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实验

合集下载

心理学经典实验

心理学经典实验

心理学经典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及其行为的学科,其中关于心理学实验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经典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为心理学理论的构建和实践应用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个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实验。

1.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1950年代,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项被称为“权威实验”的著名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类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向一名“教师”逐渐增加电击的强度作为惩罚,当“学习者”回答问题错误时。

然而,“学习者”实际上是一个配合研究者的演员,并没有真正受到电击的痛苦。

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参与者在被要求时愿意继续增加电击的强度,展示了对权威的强烈服从。

2.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记忆实验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经典实验。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假装遇见”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播放一段车祸的视频,然后被问及关于事故发生情境的问题。

洛夫特斯发现,通过给予参与者不同的提示信息,他们的回答可以被操纵和改变。

这表明了记忆的可塑性,以及在回忆事件时,社会影响和暗示的强大作用。

3. 菲利普·津巴多的囚徒实验菲利普·津巴多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来探究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是“囚徒实验”。

实验中,津巴多将参与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并将他们关押在一个模拟监狱中。

实验展示了参与者对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产生的强大影响。

短短几天内,实验中的普通人表现出了残酷暴力的行为,这引发了对权力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4.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渐进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权威实验之后,进行了一项被称为“渐进实验”的研究。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对道德伦理的纠结与犹豫。

实验中,“教师”被要求在一个规定时间内将学习者的单词列表逐一读出。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普遍规律。

在心理学史上,有不少经典实验被广泛引用和传述,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对心理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因此,本文就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

经典实验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齐米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标志性的实验。

实验设置了一个虚构的监狱,以探究群体动力产生的影响。

实验中的“囚犯”们及“看守”们在很短时间内被实验结果所影响,造成了一系列危险和暴力事件。

这项实验最终在6天后提前结束。

从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行为是会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人置身于某些场景之中,比如监狱之类的特殊环境,他们的行为会被强烈的社会压力和社会角色所影响。

这表明社会环境和角色扮演对人类性格和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改变环境,扮演适合的角色,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环境加以改造。

经典实验二:门线实验门线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学德·胡林于1915年进行的。

实验内容是让被试通过看绳索的长度来判断它们与其他绳索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表明人们在实验室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形式会有所偏差。

具体来说,当人置身于特定环境中时,他们的感觉认知会受到干扰,产生错误的决策。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我们的影响。

设计合理的环境和随机更改环境有利于我们减少错误的认知和应对挑战。

经典实验三:皮奥捷实验皮奥捷实验是由西班牙心理学家萨尔瓦多·米尼奥·伊·皮奥捷于1961年进行的。

实验中要求被试在看到不同颜色的卡片时报出感觉到的颜色名称。

实验中用的卡片有“红色”、“蓝色”、“绿色”这三中颜色,但字体却是一个不同颜色名称的单词,比如“蓝色”的卡片上却写着一个“红色”的单词,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的表现都出现了颜色和单词名称的混淆。

心理学:探索人类行为的十大经典实验

心理学:探索人类行为的十大经典实验

心理学:探索人类行为的十大经典实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得与平常不同?为什么我们会被广告词所影响?为什么我们会对同样的痛苦或喜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也推动着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来探索人类行为,揭示我们心理活动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十大经典实验,带你一起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

H1: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听从实验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声名远扬的听从实验。

实验中,被试被告知需要给予电击作为教育手段,其实这些电击并不存在,实验目的是研究人们在被权威人士命令下的听从程度。

这一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个体道德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的重思。

H2: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级理论实验亚伯拉罕·马斯洛通过了解人们的需求层级,提出了人类需求层级理论。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依次升级。

马斯洛通过实际观察和访谈研究,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这些需求,并用金字塔形象地展示了其层次结构。

H3: 菲利普·津巴多的誓言实验在追求愉悦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种冲突,即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

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讨了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时差折扣。

他发现,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而经过延迟的满足反而被忽视,这给我们在决策中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H3: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群体压力实验为什么人们在群体行为中常常做出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决策?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群体压力实验给出了答案。

在实验中,被试者要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回答问题,而这些他人的反应其实是实验者安排的虚假情境。

实验发现,大部分被试者在群体压力下会选择做出与自己判断相悖的决策,这揭示了群体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H4: 伊万·巴凯的条件反射实验伊万·巴凯的条件反射实验是俄国心理学家巴凯在研究儿童学习行为时偶然发现的。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案例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案例被广泛引用和讨论。

这些实验案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设计,帮助研究者揭示了人类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包括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以及经典的洗濯女孩实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在1971年进行。

该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对权威力量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模拟监狱环境。

