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

合集下载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课程纲要授课人:邹申课程描述本课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主要介绍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心理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第二模块着重讲解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心理过程。

第三模块侧重介绍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以及语言习得研究方法等。

课程主要目的:使学生了解心理语言学研究范畴、近年来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相关理论及模型、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

授课方法《心理语言学》采取授课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周两个课时,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课程授课主要为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

课程内容–Themes in psycholinguistics–Linguistic knowledge–Psycholinguistic processes–Language comprehension–Language production–Language acquisition–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Growth areas in psycholinguistics考核方式选修《心理语言学》课程的学生必须出席每周的课程,平时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讨论,平时课堂表现约占总成绩的10%。

学期作业分为两个部分,1)每位学生阅读一篇二语习得研究文章并撰写约500字的评论,占总成绩40%;2)每位学生根据授课教师所给的题目,撰写一篇约1000字的论文,占总成绩的50%。

论文必须符合科研论文写作规范。

选用教材Carroll, Davi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目Aitchison, Jean. The Articulate Mammal: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4th ed.)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uarterly)Goodluck, Hel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Harley, Trevor.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2nd ed.) Psychology Press, 2001. Hoey, M. Lexical Priming.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5.Larsen-Freeman, D. & M.H. Long.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Shaughnessy, John J.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6th ed.)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Singleton, D. 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一直是人们重视的教育领域,学会一门语言不仅能够让我们跨越语言壁垒,还能够增加我们的就业机会。

而如何更加高效地教授语言成为了教师和学者们一直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心理语言学的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将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人们对语言的使用。

在语言教学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比如,对于喜欢朗读的学生,可以多进行口语训练,增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爱写作的学生,可以通过写作作业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方式,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还涉及到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在语言教学中,理解和表达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技能。

理解是指学生对于听力和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而表达则是指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通过运用心理语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产生语言。

在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方面,心理语言学强调语境的重要性。

语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控制语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听力材料。

比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对话或者是一个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根据语境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在提高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方面,心理语言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这些句子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另外,心理语言学还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对于口语和写作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和正向反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心理语言学还可以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 绪论1·1 心理语言学的对象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心理的。

我们可以归纳出心理语言学的几个特点:1.它是研究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的。

2.这个过程是以认真为基础的。

3.它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包括心理测量的方法和统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一些领域(如语言习得)还需要采用自然观察方法和语料库方法。

1·4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1·5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观察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

有些自然产生的行为(如语言习得和失言)是很难任意操纵的,只好在它出现时便进行观察;还有些行为一经操纵,就会收到影响,乃至失真,在实验室里的电话通话和日常的电话通话显然不同。

自然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不干预性。

即不掺杂观察者的任何主观因素,如实地记录客观现象,但这有时不容易做到。

因为语言活动既是心理活动,又是社会活动,所以有的观察又强调观察者参与语言活动。

既要参与但又不干预,就要求观察者灵活掌握。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型式性。

这是观察的根本目的,即从个别的、随机的行为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分析。

第三个特点是:直观性。

这是自然观察的有点,直观的东西比臆断的东西要可靠,但是问题在于心理活动不能直观,必须根据表面观察到的行为去推断其心理过程,要推断就难以避免主观性。

第四个特点是:长时性。

自然观察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找到事物的型式。

(2)实验法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很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的不同的作用,我们往往需要把其他各个因素控制起来,而专门操纵某因素,使它作系统的改变,从而观察其作用。

实验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理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某一种理论、学说或观点。

