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径计算公式(超级准确的)

合集下载

电缆线径计算公式

电缆线径计算公式

直流电缆线径计算直流电缆线径由线路压降决定导线截面积计算公式为:S=(If * L)/(r* ΔV)If:导线中最大电流(安); L:导线长度(米),等于距离的2倍;r: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铜取57,铝取34 ΔV:导线设定压降(伏),-48V时取3.2V;S:导线截面积(平方毫米)。

因此只要计算出负载电流,测算出所需导线距离,就可计算出所需线径了,然后查电缆规格表,选择对应电缆。

楼下的谁有常用电缆的规格程式表贴出来吧。

交流电源线选择(交流保护地线)保护地线(PE)最小截面应根据相线的截面积而定:1、相线截面积S≤16MM2时,保护地线截面积Sp为S;2、相线截面积16<S≤35mm2时,保护地线截面积Sp为16mm2;3、相线截面积S>35mm2时,保护地线截面积Sp为0.5S;4、当相线截面大于120mm2时,保护地线截面不小于下式计算值:[attach]244[/attach]式中Sp-----PE线的截面,mm2;I-----流过接地装置的接地故障电流均方根值,A;K-----计算系数,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线取114;t-----保护装置跳闸时间(适合t≤5s)本节着重介绍根据允许压降选择电力线的计算方法。

1. 直流供电回路电力线的截面计算根据允许电压降计算选择直流供电回路电力线的截面,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电流矩法、固定分配压降法和最小金属用量法。

2. 电流矩法采用电流矩法计算导体截面,是按容许电压降来选择导线的方法。

它以欧姆定律为依据。

在直流供电回路中,某段导线通过最大电流I时,根据欧姆定律,该段导线上由于直流电阻造成的压降可按下式计算:ΔU=IR=IρL/S=IL/γS式中:ΔU──导线上的电压降(V);I──流过导线的电流(A);R──导体的直流电阻(Ω);ρ──导体的电阻率(Ω·mm2/m);L──导线长度(m);S──导体截面面积(mm2)r──导体的电导率(m/Ω·mm2)。

线径截面计算公式

线径截面计算公式

常用线缆计算方法
一、估算铜、铁、铝线的重量(kg/km)
重量=截面积×比重S=截面积(mm2)
1. 铜线W=9S W=重量(kg)
2. 铝线W=3S d=线径(mm)
3. 铁丝W=8S
实际铜的比重8.9g/cm3、铝的比重2.7g/cm3、铁的比重7.8g/cm3
二、按线径估算重量(kg/km)
1. 铜线W=6.98d2≈7d2
2. 铝线W=2.12d2≈2d2
3. 铁丝W=6.12d2≈6d2
三、估算线径和截面积
S=0.785d2
怎样选取导体截面
首先计算负荷距(架空线)
负荷距=功率×长度
=PL P=功率(kw)L=长度(km)
例:xx车间与配电房变压器相距200m,动力负荷200kw,问需要铜芯线多大平方?如改成铝芯线,需要多大平方?
先计算负荷距=200×0.2=40kw/km
因为
根据“铜线:每千瓦公里用2.5mm2,铝线:每千瓦公里用4mm2”
铜线40×2.5=100mm2 实际选用120mm2。

铝线40×4=160mm2 实际选用185mm2。

铝线计算截面公式
实际选用185mm2
Δu是电压损失百分数(允许电压损失是额定电压的4%)一般是5%。

1000KW 200米。

线径计算口诀

线径计算口诀

电缆的线径是如何计算:估算口诀: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

穿管根数二三四,八七六折满载流。

说明:(1)本节口诀对各种绝缘线(橡皮和塑料绝缘线)的载流量(安全电流)不是直接指出,而是“截面乘上一定的倍数”来表示,通过心算而得。

由表5 3可以看出:倍数随截面的增大而减小。

“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说的是2.5mm’及以下的各种截面铝芯绝缘线,其载流量约为截面数的9倍。

