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商业银行名词解释1

商业银行名词解释1

第一章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联的金融服务。

2、总分行制:又称分支行制,是一种设有总行同时又在总行之下设立分行的商业银行制度。

3、单一银行制:又称独家银行制,是一种仅设立总行,不允许下设任何分支行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4、全能银行制:又称综合性银行制,即混业经营,是一种在金融业务领域内没有什么限制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5、银行分业制:即分业经营,是指不同的金融业务由不同的经营机构经营的一种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6、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资本来自银行公开发行的股票筹资,股东是银行的所有者。

7、私人银行:即独资形式的银行,大多由西欧大陆十六七世纪家族银行,特别是德国的家族银行演变而来。

私人银行负无限责任。

8、安全性:安全性目标要求银行在经营中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能够随时应对客户提存,使客户保持对银行坚定的信任。

9、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于随时应对客户提存以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10、盈利性: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该目标要求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二章1、会计资本:银行总资产-银行总负债2、经济资本: 用以应付银行的非预期损失,即用来抵补超过期望损失的风险3、监管资本(法定资本):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的资本要求,包含了用于抵补银行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以及系统性风险损失等。

4、一级资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

资本公积:溢价发行所取得的大于面值的资本额。

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一般风险准备: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

未分配利润5、二级资本: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

固定资产重估储备的70% :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

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

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

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
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分离性模式和综合性模式。

分离性模式,也称为分业经营模式,是指投资银行与银行业务分离,各自独立经营。

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

在美国,投行与银行业务是分开的,投资银行专注于证券承销、并购等投资银行业务,而银行则主要专注于存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性模式,也称为全能银行模式,是指投资银行与银行综合性业务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德国。

在德国,投资银行和银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提供包括证券承销、并购、资产管理、贷款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在于业务范围和运营模式。

分离性模式强调投资银行和银行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而综合性模式则强调投资银行和银行的整合性和全面性。

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system)——德国的经验与教训一、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全能银行是“能够从事除发行货币和抵押债券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

换言之,与所谓的分业体制下的专业性银行不同,全能银行的特点不是局限于任何一种特殊的业务,例如吸收存款、提供信用贷款或长期融资等,相反,全能银行能够参与所有提供货币和资本的活动:包括吸收存款、发放各种期限的贷款、发行债券、参与企业业务活动,从事货币、股票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等。

德国全能银行具有的特点包括: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从事长期的资本融资,并且借此将公司发起、债券发行以及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等活动综合为一体。

德国的银行是最先将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与长期的资本性融资结合起来并取得成功的国家。

就无担保私人贷款而言,这种异常成功的银行业务,像很多其他的金融创新活动一样,起源于苏格兰。

其特点在于两种密切相关的业务:一方面,无担保的私人贷款是由银行提供的,但是,借款者必须将其所有的货币交易业务交给提供贷款的银行。

借款者无须抵押即可取得贷款,然而银行能够获得借款者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的全面信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中即论述过在他那个时代(1776年前后)苏格兰银行已经发放不要求证券抵押的贷款。

W·桑巴特在论述这种信用制度时写道:“这种制度能够使没有金融资产的人成为企业家,而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全能银行的第二个特点是,也是德国取得巨大成功的特点,是长期的资本性融资。

银行刚开始这样做时并非有意要长期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更多的是出于暂时性的需要,如在全部股份无法完全募集到位时。

这种综合性的资本性融资起始于比利时,即成立于1822年的比利时股份公司最先从事这类活动,该机构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新型的商业银行。

这家银行从一开始便介入有价证券活动,试图通过发行债券来为发放贷款筹措资金,以及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来解决期限变换所引起的银行流动性问题。

外国银行制度比较

外国银行制度比较

银行体制:是指银行体系的组织形式、框架结构、运行机制、业务分工、管理制度、构造方式、发展战略模式、运行环境和总体效应等相关金融要素的有机整体。

银行公会(协会):银行协会是协调银行间关系、促进银行间合作的全国性或地区性同业协商机构,是一种非官方、非盈利的金融行业组织。

金融倾斜:是指在世界各国金融发展中,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不均衡发展,先有间接金融,后有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业务占有量比直接金融大的不均衡状态。

