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识全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100含解析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100含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正宫)(端正好),与下文的《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等都是曲牌名。
B.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有《震川文集》,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作者的远祖曾居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用它来作为室名,以示纪念。
C.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跟《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是其著名的四大悲剧,影响深远。
D.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
文章通过这封信向老朋友解释迟迟没有给他回信的原因,并借此一吐胸中的愤懑,表达准备毅然赴死的决心。
2.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
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B. 修禊事也。
修禊: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C. 期功强近之亲。
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
D. 余自束发。
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3.下列诗句,都有节日习俗的描写,若以节日的时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②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①③④②D.③④②①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B. “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
古代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C. 古代农历的一些日期是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称呼的。
既望,本文指过了十五之后的日子。
D. “萧君圭君玉”,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语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季鹰指晋朝吴地人张翰。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 2.√3.√[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5.×[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7.√8.×[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11.×[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13.√[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15.×[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二)皇室官职17.×[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高考常考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考常考文化常识知识点文化常识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科学等等。
掌握文化常识不仅可以提高考试分数,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中常考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1.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是高考文科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文学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在高考中,经常会考察一些文学名著的作者、作品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比如,西方文学常考的作品有《傲慢与偏见》、《哈姆雷特》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中国文学方面则有《红楼梦》、《论语》和《观止》等。
除了了解作品本身,还要熟悉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2.历史常识历史常识是高考中不可忽视的考点之一。
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察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法国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
此外,还要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比如诸葛亮、李白和毛泽东等。
3.地理常识地理常识是高考理科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会在文科考试中涉及到。
地理常识考察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方面,重点了解地理地貌、自然资源和气候等信息。
例如,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和地理特点。
人文地理方面,可以关注城市规划、人口分布和交通网络等信息。
例如,了解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熟悉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迁移相关的政策。
4.艺术常识艺术常识是高考考试中的一大亮点。
艺术常识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绘画、音乐、戏剧和电影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绘画方面,可以关注中国古代画家如王羲之和张大千等的代表作品。
对于音乐方面,了解一些音乐家和乐曲的情况,如贝多芬和《命运交响曲》。
高考国学文化常识大全国学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国学文化常识大全:
桑梓:家乡;桃李:学生;社稷、轩辕:国家;南冠:囚犯;同窗:同学;烽烟:战争;巾帼:妇女;丝竹:音乐;须眉:男子;婵娟、嫦娥:月亮;手足:兄弟;汗青:史册;伉俪:夫妻;白丁、布衣:百姓;伛偻:农事;桑麻:农事;提携、垂髻:小孩;三尺:法律;膝下:父母;华盖:运气;函、简、筏、鸿雁、札:书信;庙堂:朝廷。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文化常识知识点高考

文化常识知识点高考在高考中,文化常识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它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
下面,本文将从历史、文学、艺术、地理、哲学等多个角度,对高考中常见的文化常识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发明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2.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革命的开始,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收录了从夏至清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文学1.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一部以贾府为背景的宏大长篇小说,融合了爱情、家族、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题材。
2.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既有爆笑的笑料,也有深刻的哲理。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诗歌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三、艺术1. 文人画:中国古代文人画是一种注重唯美意境的绘画形式,主要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追求的是画家对自然和情感的独特表达。
2. 戏曲:中国戏曲有着悠久历史,常见的有京剧、越剧、豫剧等,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综合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和西周时期,常见的有人物雕塑、兽面纹饰等,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
四、地理1.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市,是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2. 天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河是银河的别称,也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许多传说的背景地。
3. 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具有重要的军事、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哲学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的是人的修养、道德和社会礼仪,强调和谐相处和孝顺。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1.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从黄河文明到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概述。
- 几代中国领导人: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及其影响。
- 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2. 世界历史文化知识- 古希腊罗马文明:希腊哲学、古罗马法律、古希腊神话等。
-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繁荣和艺术复兴。
-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战争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3. 中国文化名人及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 现代文学名著:如鲁迅、茅盾、莫言等作家的重要作品。
-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如孔子、杜甫、李白等。
-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如齐白石、鲁迅、郭沫若等。
4. 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 世界现代文学名著:如《1984》、《傲慢与偏见》、《人类简史》等。
- 著名画家和作品:如达·芬奇和《蒙娜丽莎》、梵高和《星夜》等。
- 著名音乐家和作品:如贝多芬和《第九交响曲》、莫扎特和《安魂曲》等。
5. 世界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节庆活动:如巴西的嘉年华节、印度的排灯节等。
- 音乐和舞蹈表演:如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印度的卡塔克舞等。
- 传统手工艺:如中国的剪纸、日本的和纸、印度的印染等。
- 传统美食烹饪技艺:如中国的烤鸭、法国的面包、意大利的意面等。
6. 世界知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世界自然遗产:如大堡礁、巴厘岛、亚马逊雨林等。
- 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
- 世界知名建筑:如印度泰姬陵、美国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等。
