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术语.doc
古钱币常用术语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的古代和近代货币(贝币、布币、刀币、圆钱等)。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叠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所制作的标准样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铜、锡、铅、木、象牙等质料制品,极为珍贵。
铸母:是指用雕母铸造出的子钱。
铸母钱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
钱母:铁钱的母钱,据雕母以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对钱始于南唐盛于北宋。
南唐所铸“开元通宝”,篆、隶成对,开创对钱之先。
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重和、宣和等币均可作对。
套子钱:造型一致但重量、大小、价值不同的钱组合成套。
(现在来看一般套子钱都出之同一钱局)稚钱:是指一种瘦小纤细的五铢钱,古时一般喜欢把此钱用于“射稚”游戏故而得名。
镇库钱:铸钱局在开炉铸钱前,或为了纪念或为了避邪而特铸有“镇库”字样的大钱(但也有不铸“镇库”字样的同类性质的大钱)的统称。
该类钱一般都不参于流通故该类大钱也不谈“当几”使用等。
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
开炉钱: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
宫钱: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
古钱币(铜钱)版别通常术语(图片文字并茂)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 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二、进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五、俯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六、昂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七、降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二、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三、四、五、进六、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佑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五、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六、七、俯八、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九、十、十一、昂十二、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十三、十四、降十五、十六、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古钱币名词解释.doc

古钱名词解释钱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
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 即“鎛”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古音与“钱”通。
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
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
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
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
故尤喜称“钱”为“泉”。
面钱的正面之简称。
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
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
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
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
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
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外廓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
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阔缘钱的外廓较一般线宽阔者称“阔缘”。
如北宋“祥符元宝”、“元祜通宝”即有阔缘钱。
而咸平元宝阔缘钱却是后人伪铸的赝品。
