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签订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表明,中俄两大民族决心世代友好下去。
从近期看,它是从1992年以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和通过的中俄联合宣言、声明发展而来;从长远讲,它至少是中俄两大民族近百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友好合作方式的必然结果。
对中俄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多数国家的舆论给予了好评,但在1996年中俄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也有些国家舆论对中俄战略协作与睦邻友好关系进行种种猜测和挑拨,说“中国和俄罗斯从未成为真正的朋友”,[③] “中国人对俄罗斯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举向西伯利亚挺进怀恨在心”[④],中俄两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将会发生冲突”等等。
[⑤]这些舆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都企图根本抹杀中俄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对这些舆论原本可不去理会,但除两国有关专业工作者外,对中俄两国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青年一代,对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再加上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发生的“大论战”,以及在中苏关系全面对峙时期,对两国关系负面影响谈得过多,掩盖或冲淡了中俄关系史上最基本的和最积极的方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我们两个国家签署的一系列友好合作文件,仅仅是为了避免对抗。
因此,十分有必要清点一下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给两国人民留下的最主要的历史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珍视它。
须知,这些遗产是促进我们两大民族永远友好合作的最基本因素。
一.关于历史:中俄关系的分与合1.对三次结盟的历史回顾回顾近百年来的中俄关系史,就会发现一个最起码的事实,那就是中俄两国曾三次签订盟约,即三次结盟。
这三次盟约是中俄两国分别在1896年6月3日签订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中俄两大邻国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往关系,历史上曾有过输沙漠子和达赖喇嘛这样的人物在俄罗斯留下重要的印记。
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其中的历史演变令人深思。
20世纪初期,中国和俄罗斯被列强们奉为“东方命运共同体”,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这为两个国家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俄两国合作打败了沙皇俄国最后的统治者尼古拉二世,并避免了一个大片地区的战争。
然而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1930年代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降温,国共内战和苏联对外扩张政策更是使中俄两国关系降至冰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政府主动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然而此时的中苏关系仍然没有摆脱波动的影响,多次的矛盾冲突甚至使中苏关系一度降至冷战的级别。
1980年代至今,中俄两国关系的合作信心重建,间接推动了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共和国的建立。
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更加频繁和密切,两国之间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加强了在贸易、施工、能源、农业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同时,在政治上的协调和利益上的匹配,可以说是加强了中俄两国之间的政策合作和战略针对。
这意味着中俄两国的合作关系已迈上了新台阶。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俄两国的现实挑战在不断增多。
对于中俄两国,当前最关键的困难是,中俄之间的利益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冲突。
具体而言,俄罗斯在近年来遭受到西方国家制裁的打击,在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导向变化方面,会不会对中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值得探讨。
如果俄罗斯出现政策转向,向西转移,说实话,中俄关系将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同时,中俄两国之间的竞争在增加,由此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了当前的中俄关系。
目前,中俄两国在互联网安全、地缘政治问题、海上争端等方面的分歧日益凸显,这将给两国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推动中俄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有必要增强互信,扩大交流,推进共同经济和贸易合作。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啊,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充满了故事和波澜呢!
你想想看,从历史上开始,中俄之间就有着各种各样的交集。
曾经有过合作,也有过一些小摩擦,但就像两口子过日子,哪能没点磕磕碰碰呢!但总体来说,还是相互扶持着走过来的。
过去,咱们在边界问题上那可是下了一番功夫去解决的呀,经过双方的努力,现在边界都划分得清清楚楚,大家都放心啦。
这就好比把家里的地都丈量好了,各管各的,多省心呀!
再看看现在,中俄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那叫一个火热呀!贸易往来就不用说了,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
就像两个好兄弟,你有好东西给我,我有好东西也给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国际事务上,中俄也是默契十足呢!面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咱哥俩一起站出来说话,那气势,可不一般!这就好比在一个大家庭里,有两个懂事又有正义感的兄弟,谁能不佩服呢?
