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 习题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总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习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在林业上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的能力。
3. 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的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5.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内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
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的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的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个层次。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和分解,其结果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的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的,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的分布范围。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特征。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试题一:1.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2. 简要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3. 解释“森林演替”概念。
4. 说明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
5.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案一:1.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及其内部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研究如何维持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森林生态系统由森林植被、动物群落、土壤和微生物组成。
森林植被包括不同层次的植物,如大树、灌木和草本植物。
动物群落包括不同物种的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水分和养分,同时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和营养循环的关键作用。
3. 森林演替是指森林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
它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土壤或极少有土壤的地区,由先锋植物如苔藓和地衣开始,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森林生态系统。
次生演替发生在已经存在的森林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后,新的植物开始重新占领空间,并逐渐恢复原来的森林群落。
4. 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其次,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许多动植物物种依赖森林提供的栖息地和资源。
另外,森林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森林还提供木材、药材和食物等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影响。
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是最常见的人为干扰因素。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侵蚀增加。
森林火灾不仅破坏了植被和动物栖息地,还引发了大量的空气污染。
此外,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也会导致森林退化和土壤贫瘠。
因此,合理管理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试题二:1. 解释森林群落的概念。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 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9 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
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分题型)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
主要用来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
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1.5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1.5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
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分)。
森林生态学试题集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集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项不是植物的主要功能?A. 光合作用B. 分解作用C. 营养固定D. 水分循环答案:B2.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动物通常被认为是顶级捕食者?A. 昆虫B. 鸟类C. 狼D. 鹿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A. 碳储存B. 水净化C. 疾病传播D. 土壤侵蚀控制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4.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些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答案:A, B, C, D5.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A. 气候变化B. 病虫害C. 人类活动D. 土壤肥力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6.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越高,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答案:正确7. 森林砍伐不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8. 简述森林生态系统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答案:森林生态系统在水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森林的植被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中的水分,促进降水的形成。
其次,森林土壤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减少地表径流,有助于维持地下水位。
此外,森林还能够通过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
9. 描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过程。
答案: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消费者通过食用植物或其他消费者获取能量和养分。
分解者如真菌和细菌将死亡的生物体分解,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形式,从而使养分重新回到土壤中,供植物再次利用。
五、论述题10. 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
答案: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
通过光合作用,森林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存储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
这一过程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抗全球气候变化。
然而,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非法伐木、森林火灾、病虫害、城市化扩张以及气候变化。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以下哪个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A. 水分B. 温度C. 光照D. 土壤答案:D. 土壤2.森林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具有以下哪些重要功能?(可多选)A. 碳循环B. 水循环C. 气候调节D. 生物多样性维护答案:A. 碳循环、B. 水循环、C. 气候调节、D. 生物多样性维护3.森林的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之间通过何种过程相互联系?A. 光合作用B. 蚀变作用C. 分解作用D. 循环作用答案:D. 循环作用4.以下哪个层次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单位?A. 林分B. 森林C. 植物单株D. 叶片答案:A. 林分5.下列哪种动植物是森林群落的典型代表?A. 熊猫B. 长颈鹿C. 铁杉D. 秧鸡答案:C. 铁杉第二部分:填空题1.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