然而,实验很快失去了对参与者的控制,因为狱警展示出了过度的暴力行为。

这个实验凸显了权威制度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1年设计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被认为是合法的权威要求下对他人施加电击的程度。

在实验中,有一名研究者扮演“教师”,另一名扮演“学生”。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需要施加越来越强的电击。

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对权威的认可导致了他们对他人施加电击的行为,这一结果引发了对道德伦理的深思。

3. 洗濯女孩实验洗濯女孩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莱特在1977年提出。

该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实验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工人、强盗、母亲等,然后被要求选择男性或女性职业。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对男孩的期望职业要求较高,为典型的男性职业,而对女孩的期望职业较低,通常为传统的女性职业,这揭示了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角色选择的影响。

这些实验案例在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揭示了人类行为中存在的普遍特征和心理机制,促进了人们对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理解。

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心理学家们能够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和改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案例在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认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心理实验案例

心理实验案例

心理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斯(Philip Zimbardo)领导的这项经典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的团体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权力滥用。

实验由24名正常人随机分成了囚犯和狱卒两组,结果狱卒们开始变得残忍和暴力,囚犯则许多人出现情绪问题。

2. 鲸鱼之歌实验:这个实验是由苏联神经科学家伊万·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初进行的,他们通过训练鲸鱼,让它们在不同的声音下展现出指定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鲸鱼能够学会辨别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够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实验,其目的是探究正常人在受权威人士影响下的服从性。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会继续进行电击过程,即使被试验者显然受到了痛苦和抗议。

4. 斯洛伐克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是在1971年由斯洛伐克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团队进行的。

实验对象是21个普通的大学生,他们被分成了狱卒和囚犯两组。

结果发现,狱卒们表现出残忍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实验因违反伦理准则而引起了轩然大波。

5. 维京生产厂实验:这项实验是在1950年代由梅尔文·莱恩(Melvin Lerner)进行的,旨在研究人是否会对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施加额外的压力。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在看到一个人被批评或者受到待遇不平等时,会对其进行攻击性的评价和处罚。

6. 斯普林菲尔德犯罪实验:这个实验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学家克拉伦斯·希尔丹(Clarence Darrow)提出的。

实验参与者在高度压迫的环境下被迫学习、工作和生活,结果表明,这些条件下的人会开始互相攻击、谎言满天飞等,从而导致瘫痪状态和心理问题的增加。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出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下面将介绍十大经典的心理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该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尔扎尼(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并进行。

实验模拟了一所监狱,将一组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暴力和服从等行为。

2. 权威实验(Milgram Experiment)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设计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者要求被试者给予电击,观察他们是否会服从指令。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愿意遵循指令,甚至在被试者出现痛苦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给予电击,揭示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强烈服从倾向。

3. 空间不一致实验(Ponzo Illusion)该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马里奥·庞佐(Mario Ponzo)于1913年设计。

实验通过绘制两条等长直线,但在两条直线的顶端分别绘制不同大小的斜线,使得上方的线条看起来更长。

这一现象揭示了人类的视觉错觉,即我们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 批量同化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索洛蒙·阿什(Solomon Asch)于1951年进行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面对集体压力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判断。

实验者让被试者在一组明显错误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

结果显示,当其他人都选择错误答案时,被试者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揭示出人类的从众心理。

5. 权衡选择实验(Tversky and 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

十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十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目录目录目录 (1)十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你是热型人还是冷型人 (2)十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之二:做个“得寸进尺”的人 (4)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之三:“和那些业务部门的经理相比,我没有他们懂业务怎么办?” (6)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之四:只有活下去才能打持久战 (10)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之五:你和一把手真的是在一个战壕里了吗? (14)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之六:“就是有那么几个反对的刺头怎么办?” (18)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之七:“面对消极的大多数,你会感到无奈无力吗” (21)十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之八:“在10CM见方的地方挖一公里深 (25)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之九:“我们是谁”? (33)十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启发我们怎么推动流程管理 (36)十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你是热型人还是冷型人每个月,我会收到一些邮件,或者当面和一些企业的经理人朋友做交流,他们会问到,“流程管理怎么在企业中推进呢”?我在回答这些问题、探讨推进的方式方法的时候,也会从字里行间和言谈举止中观察,提问的这位经理,是一位热型人还是一位冷型人呢?因为,我觉得,流程管理推进者本身的一些性格、特质,对流程管理的推进效果如何非常有关,流程管理绝不仅仅是“一把手支持”、“公司总体发展提出迫切需求”这样的“宏观”的事儿。

看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一项经典性的实验研究中(1946年),他给一组被试人员一张描写人性特征的形容词表,表上面列有7种品质“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给另一组被试人员的形容词表中,同样列出7种品质,除把“热情”换成“冷淡”外,其余两表均相同。