还有啊,文化交流方面也是热热闹闹的。
俄罗斯的艺术、文学、音乐,在中国也有不少粉丝呢;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俄罗斯也很受欢迎。
这多好呀,互相了解,互相欣赏,让两国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军事合作那就更不用说了,一起搞搞演习啥的,既能提高各自的水平,又能增进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中俄关系这么好,对两国人民来说那可是大好事呀!大家的生活都能变得更好,机会也更多了。
这就好像两艘大船一起在大海上航行,互相照应,就能航行得更稳、更远。
总之啊,中俄关系那是杠杠的!以后肯定也会越来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呀!咱就等着看好戏吧,看这对好兄弟怎么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可不是我随便说说的,事实就摆在眼前呢!中俄友谊必将像那古老的长城和广袤的西伯利亚一样,坚固而长久!。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1、古代关系:中俄两国在古代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的辽、金、元等朝代时期,中俄之间的接触与交流频繁。
双方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交易与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贸易、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播等。
2、沙俄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沙俄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扩张,与中国形成矛盾。
两国爆发了数次战争,如尼布楚条约战争、北京条约战争等,沙俄在这些战争中获得了辽宁、黑龙江等地区的领土。
3、苏联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立,中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虽然出现过一些摩擦,但两国在反帝反殖斗争等方面有着密切合作。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并参与了中国解放战争。
4、现代关系:中苏两国在冷战期间一度处于势同水火的状态。
19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开始紧张,直至1960年代末开始破冰。
而后又因中苏边界问题再度紧张,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摩擦不断。
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开始缓和,双方签署了《中俄邻界管理条约》和《中俄友好合作条约》,并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现实合作1、政治关系:中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密切的合作,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各层级的交往与合作。
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投票协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共同立场等。
2、经济关系: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十分密切。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
3、军事关系: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加强。
两国进行了多次联合军演,不断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
4、人文交流:中俄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双方加强了教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未来展望1、坚定合作方向:中俄两国将继续坚定地合作,深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俄两国是历史上长期的友好邻邦,彼此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本文将回顾中俄关系的历史,并对双方现状进行探讨。
1. 第一阶段:古代交往时期中俄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17世纪,中国明朝的皇帝派遣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得到了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的支持。
此后,两国开始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另外,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和资源交易上有很多合作。
2. 第二阶段:苏联时期苏联时期是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上世纪20世纪初,中共建党团结苏联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苏联对中共革命事业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支持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之间爆发了领土争端和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中苏两国的分歧和对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3. 当代: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中俄两国关系逐渐恢复。
正式建立了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方面,中俄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能源、高科技和军工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
另外,中俄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共同致力于区域稳定与发展。
在政治方面,中俄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协作。
双方不断就重大国际问题保持沟通,相互支持对方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双方也经常进行高级别的交往,以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俄两国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友谊。
两国交流了大量的学生和游客,使两国的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
此外,中俄两国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增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友谊。
4. 小结中俄关系几经波折,但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历久弥新。