答案:森林群落、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2.森林动态是指森林在不同____和不同____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答案:时间、空间3.____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群的自发变化过程。
答案:演替4.森林土壤是从地表向下发展而形成的,通常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从上到下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
答案:枯枝层、腐殖层、矿质土层、基岩层5.大气通过以下途径进入森林生态系统:____、____和____。
答案:降水、大气沉降、风传入第三部分:简答题1.解释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说明其组成要素。
答案: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由森林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其组成要素包括森林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以及大气、水体、土壤和光照等非生物因素。
2.描述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路径。
答案: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路径主要是由光合作用开始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质。
动物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化学能。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是主要的生产者?A. 昆虫B. 鸟类C. 树木D. 哺乳动物2.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种作用不属于能量流动?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捕食作用D. 物质循环3. 森林的垂直结构通常包括哪几个层次?A.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B. 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C. 乔木层、灌木层、苔藓层D. 乔木层、灌木层、腐殖层4.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哪种生物?A. 顶级捕食者B. 初级消费者C. 次级消费者D. 初级生产者5. 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是次级消费者?A. 树木B. 昆虫C. 鸟类D. 哺乳动物6.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物种数量B. 物种分布C. 物种功能D. 所有选项7. 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物质循环最为关键?A. 水循环B. 碳循环C. 氮循环D. 磷循环8. 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对土壤形成有重要作用?A. 昆虫B. 鸟类C. 树木D. 哺乳动物9.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哪个层次?A. 乔木层B. 灌木层C. 草本层D. 地被层10. 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作用是生物间能量转移的主要方式?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捕食作用D. 分解作用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2. 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结构决定了其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
3. 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
4. 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层是生物量最大的层次。
5.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
6. 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层对土壤的保护作用至关重要。
7. 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是生物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体现。
8. 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9. 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得类型。
2、树种得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得能力。
在林业上就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得能力。
3、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得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得生育节律。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得程度。
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与调节达到得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与能量输入输出得稳定。
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内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得方向发展过程。
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得所有生物种得总与。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得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得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得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得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得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得有机残余物组成得一个层次。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得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与分解,其结果就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得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得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得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得,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得分布范围。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得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答:生物在长期得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得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得“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得、并且相互关联得生态特征。
生物执行得对策有两类,分别就是r-对策者与K-对策者。
K—对策得种群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临近,但不超过它,所以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
但就是一旦受到危害而种群下降,由于其低r值而恢复困难,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濒危生物就属此类;相反,r-对策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弱、无亲代关怀等原因而死亡率甚高,但高r值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又可使它们迅速离开恶化得环境,在另外地方建立起新得种群,待时机成熟,可能导致种群大暴发。
害虫、杂草就属于r-对策者,因此久除不去。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植物群落演替得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得过程与特点。
答:植物群落原生演替得旱生演替过程就是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植物群落—乔木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就就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
