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色彩与造型及中美文化渗透初探

合集下载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导言“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其顽强勇敢的精神和对家国忠诚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花木兰的形象逐渐成为了中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与电影中的经典形象。

本文将通过对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比较与分析,探讨其跨文化的异同之处,并进一步反思其中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一、花木兰的故事与背景花木兰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北朝时期,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北朝民歌》中。

故事讲述了花木兰代替父亲参军,经历了战斗和多次艰难磨砺的经历,并最终在战场上荣誉回归的英雄故事。

花木兰以身体柔弱却心灵坚韧,聪明机智而又疑与窘,勇敢无畏而又颇为娴静,不愿娘家死亡,以女装冒充男子入伍,并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严酷的军事训练和打胜了对手。

二、中美文学中花木兰形象的异同1. 中文学中花木兰形象的塑造在中国文学中,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位无人可及的英雄形象。

她以对家国的无私忠诚和为了家族荣誉而忍辱负重的精神而受到赞赏。

在中国文学中,通过大胆的创造和塑造,花木兰形象成为了具有激励力和代表性的形象。

2. 美国文学中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与中国的花木兰相比,美国文学中的花木兰形象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美国文学作品中,花木兰被描绘成一位反叛的女性,不满足于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而决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她与男性一起战斗,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个性。

这种塑造方式反映了现代美国女性追求平等和自主的价值观。

3.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中美文学中花木兰形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荣誉和个人忠诚,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和谐。

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实现自我。

因此,在塑造花木兰形象时,中国文化强调了个人为了家国忍辱负重和忠诚奉献的品质,而美国文化则更加注重女性力量的表现和追求个人意志的价值。

三、中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异同1. 中文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中国电影《花木兰》在1998年首次推出,以真人演绎的形式呈现了花木兰的故事。

基于中西文化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研究分析

基于中西文化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研究分析

基于中西文化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研究分析《木兰》是由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于1998年上映。

该影片以中国古代传说《花木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孩冒充男儿参加军队,最终拯救国家的故事。

影片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这也使得该影片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的角度对《木兰》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该影片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形象,并影响了世界观众的心灵。

我们来看看《木兰》中的中西文化融合。

在电影中,迪斯尼公司将中国古代传说与西方动画表现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故事。

影片中的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细节都贴合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特色,同时又不失迪斯尼动画的浪漫、幽默和梦幻。

片中歌舞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元素,舞蹈动作中有着中国功夫的影子,舞蹈服饰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整体风格既有着中国古典的风韵,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感。

影片中也加入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元素,如剪纸、中国画等,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木兰》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喜爱,成为了一部极具文化魅力的动画电影。

是关于《木兰》中的文化元素塑造。

影片中的主人公木兰被塑造为一个勇敢、坚韧、机智的女孩,她为了拯救家国而冒险冒充男儿,最终战胜了敌人,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传奇英雄。

木兰的形象在电影中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坚忍不拔、忠诚勇敢的品质,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信和勇敢。

这种形象塑造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爱,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国家拥有了众多粉丝。

这表明了《木兰》成功塑造了一个符合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形象,这也是电影成功吸引全球观众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木兰》中强调了家国情怀、孝道精神、忠诚勇敢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

影片中的家国情怀贯穿了整个故事,木兰为了拯救家国而不惜冒险;孝道精神也在电影中得到了体现,木兰出发前对母亲的依依不舍,体现了她对家庭的深厚情感。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通过展现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观众可以从中思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必要性。

电影中木兰作为女性独自参军,挑战传统观念,体现了西方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精神,与中国家庭观念的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文化碰撞在电影中的呈现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融。

【关键词】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中西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文化多元化、电影《花木兰》1. 引言1.1 介绍电影《花木兰》迈克·卢的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的动作冒险片。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花木兰冒充男装,代替父亲入伍参加军队,最终斩获胜利的英雄故事。

这部电影充满了战斗场面和惊险刺激,同时也涵盖了家庭情感、女性力量、尊重传统等多个主题。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好评,成为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1.2 概述中西文化差异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修改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性勇敢追随内心信念,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不同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在电影《花木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尊重和孝道,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篇一一、引言花木兰,一位在中华文化中广为人知的女英雄形象,其故事历经千年的流传,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描绘,更在电影艺术的演绎下,跨越国界,走向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其形象在两国文化中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文学中的花木兰形象在中国文学中,花木兰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

