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案
搭一搭(1)(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1)(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搭一搭(1)”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搭建任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地搭建积木,使搭建的结构稳定。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搭建的乐趣。
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积木盒、剪刀、胶水等。
2. 学具:学生人手一套积木。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积木,引导学生观察积木的特点。
2.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积木的形状、颜色等。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搭建积木的基本方法,如:将积木堆叠、拼接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尝试搭建简单的结构。
三、实践操作1. 学生自由组合,每组选取一个搭建任务。
2. 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利用积木搭建结构。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成果展示1. 各组展示搭建成果,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学生分享搭建过程中的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搭一搭”为主题,通过搭建积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搭建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八、互动交流:1. 讨论环节:教师提问:“在搭建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2. 提问问答步骤:a.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搭建过程中的经历。
b.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九、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积木搭建一座小房子,要求结构稳定,美观大方。
2. 答案:无固定答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搭建出独具特色的房子。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学习搭积木,并且能够对积木进行简单的计数、分类和组合。
这是数学中的“几何与图形”单元的第一课,适合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主要内容包括:•掌握搭积木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对积木进行计数、分类和组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积木的分类方法,能正确识别各种形状的积木;–了解积木的数量和组合方法,能在实践中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孩子观察和思维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认识物体,区分物体的不同;–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课程的趣味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搭积木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对积木进行计数、分类和组合。
3.2 教学难点•积木数量的计算;•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组合。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搭积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积木的组合方法和数量的计算方法,发现规律;•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搭建不同的积木模型,锻炼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搭积木的基本方法和规则,并提出这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5.2 授课(30分钟)1.积木的分类及识别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找出相同的积木并标注出来,培养学生分类和认知能力。
2.数量和组合方法让学生自行组合积木,带领学生进行数量的计算和组合方法的探究,发现规律。
5.3 操练(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积木,让学生进行模型的设计和搭建。
5.4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程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六、教学评价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和讨论,可以评价和了解学生对于积木分类与数量计算的掌握情况。
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可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是否掌握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_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 理解图形的分类和特征。
3. 学会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学会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
2.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搭建较为复杂的图形组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彩色积木、七巧板、磁性拼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演示:教师演示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搭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2. 板书内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分类、搭建图形组合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2. 拓展练习:搭建更为复杂的图形组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搭建活动,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活动法:通过搭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知识。
2. 比较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搭建材料。
2. 学具:学生自备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说出图形名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2)学生分组,每组发放搭建材料,进行搭建活动。
3. 搭建活动(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搭建。
(2)学生在搭建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图形的特征。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展示与评价(1)每组派代表展示搭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搭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互动交流1. 讨论环节(1)教师提问:“你们在搭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 提问问答(1)教师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区别?”九、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彩色卡纸剪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描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
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搭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认识和理解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平面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3. 平面图形的组合和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搭一搭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
2.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组合和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搭一搭教具。
2. 学具:学生用搭一搭学具、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搭一搭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搭一搭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搭一搭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搭一搭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搭一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2. 板书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以及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搭一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索搭一搭中的其他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对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图形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
2. 学习图形的拼搭,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学习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形,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模型等。
2. 学具:剪刀、彩纸、胶水、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平面图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拼搭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活动二: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与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搭一搭(一)-北师大版2. 板书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拼搭、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图形,用数学语言描述其位置、大小和形状。
2. 让学生用彩纸剪出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拼搭活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及时反馈。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1.2搭一搭(一)(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2搭一搭(一)(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2搭一搭(一)”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搭一搭的活动,理解平面图形的组成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平面图形的组成和特点的理解。
重点:动手操作搭一搭,感知图形的组成。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教学内容。
2. 讲解示范法: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3. 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搭一搭活动。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图形卡片、搭建材料。
2. 学具:搭建材料。
六、教学过程或课本讲解:课本原文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活动——搭一搭。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平面图形,看看它们是如何组成的。
”具体分析:1. 开场白:通过实践活动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示范:结合例题,讲解平面图形的组成和特点。
3. 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利用搭建材料进行搭一搭活动。
细节列明:1. 向学生展示平面图形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
2. 通过简单的搭一搭活动,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组成。
3.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图形的特点,如正方形的四边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等。
4. 学生分组进行搭一搭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搭一搭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面图形的组成和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1. 让学生分享自己搭的图形,并说出其组成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异同。
提问问答步骤和话术:1. 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搭的图形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图形的特点,如正方形的四边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等。
九、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利用搭建材料,搭出一个正方形。
2. 搭建一个长方形,并说出其组成和特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一1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一1 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搭一搭”章节,详细内容为学习如何用积木搭建简单的立体图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不同的立体图形。
2. 学会使用积木搭建指定的立体图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正确搭建立体图形。
重点:认识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掌握搭建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
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立体图形模板。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积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杯子、盒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2. 课本原文内容(1)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2)学习用积木搭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3. 具体分析(1)正方体:由六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2)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组成,相对的面是相同的。
(3)圆柱体: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与底面平行的圆形顶面组成。
(4)圆锥体: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顶点组成,侧面是曲面。
4. 搭建示范教师示范搭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边搭边讲解搭建步骤。
5.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教师巡视指导。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认识不同立体图形和搭建实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八、互动交流1. 讨论环节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搭建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2. 提问问答(1)教师提问:“谁来说说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2)学生回答:“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相对面是相同的。
”九、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并记录搭建步骤。
2. 作业答案:略。
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在搭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帮助他们克服?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立体图形,并尝试用积木搭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订正答案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一)
134=3(个)1(根)
竖式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 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
完成书练一练1-3题
四、错题解析
264=56 324=78
五、课堂检测
1、把16块西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 )块还剩( )块。 ( )( )=( )(块)( )(块)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2.认一认,想一想。
如果用除法竖式算一算,应该怎样列算式呢?想一想,结果又是多少?同桌合作完成。汇报
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
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
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
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合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
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把学生摆小棒的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பைடு நூலகம்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看来比较乱,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学习,这样的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