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摘要】目的:评价DWI与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对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研究样本以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为主,共在2020.6-2022.8期间收集80例,以临床与术后病理结果作为依据,分成甲组(n=60,良性结节)和乙组(n=20),恶性结节),两组进行相关参数的评比。
结果:甲组、乙组MTT差异不显著,P>0.05;相较于乙组,甲组ADC值高,BF、BV、PS低,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WI联合MSCT有利于对肝脏结节良恶性进行准确鉴别,提高确诊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良恶性结节;肝脏;多层螺旋CT;DWI肝脏结节作为临床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其具体分成两类,即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前者具体涉及肝囊肿、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硬化结节等,后者具体涉及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等肝脏恶性肿瘤。
一直以来,如何对肝脏结节病变进行定性是临床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
MRI(磁共振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是临床鉴别诊断肝脏结节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关研究发现[1],MRI、CT等在检查过程中对病变形态、增强表现等依赖性较强,而量化参数比较缺乏,所以误诊、漏诊情况时有发生。
本文以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现作以下评析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6月-2022年8月作为收集研究样本的时间,8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依据临床与术后病理结果分组,60例良性结节患者设定为甲组,男患者38例,女患者32例;30-72岁为年龄区间,均值(54.8±3.9)岁;6例肝脏转移瘤,24例肝囊肿,30例肝血管瘤。
20例恶性结节患者设定为乙组,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31-73岁为年龄区间,均值(54.9±3.8)岁;16例转移性肝癌,4例原发性肝癌。
肝脏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布查综合征 (Budd-Chiari)
下腔静脉肝段明显狭窄,腔 静脉及肝静脉前支也狭窄。 肝内信号不均匀,脾脏增大 伴梗死。
B. T1WI
增强MRA
C. 增强扫描
(七)肝结节病
肝结节病
病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为 病变器官和组织出现上皮样细胞肉芽肿 而无干酪样坏死,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见于肺、淋巴结、皮肤、眼、肝、脾及 肾等。肝结节病的CT表现无特异性, 可见肝脾肿大伴小结节。
(四)肝糖元贮积病
(glycogen storage)
先天性糖元代谢紊乱疾病, 多数由于糖元代谢酶的缺乏而造 成糖元分解或合成障碍,使过多 的糖元或异形糖元贮积在组织器 官中,主要受累的脏器有肝、肾、 脑、肌肉和小肠等。
本病引起的肝硬化为坏死后 性。
CT表现
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密度增高。因 常伴有弥漫性肝脂肪浸润,可完全或部 分抵消糖元对肝脏密度的影响,肝脏的 密度高低取决于糖元和脂肪的相对量。 常合并肝腺瘤,在诊断时应引起注意。
病理上分:小结节性肝硬化; 大结节性肝硬化; 混合性肝硬化。
大部分肝硬化的影象学表现 基本相似,常难以明确其病因。
影像学表现
肝轮廓不规则,比例失调, 常伴脂肪肝、脾肿大、门 静脉高压。
肝硬化 脾肿大 门静脉高压
结节性肝硬化 (重度)
肝硬化、门脉高压、 脾肿大、胸水。 箭头所指为扩张的脐静脉
通常是指肝静脉主干和下腔静脉肝 段阻塞引起的征候群。
原发性:先天性血管畸形,如下腔静脉 膜性狭窄引起的肝静脉阻塞。
继发性:肝癌或腹腔肿瘤的侵润压迫以 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凝固性过高并血 栓形成。
主要病理变化为肝淤血、 肝细胞萎缩、变性以至坏死, 最终导致淤血性肝硬化。布-查 综合征常伴有肝内良性结节。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指肝脏内出现的结节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如何准确快速地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CT和MRI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CT和MRI两种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CT在诊断中的应用和优势CT技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以及对骨质和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等优势。
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时,CT可以清晰显示肝脏内的结节状病变及其内部的血管结构,对于组织的密度差异也能够显示出来,有利于医生对病变的形态和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
