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桃花》的阅读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古代诗歌阅读千秋岁·水边沙外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
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
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
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至“今谁在”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D.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桃花罗隐①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②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
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
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 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1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_________________(2)未果,寻病终寻: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022届高考考点专题复习:古诗词题材之托物言志诗解析与专练

2022年高考考点:古诗词题材之托物言志诗解析与专练考点:1. 邢岫烟《咏红梅花》与李纹《咏红梅花》2. 罗隐《桃花》3. (唐)韦承庆《南中咏雁诗》与(明)王恭《春雁》4.周繇《咏萤》5.(唐)李峤《风》6.杜牧《早雁》7.杜甫《秋风(其一)》8.吴融《红白牡丹》【考点解读】一、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托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二、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骆宾王《咏蝉》中的“蝉”的形象、陆游《卜三、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作用是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诗句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来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又能自然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四、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
如:“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蕴涵的真理,即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考题对接】咏红梅花(得“红”字)邢岫烟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
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
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诗词鉴赏】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诗词鉴赏】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当前浏览器不⽀持播放⾳乐或语⾳,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花⾹琳美黛 - ⽇⽉星桃花桃花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花⽊,其树态优美,枝⼲扶疏,花朵丰腴,⾊彩艳丽,为早春重要观花树种。
桃花,即桃树盛开的花朵,属蔷薇科植物。
叶椭圆状披针形,核果近球形,主要分果桃和花桃两⼤类。
桃花原产于中国中部、北部,现已在世界温带国家及地区⼴泛种植,其繁殖以嫁接为主。
桃花可制成桃花丸、桃花茶等⾷品。
其具有很⾼的观赏价值,是⽂学创作的常⽤素材。
此外,桃花中元素有疏通经络、滋润⽪肤的药⽤价值。
桃花花语及代表意义为:爱情的俘虏。
在中国,桃花⼀直以来都离不开爱情两个字,⼈们常说桃花运,就是因为桃花能给⼈带来爱情的机遇,有了桃花的祝福,相信你会很快拥有你⾃⼰的爱情,所以,它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
桃花运就是这么来的吧!⾃古以来桃花便是⽂⼈墨客笔下的宠⼉。
只因在百花齐开的春季⾥,桃花的美丝毫不逊⾊于其他花种。
它的颜⾊虽不⼗分夺⽬,但正是这种淡淡的粉红中夹杂着⼀点⽩,才更是惹⼈喜爱。
让我们⼀同细赏关于桃花的诗句,感受它的绚丽吧!⼤林寺桃花唐-⽩居易⼈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
注: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817年)四⽉。
⽩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六。
关于这⾸诗的写作情况,⽩居易集有《游⼤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七⼈,⾃遗爱草堂历东西⼆林,抵化城,憩峰顶,登⾹炉峰,宿⼤林寺。
⼤林穷远,⼈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短松瘦⽵,寺中唯板屋⽊器,其僧皆海东⼈。
⼭⾼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天,⼭桃始华,涧草犹短,⼈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世界者。
因⼝号绝句云(即《⼤林寺桃花》)。
既⽽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此地实匡庐间第⼀境。
罗隐《桃花》的阅读附答案

罗隐《桃花》的阅读附答案桃花罗隐①暖触衣衿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②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苍凉。
旧山山下还如斯,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
因其诗文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人进士不第,耐改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漆器”的故事。
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以下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暖触衣衿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但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照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面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苍凉。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2.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述有甚么特色?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甚么作用?请扼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CE2、用了通感,衬托等手法;写出了桃花的形态、芬芳、鲜艳。
写出了它超越一般的景物,以景喻己,叙说自己的零落苍凉,透视出无穷的哀伤,诗人子明才高,却数次落地,颇有怀才不遇之叹。
简析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轻薄桃花逐水流”等。
本诗却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喻自己才干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
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苍凉,透示了无穷的幽伤。
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
《生查子 关山魂梦长》《南乡子 寒雀满疏篱》《东鲁门泛舟两首》《梅花》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生查子晏几道关山梦魂长,塞雁音尘少。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①简析前两句中的“长”、“少”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②词的下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①“长”突出了作者远涉关山、思念家中亲人的孤单寂寞之情;“少”用给人传书信的大雁少表达了不见亲人书信的无奈之情。
(4分,每点2分)②词的下片用语平淡自然,用简约的文辞真实而亲切地抒写真情,于平淡中见韵味。
表达了作者思归情切,思亲怀远的真挚感情。
(3分,语言特点2分,情感1分)[译文]遥远的关山让我魂牵梦绕,苦盼亲人音信却总也盼不到。
可怜我两鬓乌黑的细发,被苦苦相思熬得银白苍老。
我靠在碧纱窗下入梦,在梦中悄悄对心上人说:别离真是最难最苦,不像团聚相逢美好。
[赏析]《生查子·关山魂梦长》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
词咏别情、写相思,立意很新。
词上阕写飘泊游子对离别的整体感受,丈夫戍边塞外,思妇日思夜想,两鬓渐白。
下阕写想象,亲切自然,遐想丈夫归来,相依诉衷肠。
全词语句朴直,通俗而不失其雅,结尾处那种纯粹由想象发出的喜悦却令人断肠。
本篇写相思怀远,以淡语道白表现游子在外乡对家人苦苦思念的愁情和渴望回归团聚的痴情。
上片直言游子背井离乡的相思之情。
开始两句写词人长途跋涉到关山,感到非常寂寞,对家里的亲人魂牵梦绕,无奈路途太远,想回也回不去。
这时,他不禁埋怨关山太长了。
词人用关山的长,暗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紧接着,词人说见不到亲人写来的书信,于是又埋怨那些送信的鸿雁使者太少,没有及时把亲人给他的信捎给他,使他得到些许的安慰。
从表面上看起来,他的埋怨未免有些不讲道理,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因而真切感人。
“两鬓”二句描写词人闲来无事时照镜子,看到自己两鬓青丝,认为自己正是风华正茂的好年纪。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练习就是用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通过多方面的强化,恰当的重复来掌握知识和技巧。
题,既包括书面文字,又包括口述和动手操作的实验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篇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便要还家()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2分)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C.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D. 具: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4.翻译句子(2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
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
(2分)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2)通邀,邀请13.D(2分)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
(2分)《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篇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隐《桃花》的阅读答案
罗隐《桃花》的阅读答案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
因其诗文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人进士不第,耐改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漆器”的故事。
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下列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2.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CE
2、用了通感,衬托等手法;写出了桃花的形态、芳香、艳丽。
写出了它超出一般的景物,以景喻己,叙说自己的零落凄凉,透视出无限的忧伤,诗人子明才高,却数次落地,颇有怀才不遇之叹。
简析
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轻薄桃花逐水流”等。
本诗却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喻自己才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
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了无限的幽伤。
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