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合集下载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

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国家间关系的新的互动,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

以冷战结束为界标,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对非外交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

本文在简要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非外交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冷战后日本对非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动因。

一、冷战时期日本的对非外交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注:二战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

日本同埃塞俄比亚曾有过一定的接触,双方在1930年前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外交关系特别是皇室关系,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亚,日本公开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蛮行动,拒绝承认埃流亡政府,双方关系随即破灭。

)二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神话的彻底破产及和平主义的普遍兴盛,美国单独的军事占领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战略得以形成的国内外环境彻底改观。

冷战时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了一条明显不同于二战前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以“日美同盟”和“经济中心主义”为其两大支柱。

由于此,日本得以在美国的经济扶植和核保护伞下,积极利用有利的国内外资源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振兴,以此逐步恢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

这一外交总框架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战略和策略取向。

就战略层面而言,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特征。

(注:PeterJ.Schraeder,“Japan'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CurrentHistory,May1999,p.232.)在策略层面上,日本强调通过援助来渗透非洲国家市场的目的,以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

日本以资源和经济潜力为标准把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家列为核心国家(keycountries)(注:JunMorikawa,JapanandAfrica:BigBusinessandDiplomacy ,AfricaWorldPress,Inc.,p.15.) 之列,并对这些国家施以重点援助。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一、经济外交政策的提出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一份《外交蓝皮书》,明确提出包括“经济外交”的三项“重要课题”,从而揭开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序幕。

1958年通商产业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命名为《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其“前言”指出“经济合作的基点是立足于国际协调的精神,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还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扩大输出市场和确保重要资源输入市场做贡献”,不仅强调对外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认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为背景,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而可以将这2个文件视为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经济外交的“宣言书”。

ODA作为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与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对于“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日本学者有表述方式和基本内容不尽相同的各种界定。

有的认为:经济外交是“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国家的诸多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量动员本国资源来推行的对外关系的一种方式”,突出了经济外交的动因、目的和行为主体。

1也有认为:经济外交是“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市场开放,和随着经济摩擦而导致的进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日本政府的各种政策”,强调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外延和结构性的内容。

2中国学者认为:对日本的经济外交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读,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全面理解经济外交,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的实质。

在狭义上,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

是相对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而言的。

”在广义上,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冷战后日本对中亚外交政策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冷战后日本对中亚外交政策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在 哈萨 克 斯 坦 成 立 的第 三 灭 , 日本 就 宣 布 正 式 承 认 中亚 五 国 ,
并 于 19 年 1 份 同 五 国 中 的 哈 , , , 四 国 建 立 外 交 关 系 。 92 月 乌 塔 古 同年 4 五 国 中 的最 后 一 国土 库 曼 斯 坦 建 交 。 日本 顺 利 的 打 开 了 于 同 中亚 的 外 交 大 门之 后 , 日本 政 府 以 本 国 的 政 府 开 发 援 助 为 龙 头 , 加 快 对 中亚 地 区 的 渗 透 。 19 92年 , 日本 政 府 确 立 了 对 中 亚 开 发 援 助 的 四项 新 原 则 :包括 加 强 环 境 保 护 , 止 用 于 可 能 加 剧 国 际 冲 ” 禁 突 的 项 目 , 援 国必 须 将 援 助 资金 用 于本 国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 进 受 推 受 援 国 的 民 主化 和 市 场化 ” 219 年 1 月 在 日本 举 行 的 东 京 会 。f 92 ] 0 议 和 于 19 年 4月 召 开 的 西 方 七 国 集 团 部 长 会 议 上 , 93 日本 承 诺 相
寄予厚望 。
要 】日本 对 中亚 地 区 的援 助 从 最 初 的 经 济 方 面 转 向 政 治 方 面 , 逐
步 扩 大 了在 该 地 区 的 影 响 。 面 对 日 本 的 战 略 包 围 , 国 应 该 继 续 在 和 中
平共 处五项 原则 的指 导下加 强 同 中亚 国 家在 经 济 , 治 , 全 , 化 等 政 安 文

