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填空1.沈从文的散文提出了两种历史: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
2.张资平的作品《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他被鲁迅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
”3.李健吾的《终条山的传说》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4.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他的作品有《南北集》、《公墓》、《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等。
5.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6.中国诗歌会是现代史是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7.被称为“苦吟诗人”的是臧克家。
8.后期新月派主要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
9.后期新月派的诗人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商籁体”。
10.汉园三诗人是: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11.鲁迅杂文被称之为“杂感”或“短评”。
12.林语堂:代表“论语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灵性的创作;娓语式笔调是其小品文的主要范式。
13.“开明”同人以叙事散文为主。
14.夏衍的《包身工》是30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5.《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日出》实现了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揭露。
16.田汉的话剧代表作是《回春之曲》。
17.真正把象征体小说写成杰作的是冯至的诗体小说《伍子胥》,历史题材的诗化叙事体。
18.五大剧社是: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
19.最好的讽刺长篇小说是师陀的《结婚》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20.张爱玲成名作《倾城之恋》,代表作《金锁记》。
21.路翎的代表作《饥饿的郭素娥》和《财主底儿女们》。
22.苏青:并无通俗小说的笔法,只是用平实的写实体,以一个女性的大胆笔触描写男女情事,仿佛使有了“言情”内质。
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与张爱玲有些共性,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
23.徐訏:孤岛作家,1943年是“徐訏年”,因中篇小说《鬼恋》成名,长篇《风萧萧》。
24.孤岛时期的秦瘦鸥的《秋海棠》在这一时期的言情小说中创下畅销书最新记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1、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在结构上选取了“狂人”整个生涯中的一些片段,用日记格式连缀成篇。
3、《阿Q正传》是鲁迅解剖国民痼疾的最典型的作品,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
4、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5、《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6、在“左联“的大会上,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高屋建瓴地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与教训作了科学总结。
7、30年代的文学作品: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艾芜的《南行记》,曹禺的《家》和《原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
8、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三个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9、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中篇《雾》《雨》《电》和短篇插曲《雷》。
10、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的小说往往体式独特。
《边城》就是别具一格的诗化抒情小说。
11、艾青是吟唱着一首中国劳动人民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中国现代诗坛的。
12、《雨巷》是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诗作采用整体象征的写法。
13、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处女作《雷雨》,1940年创作了五幕剧《北京人》,它是继《雷雨》《日出》《原野》之后的又一杰作,是曹禺戏剧创作的高峰。
其中《北京人》是曹禺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而成的。
14、钱钟书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在讽刺小说的创作上自成一体,代表作《围城》。
15、“老百姓喜欢看“是赵树理的审美目标,创造了”评书体“的小说样式(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6、孙犁是解放区除赵树理以外最重要的小说家,他最有名的小说都是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抗战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难点解析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解答见题型梳理,下同)【二】题型梳理第一节概述(一)单选、多选1.“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到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5.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改革韵文、散文。
使用标点符号。
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6.周作人认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7.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矛头指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小说的形式完全是现代化的。
8.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9.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人物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10.创造社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
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
会刊《小说月报》。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人。
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3.语丝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社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4.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曾出版诗合集《湖畔》,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5.象征诗派: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也都是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二简答题1.鲁迅小说《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故事新编》各个人物,各个事件都有文献依据,在这方面作者做了大量的考证,在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改造和发展,将现代人的生活融入古人,古事当中。
(2)不是“将古人写的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鲁迅的小说着重于对古人的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深入开掘与扩展,并用“画眼睛”的手法加以渲染和强调,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主要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古人,今人的思想感情上相同之处加以推向和发展(3)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说,由于《补天》中穿插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陷入了油滑的开端,其它的作品中穿插性的喜剧性人物,不仅活跃于舞台而且有时候还满口现代生活的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
会刊为《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重要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办有《语丝》周刊。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为“语丝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单选题。
. ()是梁实秋的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雅舍小品》.《朝花夕拾》.《画梦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语丝》.《小说月报》.《创造》季刊.《新青年》.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南国社.春阳社; .春柳社.民众戏剧社.虎妞是()小说中的人物。