她是一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英勇形象,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在随后的文学作品中,如《北史》、《乐府诗集》等,对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更为丰富的描绘。

这些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如忠诚、孝顺、勇敢等。

三、美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花木兰的形象也逐渐被引入到美国文学与电影中。

在这些作品中,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以适应西方观众的审美需求。

例如,在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位对个人价值有着强烈追求的现代女性形象。

这种改编使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观念,同时也传达了女性独立、勇敢的价值观。

四、跨文化对比分析(一)相似之处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与电影,花木兰的形象都体现出了忠诚、孝顺、勇敢等品质。

这些品质在两国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塑造英雄形象的重要元素。

同时,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也体现了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这一主题在两国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二)差异之处在中国文学中,花木兰的形象更多地承载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而在美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的形象则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以适应西方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种改编使得花木兰的形象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传递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此外,两国在表现手法、叙事风格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对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国文化在表达英雄形象时的相似与差异。

这种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理解,也使得花木兰的形象成为了一种跨越国界的符号。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篇一一、引言花木兰,一个流传千年的传奇女性形象,其英勇、忠诚和孝顺的品质被无数文学作品和电影所诠释。

无论是中国文学与电影还是美国文学与电影,都为花木兰这一角色注入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和解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探讨其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影响。

二、中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在中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是一位英勇善战、忠诚孝顺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的英勇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忠诚精神。

在《木兰辞》等文学作品中,花木兰的形象被描绘得英勇无畏、坚毅果敢。

而在电影《花木兰》中,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和演员的精湛表演,将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美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的形象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改编。

由于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作品对花木兰形象的诠释有所创新。

在《Mulan》等电影中,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特质的形象,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与个人成长成为故事的核心。

此外,美国作品还对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多元化的呈现,如强调其家庭观念、友情等。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花木兰形象分析从跨文化视角来看,中美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共性在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花木兰都是一个英勇、忠诚、孝顺的女性形象。

然而,在具体表现上,中美作品对花木兰形象的诠释有所不同。

中国作品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美国作品则更注重对花木兰形象的现代解读和创新。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花木兰形象的影响与启示花木兰形象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所体现的忠诚、孝顺、勇敢等品质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同时,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文学与电影创作而言,花木兰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对花木兰形象进行创新和再创造,使其更具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_875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_875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故事来源于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辞》。

《木兰辞》是一篇叙事诗,讲述了在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派兵侵扰中原地区,北魏朝廷大量征兵以抗强敌的背景下,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从军十二年,屡建奇功。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

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花木兰的故事,投资制作了动画电影《花木兰》(Mulan),从西方人的视觉和审美,再现这一中国传奇故事。

这部影片一上映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迪斯尼公司又一动画经典。

虽然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电影也极力通过很多中国元素努力打造一个中国化的外包装。

但是影片从人物塑造到语言风格无不彰显着西方文化色彩。

本文将具体分析文化的几个组成要素在影片《花木兰》和中国传统木兰传奇中的体现,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木兰的性格塑造中国传统故事里的木兰温婉贤淑,勤于女工,是个典型的中国古代女子形象。

当她为了年老伤病的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重重困难,毅然从军,不仅体现出她的勇敢,更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

中国古代的孝文化是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孝对一个人的要求,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木兰的父亲哪怕伤痛在身仍然要应征,是孝的一种体现,而木兰代父从军更是对孝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这个传统故事的伦理出发点,体现了个人应该报效国家,孝敬父母等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而在电影中的花木兰从外形的塑造上看是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东方美女的形象:柳叶眉、樱桃嘴、单凤眼,每只眼睛斜翘了45度。

而这种造型其实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有一定的出入。

《2024年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范文

《2024年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范文

《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篇一一、引言花木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英雄形象,一直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其代父从军、勇战沙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她的勇敢与智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花木兰的故事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呈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和主题。

本文旨在从中西方视域出发,对比分析木兰电影叙事的特点及差异。

二、中国木兰电影叙事中国木兰电影以传统故事为蓝本,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塑造,展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和家庭观念。

在中国电影中,木兰的形象通常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女性形象。

电影往往以家庭情感为线索,强调孝道、家庭和睦等传统美德。

在情节安排上,电影往往通过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温馨感人的家庭场景等元素,来丰富叙事内容,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木兰的英勇事迹。