然后主试者要求两组被试人员根据表上的形容词来描写人物形象,结果两组被试所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前者所描述的是一个热情、易于交往的热型人,后者则被描述为一个冷漠、自私的冷型人。

从这个心理学实验,我们值得引申思考的是:作为一位流程管理的推进者、管理变革的推进者,你自我评价是冷型人多一些、还是热型人多一些?∙哪怕你已经是“聪明-熟练-勤奋-坚决-实干-谨慎”,但你足够“热情”吗?业务部门的人员评价你,会用到“热情”还是“冷淡”这个词?∙业务部门的各级经理和人员,当碰到棘手问题、烦心事、扯皮的争端要找人帮忙,甚至就是没有什么明确目标、就是要找个人倒倒苦水、喝个小酒发发牢骚的时候,你会是他们首先想到的人选吗?∙当企业高层向业务部门征求意见,问他们对你这位企业管理部经理/骨干/流程专员的评价如何,你估计他们会说你的好话、还是坏话?有经理可能会说,搞变革、搞流程优化的推进,还是要看重专业实力,光和业务经理打成一片有什么用,最后还是要拿出过硬的方案才行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

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

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

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

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

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

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

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

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果: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截然相反。

实验7 颜色适应实验 Helson,1948在暗室中,照明是红色,几分钟适应后,实验者请被试辨别一套从黑到白的19件标本,并要求他根据熟悉的评定标准为这些标本的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作登记排列。

结果:与墙壁背景反射率相近的样本被判断为红色,反射率越高饱和度越高;比墙颜色深的样本被认为是绿色或蓝绿色,即红色照明的后象补色。

结论:这并不是一个证明颜色适应存在的实验,只是其中部分研究……实验8 麦考勒效应实验 McCollough,1965让被试注视一会儿红色背景的纵方向的黑白相间的条纹,然后再注视绿色滤光片的横方向黑白相间条纹,如此轮换,过几分钟发生适应后,再呈现一个一半横向一半纵向黑白条纹的复合刺激。

让被试报告所看到的图案及颜色。

结果:被试报告图片上所有白色竖条是绿色而白色横条是紫红色结论:由适应产生的颜色互补效应,受测验图形的方向线索决定,脑内对待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有独立的疲劳和适应。

实验9 指导语对知觉恒常性影响实验 Epstein,1963简单的几何图形以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

要求被试判断观察到图形的形状。

但给予三组不同的指导语:第一组:根据客观或已知形状判断第二组:根据物理的网膜像的形状判断第三组:根据观察图形的表面形状判断结果:三组的布氏比率分别为:0.58、0.21、0.30结论:指导语这种先前经验对后来的知觉判断影响很大实验10 测量大小恒常性实验 Holway & Boring,1941观察者坐在两个走廊的交叉拐角处,其中一个走廊距离观察者三米处放一个可调大小圆形的比较刺激物,而另一边走廊在距离观察者三米至三十六米处分别放数个圆形标准刺激物,其大小都使得其在观察者视网膜上的投影相等。

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使其与不同标准刺激实际大小相同。

此任务在寺中条件下完成:条件一:正常双眼观察条件二:单眼观察条件三:通过人工瞳孔的小孔观察以消除深度线索条件四:通过人工瞳孔观察,同时消除刺激周围的各种景物和背景线索结果:横坐标为刺激距离;纵坐标为调节比较所到的大小;条件一至四依次对应于从粗到细的线条;对角线虚线为完全遵守恒常性时的判断;下端横向虚线为大小恒常性为零的判断结论:深度线索和视觉结构共同对大小恒常性起决定作用实验11 年龄与形状恒常性关系实验 Lelbowitz,1967先给被试呈现一个目标刺激,一个可以倾斜成各种角度的圆形,然后要求被试在四种倾斜角度的比较刺激中选择一个与目标刺激实际形状相同。

这些比较刺激是一系列圆形到逐渐拉长的椭圆形。

结果: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形状恒常性不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先天的能力实验12 双眼视差实验 Julesz,1964用计算机制成一对随机点子图。

两张图中除了右图中央一小块比左图的中央一小块略向左移动一些外,其余相同。

将两张图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被试,看是否产生深度知觉。

结果:当把两张图中任何一张呈现给被试时,或把两张图呈现给被试的一只眼睛看,被试均不产生深度知觉。

但是若把它们放在实体镜上分别单独地同时呈现给被试的两只眼睛看时,被试产生了深度知觉。

图中央的一小块突出地浮现在周围的点子背景之上结论:在完全缺乏但眼线索的情况下,双眼视差依然能产生深度知觉实验13 斯楚普实验 Stroop,1935要求被试快速报告书写每个单词所使用的墨水颜色。