- 世界知名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
以上提供的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著名人物及其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干地支的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计算方法: 【天干】:(时间-3)÷10的余数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排列。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
(2009年全国文综卷I,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 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 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2009年全国文综卷II,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 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 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 应源自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据《百 家姓》中的排序“赵钱孙李”,“赵”姓并不是中国最 大的姓氏却排第一。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 出现在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007年全国文综Ⅱ,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 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 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 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 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文史常识试题的复习对策
1、平时注重文史知识的积累 2、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拓展,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3、利用已考过的文史常识题积累文史常识和提升解题能 已经考过的文史常识试题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的特点, 需要了解。在此基础上,推而知之,可进一步丰富常识。 文史常识试题一般是以提供新情境的材料为主,学生 可通过获取和解读题干的相关信息,推断出正确答案。
我 国 古 代 图 书 分 类 , 始 于 晋 荀 勗 经 , 指 儒 家 经
。
是 通 史 , 其 余 的 都 是 断 代 史
部 纪 传 体 史 书 , 被 称 为 “ 正 史 ” , 其 中 《 史 记 》
【 二 十 四 史 】 : 从 《 史 记 》 到 《 明 史 》
的 二 十 四
春 秋 三 传 : 左 传 》 《 公 羊 传 》 、 《 谷 梁 传 》
————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 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 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规律总结】
文史常识:史料运用、天干地支、生肖称谓、风俗节日、衣食 住行文化、姓名称谓、古代纪年、官职称呼、天文历法地理、 文史体裁( 诗、赋、词、曲、小说;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 末体;通史、断代史)、科举考试等。 立意:侧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累。
方式:借助文史常识来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范围:古代史的传统文化较多。
———文史典籍
本 末 体 三 种 。
【 史 书 编 写 方 式 】 : 分 纪 传 体 、 编 年 体 、 纪 事
集 , 泛 指 诗 词 文 赋 专 集 等 著 作 。
秦 诸 子 百 家 的 著 作 及 政 治 、 哲 学 、 医 学 等 著 作 ;
典 。 史 , 指 各 种 体 裁 的 史 学 著 作 ; 子 , 指 先
【例题】 下图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23 号)。现门口悬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外间西墙上镶 有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 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悬挂孙中山遗像。 右方镜框内是在此写的《总理遗嘱》,左边镜框为致苏联书。条 案上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一切均照其生前样子陈列。 按我国古代传统干支纪年方法,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应是( ) A、乙丑年 B、甲子年 C、乙寅年 D、丙寅年
儒 家 经 典 三 礼 : 周 礼 、 仪 礼 、 礼 记
【 五 经 】 《 诗 》 《 书 》 《 礼 》 《 易 》 《 春 秋 》
【 四 书 】 《 大 学 》 《 中 庸 》 《 论 语 》 《 孟 子 》
【2008年全国卷Ⅱ,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
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 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 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 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008年宁夏文综卷,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 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2008年海南卷,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 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 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地理山川
阴阳:
古代地名中的“阴” “阳”实际上是一 种方位指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 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 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日之所照 曰阳”,因为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 是山的南面; 河流因位于地平面以下,太阳能照射到的 是其北面。故“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 之阴”。 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及地理表述与此关 系密切,如衡阳、汉阳.江阴等。
【生肖】 :算法同地支。
【地支】 :(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
那么2011年就是 辛卯兔年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 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 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 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 组合。
例题 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我国 喜迎奥运。2010年世博会又将在我国上海召开。2010年是农历 A、丁亥年 B、己丑年 C、庚寅年 D、辛卯年
例题 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 老幼,死战不降”。就在日军占领威海卫那年,一姚姓夫妇生 下一子,取名“姚破虏”,寄托了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这 位“姚破虏”的生肖应该是属 A、蛇 B、马 C、羊 D、猴
【2008年全国文综卷II,12】古人云:“日之所 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 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2008年全国文综卷I,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 “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 系。“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姓氏起源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 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
①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 ②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 晋国大夫毕万于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 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其 孙乐祁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⑤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 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 ⑥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 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 舍之。 ⑦以祖辈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 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祖 父之字为其氏。如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子国” 的末字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 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⑧直接承袭姓为氏;⑨天子赐氏;⑩以次第为氏;⑾古代少数民 族带来的姓氏;⑿以谥号为氏;⒀因赐姓、避讳而改氏等。
例: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 “贫贱之交”、“金兰之交”、“刎颈 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 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 “忘年交”、“忘形交”、“车笠交”、 “君子交”、“神交”等。在《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和蔺相如 之间的关系应属于 A、金兰之交 B、贫贱之交 C、刎颈之交 D、莫逆之交
文史常识高考试题的特点
1、体现新课程理念,代表高考改革方向 ①导向性: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以此来引导一 线教学关注新课标、新课改、新高考,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 推动大历史观念的形成。高考试题不可能严格依据教材照本 宣科式地命题,具备前瞻性和导向性,体现了大综合的高考 趋势。 ②新颖性:高考历史试题以能力立意,大多数试题通过 “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三基”(基 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如上述高考例题,材料、 情景与问题都是新的,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考生可通过获取和解读题干的相关信息,以及平时 文化常识的积累作答,这是能力立意的体现,也体现了试题 的新颖性。 ③趣味性 2、题量不多,考查内容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