古钱币专业术语

古钱币专业术语一、古钱币的分类古钱币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统称,根据历史时期和铸造特征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主要的古钱币分类包括:青铜器钱、铸造钱币、纸币等。
1. 青铜器钱青铜器钱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种货币形式,通常由青铜制成。
青铜器钱的形状多样,常见的有圆形、方形、刀形、布币形等。
在青铜器钱的正面通常有文字、图案或者铭文,背面则常常有方孔或者圆孔。
2. 铸造钱币铸造钱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铜、铁、银等金属材料,通过铸造技术制作的货币。
铸造钱币的分类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铸造技术,可以分为古代刀币、古代布币、古代方孔钱等。
3. 纸币纸币是指使用纸质材料制作的货币。
纸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大规模流通和便携性的问题。
古代纸币的形态各异,早期的纸币通常是由政府或者商家发行的票据,上面印有文字、图案以及面值等信息。
二、古钱币的特征和价值古钱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收藏品。
了解古钱币的特征和价值对于收藏和研究古钱币非常重要。
1. 材质古钱币的材质多样,常见的有铜、银、铁等金属材料。
不同的材质决定了古钱币的重量、硬度和保存状态等特征。
2. 文字和图案古钱币上通常印有文字和图案,这些文字和图案是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文字通常是铭文、年号、制造地等信息,图案则常常是神兽、花鸟、人物等。
3. 铸造技术古钱币的铸造技术多样,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古钱币的制作工艺和形态。
常见的铸造技术有模铸、手工锤打、铸造和雕刻等。
4. 稀有度和保存状态古钱币的稀有度和保存状态对其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稀有度是指古钱币的存世量,存世量越少,价值越高。
保存状态则是指古钱币的完整程度、包浆和包漆等。
5. 市场需求古钱币的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其价值的因素之一。
古钱币的市场行情受到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关注,市场需求的增加会推动古钱币的价格上涨。
三、古钱币的鉴别和保养对于收藏古钱币的人来说,正确的鉴别和保养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鉴别和保养方法。
古币术语

古币术语“开门”是钱币学中的一个术语,也叫“开门见山”,意思是说某枚钱币的形制、工艺、文字及锈色和包浆(氧化层)都很自然和舒适,具备了真钱所应有的特征,也就是俗语说的“一眼货”,亦即“打开门(钱)就看见山(真钱的特征)”。
在钱币价值的评估中,一眼货真品比模棱两可,真假难断的东西价值要高很多。
收藏古玩市场的一些基本术语.一,荒货。
是指专门走街串巷,下农村,到处拾荒收购来的古玩。
这部分荒货是古玩市场的主流。
但鱼目混珠,真假掺半。
二,鬼货。
专门指盗墓人,挖掘盗窃古墓得来的古文物。
因盗墓违法,这种货一般不进入市场,多数是通过中间人买卖。
三,贼货。
是指由文物部门或私人手中偷来的古玩。
量不大,真货多。
出价低,买了犯法。
四,水货。
是指由国外走私进来的古玩。
五,新货。
指的是假古玩,现代仿造品。
1.一块:可能指的是一百元RMB,也可能是五百,一千,甚至是一万!2.水货:有时候是通过走私而来的文物,有时侯是指水坑里出来的古钱,广东人也称滥品为"水货".3.一个手指头:跟"一块"的情况大致一样,随机应变.4.开门:指某一件东西毫无疑问是真"货".5.开门假:与"开门"的意思恰恰相反,按指某一件东西是低仿品.6.一眼假:同上.7.瞎货:假"货".8.打眼:上当:9:开眼:长见识.10:掌眼:请某人给鉴别东西.11.生坑:指刚刚出土的钱币,一般锈色鲜美.12.熟坑:指出土时间甚长的钱币,一般已熟透了,包浆与锈色相混,腐迹类铁钱.也叫"老生坑".13.包浆:指古玩表面的一层氧化物,温润似玉,也叫"豆腐皮儿"(相当形象).背对着门开门,叫反手开门; 背对着门关门,叫反手关门;“开门”:开门见山之意,通常指一眼真。
“开门”这个词是形容真东西的最高等级,也就是一眼真,往下依次是:“真”:虽然不是一眼的傻瓜级真品,但确实是真东西。
古钱术语解释

古钱术语解释————————————————————————————————作者: ————————————————————————————————日期:ﻩ古钱名词解释ﻫﻫ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ﻫ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
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
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ﻫ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
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
穿外的钱体叫做肉。