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两国及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与成果。
中俄新型关系的历史考量与现实反思

中 新 关 的 史 量 现 反 俄 型 系历考与实 思
张海 星
摘 要 中 俄 新 型 关 系 创 造 了双 方 3 0年 交 往 史 上 的 最 好 时 期 ; 俄 新 型 关 系 逐 步 实 现 了 准 确 、 当 的 关 系 0 中 恰
定 位 。纵 观 中俄 3 0余 年 的 交往 史 , 难 发现 , 0 不 支撑 两 国得 以发 生关 系的 基 础 是 政 治 或 军 事 , 未 来 中俄 关 系的 构 在
和 政 府 首 脑 之 间建 立 的 最 高 领 导 人 定 期 互 访 和 对 话 机 制 ,9 3 年 确 立 的 国 防 部 长 定 期 会 晤 制 度 , 19 在
死 抱 历 史 的 陈 腐 和 冷 战 的思 维 , 分 矮 化 中俄 关 系 , 过 漠 视 两 国 巨 大 的 战 略 利 益 和 广 阔 的 合 作 空 间 。 虽 然 , 两 种 错 误 的 思 潮 还 没 有 占据 当 前 中 俄 两 国 话 这 语 系 统 的 主 流 空 间 , 其 所 产 生 的 负 面 影 响 是 潜 在 但
中俄 关 系 的 现 实 和 未 来 作 出科 学 的认 知 和 预 测 。
切 、 好 、 针 对 第 三 国 的 真 诚 合 作 。这 不 仅 体 现 在 友 不 对 各 自维 护 国家 主 权 、 内稳 定 和 领 土 完 整 的 努 力 国 表 示 相 互 理 解 和 支 持 , 且 还 表 现 在 对 重 大 国 际 问 而 题 、 边 安 全 和 军 事 领 域 的积 极 磋 商 与 协 调 。 例 如 , 周 19 9 6年 4月 , 国 、 罗 斯 、 萨 克 斯 坦 、 尔 吉 斯 中 俄 哈 吉 斯 坦 、 吉 克 斯 坦 五 国 在 上 海 签 署 《 于 在 边 境 地 塔 关
中俄关系新

。
中俄关系
10/21/2013
• 2005年7月胡锦涛 主席访俄期间不俄 总统普京共同宣布, 根据《〈中俄睦邻 友好合作条约〉实 施纲要》,中俄两 国将亍2006年在中 国丼办“俄罗斯 年”,2007年在俄 罗斯丼办“中国 年”。
普京:俄中两国不仅是好邻居,而且是好伙伴 ;共 同把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胡锦涛:以办好“国家年”为契机,全面落实《中 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深化两国互利合作和战略 协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繁荣,共同为推动建设持 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
外交:展开能源外交与西方 博弈 经济:成为世界“金砖四国” 之一
内政:腐败扼杀公平竞争
外交:强化与他国合作
经济:缺乏长期增长能力
中俄关系最大的战略意义就是防止中俄敌对,发 展中俄友好,否则中俄两国根本的战略利益会受 到很大伤害。在这个基础上,中俄两国至少可以 维持很长历史时期的友好关系。
中俄关系
10/21/2013
• “9.11”后,双方将反恐作为安全领域合作的重点, 幵将“上海五国”提升为地区合作组织; • 2003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迚行了代号为“2003” 的反恐军事演习,收到了预期效果 ;2007年8月丼 行“和平使命-2007”的反恐军演; • 丌断探索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 义 “三股邪恶势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
中俄关系
10/21/2013
1.北约东扩计划的推进和美国支持台湾当局使中俄联 手维护自身利益 2.1996年4月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概念的提出,元 首、 总理、外长会晤及热线联系 3.1997年4月 《关亍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宣 言》:战略协作的三个层次 4.1997年12月 两国边界勘界工作如期完成 5.军事技术合作的进一步収展 6.地区合作的加强;由上海五国论坛到上海合作组织 7. 2001年7月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
试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中俄两国自1996 年4 月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已经走过了13 年的历程,在这13 年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与深化,中俄双方在涉及各自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政治互信程度不断提高,在经贸、投资、能源、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断加强。
展望中俄关系未来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
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之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轨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构想最早来自俄罗斯方面。
1996 年4 月24 至26 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4 月23 日,在启程访华途中,叶利钦对事先准备好的《中俄联合声明》作了重要修改,把原有的“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和面向21 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修改为“发展平等与信任和面向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一提法得到中国的赞成并在随后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中被正式确定下来。
为了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实质性内容,中俄双方还一致同意建立两国元首会晤机制,设立北京--莫斯科热线,就重大问题随时磋商,成立总理委员会,建立双方外交部长随时会晤机制等等,这使得中俄关系进一步制度化。
在以后的几年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步发展,不断深入。
1997 年4 月23 日,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这一文件使中俄业已形成的平等信任的、面向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途径更加具体化,双方将本着“伙伴关系的精神”共同致力于促进多极世界的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
1998 年,中俄两国又签署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就世界的多极化、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联合国以及冷战后的大国关系等问题阐述了双方共同的观点和立场,进一步深化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签订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表明,中俄两大民族决心世代友好下去。
从近期看,它是从1992年以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和通过的中俄联合宣言、声明发展而来;从长远讲,它至少是中俄两大民族近百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友好合作方式的必然结果。