如2.5mm’导线,载流量为2.5×9=22.5(A)。

从4mm’及以上导线的载流量和截面数的倍数关系是顺着线号往上排,倍数逐次减l,即4×8、6×7、10×6、16×5、25×4。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说的是35mm”的导线载流量为截面数的3.5倍,即35×3.5=122.5(A)。

从50mm’及以上的导线,其载流量与截面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变为两个两个线号成一组,倍数依次减0.5。

即50、70mm’导线的载流量为截面数的3倍;95、120mm”导线载流量是其截面积数的2.5倍,依次类推。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

上述口诀是铝芯绝缘线、明敷在环境温度25℃的条件下而定的。

若铝芯绝缘线明敷在环境温度长期高于25℃的地区,导线载流量可按上述口诀计算方法算出,然后再打九折即可;当使用的不是铝线而是铜芯绝缘线,它的载流量要比同规格铝线略大一些,可按上述口诀方法算出比铝线加大一个线号的载流量。

如16mm’铜线的载流量,可按25mm2铝线计算。

1、根据负荷电流初步选择电缆截面:对10KV线路,10000KVA容量对应的额定电流是:Ie=Se/(1.732*Ue)=10000/(1.732*10.5)=550A;查表,10KV150平方毫米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铝芯电缆在直埋在地下,温度为25℃时的载流量为325A,10KV240平方毫米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铝芯电缆在直埋在地下,温度为25℃时的载流量为395A,若选铜芯电缆截流量增加1.3倍;若想达到550A的截流量,需要双根10KV185平方毫米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铝芯电缆或双根10KV240平方毫米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铝芯电缆,根据铜价现在比较贵的现实,建议选用铝芯电缆;又根据规程的规定,电缆故障后修复时间比较长,对重要场合应考虑全负荷备用,即应选择4根电缆并列运行,本人认为,当有投资能力时,应按规程执行,当资金不足时,若该开闭站是双电源供电,则可以不考虑备用,若该开闭站是单电源供电,负荷也不太重要时,则可以选用三根电缆,并列运行,平时使负荷率不高,减少线损,提高电压质量,遇有一根电缆故障时(一般情况下不会二条电缆同时损坏),停运一根电缆也能保障正常供电。

电机绕组线径计算公式(二)

电机绕组线径计算公式(二)

电机绕组线径计算公式(二)电机绕组线径计算公式概述在电机设计和绕组制作过程中,计算绕组线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准确计算绕组线径可以保证电机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性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电机绕组线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解释说明。

计算公式1. 等截面积法计算公式绕组线直径可以采用等截面积法进行计算,该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常用绕组线。

公式:D =2×√A ×1000π其中,D 为绕组线直径,A 为绕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

示例: 假设绕组截面积A 为1000平方毫米,则绕组线直径D 的计算如下:D =2×√1000×1000π≈(mm )2. 材料系数法计算公式材料系数法将绕组线的额定电流和材料特性考虑在内,可以得到更精确的绕组线直径计算。

公式:D=K×√I其中,D为绕组线直径,K为材料系数,I为绕组额定电流(单位为安培)。

示例:假设绕组额定电流I为10安培,材料系数K为,则绕组线直径D的计算如下:D=×√10≈(mm)3. 绕组线截面积计算公式绕组线截面积可以通过绕组导线直径计算得出,而绕组导线直径可以根据绕组电流和容许电流密度计算。

公式:A=I J其中,A为绕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I为绕组额定电流(单位为安培),J为容许电流密度(单位为安培/平方毫米)。

示例:假设绕组额定电流I为10安培,容许电流密度J为2安培/平方毫米,则绕组线截面积A的计算如下:A=102=5(mm2)总结本文介绍了三种常用的电机绕组线径计算公式,包括等截面积法、材料系数法和绕组线截面积计算法。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准确的绕组线径。

在电机设计和绕组制作过程中,合理计算绕组线径非常重要,可以保证电机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性能。

