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 语文(含答案)

合集下载

成都市青羊区初2020届(2019~2020学年度下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题

成都市青羊区初2020届(2019~2020学年度下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题

青羊区初2020届第二次诊断性测试题九年级英语注意事项:1. 全卷分A卷和B卷, A卷满分100分, B卷满分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2. 答题前, 考生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 无误后将本人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 A卷主要为选择题(26-30小题除外), 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A卷的26-30小题和B卷为非选择题, 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 保持答题卡面清洁, 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A卷(共100分)注意事项:A卷共7页, 解答A卷时, 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第一部分听力测试(共30小题, 计30分)一、听句子, 根据所听到内容选择正确答语. 每小题读两遍。

(共5小题, 每小题1分; 计1. A. It tastes nice. B. OK. Here you are. C. No, thanks.2. A. How come? B. Sure, you can. C. No way!3. A. She is tall. B. She is outgoing. C. She likes dancing.4. A. I don't think so. B. Thank you. C. It’s not good.5. A. At the age of eight. B. With his uncle. C. In Malaysia.二、听句子, 选择与你所听到的句子意思相符合的图片, 并将代表图片的字母填在相应的题号后, 每小读两遍。

(共5小题, 每小题1分, 计5分)A B C D E6. 7. 8. 9. 10.三、听对话, 根据对话内容及问题选择正确答案。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

写作专题四川省成都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历史证明,世间很多事情都存在一个临界点,只要过了临界点,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这个临界点,也可以称为“奇点”。

其实,物理和数学都在研究这个神奇的“奇点”,同样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存在着奇点,奇点无处不在……请以“奇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提到世间事情存在一个临界点,即“奇点”,只要过了临界点,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而且奇点具有无处不在的普遍性。

奇点的到来,往往也意味着奇迹的到来。

材料意在表明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节点才能成功,才能创造奇迹。

所以要求我们要具有长远的眼光洞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使自己通过行动上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临界点突破,获得成功。

由此考生可联想到耳熟能详的定律,如“荷花定律”和“竹子定律”,池塘的荷花每一天都以前一天的2倍数量在开放。

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可见第29天是荷花的临界突破点。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盛开,但是总感觉自己绽放的不够,所以渐渐感到厌倦,很早甚至在第29天的时候选择了放弃;竹子前4年仅能长几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可见第5年是其临界突破点。

很多人的奋斗也像生长的竹子,一开始卯足了劲,但是由于前面的大部分阶段都在打根基,所以成效并不那么明显,在第1年、第3年,甚至第4年的时候选择了放弃。

可以看出,事情的临界点,即“奇点”,正是我们最艰难也是最难坚持的时刻,而一旦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必定能到达一个新境界或新阶段,因此突破临界点对于成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必要性和价值意义。

(2020届成都高三)二诊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0届成都高三)二诊语文试题和答案

