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5-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示巧记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典例剖析 例题有人在评述近代中国报刊业兴起时指出:“中文报纸之得于 晚清蜕化而为近代之报业,来华传教营商之外籍人士提倡之功,实 不可无。清末报纸事业之逐渐兴起,其最初之原动力,实来自外国 旅华人士。”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晚清具备了创办近代报刊的条件 B.中国近代报刊是在外国人强烈要求下创办的 C.近代中国报刊是为外国人服务的 D.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报刊业兴起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历史解释 (1)报刊: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 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 活有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 的舆论。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 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是报刊的主要功能。 (2)影视:往往带有政治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 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类专题节目,引导 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4.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 是反映( ) A.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 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 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成为电影主题。 答案A
探究点
随堂训练
585 007 9 021 717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 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 问题? 解析第(1)问,依据图片考查基本的传媒形式并拟定标题,属对基础 知识的考查,容易作答。第(2)问,主要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注意数字 的对比分析。 答案(1)图1:报刊;图2:电影;图3:电视;图4:互联网。标题:近代中国大 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 快速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46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46张PPT)

三、互联网的发展 ——第四媒介
1、互联网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 代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1)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费用低廉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
1872年4月,《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1907年,上 海金融家席裕福以七万五 千元买下申报馆,从此 《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 归中国人。1912年《申报》 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 大的报纸。1945年抗战胜 利后,《申报》被国民党 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 刊。
1、兴起阶段 表现: A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6、四大媒介指的是哪四大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课堂小练: 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 是 A.19世纪早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B.国人最早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 C.戊戌变法时最为著名的报纸是《民报》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
《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
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
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
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
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
听20、20/3/收28 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30
4、影视的作用: (1)传递信息 (2)开阔视野 (3)获取知识 (4)丰富生活
年C20项20/3/不28 可能出现,选C。
4、影视和 互联网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28张PPT)

问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题 1935年 结合教材内容,请简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情 境 《风云儿女》的插曲 后来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六
建国后
20世纪80年 代中期后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称为电 影主题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形成
课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总结出近代以来报刊 程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小 业的发展史?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结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上 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 的最主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 重要窗口

问 题 探 究

退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问 提示: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 题 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情 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 境 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五


退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代表 《定军山》 影响 标志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退
课堂导入
《天龙八部》中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


退
课堂导入
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 问 题 一想这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今天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 探 飞鸽传书、烽火传信等。 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共31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共31张PPT)

新中国 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的主要渠道,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 窗口
繁 荣
改革开放后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 富了人们的生活,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结合以上资料思考:报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 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运笔浅显。 外因: 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872年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新文化运动 时期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青年》
发 新民主主义 《新华日报》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革命时期 《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生。
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 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 《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 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歌女红牡丹》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 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 熟。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胡蝶主演的《歌女 红牡丹》,结束了中 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934年公映时创下连映84天的 记录。1935年,《渔光曲》在 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
D
C.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
3.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写道:“第一是开眼
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四)报刊业的发展阶段: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 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业纷纷创办起 来
作用: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进一步解放 了人们思想。
报刊局限性: 文化要求相对较高, 缺乏直观感染力, 影响普及不如影视。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正式接入:1994年;中国发展,2000年近 1000万户,其势头方兴未艾。
风靡全球原因(优势)
(1)集前三者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感染力, 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互联网都能办到,且用费低廉。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变化获取信息。
局限性
(4)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二)建国后
(1)建国初期: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 上银幕。
(2)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导演王晶
演员周星驰
电影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 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科技:卫星传送技术进步。
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3:什么叫第四媒介? 其发展历程怎样? 为什会风靡全球? 有何局限性?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四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这 三大媒介一样,同样是有传播信息的功 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发展历程
(1)世界互联网产生:20世纪六十年代末;风靡全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问题2:我国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 电影事业有何特点? 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9张PPT)
4.社会风俗的特点: ▲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 ▲又表现为新旧并存、土洋结合的现象
影响
19世纪末
电影传入
1905年 《定军山》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
1935年
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主要的电工影农题生材活:和革命战争为主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④改变人们娱乐、社交方式
⑤推动生产方式(经济)的深刻变化,使信息化社会 开始出现,促进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生产力 的极大提高
⑥突破空间限制,世界联系更紧密,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6.存在问题: 必修三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①西方侵略的客观作用(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②民主革命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 ③政策的促进 ④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发展 ⑤思想启蒙的作用,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深入 ⑥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⑦先进中国人推动
3.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 ▲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渐进
义革命时期 《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即大众传媒
2.报刊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发挥的共性影响
①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了解社会
②开启民智,思想启蒙,解放观念
③开阔眼界,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④反映民情,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3.报纸的局限: 书面化特点 ①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受文化素质的限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课件(共1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课件(共14张PPT)
(文化限制,直观感受不强引出影视)
影 视
活动探究4:(1)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爷爷和你父亲喜欢哪些经典电影?(3)你 心中有哪些经典电影?对国产电影有着怎
样的感情和寄望?活动探究5:你认为电 视普及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探究6:影视 媒介有哪些局限?
(时效性不强等,互联网弥补其不足。)
互 联 网
说 说说说 教 教学教 学 法情材 过学 程法
Item
第五单元是从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 、大众传媒三个方面,介绍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选取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 这三个重要媒介,以点带面, 反映出中国 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同时揭示出对 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知识与能力
。 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学法指导:1、社会调查法 2、自主学习法 3、互动学习法
探究问题:俗语说“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大家想一想这在古代社 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自主学习:飞鸽传书、烽火传信等
探究问题:今天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 ……在本堂课中,同学们将找到答案。 (结合上述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的 教育,包括防止网络成瘾,不管看非法 视频,不发表非法言论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业的发展及互联网 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报刊业走向
繁荣和影视 事业的发展
大众媒体的 发展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
影响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传媒资讯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每天都有接触甚至 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因此学生对 于传媒都有大致的印象,但认识比较 肤浅。对于传媒的时代内涵及特色的 深层次把握不了解。 同时由于本科贴合学生实际与生活。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中的 传媒的观察与自己对于传媒的理解以 及社会调查的方式了学习。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49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49张PPT)