线径截面计算公式

线径截面计算公式

线径截面计算公式
常用线缆计算方法
一、估算铜、铁、铝线的重量(kg/km)
重量=截面积×比重 S=截面积(mm2)
1. 铜线 W=9S W=重量(kg)
2. 铝线 W=3S d=线径(mm)
3. 铁丝 W=8S
实际铜的比重8.9g/cm3、铝的比重2.7g/cm3、铁的比重7.8g/cm3
二、按线径估算重量(kg/km)
1. 铜线 W=6.98d2?7d2
2. 铝线 W=2.12d2?2d2
3. 铁丝 W=6.12d2?6d2
三、估算线径和截面积
S=0.785d2
怎样选取导体截面
首先计算负荷距(架空线)
负荷距=功率×长度
=PL P=功率(kw) L=长度(km)
例:xx车间与配电房变压器相距200m,动力负荷200kw,问需要铜芯线多大平方,如改成
铝芯线,需要多大平方,
先计算负荷距=200×0.2=40kw/km 因为
根据“铜线:每千瓦公里用2.5mm2,铝线:每千瓦公里用4mm2” 铜线
40×2.5=100mm2 实际选用120mm2。

铝线40×4=160mm2 实际选用185mm2。

铝线计算截面公式
实际选用185mm2
Δu是电压损失百分数(允许电压损失是额定电压的4%)一般是5%。

1000KW 200米
1 / 1。

线束线径计算

线束线径计算

线束线径计算线束线径计算是指根据线束的载流量、电压降、发热量等要求,计算出合适的导线截面积。

线束线径计算公式如下:●A=I/(ρ*J)其中:●A:导线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I:导线载流量,单位为安培(A);●ρ:导线的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Ω·m);●J:导线的允许电流密度,单位为安培/平方毫米(A/mm²)。

1.导线的电阻率导线的电阻率是决定导线电阻的重要因素。

导线的材质不同,其电阻率也不同。

常用的导线材质及其电阻率如下:铜:1.68×10^(-8)Ω·m;铝:3.5×10^(-8)Ω·m;金:2.44×10^(-8)Ω·m;银:1.63×10^(-8)Ω·m。

2.导线的允许电流密度导线的允许电流密度是导线在允许温升下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流密度。

导线的材质、结构、散热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允许电流密度。

常用的导线材质及其允许电流密度如下:铜:4~6A/mm²;铝:3~5A/mm²;金:4~6A/mm²;银:3~5A/mm²。

3.线束线径计算示例假设一根线束的载流量为10A,电压降为2V,使用铜导线,环境温度为20℃,则其导线截面积应满足以下条件:导线电阻:R=U/I=2V/10A=0.2Ω;导线长度:L=10m;导线允许温升:ΔT=20℃;导线的允许电流密度:J=4A/mm²。

根据导线的电阻率公式,可计算出导线的电阻率:ρ=R*A/L=0.2Ω*A/10m=0.02A·m²/Ω根据导线的允许温升公式,可计算出导线的允许电流密度:J=K*(ΔT/ρ)其中,K为导线的导热系数,对于铜导线,K=380W/m·K。

J=380W/m·K*(20℃/0.02A·m²/Ω)=38000A/mm²根据线束线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导线的截面积:A=I/(ρ*J)=10A/(0.02A·m²/Ω*38000A/mm²)=1.316mm²因此,该线束的导线截面积应不小于1.316mm²。

线径截面计算公式

线径截面计算公式

线径截面计算公式
常用线缆计算方法
一、估算铜、铁、铝线的重量(kg/km)
重量=截面积×比重 S=截面积(mm2)
1. 铜线 W=9S W=重量(kg)
2. 铝线 W=3S d=线径(mm)
3. 铁丝 W=8S
实际铜的比重8.9g/cm3、铝的比重2.7g/cm3、铁的比重7.8g/cm3
二、按线径估算重量(kg/km)
1. 铜线 W=6.98d2?7d2
2. 铝线 W=2.12d2?2d2
3. 铁丝 W=6.12d2?6d2
三、估算线径和截面积
S=0.785d2
怎样选取导体截面
首先计算负荷距(架空线)
负荷距=功率×长度
=PL P=功率(kw) L=长度(km)
例:xx车间与配电房变压器相距200m,动力负荷200kw,问需要铜芯线多大平方,如改成
铝芯线,需要多大平方,
先计算负荷距=200×0.2=40kw/km 因为
根据“铜线:每千瓦公里用2.5mm2,铝线:每千瓦公里用4mm2” 铜线
40×2.5=100mm2 实际选用120mm2。