这是实验的出发点。

《心理语言学》课件

《心理语言学》课件

05
心理语言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挑战
文化差异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如何克服这些差异,建立跨文 化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研 究中,需要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构 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理解语言与思 维、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语言障 碍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 础。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语言教育的质量,促进跨 文化交流,为语言障碍的干预和治疗 提供指导。
研究历史与发展
研究历史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 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早期研究 主要关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系统 的理论体系。
语言障碍治疗
1 2
语言障碍评估
心理语言学对语言障碍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 究,为语言障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方法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发针对不同语 言障碍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3
康复训练
心理语言学在语言障碍康复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康复 效果。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
自然语言处理
01
心理语言学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为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
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机器翻译质量评估
02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机器翻译的质量进行评
估和改进,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人机交互
03
心理语言学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有助于设计更符合人类语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其研究包括:(1)言语感知;(2)词汇提取;(3)句子加工;(4) 语篇理解。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首先,“言语感知”牵涉到“言语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语感知的条件”、“言语信号的产生和语音的声 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连续性的语音听辨”、“书面语言的感知”和“言语感知模型”共7个方面 的研究。语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达得立(H.Dudley,1939)发明的“声音记录仪”(vocoder)记录和分析语 言的输出信息的。后来,制造“声音记录仪”的原理又促使“声音摄谱仪”(soundspectrogram)的出现和发展。 这是按照声音频率的分布,专门用来分析语言信号的“二战”期间的生成物。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受声学语 音学和发音语音学的影响,又出现了“电子肌动记录仪”(electromyography)和“电子记波 仪”(electrokymography),分别用来记录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电压变化和说话时口、鼻腔的气流变化。当然, 最新的研究手段当属“摄影摄像技术”(cineradiography),人们用该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在语言感知条 件的研究方面,“语境”是影响言语感知最为重要的条件。语言信号产生方面的研究,大都与“声学特征”、 “元音和辅音的听辨”相关。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研究,是一项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音素”听辨研究。语 言感知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书面语言理解”的研究。这牵涉到“视觉感应”、“字母辨认”、“词意确定”以 及“信息记忆”和“信息组织”等方面的探索。当然,语言感知研究最为重要的领域当属“言语感知模型”的研 究。
研究方法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心理学的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测量知 识、能力、态度和个性的倾向。心理语言学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如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所提出的 种种理论都必须经过系统的自然观察(naturalobservation)或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的验证,才能 判明其是否有效。

心理学与语言学概述

心理学与语言学概述

02
心理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语言障碍的心理分析
语言障碍的心理分析
语言障碍是指个体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遇到的困难, 心理分析可以帮助理解这些障碍的成因,如心理创伤、 认知障碍等。
心理治疗方法
针对语言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 疗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语 言表达能力。
语言与人格心理学
人格特质与语言
01
探讨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如何使用语言,以及语言使用如何反映
人格特质。
语言与自我概念
02
研究语言如何塑造和反映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自我概念如何
影响语言使用。
语言与人际关系
03
研究语言在建立、维持和改变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人际关
系如何影响语言使用。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
心理学与语言学概述
目录
•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 心理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 语言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 •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Nhomakorabea01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探 01 讨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中大脑和心理机制的作用。
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感知、记忆、组织和检索 02 等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
和理解。
心理语言学还研究语言障碍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 03 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受到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
响。
社会心理学与语言学
0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个体在社会环境中 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02 社会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语言 学领域,它研究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使用、变化 和发展,以及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心理语言学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目标是研究语言使用与思维、情感、个体差异等心理过程的关系。

随着语言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语言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在,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心理语言学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结合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阐述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方向及其意义。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心理语言学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但是其真正迅速发展起来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

当时,Chomsky的生成语法和语音学理论与心理学的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繁荣发展。

此后,心理语言学开始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如:词汇和句子处理、语言习得和发展、语言认知、言语障碍等。

心理语言学的出现促进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很多颇有影响力的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语言学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注意。

实证心理语言学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的主流方法,这种方法用实验和统计技术研究语言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兴起的原因是它能够提供关于语言加工的清晰细致的信息,同时还能帮助心理学和言语病理学等学科研究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未来展望虽然心理语言学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研究。

未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深层语意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心理语言学研究集中于词汇和句子的处理。

而对于句子中的深层意义,很少有系统性的研究。

未来,心理语言学将更多地关注语言的深层语意和语义加工。

2. 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是未来心理语言学的重点之一。

这种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探讨跨语言和文化的语言处理的机制和神经基础。

这种研究可以深入地探讨人类原有的语言和认知机制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3. 语言治疗、干预和教育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治疗、干预和教育能够改善言语障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可以为语言治疗、干预和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

试析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的互补性

试析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的互补性

试析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的互补性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分别从心理和认知角度探讨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使用。

心理语言学强调个体心理活动对语言现象的影响,而认知语言学则关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两者在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研究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着明显的互补性,特别是在英语语言认知研究中。

本文旨在试析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认知研究中的互补性,从而揭示两者相辅相成的研究价值。

心理语言学注重个体心理活动对语言现象的影响,着重探讨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心理语言学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探讨语音、语法、语义等层面的心理过程,以及不同因素对语言认知的影响。

而认知语言学则更加强调语言和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语言系统如何反映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过程如何影响语言使用。

