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地震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雅安地震,再次揪住全中国人民的心,没有想到意外的灾害再次降临到四川广大同胞的身上,我们在谴责天灾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为四川灾区的群众祈福,希望他们在这次地震中,人员不会受到损失,财产损失能降到最低程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已经让我们那里的同胞饱受灾难之苦,那时候死难者的遗体和受伤群众的眼泪,让我们全国人民都跟着悲泣。好在四川人是勇敢的,好在我们的政府在第一时间就成立了救灾队伍向灾区进发,好在我们全国其他地区的群众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抗争救灾工作中去。自救、政府的救援和其他地区群众的救助,让四川汶川在震后不久就重新屹立起来了。可是经过这次地震,在群众的心里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亲人离散只是一瞬间,房屋倒塌只是一瞬间,离别与伤痛在群众的心里交织了很久,那种痛也许只有四川人才最懂啊!2008年5月12日让四川同胞直至今天都不会忘记,也不会让全国人民忘记。

在今天四川雅安发生强烈地震,虽说我国在地震自救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是面对着这样大的天灾,我们真是不能保证那里的群众都能安好,他们的房屋都能禁得起地震的折腾。但是天灾已经出现了,就需要我们面对。我们相信那里的群众能够积极面对灾难,第一时间能够展开自救,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官兵队伍已经迅速到达那里,去开展救助工作,我们的党中央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人也已经向那里赶赴争取第一时间在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我们其他地区的群众也一定在组成队伍,向四川灾区进发。爱的洪流一定在这一时间内自发形成,让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应对灾难。

灾难永远不会消失,面对灾难请让我们一起面对。四川人是坚强的,中国人是坚强的,让我们共同挽起手来,迎着灾难向前,为了灾区群众的安全,为了广大群众财产安全,让我们再一次书写抗震救灾的最强音。四川人民不会倒,中国人民更会永远向前。灾难考验我们,但凝聚力更会让灾难低头。让我们再一次向灾区群众祈福,祝你们安好!

雅安地震给科学救灾上了一课

公众普遍感觉到,此次雅安地震无论是我们的应急救援体系,还是救援力量反应速度都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相比汶川、玉树而言,雅安的救援行动高效而有力的开展起来。微博和微信的介入,使媒介在救灾保障中的传播效力大大增加,新媒体开辟的寻人和爱心通道,充满关怀和人情味。

雅安地震后的救援相比以往,无疑有了很大进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救援部队第一时间开赴灾区展开救援,各种公益慈善组织,各大企业纷纷联动起来,一场生命救援在震后快速有力展开。可以说,今天我们在应对雅安地震时的及时和高效反应能力,得益于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后不断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然而,对于毫无预知和情况万千的自然灾害而言,应灾和救灾体系是无法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程度,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一次灾害之后都能反思和反省,及时弥补救灾过程中的不足和漏洞,来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灾和救灾体系。如此,在下次灾害降临时,我们才可以从容不迫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伤害,及时挽救更多的生命,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雅安救灾的迅速反映和高效应对,充分体现了这几年国家在防灾救灾体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国民应对灾害时,在自我救援和心理承受能力上的提升。但是,在整个的救援过程中,依然无法避免会出现一些不足,这些问题是将来在灾害体系建设中急需完善和理顺的地方。

灾害发生后,道路作为生命线无法及时畅通,导致救援部队的运兵车翻下悬崖。各方力量虽然及时行动起来,指挥系统依然缺乏科学和高效的运作能力,导致一些救援队伍不是卡在路上,就是找不到救援对象。各方力量短时间的涌入灾区,对原本脆弱的交通保障造成苦不堪言的压力,里面的灾民出不来,救援的人员进不去,贻误战机。尽管包括通讯系统在内,各种设施抢修队伍及时投入到抢修作业中,但是通信中断使一些重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

灾情发生后,包括中央调拨以及各省市的支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民间人士也送来了灾区急需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如何保障这些救灾物资能尽快发送到灾民手中,在发送的过程中确保一种相对的公平,避免造成因为救灾不均产生的误会,避免因为物资堆积造成救灾工作滞后,作为后勤保障能力,这与前线救援工作一起必须同时有序的展开。