CT检查还可以使用造影剂增强技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内血管的灌注情况,有助于诊断恶性肿瘤。
1. CT与MRI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过CT和MRI对该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T和MRI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有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CT与MRI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CT和MRI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各有其优势,CT成像速度快,对于钙化等密度变化的结节状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好,但对于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MRI对于软组织的成像效果好,可以更好地反映肝脏病变的性质,尤其在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成像时间较长。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CT或MRI进行诊断,以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1. CT与MRI在联合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CT与MRI联合应用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一些研究表明,CT与MR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准确性,特别是对于未明确诊断的病例,联合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肝脏CT、MRI诊断

(2)脓肿内出现气泡(20%)具有确诊意义;
(3)环绕脓腔可见脓肿壁(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和水肿带
增强扫描:典型脓肿由内向外分,
内 坏死区:低密度,不强化
脓肿壁及分隔:环形强化及蜂房状强化
水肿带:低密度
外 周围反应带:动脉期一过性强化(汇管区炎症导致肝内 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流减少,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所致)
螺旋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 门静脉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 扫描后加作平衡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
5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动脉期:腹主动脉的强化已到峰值,肝实质的强化尚未开 始或轻微,脾脏的强化开始,呈不均匀斑点或斑片状,标 志着动脉期的开始。起始时间约为注射造影剂后的20~25s, 持续时间约15~25s,故动脉期的中止时间是40~45s。
门静脉:主干长4.8~8.8cm,在第一肝门处为最粗的 管状结构,位于肝动脉(偏左)与胆总管(偏右)的 后方。肝门静脉分左右两支。
肝动脉:平扫时,肝动脉的肝内分支不能分辨,增强 后动脉期,肝固有动脉及左、右肝动脉分支的起始部 可呈高密度影。
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伴随门静
脉和肝动脉走行。增强后. 胆管呈低密度管道。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
3
对比剂选择和使用
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使用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 对比剂团注
80100ml 速度:3ml/s
.
4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肝脏双重血供:肝动脉血供占25%,门静脉血 供占75%。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肝动 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顺序 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值, 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
肝脏结节样病变影像诊断

肝细胞癌
与DN的病理学差异
显著的细胞核异质性;高度的核 浆比例,细胞核密度为正常的2 倍以上
细胞层厚较正常明显增厚,其内 存在许多单独走行的小动脉
肝间质和/或门静脉属支受侵犯
肝细胞癌
病理
肝硬化结节病灶内的血供改变
RN为门脉供血为主;
○ DN 75% 病灶动脉供血增多,门脉供血无减少; ○ SHCC中 71.1% 病灶为动脉供血增多,门脉供
可分为低度不典型增生结节(LGDN)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 (HGDN)。
病理表现
核形态及核浆 比量轻度异常。
核浓聚明显、 核浆比高、细 胞膜增厚。
肝实质结构紊 乱;
肝细胞层数增 多、厚度增大;
肝细胞癌 HCC
直接发生肝癌
在慢性肝损 伤背景上
由RN发展为DN,再演变为 HCC
病理发展
血供的改变、生化的改变、 大小的改变
血减少。
01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影像学方法检测肝脏结节和做出定性诊断的基础)