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一系列认知模型,如语义网络模型、联结主义模型等,以探讨语言的认知基础。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认知语言学分析语言的认知基础,心理语言学探讨语言的心理过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互补性。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认知研究中有着显著的互补性。

在英语词汇认知研究中,心理语言学对词汇的认知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词义的获取、词汇记忆和词汇选择等方面。

心理语言学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揭示了词汇在大脑中的加工过程,以及与其他认知过程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通过构建各种语义网络模型,探讨词汇的认知结构和语义关系,从而揭示了词汇之间的认知联系和规律。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词汇认知研究中,通过对词汇的心理加工和认知结构的分析,相互印证和补充,共同揭示了词汇认知的实质特征和认知基础。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认知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心理语言学从心理角度探讨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探讨语言现象,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共同揭示了英语认知的实质特征和认知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50年代以后,三股力量致力于心理语言学的建设:
以学习理论为代表的心理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信息论
4、重要的进展:1960-1970 Chomsky的异军突起
5、70年代以后的心理语言学 受认知科学的影响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6、现代汉语的语言心理研究 三个阶段:
郭桃梅,彭聃龄(2002)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
的语义通达机制 问题:两种语言的信息表征?一般认为:词汇表征是 独立的,而概念表征是共同的 三种模型:单词联想、概念中介和整合的层次模型 (非对称性模型) 任务:图片命名、翻译、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 实验一目的:启动刺激(英文单词)和目标刺激(汉 字)之间是翻译关系时,是否产生启动效应 被试:过6级大学生63名 使用DMDX实验程序 结果:RT、错误率配对 t 检验,显著的启动效应 仍可有多种解释 ,进行后续实验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二)识别模型 同图像识别模型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三、词的理解、记忆和保持
(一)意义是什么 人对意义的正确理解取决于: 1、逻辑-语言意义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我两个南京。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1、自然观察法:语言习得过程 客观观察
系统的观察记录 断续的观察记录
问卷调查
内省观察(自我观察)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2、实验法: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 (1)分类:
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文字认知和理解以及文字表述实验;口语感知与理解以
及口语叙说实验 语言干扰、双语教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实验 对失语症的病理分析、语病矫治实验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2)常用的实验手段
常用的因变量
RT ERP;fMRI 口头报告 常用的手段: 对输入的刺激形式进行控制 使用实时(real time)和在线(on-line)的方法来 观察语言处理的过程 观察语言处理的成果,如再认、再现的结果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五、心理语言学的简史
1、历史根源 哲学:
古希腊:语言的起源、词语和意义的关系、逻辑和语言
的关系——知识的起源
心理学: 语言学:
神经生理学:颅相学、大脑定位、对天生聋孩观察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2、早期研究 记录儿童的语言发展 3、初步发展 20世纪3、40年代陆续提出名称 1953年,美国社会科学院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委员会 在Indiana大学召开学术讨论会,1954年Osgood 和Seboek将报告和文件汇集成专集:《心理语言 学:理论和研究问题的概观》
第二节 语言和思维
第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不同的观点
不可能用第二语言思维 能用第二语言思维 取决于环境、条件和毅力 第二语言和思维间的关系
中介语:在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不正确归纳于推
论而产生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语言系 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长于本能感知的人易于排出母语干扰而直接掌握第 二语言;而长于理性-逻辑的人,不容易摆脱母语 框架进行推理,或按纯逻辑模式作分析的影响
心理语言学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一、心理语言学的对象: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 过程
人是怎样产生和理解语言的?——实验心理语言学 儿童是怎样习得母语的?——发展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怎样运用到其他领域的?—