银行体制构成要素:组织形式、框架结构、运行机制、业务分工、管理制度、构造方式、发展战略模式、运行环境、总体效应。

试述英国银行体制的构成及特征构成:(一)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领导机构:董事会,最高决策机构。

董事会由总裁、副总裁及16名董事组成。

成员由政府推荐,英王任命。

正、副总裁任期5年,董事4年,轮流离任。

董事中有知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担任董事)(二)英国的银行1、零售性银行:英国银行系统的主体。

主要客户:个人和中小企业。

(1)清算银行:到1995年,英国共有34家清算银行。

“四大金刚”:巴克莱银行、劳合银行、米特兰银行和国民西敏士银行。

拥有庞大的分支网络,约占全国零售性银行所设分支机构的72%。

(2)划拨银行。

(国民划拨银行)于1968年正式设立。

1990年以前,划拨银行归英政府所有,隶属于邮政局,并利用全国21000多个邮政局营业处展开业务。

1990年,实行私有化,被联盟保险公司和莱斯特房屋互助协会收购。

(3)信托储蓄银行1817年,英国颁布了《储蓄银行法》,标志着现代信托储蓄银行的开始。

1976年,英政府通过了《信托储蓄银行法》,摆脱政府控制,开始全面办理银行业务,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由原来的73家减少到只有4家。

1995年,分支机构达1235家,客户逾千万。

1995年10月,信托储蓄银行与劳合银行合并,共同组建劳合信托储蓄银行集团。

(4)英格兰银行银行部:根据1844年《皮尔条例》,英格兰银行的业务机构划分为银行部和发行部。

分离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的比较分析

分离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的比较分析

理论纵横
根据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是否分离, 可将银行 体制分为分离银行制和全能银行制。分离银行制是指规
定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经营, 同时,
也 有相关法 律限制商 业银行经 营保险 业务和 信托业 务
等的银行体制。我国是典型的分离银行制的代表。全能
银行制亦称 综合银行制!, 指商业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
用的充分发挥, 由此形成了整个金融体系效率较低 的局面。比如美国的∀格拉斯 ## # 斯蒂格尔法案∃试 图通 过将商业银 行业务和 投资银行 业务分离 来降
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保持银行的安全和稳健。但实 践证明, 该法案使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 位日益下降。一方面, 由于信用级达到投资级的企 业可以直接到证券市场融资, 造成商业银行的贷款 对象大量流失, 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逐步萎缩。 另一方面, 由于银行储蓄利率长期低于市场利率, 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储蓄为各种投资, 于是出现了
这样, 商业银行体系被大致划分为两部分, 各 大商业银行可以集中力量去发展资产业务, 提高资
会严重损害银行体制的公正性。 三、全能银行制是我国银行体制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两种银行体制的比较分析可见, 分离
银行制有利于银行体制的安全稳定和公正, 全能 银行制则注重银行体制的效率, 两者各有优劣。各 国无论选择哪种体制, 实际上都是在稳定、效率和 公正之间进行权衡取舍。银行体制的选择, 主要取 决于该国的价值取向。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长 期实行全能银行制。由于全能银行业务面宽, 20 世 纪 60 年代以来,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创 新的不断涌现, 一些长期实行分离银行制的国家 开 始逐步 放松其 对本国 商业 银行经 营上 的限 制, 逐步向全能银行制转变。1999 年 11 月 12 日, 美国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的通过, 标志着美国由分 离银行制向全能银行制的转变, 更进一步说明全 能 银行 制 是国 际 上发 达 国 家银 行 体 系的 发 展 趋 势, 我国现行的分离银行制已受到巨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范文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范文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范文一、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由于西方各国的工业化所经历的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商业银行产生的发展所处的宏观体制和微观运行基础的差异,在业务范围和特点上存在两种银行制度的区别、融合和置换。

1.分离银行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相分离,商业银行不得兼营证券业务,其主要集中于自偿性贷款。

自偿性贷款以真实票据为担保,同商业行为、企业产销活动相结合,期限较短、流动性较高,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其安全性的要求,并能获取一定利润。

英国是实行分离银行制度的代表,英格兰银行对金融体系严格管理,未经批准,银行不得办理存款业务。

英国的存款银行以吸收短期存款为主要业务,六大清算银行的英镑存款中,几乎70%以上是活期存款。

英国存款银行的资产业务则主要集中于自偿性贷款。

2.全能银行制度,亦称综合银行制度。

德国是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典型代表。

德国的银行可以提供全面的银行和金融,包括存款、贷款、证券出资,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支付交易结算和经营进出口业务及存币买卖等等,而且上述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或项目。