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
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
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
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
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
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
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
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
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
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
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
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ﻫ雕母又叫祖钱。
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
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
古钱币常用术语

古钱币常用术语收藏古钱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术语,与钱商打交道,与同仁交流,才能做到内行说行话。
这里收集一些常用术语做个简单的介绍。
内廓:古钱币穿孔凸起的边缘。
重好是指两重孔沿,即钱币居中的穿孔有两重凸起的边缘。
外廓:也称外轮或边缘,是古钱币周边凸起的边缘。
重轮是指二重外郭,即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有两重。
钱幕:内廓与外廓之间的部分,也叫肉。
穿孔:也称贯,古钱币中央的通孔。
方穿:穿孔的形状为方形。
圆穿:穿孔的形状为圆形。
广穿:穿孔比一般的要大得多。
包浆:古钱币表面的一层极薄的氧化物。
生坑:指新近出土的古钱币上的锈色,或出土时间虽长但锈色未遭破坏的。
传世古:古钱币未经入土,历代流传下来,古钱表面上有一层黑褐色的包浆,这种氧化物极其颜色称为传世古。
熟坑:指历代流传下来的古钱币上的锈色。
入骨锈:古钱币上的锈深深渗入钱体内部,坚硬难脱,称为入骨锈。
错范:范即模型,面、背范拢不准造成古钱币文字易位或穿孔变形。
异范:错用两种不同钱币的面、背范铸造出来的错钱。
合面:将两种钱币的面范合在一起铸出的两面都有文字的钱。
合背:将两种不同钱币的背范合在一起铸出的两面都是背文或都是素背的钱。
流铜:铸造时流出范外的铜滴。
鎏金:非贵重金属钱币铸成后在表面鎏一层金。
错金:古钱币上的阴文文字或图案,用金填补过。
对读:古钱币上的文字按上下左右读。
旋读:古钱币上的文字从上到下顺时针或转读。
传形:上下或左右的文字易位。
复式:古钱币面上的文字重复,多出现在两个字的古钱中。
隐起文:文字凸起处高低不一,笔划有粗有细。
对钱: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其字结构、笔划、肥瘦、方穿、厚薄、重量及铜色都较一致或相似,称为对钱。
母钱:铸造钱币时所用的钱模,按照加式方法不同可分为雕母或铸母。
雕母:由技艺高超的工匠雕刻而成,只要目的是用于评审和翻铸铸母。
铸母:是用雕母翻铸的母钱。
铁母:指铸铁钱用的铜质母钱。
铁范铜:用铁钱范铸出的文字、形制都和铁钱相同的铜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钱币术语钱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
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即“鎛”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古音与“钱”通。
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
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
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
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
故尤喜称“钱”为“泉”。
面钱的正面之简称。
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
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
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
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
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
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外廓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