. 老舍. 丁玲.柔石.沙汀.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象是().翠翠.贞贞.夭夭.香香.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 ).“五四”时期.“五卅”时期.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大革命失败后. 下列现代作家的作品中,()的体裁不是戏剧。
.丁西林的《一只马蜂》.曹禺的《日出》.陈白尘的《升官图》.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缘缘堂随笔》的作者是()。
.梁遇春.周作人.梁实秋.丰子恺. 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郭沫若的《女神》.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 ).美国文学.中国古代文.俄国文学.日本文学.郁达夫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 ).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性苦闷的情绪.隐逸的思想.追求革命的思想. 下列作品中,()是长篇小说。
.许地山的《春桃》.冰心的《超人》.叶绍钧的《倪焕之》.彭家煌的《怂恿》.虎妞是()小说中的人物。
. 老舍. 丁玲.柔石.沙汀.下列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中,()作者是周作人。
.《画梦录》.《泽泻集》. 《泪与笑》 .《写在人生的边上》.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的报告文学作品。
.夏衍.瞿秋白.宋之的 .范长江. 下列作品中,()不是巴金创作的小说。
. 《围城》.《家》.《憩园》.《寒夜》. “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小说中的人物。
. 赵树理 . 孙犁.丁玲.阮章竞. 《原野》是()创作的话剧。
.夏衍.宋之的.曹禺.郭沫若. 提出“带着脚镣跳舞”的诗歌格律化主张的是()。
.胡适.郭沫若.穆旦.闻一多. 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创作高峰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1)时间地点: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2)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3)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4)创作方法:强调写实主义,以“为人生”为宗旨。
(5)代表刊物:沈雁冰《小说月报》(会刊)受其影响,整个现代文学都着眼于批判社会现实而相当程度的忽略文学的娱乐作用。
这种态度不仅一直贯穿于新文化作家的创作中,也限制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领域,通俗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被轻忽了。
8、创造社:(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1)时间地点: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前后两期。
(2)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
后期增加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3)代表刊物:前期《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后期《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作家代表作品:张资平《冲击期化石》(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冯沅君《菤葹》《春痕》《劫灰》三个短篇集郁达夫《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4)主张: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5)作品风格: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9、《语丝》派:(1)时间:1924年11月(2)主要成员:鲁迅(“语丝派主将”)、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3)代表刊物:《语丝周刊》(4)风格: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10、湖畔诗社:(1)时间地点: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2)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3)代表刊物:诗歌合集《湖畔》,以写作爱情诗闻名11、新月社:(1)时间地点:新月社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戏剧活动。
(2)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新月诗派: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孙大雨、于赓虞、刘梦苇等后吸收: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新诗人(3)代表刊物:徐志摩《诗镌》《剧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4)主张:自由文学团体,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
12、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2)感伤的精神标记;(3)个性化的追求;(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
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
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5)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醍醐天女》《缀网劳蛛》;中篇《玉官》(1939) 1949发表的《春桃》和1940发表的《铁鱼的鳃》标志着许地山创作的转向。
2、乡土小说家:许杰、王鲁彦、王任叔、许钦文、徐玉诺、台静农、彭佳煌、黎锦明、废名、蹇先艾等。
许杰是那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最长的《惨雾》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
3、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小说的特点:(1)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2)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特别是变态性心理和肉欲苦恼);(3)浪漫抒情小说是五四文学中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明显的文学现象,抒写感伤、忧郁、孤独的情调,张扬个性主义;(4)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又兼有现代主义艺术。
(融合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
4、郁达夫的小说突出抒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人生哀怨,郁达夫式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1)自我的写真;(2)伤感的抒情;(3)结构的散文化;(4)流丽、清新的文笔。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在小说创造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代表作:1、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2、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成、成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许多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鲁迅小说中,还“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成为“复调小说”。
(2)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多方面创造:在艺术风格上,显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头》《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等)。
在格式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
《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尉来老家的这两个场面。
在表现手法上: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人物的性格的需要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有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
在塑造人物方面,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
鲁迅的小说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有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鲁迅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的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以至整个新文学的发展。
3、《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4、《阿Q正传》,最早被介绍到世界上的中国现代小说。
对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长期有争论,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2)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的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3)阿Q最突出的特点他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5、《故事新编》,历史小说写法上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两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