三、西方木兰电影叙事西方木兰电影在改编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在情节安排上,西方电影往往更加注重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同时,西方电影还通过引入现代元素和观念,对传统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

在角色设定上,西方电影中的木兰形象更加立体化,她不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还是一个有着复杂情感和心理的女性形象。

此外,西方电影还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描绘,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四、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在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

中国电影更加强调传统美德和家庭情感,而西方电影则更加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表达。

然而,无论在中方还是西方作品中,木兰都是一个勇敢、坚韧、敢于担当的女性形象。

这表明中西方文化在对待女性形象和英雄主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木兰电影在叙事手法和主题上也呈现出相互借鉴和融合的趋势。

五、结论通过对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差异和共通之处。

中国木兰电影以传统故事为蓝本,强调家庭情感和传统美德;而西方木兰电影则更加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角色性格的塑造来丰富叙事内容。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近年来,花木兰这一中国民间传说人物在中美文学与电影中广受关注。

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可以从角色塑造、文化背景、情节演绎等方面展开,并探讨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对于花木兰形象的影响。

一、角色塑造在中美文学与电影作品中,花木兰的角色塑造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花木兰代表着勇敢、忠诚和家国情怀,她冒充男儿军中,为了家族与国家的荣誉而奋斗,展现了中国传统儿女顺从父母、孝敬国家的价值观。

而在美国文化中,花木兰更多地被赋予了女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意义,在顽强的自我奋斗中展现了女性主义精神。

二、文化背景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对于花木兰形象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家族的荣誉与责任,父母的期望和儿女的顺从是花木兰形象的起点,她的决定是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以及自己的家国情怀。

而美国文化注重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花木兰的选择更加强调了个人的坚持和勇气,她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在战斗中展现了女性的力量。

三、情节演绎花木兰故事的情节在中美两国的文学与电影作品中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的故事更加注重家庭与家族的团结,她与父亲的感人告别、与兄弟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是故事的重要情节。

而在美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的故事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奋斗,她需要克服困难和自我怀疑,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四、文化差异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对于花木兰形象的呈现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花木兰代表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的勇敢与忠诚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

然而在美国文化中,花木兰形象更多地被视为女性意识觉醒的象征,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这种跨文化的差异使得花木兰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和解读方式。

综上所述,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可以从角色塑造、文化背景和情节演绎等方面来探讨。

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为花木兰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使其在两个文化中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观。

这种跨文化的解析不仅丰富了花木兰形象的内涵,也有助于加深中美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中的角色造型并中美文化渗透初探[摘要] 1998年,迪斯尼经典动画《花木兰》从题材本源、角色、色彩等,多处洋溢着中国传统元素的渗透,美国动画设计师究竟从哪些中国传统美学中挖掘了创作该片的动画设计灵感,并用美国价值取向成功阐释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女性励志传说,本文以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为切入点,对影片中的造型设计与角色塑造进行探究和分析。

并且从其中初步探索《花木兰》中有关中美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与渗透。

[关键词] 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国传统美学中美文化冲突[正文]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最早关于花木兰的记载来自于北宋民歌《木兰辞》,讲述了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出征,勇战沙场,最终载誉而归的故事。

1998年美国迪斯尼根据这一故事打造的一部经典动画电影《花木兰》一上映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迪斯尼公司又一动画经典。

该影片不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改编的,而是在花木兰这个角色上倾注了大量美国人的想法,从西方人的视觉和审美,再现这一中国传奇故事。

虽然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电影也极力通过很多中国元素努力打造一个中国化的外包装,但是影片从人物塑造到语言风格无不彰显着西方文化色彩。

无论从剧情设计还是语言使用上,这部影片都有很浓厚的美国情怀和特色。

影片无论从内容还是表达手法上都渗透着美国文化的特征,其实是借中国元素外衣传递着西方的文化观念。

并且,其跨文化、中西合璧的身份使得这部电影表现出了美国那种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当中国观众在欣赏该作品时,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幽默风趣的美式表达,更应从跨文化的维度思考中西方文化碰撞时表达方式的特点。

尤其是在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如何从中国人的立场向西方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动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职责。

一、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角色塑造1.1《花木兰》中的角色塑造亮点1.1.1对于木须龙角色塑造的解读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中国人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

龙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象征,是吉祥如意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符号,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民族凝聚力,彰显了中华精神精神内涵和实质,是全世界华人精神的联系和纽带。