对中俄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多数国家的舆论给予了好评,但在1996年中俄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也有些国家舆论对中俄战略协作与睦邻友好关系进行种种猜测和挑拨,说“中国和俄罗斯从未成为真正的朋友”,[③] “中国人对俄罗斯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举向西伯利亚挺进怀恨在心”[④],中俄两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将会发生冲突”等等。
[⑤]这些舆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都企图根本抹杀中俄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对这些舆论原本可不去理会,但除两国有关专业工作者外,对中俄两国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青年一代,对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再加上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发生的“大论战”,以及在中苏关系全面对峙时期,对两国关系负面影响谈得过多,掩盖或冲淡了中俄关系史上最基本的和最积极的方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我们两个国家签署的一系列友好合作文件,仅仅是为了避免对抗。
因此,十分有必要清点一下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给两国人民留下的最主要的历史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珍视它。
须知,这些遗产是促进我们两大民族永远友好合作的最基本因素。
一.关于历史:中俄关系的分与合1.对三次结盟的历史回顾回顾近百年来的中俄关系史,就会发现一个最起码的事实,那就是中俄两国曾三次签订盟约,即三次结盟。
这三次盟约是中俄两国分别在1896年6月3日签订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
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
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
”[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缔约国担任协同其他联合国对日本作战,直至获得最后胜利为止。
缔约国担任在此次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
”[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相互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⑧]从以上三次盟约的最基本内容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对来自威胁双方安全的外部侵略,两国之间不是相互给予一般性地支援、同情,而是将所有能调遣的“水陆各军”、“尽行派出”;“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纵观这三次同盟的宗旨,可是肯定地说,都是毫无保留的军事—政治同盟。
中俄两国在近50余年时间内,三次结为政治军事同盟,在世界近代国家双边关系史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回顾中俄两国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这三次结盟在俄国经历了帝俄时期和苏联时期;在中国则经历了清帝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在此期间,中俄两国国家体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相继发生了巨大变化。
纵观国际环境,中俄两国的三次结盟经历了19世纪末的强权政治时期,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和冷战开始时期。
当然,除三个盟约外,中俄两国还签订了其他一些互相支持与同情的文件与协定,如1924年的《中苏协定》(又称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7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发表了不亚于条约作用的《孙越宣言》。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中俄两国又结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而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从中俄两国第一次结盟到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恰好经历一百年。
这当然可以认为是历史的巧合,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定位。
因为上述最基本的事实至少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对两国人民来说,无论他们的国家体制和社会制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与变革,也无论国际形势朝什么方向发展,双方都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而且两国在不懈地探索、寻求有效的合作方式。
一次合作不成功,就再来一次,一定要找到最佳的合作形式,以便使我们两大民族世世代代友好下去!2.促成中俄接近的内外因素既然我们认为中俄两国三次结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绝无仅有的现象,那么在这一特殊现象背后势必有其特殊原因。
中俄两大民族交往关系源远流长,而且两国又是近邻,因此历史和地缘因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绝不是促使中俄两国结盟最主要的因素。
同样,中日两国也是近邻,而且还有共同的东方文化背景,但中日两国历史上从未成为盟国。
相反,中俄两国三次结盟都是针对日本的。
那么促使中俄接近的特殊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就其内部因素而言,那就是中俄两国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上利益的一致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俄两大民族发自内心的相互同情和支持。
这就是促使中俄两大民族接近的根本原因。
20世纪初,中俄两国社会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与革命。
在此之前,中俄两大民族在历史上都各自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且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了自豪感。
两大民族的历史文化对其他民族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20世纪初,中俄两大民族相继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危机感,其中,带来这种危机感的最重要导因是发生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
这次战争不仅是俄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样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又是一次历史的巧合。