02
病理特点:
血管杂乱 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发育不成熟,有许多小孔) 动静脉短路(造影剂快进快出)
HCC生化病理改变及特异性MR造影剂的应 用
细胞内物质
糖蛋白 铁 铜 脂肪 …
间质和细胞成分
胆管 血管 Kupffer cell …
Case 14
图2.病灶的磁共振图像。主要表现为脂肪抑制T1加权像(A)低信号,脂肪抑制T2加权像(B) 高信号。钆注射后,动态增强模式显示逐渐增强(C-E)。
Case 14
图4.病变的组织病理学发现。肝组织 活检的宏观方面(A)。通过光学显 微镜(苏木素 - 伊红,×100)的病 理学发现显示包括由炎性细胞包括淋 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 酸性粒细胞(B和C)浸润的致密纤维 组织的质量。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肝脏结节性病变是指肝脏出现的各种肿块、结节,包括肝脏良性和肝脏恶性肿瘤、结节性肝炎、肝硬化结节和其他炎症性病变。
对于肝脏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脏结节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作为现代医学影像学中的两项重要技术,对肝脏结节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和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Liver Funtional Volume Imaging, LFV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肝脏进行快速容积成像的一种技术。
通过采用高速成像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整个肝脏的立体图像,包括肝脏的大小、形态、解剖结构等信息。
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相比,LFVI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肝脏的整体情况,尤其对于肝脏结节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LFVI技术在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以下几个优势:LFVI技术可以全面展示肝脏的结构,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血管分布、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数目等信息,有助于医生全面地评估肝脏的情况。
LFVI技术能够通过观察肝脏内部的血流情况,对肝内肿瘤进行早期诊断。
由于肝脏是一个高血流量的器官,肿瘤的生长会影响到肝脏的血流,因此可以通过LFVI技术观察到肿瘤周围的血流变化,从而及早发现肿瘤。
LFVI技术能够对肝脏进行3D重建,可以将肝脏的解剖结构真实地呈现在医生面前,有利于医生对肝脏结节性病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增强CT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增强CT技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再进行扫描,可以观察肿瘤的血管灌注情况,从而对肝脏结节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与LFVI技术相比,增强CT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增强CT技术扫描速度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肝脏的图像信息,有助于对急诊情况下的肝脏结节病变进行及时的诊断。
FNH(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不典型FNH影像表现
• 信号不均匀,脂肪变性,出血。 • 无中央瘢痕和纤维分隔。 • 可出现假包膜(是由于受压的肝实质、绕行
的血管以及炎性反应等因素形成)。 • 强化方式改变:渐进性强化,快进快出。
F,50岁,发现肝占位1周。
鉴别诊断-肝细胞癌(HCC)
• HCC患者多有AFP阳性及肝硬化背景。 • 假包膜 。 • 强化方式:快进快出。 • 强化程度不及FNH明显。 • 中央坏死常见,形态不规则。 • 门脉期及延迟期多呈低密度或低信号,
34岁,女性,体检发现肝占位。
FNH的中央瘢痕在T2WI上呈高
信号的原因
• 主要因为内含慢血流的血管,炎症细胞浸润 和水肿等。
• 但发生率50%左右,与瘢痕区内血管成分 多少、纤维化的数量有关(若陈旧性纤维化 的成分多,或少许瘢痕内有血栓的机化,在 T2WI上可为低信号,和纤维板层样HCC的 致密结缔组织瘢痕及血管瘤中血栓机化的表 现一致。)。
病因
• 血管畸形或血管损伤。 • 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反应性
增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
病理分型
• 经典型:最为常见,呈结节型,切面具有典 型特征性改变,即病变中央有星形瘢痕;病 灶周边或中央存在供血血管。
• 不典型:病变中央缺乏星形瘢痕灶,或畸形 血管,但都有胆管增生。
病理-典型FNH(80%)
• 延迟期:肿块呈等密度,中心瘢痕轻度强化。
影像表现-MRI
• 平扫:病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除中心瘢痕外一 般信号很均匀,典型者中心瘢痕在T1WI 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不典型者 T2WI上可表现为低信号。