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阔缘钱的外廓较一般线宽阔者称“阔缘”。
如北宋“祥符元宝”、“元祜通宝”即有阔缘钱。
而咸平元宝阔缘钱却是后人伪铸的赝品。
窄缘钱的外廓较一般钱狭窄者谓“窄缘”。
如北宋之“大观通宝”即多为窄缘钱。
穿即钱中之孔眼。
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穿”。
古时又称“好”。
习惯简称“孔”、“眼”。
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秦“半两”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
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
“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则分别称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孔方兄秦后各钱均为方孔,古时有人遂戏称铜钱为“孔方兄”。
典出西晋鲁褒所著之《钱神论》,其中有“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句。
广穿古钱穿孔比一般钱大的叫“广穿”。
除形制决定者如“五铢”多为广穿,一般钱中出现“广穿”则可能为母钱或异品,较为珍稀。
花穿古钱浇铸中穿孔错位不成正方形者称“花穿”。
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龟甲穿”,呈八角形者谓之“菱花穿”。
日本“箱馆通宝”呈菱花穿者非因错范而因工艺设置所致。
内廓穿孔四周隆起的线条称“内廓”,亦叫“穿廓”、“好廓”。
内廓出现双棱者旧称“重好”,即“重穿”意。
四决纹旧谱书作“四决文”,“文”、“纹”通假。
指内廓四角沿对角线方向向外辐射出斜纹,使穿廓呈“”状有决裂之势,谓之“四决”;射出之斜纹便称“决纹”。
四出纹旧书“四出文”。
四决纹由内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状者叫“四出”,其斜线便是“四出纹”。
古币中出现“四出”、“四决”纹者以五铢钱为多。
星号旧称“星文( 纹) ”。
钱背或钱面出现圆形突起如星状者( ·) 曰“星号”。
其位置无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以“穿上星”为多。
常见为一粒,变有少数“双星”者,若上下对称可称“双柱”,如“双柱五铢”。
汉五铢钱面穿孔上下时见半粒星号,谓之“穿上半星”、“穿下半星”。
特大“星号”亦可称“日纹”,如上海小刀会铸“太平通宝”之背可见“上日下月”以象征大“明”。
月纹旧书“月文”,俗称“指甲纹”。
指钱背铸有月芽形纹路者。
按月芽弯势方向又分数种:月纹上弯成“”状者谓“仰月”;下弯成“⌒”状者谓“俯月”;在穿旁侧立如“)”者称“斜月”。
一般一钱一月,亦有“双月”,唐开元通宝穿孔上下左右更有“四月”者,变化不一。
云纹钱背可见云形纹路者曰“云纹”,旧书“云文”。
云纹较为优美如“”状称“祥云”,形态似飞鸟如“”曰“瑞雀”。
云纹在唐乾元重宝钱背上多见。
水波纹钱背出现水波状纹路者曰“水波纹”。
如日本宽永通宝、文久永宝钱背,即多见各式典型水波纹。
钱文亦称“面文”,泛指钱面所铸文字。
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太平通宝”、“咸丰元宝”等,均为“钱文”或“面文”。
背文钱背的文字、包括符号、图纹及标记等统称“背文”。
如记地“渐”、记值“当十”、记年“六”、吉语“天下太平”等;单见图纹、符号亦可用“背纹”称之。
重文因浇铸时钱范错位或移动,致使钱文出现错移、交叉,使二字现出四字、四字变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称“复文”、“重筑”。
如“五铢”平行迭现双“五”双“铢”,或交叉出现两个“五铢”等,均谓“重文”。
传形指钱文左右二字传动易位。
如“半两”铸成“两半”,“大泉五十”铸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
另有位置未变但钱文反书者,亦称“传形”或“反字”。
直读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顺序释读叫“直读”。
如“乾隆通宝”直读,即为先上下、后左右;倘非“直读”即可能误读成“乾通隆宝”。
一般“通宝”钱多为直读。
旧谱称“对读”欠准,因上下可“对读”、左右亦可“对读”,不如“直读”之直观明快。
旋读面文四字接“上、右、下、左”序读犹如时针之旋转曰“旋读”。
如宋“祥符元宝”必旋读,如直读便成“祥元符宝”而使人诧异。
一般“元宝”钱多旋读,可能取“元”与“圆”相通意。
顺读亦称“横读”。
指“半两”、“五铢”等二字横书钱自右向左读。
按传统书法历来以自右向左为顺势,故谓“顺读”。
环读先秦环钱如“共屯赤金”、“重一两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圆势作环形书写,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环形布局一一读出,是谓“环读”。
辽代冥钱“清宁二年”亦作“环读”。
大篆春秋战国间主要为秦国使用的一种文体,包含甲骨文、金文、籀( 音宙) 文以及六国行用的类似文字。
大篆结构繁杂,笔画重叠,变化无定,故较难辨识。
秦以前所有刀、布、环钱及蚁鼻钱之面文,多属大篆字体。
如六字刀、三孔布之文字。
小篆秦统一中国后据丞相李斯( 书法家) 意见整顿文字,对大篆书体进行简化,并使文字形体统一,笔画匀整;是谓“小篆”,亦称“秦篆”。
秦汉、六朝以至于隋,“半两”及“五铢钱系”的各种钱文多系小篆书体。