这次战争是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中国东北,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的非正义战争。
由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实行“局外中立”政策,证明它完全失去了统治中国的能力。
俄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国内爆发了1905的年革命,革命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思想焕然一新。
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客观地说,中华民族的危机感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造成的,而俄罗斯民族的危机感则是沙皇专制主义制度发动对外战争,特别是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引发的。
中俄两大帝国,一个是受外来侵略,一个是对外战争,尽管原因不同,但导致的结果几乎完全相同:帝国灭亡,旧的意识形态瓦解。
在俄国革命过程中,列宁教育俄罗斯人民要按照人类平等的原则对待邻国[⑨],要“以最坚决、最彻底、最勇敢、最革命的态度来坚持一切受大俄罗斯人压迫的民族,享有完全平等和自决的权利”[⑩]。
列宁不仅恢复了俄罗斯人民正当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号召他们去同情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
他确立的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伟大思想与实践,使中俄两大民族有了契合点,使深受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中华民族与列宁的民族平等思想产生了共鸣。
这就是中俄两大民族解不开的情结。
今天,无论对十月革命做何种评价,但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苏俄政府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发表的对华宣言,以及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于1923年发表的《孙越宣言》。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与中国国共两党先后建立了亲密的关系,造就了轰轰烈烈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为主要目标的中国大革命。
反帝斗争是中俄两大民族的共同需要,超越了党派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范畴。
对中国人民来说,反帝斗争就是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由和民族解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就是使新生的国家政权能够得到巩固与加强,改善俄罗斯民族发展的外部环境,拓展俄罗斯民族的生活空间。
大革命期间,中俄两国的真诚合作,使我们两大民族成为真正的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对两国和两大民族后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尽管中俄两国关系在以后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中俄两大民族从未间断过在反帝斗争中的同情与支持。
中俄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利益上的一致性,将中俄两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苏两国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两次结盟,正是这种利益一致性合乎逻辑的发展。
中俄两国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张世界多极化,主张世界各民族平等对话,同样也是中俄两大民族历史上反帝斗争利益的一致性在当今世界局势下合乎逻辑的发展。
提到中俄两国三次结盟的外部因素,就不能不看到地缘政治因素和世界格局变化对两国关系的直接影响和制约。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外部因素对中俄关系所产生的“推拉”作用主要来自日本。
中日俄是远东三大邻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最强,俄国其次,中国最弱。
日本是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而俄日之间更是矛盾重重,其总的态势是日本长期对中俄两国处于进攻地位。
因此,中俄三次结盟也都是针对日本。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扶植日本并与其结盟,从东方构成对中俄两国的共同威胁,因此与其说中俄两国第三次结盟是针对日本,倒不如说是针对美国。
但中俄两国三次结成反对第三国的同盟都是防御性的,而不是为了进攻性的。
可以这样说,中俄两国在历史上接近的程度取决于外部世界对他们的挤压程度,或者说是“逼迫”的程度。
这一情况同样昭示出一条具有规律的现象,即中俄两国关系是随着外部世界变化而发展的,只要外部世界威胁到中俄双方的共同利益,那么他们就会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甚至结成军事、政治同盟。
以上所提到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总和就是两国民族利益在两国关系中的集中体现,而两国的民族利益因素是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终极因素。
尽管中俄关系非同于一般的国家关系,影响两国关系变化和发展的还有党派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领袖的个人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有时也会起决定性作用。
但如果这些因素不能顺应两大民族利益的需要,无论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两国关系最终必将会走到两大民族共同利益的轨道上来。
这就是中俄两国于1979年终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余年后,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根本原因。
3.两国关系史留下的遗产以上是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的最基本线索。
当然贯穿在百年中俄关系史中的并非都是鲜花和掌声。
在漫长的中俄关系史中,有甜蜜,有遗憾,有怨愤,还有血泪。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就是一部血泪史。
就中俄两国首次结盟而言,对中国人来说,就充满了辛酸和痛苦的回忆。
在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仅签订了4年以后,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而在八国联军内就有俄国的军队。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甚至连“中俄密约”的俄文原件,也被俄军士兵从慈禧太后的卧室中抢走了。
[11]仅这一件事,中国人就有上当受骗的屈辱感觉。
但历史是由正面和负面,甚至多个层面组成的。
正面和负面是不能互相掩盖和替代的。
仅就首次不成功的结盟而言,它所留下的也不仅仅是“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