• 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及延迟 期病灶略强化,与肝组织趋向等信号,中 心瘢痕延迟强化。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周康荣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除一般或共同的优点外,如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等,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或者双期甚至多期增强扫描。
以往的常规CT即使采用动态扫描也难以完成某一期相的全肝扫描。
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扫描,必须结合具体病例和临床要求而定。
螺旋CT可提高小的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对这些病例,螺旋扫描应列为常规。
增强扫描,究竟采用何期扫描,以及采用单相、双相还是多相(多期)扫描,不同学者意见略有分歧。
综合多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凡富血供的病灶动脉期扫描最具诊断价值,故必不可少,但单纯动脉期扫描,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门静脉期扫描可克服和弥补其不足,因此一般作双期扫描为宜。
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富血供病灶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腺瘤和部分肉瘤,有5%-12%为转移性病灶,后者主要见于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等转移,结肠癌和胃癌中的少数转移灶也可能为富血管病灶。
对少血供病灶,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动脉期,一般作单相门静脉期扫描即可。
这类病灶临床上主要见于大多数转移性肝癌,以及少数原发性肝癌和机化性血管瘤等。
由于临床情况往往较复杂,事先难以预料病灶血供情况,故需灵活掌握和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而定。
如临床上疑及肝癌患者,双期扫描较为合适。
如已知为肝外原发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结肠癌或胃癌病例,无论是术前检查或术后随访,一般作门静脉期扫描即可,当然小部分人也推荐采用双期扫描,其优点为检出率也许略有增加,但必然增加患者的曝光量,延长检查时间,摄片数量也增加,故各有得失。
弥漫性肝脏病变,如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的CT检查,螺旋扫描较常规CT 扫描并无很大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得CT诊断与鉴别诊断作者:2015-07-11 10:54阅读:247 次文章来源:未知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为肝脏结节性病变得准确与特异性诊断提供了支持,但在慢性肝病背景下进行肝脏结节性病变得定性诊断仍然困难,其也就是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得关键。
本文对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得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得CT 影像学特点,评价CT检查对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得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得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5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4~79岁、平均46岁;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肝硬化结节34例、肝血管瘤13例、肝坏死结节10例、肝错构瘤6例、肝动脉静脉瘘15例、肝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2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8h禁食、禁水,肌注654-Ⅱ10mg,以减少胃肠蠕动伪影;扫描前0、5h服温水500~600ml,上检查床时再服温水300ml;取仰卧位,应用吸气后呼气屏住呼吸模式。
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扫描,电压为100~140kV,电流为120~250mA;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5~8s;应用螺旋扫描模式,先平扫,然后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s、门脉期68~70s、平衡期160~180s,延迟扫描5~12min;选用非离子型优维显、欧乃派克等为增强造影剂,剂量80~120ml,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2、5~
3、5ml/s,注射完毕后追加生理盐水20~30ml。
2 结果
(1)肝硬化性结节34例:其中多发29例、单发5例,病灶直径0、5~3、5cm,平扫示不规则稍高密度31例、高低混杂密度3例,边界清楚30例、边界不清楚4例,中心坏死或液化6例;增强扫描示均匀明显强化21例、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轻度强化8例,均无钙化。
(2)血管瘤13例:其中多发9例、单发4例,病灶直径2、0~6、9cm,平扫示稍低密度灶10例、等密度灶3例;增强扫描示明显强化9例、轻度强化4例,中心坏死或血栓形成5例,中心钙化2例。
(3)坏死结节10例:病灶直径0、2~2、6cm,平扫均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示边缘轻微延迟强化8例、轻度延迟强化2例。