目前来看,不是没有物资,而是物资无法及时发放,一些灾民打出“求救命水,求救命粮”的告急牌子,从侧面反映出后续保障能力的薄弱。另外,各地增援的救援队伍,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的救援力量如何统一协调指挥,这是生命期限内救出废墟下更多生命的关键。

每一次灾害之后,我们的反思和完善都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亡羊补牢对于应对未知的自然灾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之所以能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地震应灾体系,其国民在应对地震时的从容不迫和秩序井然,也是在一次次地震灾害后所逐步完善建立起来的。

事实告诉我们,救灾不仅需要热情和爱心,更需要科学和有效的救灾管理工作,来保障救援力量能最大效能的发挥救援作用,更需要科学救灾管理来协调救灾物资能及时送到每一个灾民手中。科学救灾,对中国的应灾救灾体系建设而言,任重道远。

时事评论:从雅安地震看政府的制度建设

重视基于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制度建设,不仅是当前回应自然灾害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央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上世纪末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起,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实践就开始突破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尤其在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主导、社会主动参与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的主动参与,不仅表现为传统的捐款捐物,更体现在公益的组织化运作、大量的志愿行动、全场景式的新媒体影响。

此次四川芦山地震一发生,社会公益组织更是积极行动,从筹集款物、启动紧急预案、信息发布再到倡导,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对这股日益强大的力量,如何回应民间公益组织以及志愿者的积极参与,避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及发生不必要的公共事件,是转型期中国政府社会建设、风险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

与政府这一大动脉相比,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恰似毛细血管,虽细小却必不可少。首先,由于组织规模小、决策机制灵活,能极大降低垂直治理成本,行动快捷;其次,能瞄准灾民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甚至在政府宣布灾后重建完成后仍然能够致力于长期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再次,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形成政府资源的有效补充;第四,公益组织试错成本低,其成功经验一旦被政府借鉴,能大大提高政府的决策效果及公信力建设;最后,通过凝聚社会资本,有助于丰富社会建设的内涵,有利于社会的有机团结。

正是基于公益组织的优势,一些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将公益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纳入到统一的救灾管理体系中去。我曾带领评估组,多次进入汶川和玉树等地震灾区调研,我们发现,民间公益组织的(转载自出国留学网,请保留此信息。)上述优势,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回应中也均有上佳表现,不仅筹措到动辄上亿甚至上百亿元的善款,关注和介入了一些政府暂无力顾及的盲点社区,公益组织还展开了联合行动与慈善接力,对特殊人群特殊需求进行回应并实施创新项目,等等。直至今日,一些社会组织仍在汶川、玉树开展社区综合发展、心理干预以及社区减防灾等项目,个别社会组织甚至在建立民间救灾行动网络、救灾仓库等方面有不少建树。

当然,公益组织仍面临能力弱、公信力不足、协调不力、激情驱动等问题。这是政府管理面临的新课题。相关法律中强调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但实际上,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参与机制和平台仍不完善。如何将社会力量分门别类纳入政府的救灾平台,如何与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建立信息共享及联动合作机制,如何建立公益组织的资源高效对接机制,如何搭建灾后重建平台支持公益组织的有效参与,都需要政府统筹考虑。

按照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民政部承担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有一项重大的改革,包括公益慈善类在内的四大类社会组织,今后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不再由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显然,政府对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公益组织参与的改革,正在逐渐走出笼统的纸面规定。

救灾对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是一次考验。从社区灾害预防、信息平台建设、善款募集、统筹应急行动、灾后重建规划、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性安排。重视基于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制度建设,不仅是当前回应自然灾害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央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政府部署救灾给民众以信心

香港《文汇报》22日刊载《雅安地震救灾反应迅速》一文,文章指出,此次地震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之后面对的首个大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考验。中央在震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指挥协调救援工作,各方行动有序高效,不仅体现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而且表现更加成熟,尽管震级没有达到汶川地震的规模,但明显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救灾工作更加重视,考虑更加周全。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经历过灾难又挺过来的社会,果然是比原先更强韧与沉着。有了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的洗礼,再加上舆论界对2011年日本海啸后日本媒体职业操守的观摩,中国的救灾工作出现了更专业、冷静与自制的精神追求。至今的各种迹象也显示,中国民众对国家救助体制富有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