该 战 略 的 提 出 是 H本 外 交 战 略 的 一 次 重 要 调 整 , 要 有 两 大 和 高 加 索 这 个 世 界 战 略 要 地 的 地 缘 政 治 地 ” 一 位 , 高 自 己在 大 国 角 力竞 争 的 地 位 ; 是 抢 先 占据 这 个 储 量 不 亚 提 二 于 中 东 的 能 源 宝 库 , 过 加 强 政 治 影 响 和 经 济 渗 透 来 争 取 该 地 区 通 能 源 开 发 级 贸 易 的 主 导 权 。【] ” 日本 以 此 战 略 为 指 导 , 定 并 施 行 4 制 了具 体 的外 交 计 划 。第 一 , 强 日本 同 该 地 区 国 家 高 层 领 导 的 互 加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3.80年代以来,日本把建立政治 大国作为战略目标
• 1982年,中曾根上台伊始,提出了一个“战后 总决算”的口号,主张清算战后以来的经济主 义政治,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
• 90年代,小泽一郎提出“普通国家论” ,加 速向政治大国迈进。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首先,日本将联合国作为提高其国际地位的重 要舞台,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其次,加强日美关系,强调日美安全合作。 • 第三,加强防卫力量,争取成为军事大国。 • 第四,修改和平宪法,成为“正常国家”。 • 最后,推行“价值外交”。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2003年6月6日,日本参议 院全体会议投票表决,通 过了被称为“有事三法案” 的《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 案》、《自卫队法修改案》 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 修改案》。此前的5月15日, 该法案已获众议院通过。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2003年6月6日,上千名日本市民在国会前举 行游行示威,抗议国会通过“有事三法案”。
•2011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东京与日本首相菅 直人举行会谈 。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2011年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中国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夏威夷会见日本首相野田 佳彦。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自2012年4月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 太郎提出“购买”钓鱼岛以来,中日之间
•日美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 障条约》签订,日美结成战略同 盟。

日本的公共外交

日本的公共外交

动漫文化外交
日本外务省于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宣布任命哆啦 A梦为日本流行文化大使。日本外务省解释,设立 这一新职位是为了增加其他国家对日本文化的兴趣 ,并帮助他们的民众更好地理解动漫。 哆啦A梦是日本经典的动漫系列作品,在日本本土 和许多亚洲国家中都很受欢迎。 日本政府正努力将全球对漫画和动漫的兴趣转化为 政治优势,作为机构(JICA)
自1974年成立以来,日本国际合作署(JICA)作为日本政府官方发 展援助(ODA)的执行机构之一,一直在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 力资源开发,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国际形势不断变化,JICA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2008年10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重新组建为新机构,不仅在日本管 理技术合作,还提供赠款和官方发展援助日元贷款,成为仅次于世 界银行的第二大捐助组织。 JICA的活动涵盖农业、社会基础设施、扶贫、医疗保健等领域。
日本文化节
Hyper Japan Winter在伦敦 圆满结束。 这是英国最大的日本文化 盛事之一。 自2010年以来每年举行一 次。
J-FEST(J-Fest)是俄罗斯日本文化 节。 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莫斯科举行。 主要的组织者是在莫斯科政府的支 持下的日本驻俄罗斯大使馆,日本 赞助公司,文化公共组织和基金会 以及信息合作伙伴。 该项目的内容媒体制作人是樱井孝 正。
1.发展文化国际交流。 包括有:公众教育和体育交流计划;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互动,科 学专家与科学和文化名人之间的对话,文明之间的对话,日本研 究的发展。 特别强调与中东的对话,与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知识交流, 与联合国机构的互动;双边文化合作以及通过教科文组织的互动 。 2.公共关系。 这些特别计划旨在加深和增进人们对日本海外形象的了解:发达 国家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日本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外国媒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徐恺内容摘要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三大支柱:联合国外交、对美外交和对亚洲外交。

联合国外交值得认真剖析。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目标基轴是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和正常国家。

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有四个特点:经济外交手段、日美同盟的影响、军事力量的借重以及民众意愿。

日本“入常”有两个重要目标:短期目标为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推动联合国改革,清理联合国的“战后体制”,为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普通国家”扫清道路;长期目标是使日本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国”。

关键词联合国外交政治大国日美联盟日本的外交从明治维新开始,其主线就十分明显,要求日本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成为世界列强之中的一员。

经过脱亚入欧等政策外交决策改变,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进入了与列强并列的时代。

在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日本外交主线延续着战前的目标,但实现目标的手段前后有所区别,战前采取的是军事手段,结果以失败告终,战后采用的则是经济手段。

一、日本外交的基轴:“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与“正常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外交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重返国际社会——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正常国家)。

总体上,日本的外交目标与明治维新时期所定的目标一致,那就是确立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领土被盟军占领,丧失了包括外交权在内的绝大部分主权,同时还把日本、德国等法西斯国家定为“敌国”,被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因此,日本在战后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返国际社会。

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为日本定下了外交政策的基轴:与美国结盟,以对美一边倒、搭安全便车为前提,站在“自由国家”一边,发展经济,展开经济外交,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总体上来说,日本外交的立足点就是富国轻兵。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结束了对日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日本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独立,重返国际舞台。