(4)错构瘤6例:病灶直径1、0~2、6cm,平扫呈稍高密度灶4例、低密度灶2例;增强扫描示轻度不均匀强化5例、无强化1例,中心钙化2例。
(5)动脉静脉瘘15例:其中多发13例、单发2例,动脉-门脉瘘9例、动脉-肝静脉瘘2例、门脉-肝静脉瘘4例,病灶直径2、0~3、9cm,平扫呈等密度13例、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
(6)炎性假瘤5例:病灶直径1、8~3、0cm,平扫示低密度灶3例、混杂密度2例,增强扫描示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1例,均无钙化。
(7)结核瘤2例:病灶直径2、3~2、6cm,其中呈明显簇状钙化1例、呈慢性肉芽肿改变1例。
3 讨论
3、1 CT检查诊断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得优势
CT检查就是诊断肝脏疾病得重要手段,尤其就是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弥漫性病变及各类结节性病变较为方便、可靠得方法,其可以避免肝活检得有创性,有利于肝脏形态学评价与对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估。
CT检查包括平描与增强扫描,快速螺旋扫描很好地克服了移动与容积效应,能够对病灶进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或任意角度三维重建,且已经实现各项同性,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得解剖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得关系,有利于病灶准确定位与诊断;此外,CT检查对钙化、囊变、含气病变及肝脏形态学变化评估均有优势,对实质与间质得比例,对纤维化、脂肪沉积得程度等都有很好得判别,对肝脏弥漫性病变如脂肪肝就是比较可靠得诊断方法。
CT平描因具有简便易行、肯定得密度分辨率、良好得时间与空间分辨率以及强大得后处理技术等优点,在肝脏疾病筛查中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不足之处就是对某些局灶性模糊结节易出现漏诊。
因而,必须认真、细致观察分析图像,必要时运用薄层扫描或利用后处理软件显示技术,或采用增强扫描,以便及时发现CT平扫不能发现得病灶。
3、2 肝内良性结节性病变得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1)肝硬化结节:由于肝硬化门脉供血减少或缓慢,可能存在动脉供血少量增加得状况,故在病毒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炎背景下呈高密度、稍高密度、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征象及缓慢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与肝脏实质趋同,当有部分结节发生液化坏死时,则病灶强化减弱或不强化,且在部分结节周围可见水肿形成得低密度假
晕征;在静脉期、平衡期扫描就是增强检查得常规手段,而延迟扫描对门脉供血明显减退得结节则呈现明显低密度改变,故延迟扫描就是非常重要得检查手段。
需要注意得就是,对于有明显边界与轮廓得低密度结节,要警惕其中增生性结节得恶变倾向,须密切随诊,防止癌变;而无包膜形成则就是与小肝癌得鉴别要点。
(2)血管瘤:肝脏血管瘤分动脉型、静脉型、曲张毛细血管型等,其中动脉型血管瘤充盈迅速,强化程度与血管相同;静脉型及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充盈缓慢,有血栓与坏死得情况下不强化。
在常规增强扫描得同时,足够长时间得延迟扫描就是诊断肝内血管瘤得有效手段,尤其对不典型血管瘤具有较好得鉴别诊断价值。
大得血管瘤中心多发生出血、液化、坏死并伴有血栓形成,也可发生囊变或钙化,边界清楚,须与血管肉瘤鉴别;而在短期内增大、中心出血、强化明显不均匀,则提示有恶变倾向。
(3)坏死性结节:呈明显不规则得低密度结节征象,且常表现有液化、坏死或囊变,动态追踪可见病灶消失或变大,周围伴有纤维化、水肿,形态不规整,周围纤维间质增多。
对于无明确囊壁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得坏死性结节,应与囊肿相鉴别。
(4)错构瘤:呈混杂密度、病灶明显局限、多为单发、边界清楚、有钙化或脂肪,就是错构瘤得特征性表现。
对于富血供得错构瘤应与血管瘤相鉴别。
(5)动静脉血管瘘:多在增强扫描时发现,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动脉-静脉瘘、门脉-静脉瘘等,多伴有急慢性汇管区炎症,跨越肝段,表现为即时显影、消退也较快。
应追踪动脉或静脉血管以便与血管瘤相鉴别。
(6)炎性假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分支状,以混杂密度多见,早期表现有肉芽肿样改变,缓慢强化且强化程度较低。
应与慢性肝脓肿相鉴别。
(7)结核瘤:重要征象有病灶形态不规整,呈混杂密度,且多见钙化,局部萎缩。
(8)肝腺瘤:表现为类圆形,有完整包膜,呈等、低或稍高密度,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强化程度低。
(9)肝局灶性增生结节:平扫多数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少数表现为低密度,明显持续强化;而中心延迟强化性纤维瘢痕与离心性粗大血管就是其特异征象。
(10)囊肿或液化灶:肝囊肿合并感染或囊内出血时呈混杂密度,可见囊壁强化。
应与坏死结节或软化灶鉴别。
综上所述,CT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经济等优点,对肝内良性结节性病变得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明显得优势与价值,可以作为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得主要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