成都市2017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一㊁现代文阅读(36分)1.(3分)㊀A(绝对化.)2.(3分)㊀A( 长期战乱 应为 长期战乱导致士族及士族文化毁灭 ,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原因,还包括国家对百姓和城市管控的放松.)3.(3分)㊀B(A, 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推断错误;C,强加因果;D,唐只是半世袭的士族社会)4.(3分)㊀A( 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错误.)5.(3分)㊀C( 正是因为经历了 ,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提升 说法有误.)6.(6分)㊀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㊁医疗救治体系㊁信息通报㊁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㊁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7.(3分)㊀A( 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㊁无边无际的否定 分析错误.)8.(6分)㊀①城市不断扩大,点与点之间越发遥远,人不得不放弃步行而借助交通工具(2分);②城市规划与建设,忽视体恤行人的细节,让人无法养足,无法漫步;(2分)③街道缺乏趣味与温情,道路缺乏有力量的落点,失去了漫步或行走的价值.(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㊀第一问: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 失足 在此特指 失去双脚 ,有 失落 失去支撑 的含义(2分).第二问:本句强调路对于有意义的行走的价值(2分).如果双足缺乏有力量的落点,亦即所走的道路没有价值,那么不但肉体会退化(1分);精神也无法通过行走而找到依托(1分).二㊁古代诗文阅读(34分)10.(3分)㊀C11.(3分)㊀D( 秀才 在汉代是察举人才的科目,与后代科举考试的 秀才 含义并不相同)12.(3分)㊀D( 不善计谋 不妥;是诬陷萧望之对朝廷不敬,而不是诬陷他儿子对朝廷不敬.)语文 二诊 参考答案㊀第1㊀页(共3页)13.(10分)(1)(5分)㊀当时皇帝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皇帝总是(把这些事)交待给萧望之,(让他去)了解情况.( 便宜 下 状 各1分,大意2分.便宜:利于治国㊁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下:交待.状:情况,情形.)(2)(5分)㊀等到宣帝病重,选择可以托付后事的大臣,任命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光禄勋,(让他)接受遗诏辅佐政事.( 寝疾 属 拜 各1分, 大臣可属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1分,大意2分.寝疾:卧病,病重.属:嘱托,委托,交付.拜:任命㊁授予官职.)14.(3分)㊀D( 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 着眼于 空 字,表达的是怅然若失的凄怆心境.)15.(6分)㊀这几句既是状物,也是抒怀,具有双关性.(2分)先用 破 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梅三两朵残蕊呈现在苔须间的鲜明的视觉效果(1分);后用 明珠轻委 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梅花在苔须间的明艳(1分),也象征山河蒙尘如明珠暗投,借此寄寓亡国之恨与兴亡之叹,意蕴深远(2分).(意思相近即可)16.(6分)㊀(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每空1分,凡有错字㊁别字㊁漏字,该空不得分)三㊁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3分)㊀C(纯朴:单纯㊁纯洁,没有杂质㊁杂念;淳朴:敦厚,质朴.讲究:指注重,力求完美,一般用在日常生活中;考究:指通过严谨的考证或者查询,表现出来的重视与讲究,一般用在工艺㊁用料等方面.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多作谓语;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多作谓语或定语.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后继有人:有人接续前头的人所从事的事业.)18.(3分)㊀D(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 这一时期 与 代表 水平 搭配不当,二是 蜀绣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语序不当. 这一时期的蜀绣 比 蜀绣在这一时期 能更好地与下文协调,同 代表 构成主谓关系.A项语序不当,B项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19.(3分)㊀C(根据语境和下文句式 创造出 可判断C项衔接最恰当.A B两项与下文 创造出 语意不连贯,D项因果倒置.)20.(6分)㊀①它是如何形成的呢②其形成还有人为原因(因素)③我们要注意(重视)保养防护(每处2分,语意相近即可)21.(5分)㊀(1)2019年底四川藏区全部脱贫/2019年底四川藏区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2019年底 1分, 四川藏区 1分, 全部脱贫 1分)(2)扶贫先扶教/扶贫必扶智(内容1分,结构1分)语文 二诊 参考答案㊀第2㊀页(共3页)四㊁写作(60分)22.(60分)㊀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内容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 题意 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 符合题意 .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 发展等级 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 特征 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㊀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㊀③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④材料丰富㊀⑤论据充足㊀⑥形象丰满㊀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㊀⑨句式灵活㊀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㊀ 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 见解新颖㊀ 材料新鲜㊀ 构思新巧㊀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三)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缺落款(上下款)的,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四)属于套作的,适当扣分;抄袭的, 基础等级 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 不给分.语文 二诊 参考答案㊀第3㊀页(共3页)。

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语专题

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语专题

论语专题根据(西城区5月二模、东城区5月综合练习(一)、大兴区5月第一次综合练习、顺义区第二次统练、通州区一模、北京八中5月诊断性测试、北京四中统练二、朝阳区六校四月联考、丰台二中线上模拟)语文试卷汇编而成西城区5月二模(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

(共7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11.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7分)答:【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评价理解。

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

【解答】第一则材料,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即有德、博学。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意思是说,君子应先做后说,不能眼高于顶。

说得再好而不付诸行动,属于本末倒置的行为,这种人永远也成不了君子,即要笃行。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可见,认为君子要有仁义。

最后一则材料:他认为应当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在第一问答题内容中选择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

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

要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有简要分析。

答案:观点:有德,笃行,怀仁,博学,尊礼。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含答案

成都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4届二诊模拟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明是终极的人类部落,文明的冲突则是世界范围内的部落冲突。