全能银行在为私人存款者提供全面出资选择范围的同时,还要满足公共机构出资等的要求。

它的融资范围从传统的营业资金贷款到私人债券或国际债券的发行,服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个人及公共部门。

德国这种全能银行制度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因为德国的工业化开始较迟于英国,资本市场也较英、美落后,所以工商业不仅在短期资金上,而且在长期资金方面都高度依赖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一开始就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业务范围上采取多样化经营。

字串2以上介绍的商业银行的两种类型孰优孰劣,在30年代初银行危机过后,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英国的银行制度过于注重短期资金融通,忽视长期工业因定出资需求,可能是经济发展呆滞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有些人则认为,由于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广,因此在管理方面,在资本及流动性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将增加银行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直接出资企业,并有权委派代表参加董事会和行使投票权,也引起外界对银行势力过分膨胀和违反公益的批评。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首先,了解国际银行业经营制度的演变,明确银行业混业经营是世界各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介绍一下混业经营的基本概念、分业经营的基本概念、各自的经营模式的分类以及各自经营模式的优缺点。

再次,通过美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与美国的商业银行曾经面临类似的监管环境和先混业再分业再混业的经营模式;分析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转型,对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现状,结合美国商业银行转型的经验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目前的分业经营模式基础上转型,逐步介入投资银行领域,发展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最终形成我国以少数大型金融集团为主体的,各个专业化中小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控股的混业经营格局。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混业经营分业经营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 First of all,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management system evolution, clearing the banking mixed management is the world of banking managemen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Secondly,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s of mixed management and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the classification of management mode and management mode of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gain,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alysis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 and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faced similar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nd the first mixed and separated and mixed business model; analysis of American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ng mode of transformation, in analyze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pres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commercial bank reforming experience analysi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be in the present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transition, gradually involved in investment ban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n China, eventually forming a large financial group as the main body, various professional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exist in the financial holding universal operation pattern.Keywords: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Pattern Mixed Operation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一、引言国际银行业经营制度的演变。

经济师考试中金融专业高频考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制

经济师考试中金融专业高频考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制

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专业高频考点:商业银行
的业务经营制度
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制度
1.分业经营银行制度
2.综合性银行制度
1.分业经营银行制度
又称专业化银行制度或分离银行制度,指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等业务分离,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存贷及结算业务,不能经营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业务的制度安排。

分业经营银行制度有利于分割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业之间的风险。

优点:(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有利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与经济的稳定发展;
(2)有利于金融监管达到预期的效果。

缺点:(1)不利于金融企业加强竞争力;
(2)不利于金融机构通过各类互补性金融业务分散经营风险。

2.综合性银行制度
又称全能银行制度或混业经营银行制度,指商业银行不仅能从事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结算业务还能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的银行制度。