铝线40×4=160mm2 实际选用185mm2。

铝线计算截面公式
实际选用185mm2
Δu是电压损失百分数(允许电压损失是额定电压的4%)一般是5%。

1000KW 200米
1 / 1。

电缆线径计算方法

电缆线径计算方法
通常可以将导线的截面积除以导线股数,再除以3.14后开平方,其值乘以2就可以算出线径。用千分尺检测线径大小按前面步骤反算就可以求出导线截面面积。如1.5平方独股铜线线径1.38mm,计算(1.38/2)×(1.38/2)×3.14×1股=1.494954平方,这就是合格的国标线径
电线电缆的规格都是用横截面积表示的如15mm225mm2等但是怎么估算里面铜线或铝线的直径呢要是电缆进场怎样检测线的粗细是否合格
电缆线径计算方法
文档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文档
电缆线径计算方法
电线电缆的规格都是用横截面积表示的如 1.5mm2 2.5mm2等,但是怎么估算里面铜线或铝线的பைடு நூலகம்径呢,要是电缆进场,怎样检测线的粗细是否合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 30 22.8 22.0 2 15.6 17.0 22.0 27.8
Formulas used for calcualtions
d 2 A 68 % 4
d 2 ( A 68%)

Remark: This calculated bundle diameter does not consider any tape or tube! 68% is a factor to calculate the air between the wires in a bundle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Seite 2
Dia, spli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mbine
Growth Original diameter (mm) Growth (%) New diameter (mm) Split of bundle Original diameter (mm) New amount of bundles New diameter (mm) Combining bundles Diameter bundle 1 (mm) Diameter bundle 2 (mm) New diameter (mm)
5.00 5.90 6.00 6.50 6.50 7.40 7.20 8.30 7.80 9.10 8.70 10.40 9.60 10.90 10.40 11.60 11.10 12.40 12.20 13.50 13.30 14.60 14.40 15.50 16.70 18.00 19.70 0.35 0.50 19.63 28.26 28.26 7.07
Seite 5
Dia, split, combine
5 6 6 3
Seite 6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ck Wall Drain Drain Cable Cable Cable Cable
Seite 1
Dia, split, combine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Total amount of wires 0
8 8 10 10 12 12 16 16 20 20 25 25 30 30 35 35 40 40 50 50 60 60 70 70 95 95 120 0.35 0.5 Coaxial USB LVDS Fiber Optic
Seite 3
Dia, split, combine
csa = cross section area
Seite 4
Dia, split, combine
Total outer-csa (mm Diameter (mm):
2
):
0.00 0.00 1.20 0.00 Yes #N/A 1,0 = 0% growth 1,1 = 10% growth 1,2 = 20% growth
Cross sectional growth (%): Diameter including growth (mm): Added Convolute Final Bundle Diameter (mm):
This tool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air gap between wires, future growth, 0.5mm for tape, or convolute with plant preference of 10% empty space
Dia, split, combine
Yellow fields to be updated
Quantity of circuits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CSA (mm2) 0.13 0.13 0.22 0.22 0.35 0.35 0.5 0.5 0.5 0.75 0.75 0.75 1 1 1 1.5 1.5 1.5 2 2 2 2.5 2.5 2.5 3 3 4 4 5 5 6 6 Thickness Type Ultra Thin Wall Thin Wall Ultra Thin Wall Thin Wall Ultra Thin Wall Thin Wall Ultra Thin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Ultra Thin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Ultra Thin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Ultra Thin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Ultra Thin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Ultra Thin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Thin Wall Thick Wall Outer-csa (mm²) 0.95 1.05 1.05 1.20 1.20 1.40 1.40 1.60 2.30 1.60 1.90 2.50 1.75 2.10 2.70 2.10 2.40 3.00 2.40 2.80 3.30 2.70 3.00 3.60 3.40 4.10 3.70 4.40 4.20 4.90 4.30 5.00 Total CSA (mm²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