在正在显现的世界中,属于两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为了对抗来自第三个文明的实体或者为了其他的共同目标,可能形成有限的、临时的、策略上的联系和联盟,以推进它们的利益。

然而,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关系几乎从来就不是紧密的,它们通常是冷淡的并且常常是充满敌意的。

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从历史上继承的联系,例如冷战时期的军事联盟,可能减弱或消失。

建立紧密的文明间“伙伴关系”的愿望,如俄罗斯和美国领导人曾经明确表达的那种愿望,是不会实现的。

正在形成的文明间的关系通常有从淡漠疏远到暴力对抗,大多数则可能是处于两者之间。

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可能接近鲍里斯·叶利钦所警告的:俄罗斯和西方未来的关系可能出现“冷和平”。

其他文明间的关系可能接近一种“冷战”状态。

13世纪的西班牙人在形容他们与地中海区域穆斯林的“不安宁共处”状态时,创造出la guerra fria(即“冷战”)一词。

20世纪90年代,许多人看到,在伊斯兰和西方之间又在形成一种“文明冷战”。

在各种文明组成的世界里,这种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关系。

冷和平、冷战、贸易战、准战争、不稳定的和平、困难的关系、紧张的对抗、竞争共存、军备竞赛,所有这些说法,或许最恰当地描述了不同文明实体之间的关系。

信任和友谊将是罕见的。

(摘自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材料二:近二三百年来,西方思想在世界学术界起着主导作用,但在面对全球问题的时候,西方的一些基本思路,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同时,又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

【高三试卷】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2023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三试卷】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2023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2023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

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

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

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2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

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

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

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

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

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3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

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

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

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2届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2届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万里江山如是李修文①这一年,还在春节里,我便得到通知,可能的活路和生计连连被取消,和去年一样,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仍然要继续做一个废物。

但是作为一个废物,我反倒说服着自己:没用的,你就认了吧。

于是我干脆出了门,不知奔逃到哪里,却开始了一意奔逃。

②终于来到了黑龙江畔。

终于等到了黑龙江开江的一日。

这一日,天刚蒙蒙亮,沉睡的我猛然被一阵巨大的震颤惊醒,踉跄着奔到江边,只见那块最大的冰排,直直扑向了矗立于众冰之上的君王般的冰山,这可如何了得?群臣开始了救驾,全都飞奔而来,碾压着将那块冰排围住,一转眼,就将它截断为了两截。

刹那间,它的死唤醒了更多的怒不可遏,一块块冰排咆哮着齐齐撞了上来,后浪前浪全都弃暗投明,成了冰排的蛮力和靠山。

③就算远远地站在岸上,寒气也一寸寸迫近了我,不仅是凉意,更是刀剑快要抵达咽喉的寒气。

我定了定神,再去见证江中的造反:在数十骁将的自取灭亡之下,冰山之侧的河道终于被撞开了一条口子,好似一条长龙被电流击中,冰山脚下的江水,突然间抬起了头,一场大风从天而降,先是变成石头铸成的手臂,推动着江水,又变成万千条鞭子,抽打着江水,所有的江水都疼痛难忍,直至忍无可忍,猛然间,就像一千头狮子从水底跳跃了出来,全都站上了风头与浪尖。

浪头从半空里降下的时候,黑龙江里的一切都归作了空,仅仅只在须臾之间,那座冰山,那一尊冷酷的君王,便已经片甲不留。

再看那江水,绝无半点倨傲,埋着头,携带着残冰,缓缓地继续奔流,就好像它早已知道,崭新的劫难,还在看得见的前方。

④离开了黑龙江,苏州兖州,荆州霸州,失魂落魄地,我又踏足了不少地方。

黑龙江总是在我眼前清晰地流淌,有一回,在河北一条干涸的河流边上我奔跑了小半夜,我的耳朵边上,巨浪一直在隐约地奔涌,就好像黑龙江已经来到了我的身边,只要我跑下去,无能之罪就会被我推开。

成都市新都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成都市新都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成都市新都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

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

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

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

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

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

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

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

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②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少。

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一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

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

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

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

然而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

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

《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

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一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文章将唐宋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出了宋代科举是人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人了平民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

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

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

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

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

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

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

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

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

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

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

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

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

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丢失的脚步王开岭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

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

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秤、视自己为棋子了。

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嗵”激起的那种。

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

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

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

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

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

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