《日美安全条约》将日本与美国捆绑在一起,由此,日本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政治环境: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但国内资源稀缺。
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 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 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 与美欧的经济交流。
岸信介政府提出“ 岸信介政府提出“经济外 交”
日美关系不变 政策 日苏对话
亚洲外交
新中东
中日帮交正常化
80年代后
外交特Hale Waihona Puke : 外交特点:一切外交活动立足于扩大日
本的政治影响,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增大日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
以“政治大国”为目标 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核心 外交性质由追随变为自主,从经济转为 政治,范围由利害关系扩大到全世界, 外交姿态由低变高
70年代到80年代
1972年7月-1976年12月田中荣以日 美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12月-1976年12月三木武夫的 “等距离外交” 1976年12月-1978年12月福田赳夫的 “全方位外交”
多边自主外交
背景: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 背景 经济活动空间,回应“日本是经济动物” 的国际舆论---尼克松冲击波,中美关系 改善的影响,日本获得一定的外交自由 度。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1.全盘接受美国的政治经济改革 . 1.全盘接受美国的政治经济改革 2.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参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 2.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 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 战略物质禁运,并积极支持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战略物质禁运,并积极支持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3.1951年9月同美国签定片面条约,恢复国家主权. 3.1951年 月同美国签定片面条约,恢复国家主权. 4.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日美安全条约》,《共 4.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日美安全条约》 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 同防御援助条约》,使驻日美军合法化 同防御援助条约》 5..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5..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6.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6.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人文学院 2010级历史学班李靖 201006407126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关键词】中日关系;民间外交;官方外交;发展历程【摘要】二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进程可分为民间外交、半官半民外交、官方外交的三个阶段。

历史表明,中日两大民族“和则共荣,斗则俱伤”。

只要两国遵守复交声明与和平友好条约,就能使中日关系成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睦邻相处、友好合作的典范。

日本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点国家。

中日两国有两千年的传统友谊,但在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破坏了国家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参与制造“两个中国”,参与对中国的封锁禁运,阻碍了中日往来和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国人民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中日两国的关系,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中日关系从“民间外交”到“官方外交”,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民间外交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本受美军的单独占领。

日本政府追随美国,采取了反共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巨大的鼓舞。

1952年吉田政府不顾中日两国人民的反对,同台湾蒋介石集团缔结了所谓“和约”,并互派大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日两国人民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在一个时期内中日邦交不能恢复,不能签订政府间协定,我们就进行民间往来,以促进友好”。

根据周恩来的这一对日方针和策略,自建国初期开始,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寻求发展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和经济贸易关系。

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1952年4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期间,日本代表众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参议员高良富毅然接受中国代表团的邀请,克服重重困难,访问中国,并签订了中日民间贸易协定,这是战后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次开拓性的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国内政治需要的产物。

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

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党以国会为舞台,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

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为基轴,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

日本的新闻媒体对对外战略的选择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日本战后外交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8—50年代初)卧薪尝胆,依美图存的外交政策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期间,日本统治阶级采取了依托美国庇护,伺机发展自己、重新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对外战略。

这一对外战略得到充分实现。

从重结果的观点看,战后日本投入美国的怀抱,换取到宽大的媾和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它从日美基轴路线中得到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

(1)在国内体制方面,日本凭借美国占领政策的力量,实现了由战前政治与经济统治体制向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2)在“战后处理”方面,日本作为对亚洲各国犯有滔天侵略罪行的战败国,在美国的庇护下,逃避了巨额赔款、分割占领、以及接受战
胜国监督管理的命运。

(3)在安全方面,日本栖身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卵翼之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安全效果。

(4)在经济方面,日本从美国那里得到了最为有利的援助以及技术、资金和市场。

同时,实现媾和及结束占领之后,又依靠与美国建立的日美安全体制,减少了军备负担,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恢复和重建经济上,可谓“一举两得”,日本政界要人小泽一郎得意地总结说“: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筑起防范共产主义势力的护波堤,很重视日本。

本来应该由日本为维持和平与自由而承担的代价,由美国代为承担了。

如果当时日本承担了相应的代价,它要想达到今日的繁荣程度是不可能的。

”(5)在外交方面,日本在早期媾和、加入国际组织、享受自由贸易体制的优惠、恢复对外关系、直至跻身西方发达国家集团等方面,都得到美国的鼎力相助。

第二阶段(50年代初)恢复主权、重返国际舞台的对外政策
50年代日本“增强国力,重返国际舞台的对外战略”及以联合国为中心、与自由主义各国协调、坚持作为亚洲一员的立场的“外交三原则”,为战后同本对外战略的发展,为日本走向大国化奠定了基础。

