的理论的技术价值论思想。
一、技术代码:占霸权地位的技术价值观的凝结芬伯格认为,现代技术体现了一种特定的工业文明的价值,特别是那些靠掌握技术而获得霸权的精英们的价值,即技术体现着精英们的技术价值观。
那么,他们的技术价值观通过什么体现出来呢?芬伯格在技术批判理论中提出了“技术代码”的概念,认为合理的工艺和机器的设计在用于特定的目的之前,特殊社会体系的价值及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已经融入其中了。
他的技术批判理论表明了技术代码是如何在无形之中将价值和利益沉淀到规则和工艺、设备和产品中去的。
他强调技术代码反映了盛行于设计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和信仰的那些技术的特征,所以,我们说,技术代码是技术价值观的沉淀,它体现着技术主体中占主导的霸权的技术价值观。
芬伯格在《技术理性批判》中认为代码同时完成两项功能:①分清允许的或禁止的活动;②将这些活动与用来解释第一点的一定的意义或目的联系起来。
“技术代码是最基本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之下,技术选择得以根据保持操作自主性的需要而作出。
……组织为了存在,必须将它们的技术基础转换成代码。
”[1]93在社会组织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主体的技术价值观以“技术代码”的形式规范技术主体的活动,约束其行为。
在技术活动中,技术代码严格地定义客体与它所要求的社会意义相符合。
每一个客体都是根据反映特殊社会价值观的代码从一系列待选择的对象中被选出。
“在解释的代码没有普遍适用于共同体成员的地方,那些没有获得解释代码的人就必须服从那些掌握了解释代码的人的领导。
”[1]163所以,技术代码的统治地位源于其他主体对占霸权地位的技术价值观的服从。
技术价值观活跃于技术代码之中。
芬伯格认为,技术是由效率标准和许多其他利益所“决定的”。
各种利益的介入并不必然降低效率,而是可以根据更广泛的社会纲领将效率的成果偏向某个方向。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和不同的价值观中,任何一种配置都可能成功。
其成功的根源在于部分主体的技术价值观上升为技术代码,“技术代码在一种情况下利用工人的技能,在另一种情况下则去除工人的技能,这反映了工人和管理者的不同利益”[2]163。
不同利益代表着不同的技术价值追求,从而导致技术的不同配置。
技术价值观是在设计选择中发挥作用的许多因素之一,它通过技术代码规范技术行为,实现技术的选择。
所以,技术代码与从事技术设计和发展的参与者,技术的权威解释者以及社会的相关媒介的兴趣、设想、价值观有关系,正是他们融入技术代码才成全了它的权威地位。
芬伯格强调:“现在作为理想或价值而出现的目标在一个把这些目标融入到社会的技术代码中的社会将呈现为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
……事实上,技术不是僵化的,而是通常能够适应变化的条件。
有时技术适应新的短缺或发现,有时适应新的文化价值的出现。
”[1]179同时,技术代码需要将应用于霸权的目的结合起来,因为科学和技术可以并入许多不同的霸权秩序。
这将会导致新技术威胁现有的统治群体的霸权,直到新技术从战略上形成代码,这种威胁才会消除。
它说明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只有凝结于技术代码中才能发挥作用,获得主体需要实现的技术现实价值。
技术价值观的变化将导致技术代码的改变,技术代码不是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某种程度上讲,技术代码天生具有权威性,它必须是自下而上的改变,它要求公民积极的参与”[3]106。
当处于霸权地位的技术代码不能适应社会的普遍需求时,来自于其他利益阶层的技术价值观获得机遇,要求改变技术代码,所以芬伯格认为技术的进化不能再被认为是一种自主的过程,而必须根植于利益和社会力量。
这种利益和社会力量指的是持有技术价值观的其他主体,在技术活动中,他们拥有表达自己价值的诉求,“正如电视评论员将他们自己的解释强加在他们观看的节目上,使用者可以重新表示,甚至更改他们使用的设备,与他们自己的代码和价值观相一致”[3]107。
所以,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影响和改变统治者的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技术代码改变的过程,近年来,妇产科医学已经认可了分娩培训、配偶或辅导者进入产房和母乳喂养等,这一切都是因为来自妇女社会运动的压力。
在这些案例中,技术代码都因为考虑到新的要求而被修改。
我们看到,技术价值观通过技术代码,作为一种规则,从技术活动内部规约技术主体的行为,它引导我们从关注技术的外部过渡到瞩目技术的内部研究,这也是社会建构论的理论趋向。
“塑造我们生活的技术代码反映着特殊社会兴趣,我们拥有这种力量去决定我们在哪和怎样生活,我们吃哪种食物,我们怎样交流、娱乐、治疗等等。
”[3]131这种特殊社会兴趣即属于技术价值观。
技术主体在技术活动中,是带着价值意识参与技术过程的,他们融合了自己关于技术价值的看法,即嵌入了自己的技术价值观。
芬伯格把技术价值观作为技术活动的软件,使人类依赖技术价值观认识、评价、取舍技术。
他以社会建构论思维方式说明了技术的进步依赖于一种强大的社会基础,社会力量通过主体的技术价值观介入技术发展的内核,规约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方向。
二、技术民主化:确定其他参与者技术价值观的社会位置技术代码既然体现着占霸权地位的技术主体的技术价值观,那么,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在技术活动中如何展现并发挥功能呢?芬伯格的技术民主化理论说明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技术的民主化要优先考虑那些被排斥的价值和表达这些价值的公众,即给予其他技术参与者表达自己价值追求的机会。
技术的民主化开始于技术设计,芬伯格认为公共干预实际上可以在技术设计中提高技术,注重被既得利益者所忽视的问题。
技术设计反映的不仅仅是个别技术客体的社会意义,而且由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观构成。
通过技术民主化,技术设计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追求,技术设计是许多参与者之间共同协调的结果。
设计过程是这样一种空间:身在其中对发展技术感兴趣的各种社会行动者一开始就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业主、技术专家、消费者、政治领袖和政府官僚,通过提供或控制资源,通过确定他们所需要的设备的目的,通过把它们纳入适合他们自己利益的现有的技术秩序,通过把新的方向强加给现有的技术手段,从而对技术设计施加着各自的影响。
技术民主化为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意义和发挥功能的机会,因为它使技术发展接受更广泛的价值的影响,这个过程是一项需要广泛的民主参与的技术规划。
技术的民主化的过程就是解决不同群体的价值冲突并使之达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获得存在的价值。
因此,“创新的对话和参与设计成为一个基本的解决普通层与专家冲突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