优势:
(1)加强金融业的竞争力;
(2)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
(3)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
(4)分散经营风险;
(5)使客户得到综合性服务
缺点:
(1)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高风险领域,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2)行业垄断
(3)监管难度加大,带来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 年第 10 期
我国目前银行业务范围狭小, 不能实现范围经 济, 不能通过内部补偿机制来抵消在某一业务领域 所造成的损失, 不利于商业银行抢夺客户和占领市 场, 对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其到了制度上 的限制作用。因此, 必须发展全能银行来提高我国 商业银行的国际、国内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 对金融 体系的 监管目 标普遍 从强调 金融 体系的 安 全性逐 步转到 强调提 高金融 体系对 经济 增长作 用 的效率上来, 而调节金融机构的市场组织结构是提 高金融体系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我国政府也应迎头 赶上, 逐渐放松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 为金 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条件, 促 进全能银行制的发展。
作者单位: 人行沈阳分行哈尔滨金融监管办 太平洋保险公司哈尔滨分公司
责任编辑: 杜志文
19
3. 全能银行对经营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如管 理不到位则会增加其风险。全能银行业务种类多, 金融创新更加频繁, 要求管理者有更高的经营管理 水平, 对各种投资组合和金融创新要有系统的分析 和预测。如果高层管理者对新业务的理解不深, 缺 乏足够能 力和条件 去测量所 从事业务 的风险 和业 绩, 这会导致风险增加; 全能银行竞争力强, 效率 高, 收益水平高, 可能使管理者在缺乏足够分析论 证的基础上盲目增加网点或加快金融创新速度, 形 成短期内金融资源严重过剩, 增加金融业潜在风 险。
围经济。
在分离银行体制下, 由于银行业务范围受到法律限 制, 不能存在同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
范围经济, 而全能银行存在获得范围经济的可能。一是 全能银行可能通过同样的资源进行尽可能多的业务, 降
低了各业务的平均管理费用, 使收益增加; 二是由于全 能 银行在某 一领域内 获得的信 誉可以 转移到 其他业 务
等的银行体制。我国是典型的分离银行制的代表。全能
银行制亦称 综合银行制!, 指商业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
工限制, 可以经营所有种类货币信用业务的银行体制,
所有银行都有权自主选择业务范围。全能银行的业务范
围较广, 能同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 经营成本低, 在保
障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有独特优势。
及今后改革的途径之一。 一、可行性探讨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调整的过程中, 在各
商业 银行根据自 身经营状 况考虑从 某些市场 撤出 的同时, 可以利用这些银行遗留下来的营业网点组
建专业的储蓄银行。这些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为吸 收居民储蓄, 筹集来的资金不得从事信贷业务, 只 能通过同业市场有偿价格( 应付利息+ 租赁固定资 产+ 活劳动工资+ 税费+ 比例积累等) 拆放给商业 银行、政策性银行或者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等。 如果今后大银行撤出更多的储蓄存款市场, 同时一 些银行业务人员被置换到了储蓄银行, 这就将为更 大规模地组建储蓄银行, 同时安排好四大银行现有 富余人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一、分离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的比较分析
( 一) 从效率性标准看, 全能银行制优于分离银行制
1. 全能银行的效率较高。范围经济是指能够运用
相同的生产和服务手段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使既 定的人才和其他资源的产出率更高。在规模经济一定的
条件下, 如果银行经营 M 种资产的成本小于 M 家银行
分别经营其中一种资产的总成本, 就说明银行达到了范
2. 全能银行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银企关系。全能
银行制有利于处理银企之间的信息对称问题, 使银企之