在思想上坚决反共的鸠山内阁,为了消除苏联对日本的潜在威胁,减少吉田内阁对美—边1到政策给日本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前提下,恢复了日苏关系,使日本避免了过早地介入冷战对峙风险,为本国经济的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960年新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使日美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重视政治、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50年代日本提出“以联合国为中心”,实
际上只是—个幌子,目的在于借联合国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大自己的国际支配力。

“与自由主义各国协调”的真实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与美国协调,追随美国。

“峰持作为皿洲一员的立场”的真实意图就是要领导亚洲。

但是,日本追随美国,与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敌对状态,其领导亚洲的角色不可能胜任,更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60年代)发展经济、依靠经济实力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60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重点转向积极推行经济外交,以实现经济大国化为目标,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向外扩张,要在经济上追赶欧美,跻身发达圄家之列,为走向政治大国做准备。

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历届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战后整个日本外交都带有经济外交的特征。

日本谋求经济大国化,政治目的十分明确,即摆脱战败国的地位。

在此意义上,经济大国化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前奏。

这是因为,战后日本再次沦为小国后,已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凭借政治、军事手段推行对外战略的能力,因而不得不最大限度地首先发展本国经济,待取得经济大国的地位后再迈出第二步,即反过来以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增强对外讨价还价的政治能力,走向政治大国。

第四阶段(70年代)加强自主外交、正当国际舞台主角的对外政策70年代,由于日本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加快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其对外战略从服务于经济大国变为加强自主外交、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

1972年,以日中恢
基础。

80年代日本已把触角伸向全球,日本首相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极为活跃,并把东南亚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企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

同时还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突出自己已是日美欧三极中的一极,并寻求欧洲对它走大国化道路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外交政策
冷战后的10年,日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各大国的关系,并做了重大调整,它仍
然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日本认为,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日本必须借重的力量,并特别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把防范中国放在了日美同盟的首位。

日本感到中国的崛起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使日本对崛起后的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发挥何种作用心存疑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日本政要希望日本是唯一能在亚洲发挥领导作用的国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强大,因此它所出台的《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及相关法案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国制定的。

总之,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加强,预示着两国军事合作正朝着“无制约”的方向发展。

例如,美国的军用飞机屡屡出没在中国的近海上空,进行侦察飞行,挑衅中国主权,并于2001年4月1日撞毁了正当跟踪监视的中国飞机,而这些美国侦察机正是从日本的美军驻日军事基地起飞的,因此,日本在美国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

今后日本将被更紧的捆绑在美国的战
车上,将要更多地为美国发动的推行其价值观的战斗出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冷战后,日本还积极发展与亚洲、欧洲的关系,它要通过积极发展多边关系来确保大国地位,并争取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它大国地位的支持。

此外,它还推出了“欧亚大陆外交”新战略,对那里的资源充满企盼。

冷战后,日中关系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

日本承认中国的发展给它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它又把中国视为它最大的威胁。

因此,日本既要和中国建立—种对等的、合作的关系,同时又要对中国进行防范。

特别是日本不能很好地反省过去的侵华罪行,并在教科书上大做文章,颠倒历史、误导下一代,以及政府首脑、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阁僚一再否认侵略历史等问题,给未来中日关系笼罩了一层阴云。

在台湾问题上,日台关系日趋密切,并不时制造出一些事端,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中日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摩擦,只有到中国实现两岸统一之日才能彻底消除,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斗争将是长期的。

此外,中日之间还存在着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中国政府在明确表示钓鱼岛从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原则立场的同时,主张以“搁置矛盾、共同开发”来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但日本右翼代表经常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

因此,日中之间是合作与磨擦并存。

但是,从长远来看,日中关系的发展仍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因为两国在诸多领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冷战后日本对俄战略的中心是通过发展全方位的对俄关系,促成领土问题的解决。

对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化的目标也需要俄国的
支持,俄国的资源日本也同样希望能“共同开发”。

特别是冷战后日本对俄在意识形态上有一种亲近感,它对俄的防范程度远比对中国低得多,这除了俄经济状况不太好之外,意识形态的趋同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冷战后俄日关系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并不会一帆风顺,存在着许多制约的因素。

概括起来,俄日关系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进展。

第一、领土问题的解决;第二、经贸合作的进展;第三、战略协作关系的认同与合作程度。

目前这三方面进展得均不顺利。

经济外交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环节,冷战后日本对外援助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日本政府开始在援助问题上公开附加政治条件了,这表明日本已从经济大国型援助向政治与经济并重大国型援助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援助附加政治条件的第三条及第四条,在这两点上,日本都曾以西方的价值观衡量,对中国横加指责,以减少对中国援助进行要挟,干涉中国内政。

从总体上看,日本对外援助的政治化倾向,其目的是要确保日本以及西方的战略安全和加强日本在亚洲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地位,提高自己在受援国中的发言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