—应用心理语言学
如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人工智能
怎么建立心理语言学的计算机模型?——计算心理语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被试:24名大学生,过6级 实验材料:224个语句,英汉各半。A组:主体为英, 则在B组被译为汉语。每句话的最后一个词作为目标 词,分为语义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 数据分析与条件:对EEG分类叠加,选取14个电极 点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语义一致和不一致条件所诱 发的电位的总平均波,发现三个目标刺激呈现之后的 典型成分:N140、P190、N400 结果: P190的峰值和潜伏期测量:目标刺语言效应 明显,没有语义一致性效应 N400的峰值和潜伏期测量:语义一致性效应明显, 而且存在于语言间
1、字的上部与下部作用不一样 2、原字框架大体保留,辨识率高
但框架大体相同、内部结构复杂的字之间容易错认 3、笔画、频率与认知的关系 4、目标字的位置与认知的关系:第一个字易认 5、汉字认知的理论 “词优”和”字优”理论 6、汉字感知和大脑的汉子功能 汉字是二维结构的方形平面 用汉字的人视觉记忆较好 右脑完成初步辨认字形——左视区优越性 汉语句子或词仍是左脑处理
1、认知科学及其组成部分 认知科学:
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 哲学: 认识论;逻辑 神经科学 其他领域: 人类学;决策论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2、语言处理的分层模型 Winograd(1983)
(一)声音的物理特性对言语的制约 1、强度
5分贝-140分贝;最佳:50-60分贝
2、声谱
波形。削去波心的一半,则完全听不懂
3、噪声的掩蔽作用
频率低、强度大则掩蔽作用大 一般语音信号必须超过噪声6分贝以上 连贯性言语强度低于噪声时也可觉察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法存在的问题:
一种语言的实验结果是否对其它语言同样有效? 实验室研究成果是否在自然情境中适用?
实验法注意事项:
简单实验材料与真实生活经验不矛盾 实验环境和程序与真实生活经验不相违背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经典实验举例
Joy Hirsch(1997) 不同双语使用者第二语言的脑机能定
3、语义性效应(语义启动)
辨认有语义联系的词比无意义联系的词快
形象性原则:形象性强的词容易回述 只有两个词都是具体词或抽象词时,才能启动 形象性原则和频率效应交互作用
4、语境效应
歧义词语义的提取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三)词的基本元素 拼音文字:
语素
自由语素 限制性语素
汉字
笔画 偏旁部首 词素(字) 复合词素词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四)心理词汇的研究方法 1、RT实验义作业 一句话的真伪 (3)启动作业 研究词的构成和组织;相当于预热 (4)音素监察 听到某个音素时作出反应
阅读中的眼动
扫视(saccades)从一个固视点到下一个的迅速移 动,10-20毫秒/次,跨越11个字母左右 回归(regressions)往后回顾的扫视,表明看错或 理解错 固视(fixation)移动之间花在一个位置上的时间, 阅读难度指数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辨识心理:
二、书面言语的感知
拼音文字:
组成词的字母联成一个一维的线型序列,音、形、义合
一地体现在这个序列里。 对文字形体的辨认,服从知觉整体性原则
(一)汉字的认知 早期研究:
艾伟(1923,1924)汉字形、音、义
沈有乾,眼动照相技术,阅读时眼动
服从整体性原则,轮廓很重要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第二节 语言和思维
双语者
纯粹的双语者:
在人的意识里两种语言独立地存在着 在一种语言转向另一种时特别困难,尤其是互译 混合的双语者: 一种语言的每个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早就有了等值词 第二语言掌握程度差于母语 人数较多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一、口头言语的理解
从声音开始 人的神经系统只对声音刺激的某些特征发生反应
2、事物的概念 3、事物的关系 4、单位组合意义——小船;开水;了解 5、语境意义(社会意义) 6、主观的感情-评价意义——老先生 与 老家伙 7、主题意义
屡战屡败 与 屡败屡战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二)词的理解 从许多可能的词义中选取所需意义的积极过程 弗斯特:自动选择模型,按频率 皮亚杰:同化和顺应
言学 语言的生理和神经基础——神经语言学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二、心理语言学的特点
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 以认知为基础
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包括心理测量和统计),
在语言习得领域还需采用观察法,也使用语料 库方法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三、心理语言学的认知基础
(二)音位系统对言语感知的制约 如方言 阿拉伯语学生学汉语,声母困难只占1/3的比重, 韵母困难占2/3,因为阿语一般只有长、短元音各3 个,二合复元音2个,共8个元音,而汉语有韵母34 个 (三)言语环境对语音感知的影响 地区方言 上下文语境 (四)语速的影响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李荣宝,彭聃龄,郭桃梅(2003) 汉英语义通达过程的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问题:语言的形态加工和语义加工过程 已有研究发现:当一个语句在符合句法结构的情况下, 某一个词出现语义违反(即不符合语境),就会在这 个词呈现之后400毫秒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负波 (与正常语句相比),这种负波被称为N400。而汉 字的形音加工会诱发一个160毫秒左右到达顶峰的正 波。 设计:不同启动关系(语音内、语言间)、目标语言 (汉语和英语)、语义关系(语义一致和不一致)的 语句,考察皮层电位的变化在时间维度上所揭示的形 态加工和语义加工信息,比较两种语言的形态表征和 语义表征皮层发布的相似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