上下五千年,龙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成为精神的集聚和沉淀,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象征符号、中华民族在众多民族中的独特标志,中华文化纵横海内外的基本象征。

对于中华儿女来说,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一种流淌在炎黄子孙中的情感、一种血浓于水的情缘。

木须龙是这部动画片中独特的设计形象,美国人们都喜欢供养动物作为自己的宠物,木须龙就是以这样的形象和身份出现的。

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动物配角形象总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动画人物都有一个动物宠物或好友,例如灰姑娘仙杜瑞拉的宠物就是小老鼠葛斯和杰克,白雪公主的宠物和好朋友就是小矮人。

在影片《花木兰》中,木须龙的角色也是惟妙惟肖。

在西方国家远古神话中,龙是不善良的象征,其形象设计就是身体是蜥蜴,长着翅膀,身上带着鳞片,有蛇的身子,嘴中可以吐火。

于是,在电影中木须龙说明自己可以保护花家的所有人的时候,就是利用自己可以在口中喷出口的技能彰显自己的力量,传播西方人对龙的解释。

木须龙的形象设计尽管很多都使用了我国龙的传统元素进行设计,但是却缺少中国龙形象的威猛、正义、高贵身影,缺失一条需要别人保护的、力量柔弱的动物,影片中木须龙塑造的形象更像是一条害怕人的哈巴狗。

中国文化里龙的高大、尊严、伟岸,在影片《花木兰》里全然不见了踪影,失去了所应蕴含的精神内涵。

这条名为木须的中国龙,完全是美国化了的龙的形象,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予以加工和改造之后的产物。

美国人把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进行喜剧化、幽默化的处理,把一个传统、庄严、崇高的形象戏剧化,导致其最终成为了引人滑稽的小丑形象,然后实现美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曲解和歪曲的目的。

1.1.2对于顽皮奶奶角色塑造的解读电影的中间设计场景,老奶奶提着蟋蟀笼子在大街上奔跑。

这个场景和美国文化吻合,在美国文化中老年人都有童心,很多已经六七十岁老年人都在工作岗位上奋战,享受生活,打扮时尚,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一样。

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中,老年人都是应该休息享清福的长辈,应该被大家尊重和爱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年轻人就会看做不爱戴长者,称之为不孝。

1.1.3对于蟋蟀角色塑造的解读与此同时,在电影中对于蟋蟀形象的塑造也不对。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蟋蟀经常出现,但是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富家子弟关在器皿或者笼子里面玩耍的工具,并不是什么幸福和幸运的象征动物,更加不可能被老奶奶以宠物形式在鸟笼子中,在大街上逛。

1.2 《花木兰》中所传达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讽刺1.2.1《花木兰》中如何用西方思维阐释东方传奇迪斯尼动画影片《花木兰》的原型来源于我国民间传统的诗词《木兰辞》。

《木兰辞》的中心要旨主要就是为了孝义以及父母恩情,为了集体主义的利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不屈艰苦的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个人对于家庭奉献精神。

影片在借鉴《木兰辞》核心精神的时候,最终彰显的核心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融入了美国精神以及其文化内涵,尤其在人物刻画上,到处都充斥美国精神的影子,塑造了一部体现美国梦形象的影片。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精华,其主要就是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美国精神的缩影。

在广泛意义上的美国梦就是大家都普遍相信,只要是人们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自身价值,谋求更好生活。

虽然这就是理想主义中的泡影,而且金钱主义之上的思想已经让美国梦没有动力,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讲,依旧是他们内心深入的梦幻。

小人物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体现在各种文化作品中,因此,美国迪士尼生产的《花木兰》也处处可见美国文化的外衣。

电影中的花木兰一直都在传统社会中生活,是一名安分守己的家庭妇女,其相亲并没有成功,其最终希望可以实现本身价值。

不但木兰是这样,其身边宠物木须龙和蟋蟀的理想也是如此。

实际上,木须龙不是祖先守护木兰的真龙,蟋蟀也没有幸运意义,但是恰恰是这些看起来并没有“强大能量”和“不能成功”角色在经历了奋斗之后成功的例子,才彰显了美国精神主旨,就是不管在多么不幸的情况下,不管多么不堪,一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奋斗实现价值。