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大,地带性植被统称为常绿阔叶林,由于人为干扰与自然演替得同时作用,在不同地域分布着次生演替得各种类型。
群落演替得趋势或方向取决于就是否存在外力得干扰。
如有外界干扰如采伐、放牧、火烧及自然灾害,群落就逆行演替,它常就是不连续得,可包括几个阶段,如一片森林可一夜之间夷为平地。
若没有外力干扰,则进展演替,在哪个阶段停止干扰,就在此阶段开始恢生。
进展演替所经历得时间取决于外力干扰得强度、频度与方式。
离顶极群落越近,进展演替所用时间越短,如果群落破坏到裸地阶段,仍至岩石裸露得原生裸地,没有土壤及土壤中得种源,则需要经过漫长得原生演替阶段,才能自然演替到顶极群落,若要使其时间缩短,必须用一些人工辅助恢复措施。
2.种群间相互作用得基本类型有哪些?了解种间相互作用规律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答:(1)种群间相互作用得基本类型可以分为:竞争、偏害作用、寄生、偏利作用、互利共生以及中性作用等。
(2)了解种间相互作用得基本规律,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得指导意义。
在营造混交林与复层林时一定要选择在生态习性、生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得树种进行混交。
例如,阳性与耐荫树种,浅根性与深根性树种进行混交,避免树种间得剧烈竞争。
据研究榆属与栎树,白桦与松树,就是相互抑制得,不能栽植在一起。
在进行农林复合经营时,利用茶树喜欢一定得遮荫得特点,进行松茶间作,可以提高茶叶得质量与产量,收到很好得效果;由于异株克生作用,胡桃树周围不能种蕃茄、马铃薯;苹果树旁不能栽玉米等。
在营林工作中,对于天然更新起来得次生林,进入郁闭阶段后,要及时进行透光伐以调整林分组成,缓解种间竞争得矛盾。
习题二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竞争排斥原理:两个生态位相同或相似得物种不能在一个稳定得环境中长期共存,其中一个物种最终必将另一个物种排斥掉。
2、异养生态系统:维持整个生态系统得物质与能量不就是直接来源于太阳能,而就是来源于其它自养生态系统,特别就是化石燃料。
城市生态系统就就是典型得异养生态系统。
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得所有生物种得总与。
4、生理干旱:春暖回春时,气温回升快,蒸腾加急,土壤温度低,不能及时供水,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5、植被:全球或区域范围内所有植物群落得总称。
6、优势种:对群落结构与群落环境得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得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就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得植物种类。
7、生态位:即Niche,就是生态学中得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得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得功能关系。
8、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内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得方向发展过程。
9.边缘效应:原意指两种不同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得交汇地带,其生物多样性增大得现象。
后来生态学家发现,两个生物群落得叉错区,其物质与能交换频繁,各种生态过程活跃等均属边缘效应范畴。
10.异质种群:即Matapopulation,又译为玛她种群或破碎种群,就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得两个或两个以上得亚种群或局域种群组成得种群系统。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均有两类食物链,即捕食食物链与碎屑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就是由植物开始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这样一条以活有机体为营养源得食物链,又称草牧食物链。
碎屑食物链就是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得有机碎屑颗粒开始得食物链,又称腐食食物链。
腐食者主要就是微生物,也包括一些以动植物残体为食得动物。
陆地生态系统中碎屑食物链占得比重较大,而海洋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占得比重较大。
但就是这种差异并非就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得固有区别。
2、种群得年龄结构,就是种群个体在不同年龄组中所占得数量比例,种群按年龄锥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它对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有很大影响,种群所栖息区域,在其它条件相同得情况下,种群具有繁殖能力得成体比较大,种群出生率就高;而缺乏繁殖能力得老年个体比例大,则种群死亡率就高。
因此,增长型种群得种群数量处于增长与发展状态,稳定型种群得种群数量处于相对得稳定状态,下降型种群得种群数量趋于下降属于一个衰退型种群。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地球上得碳主要分布于岩石圈、海洋、大气圈与生物圈4大碳库中,虽然岩石圈就是地球上最大得碳库,其在自然循环中周转速率十分缓慢,但就是由于人为活动频繁,通过对化石燃料得大规模开采与使用,从而造成对碳循环得重大影响,使得岩石圈中得碳大量进入大气圈。
人类活动向大气净释放碳大约为6、9×1015gC/a,其中使用化石燃料释放6、0×1015gC/a。
此外,人类破坏了森林植被,尤其就是热带雨林得破坏,原来储存在森林中得碳经过燃烧等过程也进入了大气圈。
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得二氧化碳中,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得为3、2×1015gC/a,被海洋吸收得为2、0×1015gC/a,未知去处得汇达到1、7×1015gC/a。
从而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要缓解大气中CO浓度上升而导致温室效应得趋势,从全球碳循环规律上很容易找到答案,即减少2由人为原因而导致得CO净释放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就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与采用对环境友好得2替代能源,以减少化石燃料得开采与使用;二就是保护现有得植被,特别热带雨林,恢复与重建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产力,使大气库中得碳重新固定到绿色植物中。
2、植物群落在地球上分布具有一定得规律,因为地球上环境条件分布具有规律性,特别就是热量与水分条件及它们相互配置状况决定了地球上植物群落分布得总体格局。
气候条件随着纬度与经度呈现有规律得变化,而植物群落得分布也随之呈现有规律得变化。
1)纬度地带性:热量条件为主导因子,分布规律为: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2)经度地带性:水分条件——主导因子东——西(中国):湿润森林植被-半湿润森林草原区-半干旱草原区-干旱荒漠区。
就我国而言,这种地带性规律非常明显。
从南到北,随着太阳辐射(热量)主导因子得逐渐减弱,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称为植被分布得纬向地带性。
从东到西,随着降雨量得逐渐减少,依次分布着湿润森林、半湿润森林草原、半干旱草原与干旱沙漠区,称为植被分布得经向地带性。
两者合称为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习题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对4分,共20分)1.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有影响得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得因子。
2.进展演替:群落向所在区域内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高得群落发展。
逆行演替:在外力得作用下,群落向结构简单、稳定性下降得方向退化。
3.光补偿点:当植物光合作用所生产得有机物质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所消耗得有机物质时得光照强度。
光饱与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大时得光照强度。
4.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数占所有样方数得百分比,表示某物种在群落中分布得均匀程度。
盖度:就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
5.群落: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特定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得各种生物种群及其相互关系得总与。
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得部分就就是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与微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得生态学功能单位。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写出种群增长得逻辑斯谛方程,并概述方程得生物学意义。
生物学意义:6分一就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得基础;二就是农林渔业生产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得主要模型;三就是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得重要概念。
2、简答水得生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