后来,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Stroop 效应。

结果:当单词意思和墨水颜色一致时(如用蓝色墨水写的“蓝”),报告速度要快于报告中性单词(如用红墨水写的“房子”)墨水颜色的速度,但当单词意思和墨水颜色不一致时(如用蓝色墨水写的“红”),报告速度则较中性单词来得慢。

实验14 斯楚普启动实验 Marcel,1983实验中,先呈现一个启动词(如“红”),马上再呈现一个色块(如绿色),要求被试迅速报告色块的颜色。

主试采用精密的掩蔽技术来控制启动词与色块呈现时间的间隔,从而操纵被试对启动词的知觉程度。

也就是说部分被试由于掩蔽作用根本无法知觉启动词的出现。

结果: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都出现Stroop启动效应结论:对意义的知觉可以不通过觉察实验15 实验性分离的Stroop启动实验 Chessman & Mericle,1986同样是斯楚普启动实验,但设置两个因素的自变量,即能否被觉察以及一致频率。

观察交互作用。

结果:结论:频率效应依赖于启动词是否被觉察实验16 错误再认实验 Jacoby & Whitehouse(这名字起得……),1964让被试记忆一些单词,并随后进行再认的测验。

在呈现一个词让被试判断是否记忆过之前,闪现一个背景词,用于干扰被试的反应,而背景词与测验词可能是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也可能只是非词字母串。

背景词闪现时间有两种可能,一种可以让被试觉察,另一种不能。

结果:当呈现时间很短被试不能觉察背景词时,如果背景词与测验词相同,则一个没学过的单词更有可能被给出学过的反应。

而如果呈现时间很长以至于能被觉察则会适得其反。

结论:不论有无觉察的知觉都能产生熟悉感,若有觉察则被试将熟悉感完全归结于背景词的闪现,而当没有觉察时被试会错误地将熟悉感归结于之间的记忆。

实验17 部分报告法实验 Sperling,1960在一张方形卡片上写上12个字母,每行四个,共三行。

被试注视刺激卡片50ms,然后只需要报告某一行的四个字母。

至于具体报告哪行则有卡片呈现后的随机发出的高中低音音调指示。

三种音调分别对应上中下三行字母,而且由于是随机发出,被试无法预测,而只能看所有的字母。

如果被试能每次都答出四个字母不论它们在哪一行,我们可以确定被试能够看到12个字母并形成感觉记忆。

结果:被试报告的成绩超过三个,乘以三就是10个左右,远超过全部报告法的成绩4.5。

结论:视觉形象感觉记忆可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它们会飞快地消失。

实验18 短时记忆编码实验 Baddeley,1966为了扩展Conrad的发现,巴德力给被试呈现一连串五个单词,一类单词有类似的发音(如“man,mad,cap,can,map”)另一类单词发音差别较大(如“pen,rig,day,bar,sup”)第三类单词意义相近(如“huge,big,broad,long,tall”)第四类意义差别很大(如“old,late,thin,wet,hot”)让被试回忆,看回忆率和正确率有何差别。

结果:发音类似的单词回忆率低且容易出错,意义相近的单词正确率高,不易出错。

结论:短时记忆的存储是以声音编码的,因此音相近的词会互相干扰。

实验19 自由回忆任务实验 Parkin,1993先呈现一系列单词项目,单词间隔为3秒和9秒两种。

当最后一个项目呈现完毕,一组被试立即可以不按呈现顺序回忆,另一组在做30秒的分心实验后再开始回忆。

观察回忆的正确再现率,分析位置曲线中首因效应、渐近线和近因效应。

为了避免单词熟悉因素的混淆,实验重复进行,其中单词顺序被随机排列。

结果:单词熟悉度、呈现速度、长度,都对首因效应和渐近线有显著作用,而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影响只影响效应。

结论:短时记忆储存是不同于长时记忆储存的机制。

实验20 恒定比例法则实验冰岛女神Bjork & Whitten,1974实验分别用三种情形考察系列位置效应:立刻自由回忆、延缓自由回忆(最后一项呈现完毕进行干扰活动20秒),连续干扰条件(项目间隔12秒,最后一项呈现后干扰20秒)结果:延缓自由回忆消除了近因效应,然而连续干扰条件产生了明显的近因效应。

结论:近因效应不能用短时记忆来解释。

实验21 非常短暂的序列位置效应实验 Neath,1996同样研究序列位置效应,但每个词间隔只有50毫秒,实验共有五个单字,每个持续时间50毫秒,之后掩蔽10毫秒,这样实验的总时间为550毫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