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东方文化中的花木兰被赋予新的精神。

毋庸置疑,电影《花木兰》就是以中华文化的符号来彰显美国文化,以中国为主要的阐述对象,将花木兰精神为主要代表中华形象进行了全新解读。

《花木兰》是在中国传统故事的虚实架构下,但是其最终表述的却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对中国传统民间传说的重新解构,彰显了典型意义上的美国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形象。

1.2.2《花木兰》中平等主义及中国传统父权社会的调侃美国迪斯尼画影片《花木兰》的原型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民间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是以为重孝道,为家庭奉献自我、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女性,本身就具备了女性主义的形象。

迪斯尼对中国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和创作,赋予其西方的思想,因此,中国观众在观看电影《花木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陌生的感觉,感受到电影中塑造花木兰形象和传统意义中我们熟知的花木兰形象大相径庭。

西方国家的女性主义说明,传统女性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都是来自父权社会的打压,女性要想谋取事实上地位平等,就要打破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父权制度。

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女性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努力,一样可以获得一番事业。

于是,影片《花木兰》中,其本身塑造成了女性主义的形象,影片创作队伍最终在花木兰的身上灌输了女性主义精神,利用加工和创作,让花木兰在父权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平等,阐述性别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如此之大,女性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事业,并赢得他人的尊重。

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素材和表现的主题都相得益彰。

影片一开始,木兰为了家人盛装打扮与媒婆见面,脸上厚厚的脂粉遮住了本来的个性。

这其中可以透视出一个现实: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是被看的一方,她们不得不盛装打扮,依靠自己的美丽,去取悦未来的公婆和丈夫。

可是木兰虽盛装打扮,可还是没能完全遮住自己的个性,惹了一系列的麻烦,惹恼了媒婆。

媒婆最后气急败坏地对木兰说“你可以看起来像个新娘,不过你永远不会为你家里争光。

”媒婆的话就彻底的否决了木兰通过嫁一个好婆家——这唯一光宗耀祖的方法来为家族争光的可能。

木兰搞砸了与媒婆的见面,她感到很对不起家里人,内心很是伤心和苦闷。

她知道自己的任性,会导致失去一切,可她还是擦掉妆容,决定“释放真情的自我,让烦恼不再”,做回原本的自我。

战争中木兰因为受伤,暴露了自己的女子身份,于是,一切都不一样了,本应成为英雄的木兰被赶出了军营,一切都只因为——她是女人!传统的社会是一个父权制的社会,男子的权威是不容被挑战的,男人出征沙场,而女人只能在家中抚养孩子。

木兰的行为对父权制的秩序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宰相命令李翔处决木兰,李翔欲提剑将她处决, 但念及她对自己有救命之恩, 便带领其他士兵离开,,把花木兰丢弃。

木兰在苍茫寂寥的雪野中突然明白:“也许我不是为了我爹,我这么做,也许只是想证明我自己的能力,这样每当我看到镜子,就会觉得对得起自己。

”木兰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真正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而不是依附于丈夫或婆家,来争得荣光。

这里彰显的是花木兰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其希望和男性一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而她的这种思索、这种觉悟,是中国传统故事里的花木兰的思想中所没有的观点。

这种为了彰显自己能力而从军行为,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普通人物女性来讲,是出乎意料的。

因此在迪斯尼的《花木兰》中,塑造的是颠覆传统社会理念的女子形象。

这个女子,虽然有着中国女子的外表,但骨子里流淌的却是美国社会的血液,是一个美国化的形象。

木兰跑到京城跟李翔报信却不被相信的情节里,木兰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说你相信花平的,木兰就不一样了吗?”这句话反映出了父权制的本质,不论你的功劳成绩,只要你是女的,就会否定你的一切,抹杀你的一切。

是的,花平和木兰,只是名字不同,同一个人,她的社会性别不同,遭受的待遇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木兰又和其他人诉说这一消息,可是因她的女儿装扮,没有人愿意听她说。

木兰最终成就了她自己,而且是以自己身为女子的真实面目和性别做到了这一点,同时也实现了为花家光宗耀祖的愿望。

最让人感动的是,木兰拒绝了皇帝赏赐的宰相官位,选择了回归故乡,仍然做回了父母的女儿——木兰。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女性主义色彩鲜明,其从军行为让其摆脱了父权社会中被奴役、被摆布的行为,而走向了独立的成长奋斗之路,最终实现了自我,这就很好地证明了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获得成功,甚至有些方面还强于男性,这也是对传统父权制文化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