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 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该集团目前有19种报 刊, 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 2000年广告总收 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收入第一位… 目前我国报业集团有31家
年份
报纸
刊物
1978
186
930
2000
2007
8725
请完成: (1)当前我国报刊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 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 入低谷。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 辉煌。
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 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 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20世纪 更是好片迭出。
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 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 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
获取信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49张PPT)
互联网害处: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 潜在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 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 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49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时通讯
34.5%
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
34.4%
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 32.9%
网络游戏
26.6%
网上校友录
25.6%
发展历程:
⑴20世纪60年代末,互 联网诞生 ⑵90年代以后,互联网 风靡全球 ⑶1994年,中国正式接 入互联网 ⑷到2016年6月止,中 国网民达7.10亿
(1)积极: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 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 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 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 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 正常的社会交往。
? 探究思考: 既然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该怎么做呢?
究传媒,思变迁
?请思考
报纸有哪些优缺点?
? 请思考
电影媒介有何特点?
? 请思考
电视普及的因素有哪些?
网络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文字
文字+声音
文字+声 音+图像
高度互动 ,双向传
19世纪中期
形成 19世纪七十年代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发展
五四运动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繁荣 改革开放
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或导线 传送声音信号的传播媒介。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 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 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 走向辉煌。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 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 新青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
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 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 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 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表现
“知讯者生存!” ——广告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 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 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重点 •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 •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 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评传媒,悟影响
清末一首竹枝词写道: 力“风大行是,四非万海曲((提12般))闻直示诗 这提,报中 种创描 传振中述 播总聩分的媒由发,是介君聋一什有。权纸么哪”传些播社媒会介功的能功?能?
(1)报纸。 (2)唤醒民众制造舆论、针砭时弊、舆论监 督、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休闲娱乐等。
阅读以下材料:
A.《商报》
B.
《戏报》
3.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 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 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
现的场景是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
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人
力车穿梭在大街上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名著 《西游记》的销量一直不温 不火,但自从被搬上电视屏 幕后,迅速成为各大书店热 销书籍。我们应如何解释这
应对措施: (1)互联网具有极大优势,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2)政府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社会家庭引导 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近现代影生加大响活迅众:,速响传大使和众人直媒传 与 接发媒人。展的之①的日间报影新的刊月联对异系人,更们极加,大密尤地切其改,是变信知了息识人传界们递的的更政
治生活有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用报刊为阵 地,大造变法或革命舆论。②影视可以满足大众的 文化娱乐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导 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③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将整个 地球连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 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 。
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 事业的诞生。
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是(问卷调查):
收发邮件
56.1%
浏览新闻
53.5%
搜索引擎
51.5%
获取信息(产品服务查询、工作信息查询、医疗健康服务查询、
政府信息查询等)
41.0%
论坛/BBS/讨论组等 36.9%
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 36.3%
一现象 A.小说的影响力远远小于电

5.2009 年 10 月 1 日 , 建 国 60 周 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 行。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第一 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 径是
A.电影 B.书籍 C.杂志
谢谢
依据上面两幅漫画说明互联网对人们产生了哪 些积极影响? 提示 互联网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如网上学习。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如网上购物。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有人说:“网络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沉迷 网络,可能会改写人生。”之所以说网络是“红颜”、是
“祸水”原因何在?
电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 么变化?
答案提示 电视不但极大地 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而 且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方式。电视加快了信息在世 界范围内的传递,扩大了人 们的视野,提高了人的素养, 增强了人的国际意识。人们 可以足不出户,及时跟踪世 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大事,
观察下列关于互联网的漫画:
——郑观应
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 《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 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 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⑴及时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 ⑵开启民智,唤醒民众,促进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 传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促进中国近代的 思想解放。 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宣传政治纲领,促进资产阶级 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对夺取近代 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⑷提供休闲和娱乐,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适应了近 代商业社会的需要。

报纸
广播
影视
互联网
原因:①西方科技的传入。工业革命的成果 很快传播到中国,中国人能够使用最新的科 技成果带来的益处。②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推 动。中国的有识之士把这些成果运用于实践 中,一方面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另一方 面也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③新中 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④对外开 放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传 媒的发展。
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
欲得者,此其一也。”上述材料说明 A.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
A1111aaaa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 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下 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其他 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报纸是
近年来随着4G甚至5G时代的来 临以手机、上网本等移动智能
终端为载体,以手机短信、微 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
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 高度重视,并被冠以“第五媒 体”的称号,而其中因为手机 终端覆盖率不断扩大,已经逐 步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信息传 播载体。
1.孙即中山时的训秘书练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
材料一:当今时事,上而学士大夫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 新闻之纸之善矣。…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 商贾贸易之利弊,足以新人听闻者,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 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
——《申报》(1872年) 材料二: “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 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人心者。 ”“西人谓中国人事无大小,非用压力不行,故动以兵船相要挟。 ……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 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遇交涉不平 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
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传媒,看社会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 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896年8月9 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 年、黄遵宪等发起创办。梁启超 任总主笔。他主编的《时务报》 ,为变法改革作了广泛的宣传,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也 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 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 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 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 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 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 论的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