悬针篆小篆的一种变体。
特征为竖笔下端出现锋芒,仿佛悬挂着的针尖,故名“悬针篆”。
如新莽的货泉、布泉以及货布等钱文,均属悬针篆。
玉筋篆小篆的一种。
凡笔画纤柔匀称、结构工整、字形特别优美典雅者,即可称“玉篆”。
如六朝北周布泉、五行大布以及金代泰和重宝之文体,即为玉篆。
九叠篆篆书之一种。
多见于印章刻写。
笔画折叠堆砌,均匀对称;折叠多少依笔画繁简而定,称“九叠”乃指其多。
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故北宋“皇宋通宝”可见九叠篆钱文,宋元宝钞上亦常见之。
隶书由小篆进一步简化而变得更便书写的字体,其笔势由圆转变方折、改象形为笔画。
初为官府衙门文书──隶进行记录的文字,遂称之“隶书”。
虽出现于汉魏,但广泛用于钱文却从唐“开元通宝”始。
此后五代十国而至北宋,钱文多半为隶书。
八分书隶书之别称。
魏晋时已出现楷书,为有别于篆体,人们沿袭先例仍称之为“隶书”;为与汉代有波折的隶书相区别,遂将汉隶称“八分书”。
“八分”者,言其“字方八分”,又似“八字分散”其笔势如八字“左右分布相背然也”。
故旧谱释开元、乾元等钱文“字八分”,即为隶书意。
真书又称“楷书”。
指简省隶书波折、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的现行书体。
自南宋宁宗庆元间铸“庆元通宝”纯用真书后,元、明、清各代钱文均以真书为主。
如元“至大通宝”、明“洪武通宝”、清“顺治通宝”等,均为真书面文。
偶尔出现的其它文体仅为特例,如蒙文“大元通宝”、老满文“天命汗钱”及篆书“永历通宝”、“昭武通宝”等。
瘦金体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一种书体,自称“瘦金书”。
以楷书为本,笔画俊逸挺拨,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刚健有力,故有“铁划银钩”之称,或谓“铁线书”。
徽宗亲书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均为瘦金体钱文之杰出代表。
金“大定通宝”等亦仿瘦金体风格。
三体书同一钱文以三种书体题写后浅铸的三种钱,形制特征与对钱类似。
如宋太宗手书之“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均有真、行、草三种书体面文,俗称“三体书”钱。
御书钱钱文由皇帝亲笔题写的钱称“御书钱”。
如宋太宗赵光义所书“淳化元宝”,宋徽宗瘦金体“大观通宝”等,均为“御书钱”所书文字又俗称“御笔”。
左挑一般指隶书钱文中“元”字第二笔的起势,若起笔向上挑起成“”状的为“左挑”。
如起笔不挑而收笔挑起如“”状者为“右挑”。
如“开元通宝”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别;亦有“双挑”或不挑的,均属稀品。
缩水钱文中有三点水旁() 的字,其三点靠得很近,仿佛收缩起来似的,俗称“缩水”。
如“淳化元宝”中即有“淳”字三点水缩得很紧的钱,通称“缩水淳化”。
点建钱文中建字旁“”上出现一点,形态近似走之如“”字,即称“点建”。
南宋“建炎通宝”中即有“点建”钱。
多系制作中偶尔错写或漏铜所至,故甚希罕。
隐起文钱文因浇铸不匀致笔画高低不平,低处“隐”没,高处突“起”,遂称“隐起文”。
如“嗣统通宝”中即有典型隐起文者。
聚头钱文四字头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聚头”,以厌胜钱文多见。
如八卦钱等。
并脚钱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并脚”。
如越南“明命通宝”之“美号钱”中即有“亲老长幼”等背文均为并脚。
倒书钱文中有一二字倒写,或面文正书、背文倒写者,均称“倒书”。
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钱中较多见。
如“天朝通宝”背文倒“永”“光绪通宝”合背铸倒书等。
接廓钱文笔画与穿廓相连以致重合者,曰“接廓”。
如“北魏“永字五铢”“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头上宝盖均与穿廓相连重合而为一;北齐“常平五铢”“平”字上横即与穿廓重合,此类现象均属“接廓”或“借廓”。
离廓钱文不与穿廓相连,而且离得较远者,曰“离廓”。
如元代“元统元宝”小钱即为典型之“离廓”。
寄廓或曰“挤廓”,指面文与穿廓挤靠得很紧者。
如刘蜀“直百五铢”,元蒙文“大德通宝”、汉文“天历元宝”等均属寄廓钱。
年号钱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
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之年号钱。
其后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直至清末“宣统通宝”等,均系“年号钱”国号钱面文铸有国号的钱。
自战国时期“东周”布、“齐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国的“大齐通宝”、“唐国通宝”,以及此后南宋的“大宋元宝”、蒙文“大元通宝”、南明的“大明通宝”等,均为“国号钱”。
国号年号钱集国号、年号于一体的钱。
如东晋十六国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所铸“大夏真兴”钱,其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铸“大辽天庆”,及至清咸丰年间宝福局所铸“大清咸丰通宝”,均为国号年号并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