间保持比较亲密、长期的关系。首先, 由于客户可以以较
低成本从一家全能银行获得所需的全部金融服务, 且效

率较高, 所以他们更偏爱全能银行, 银企之间的关系要
比银行仅向企业提供贷款广泛持久得多。其次, 全能银
可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 从而影响金融市 场的稳定并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当一国
的证券市场不太健全时, 因全能银行资金量大, 实 力强, 从业人员专业水平高, 可能操纵证券市场, 其 后果可能会破坏一国经济的稳定, 增加经济危机发 生的可能性。在分离银行制下, 由于限制了商业银 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 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股市 动荡对商业银行的不良影响, 从而防止或降低了经 济危机发生的可能。
( 三) 全能银行出现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较大 全能银 行追求利 益的冲动 和密切的 银企关 系 使其出现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较大。全能银行业务的
多元化使得它能够为客户提供大量的金融服务, 在 掌握客户全面信息的基础上, 向客户有失公正地推 销本行的金融业务, 客户相对被动的地位使之选择 的余地较小, 这可能对客户不利。另外全能银行通 过委派人员进驻企业参与管理, 进一步了解企业内 部经营状况, 服务其多元业务的开展, 可能造成银 企勾结, 将风险转移。如企业破产风险增加, 银行可 能会说服企业向社会发行债券或股票, 发行的收入 可以偿还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将与贷款有 关的风险转嫁到外界投资者身上, 造成利益冲突。 在分离银行体制下,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 分离, 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等业务, 银企关系 较为单一, 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小, 滥用利益冲突牟 利的可能性小。
虽然在 两种银行 体制下都 存在潜在 的利益 冲
突, 但是全能银行出现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较大, 并 且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和有效的内控机制,
2000 年第 10 期Βιβλιοθήκη 黑龙江金融理论纵横
重组整合储蓄系统的
可行性研究
杨忠贤 王迎霞
目前中国金融管理部门以及四大商业银行, 都 清醒 地认识到生 产力水平 和生产效 率问题的 严重 性, 所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的改革也都是围绕着提 高生 产力水平和 生产效率 这一最终 目标。笔 者认 为, 建立和完善中国自己的储蓄银行体系, 可以成 为解 决中国银行 业提高生 产力和生 产效率问 题以
( 二) 全能银行制潜在风险较大, 如果控制不 力, 容易引发金融动荡
1. 全能银行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会助长其 道德风险, 影响金融业稳定。全能银行倒闭所带来 的金 融和社会问 题会比专 业银行倒 闭所带来 的问 题大, 这是因为全能银行规模大, 并且它们的业务 范围延伸至国民经济的各层次、各方面。全能银行 一旦倒闭, 其所带来的负面外部性较大, 不仅对全 能银行自身及其客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而且可能 引发国内乃至国际金融危机, 对就业、经济增长以 及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 政 府必 然会采取实 质上是全 体纳税人 承担全能 银行 经营 不善所带来 的风险的 措施进行 干预。而 全能
黑龙江金融
分 离 银全 行能 制银 与行
制 的 比 较 分 析
2000 年第 10 期
理论纵横
根据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是否分离, 可将银行 体制分为分离银行制和全能银行制。分离银行制是指规
定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经营, 同时,
也 有相关法 律限制商 业银行经 营保险 业务和 信托业 务
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成功时, 高额的收益会被银行 股东 和经理阶层 占有。这 种风险和 收益的不 对称 性会产生潜在的 道德风险!, 助长全能银行在经营 过程中重收益、轻风险的观念, 增加金融风险。
2. 全能银行为追求流动性, 其证券买卖很可 能引起证券市场动荡, 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并损害小
18
额投资者利益。全能银行为满足自身经营中对现金 的需要, 特别强调资产的流动性, 因此更注重证券 投资的流动性和短期收益。这种投资上的短期性很
这样, 商业银行体系被大致划分为两部分, 各 大商业银行可以集中力量去发展资产业务, 提高资
会严重损害银行体制的公正性。 三、全能银行制是我国银行体制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两种银行体制的比较分析可见, 分离
银行制有利于银行体制的安全稳定和公正, 全能 银行制则注重银行体制的效率, 两者各有优劣。各 国无论选择哪种体制, 实际上都是在稳定、效率和 公正之间进行权衡取舍。银行体制的选择, 主要取 决于该国的价值取向。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长 期实行全能银行制。由于全能银行业务面宽, 20 世 纪 60 年代以来,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创 新的不断涌现, 一些长期实行分离银行制的国家 开 始逐步 放松其 对本国 商业 银行经 营上 的限 制, 逐步向全能银行制转变。1999 年 11 月 12 日, 美国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的通过, 标志着美国由分 离银行制向全能银行制的转变, 更进一步说明全 能 银行 制 是国 际 上发 达 国 家银 行 体 系的 发 展 趋 势, 我国现行的分离银行制已受到巨大的挑战。
脱媒!现象。总之, 各种提倡分业的限制措施都削 弱了商业银行发展的活力。
4. 全能银行能以低成本使储蓄向投资转化。 无论是分离银行制还是全能银行制, 储蓄、投资转 化均可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进行, 都有多元化 的、合理的储蓄 ## # 投资转化渠道, 能够满足不同 投资者的需要, 但在分离银行制下, 其转化要涉及 不同的金融机构, 比全能银行的转化成本高。因 此, 全能银行制的效率性高于分离银行制。
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保持银行的安全和稳健。但实 践证明, 该法案使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 位日益下降。一方面, 由于信用级达到投资级的企 业可以直接到证券市场融资, 造成商业银行的贷款 对象大量流失, 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逐步萎缩。 另一方面, 由于银行储蓄利率长期低于市场利率, 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储蓄为各种投资, 于是出现了
业银行之间、投资银行之间、商业银行部门与投资
银行部门之间存在着竞争, 但是由于政府体制因素 的人 为干预而影 响了金融 机构之间 的竞争机 制作
用的充分发挥, 由此形成了整个金融体系效率较低 的局面。比如美国的∀格拉斯 ## # 斯蒂格尔法案∃试 图通 过将商业银 行业务和 投资银行 业务分离 来降
行制可以采取灵活的让利方式, 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并可以直接向现有客户推销新的服务, 其成本比开拓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