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习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西汉时期B.袁绍全军覆没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李白诗曰:“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此诗评价的战役()A.消灭了秦军的主力B.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三国鼎立形成后,下列国家与都城搭配不正确的是()A.魏国——长安B.魏国——洛阳C.蜀国——成都D.吴国——建业4..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5.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该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6.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7.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A.军心涣散B.骄傲轻敌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8.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探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A.曹、刘、孙相互牵制,实力均衡B.赤壁之战中曹军不习水战C.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骄傲自满D.诸葛亮和周瑜技高一筹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10.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二非选择题1.完成下列知识导图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 新人教版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01知识管理知识点1官渡之战交战双方: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和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

概况:200年,双方在________进行决战,结果袁绍被曹操击败。

曹操取胜原因:政治上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经济上组织屯田;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并烧掉袁军的全部军粮。

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交战双方:曹操的20余万大军与约5万的孙刘联军。

概况:双方在赤壁对峙。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___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三国鼎立形成:____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___称帝,国号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________,史称________。

222年,孙权称吴王,________年,孙权在________称帝,吴国建立。

________的局面形成。

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建立魏国,东汉结束,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02基础过关知识点1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A.刘备B.诸葛亮C.曹操D.孙权2.追忆三国历史,下列哪一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A.巨鹿之战B.牧野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知识点2赤壁之战3.《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4.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5.“……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牧野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知识点3三国鼎立6.(德州中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训练选择题1.“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上述材料评述的是()A. 官渡之战B. 巨鹿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③B. ①②C. ③④D. ②④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评述的战争影响是()A. 加速了统一的步伐B. 为刘备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 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D.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6.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B.蜀 C.吴 D.西晋7.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下图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B)9.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10.“局部统一较之众军阀割据混战是一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题: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题: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6课三国鼎立1.“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C.完成北方的统一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4.三国时期哪一国的措施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A.东汉 B.曹魏 C.蜀汉 D.吴国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6.晋中市灵石县期末考试曹操在207年,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据此,你认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 A.篡夺汉朝的皇位 B.打败袁绍C.统一全国 D.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7.下图所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能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10.成语典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下列成语典故与其对应的战役,发生在今山西境内的是( )A.围魏救赵—桂陵之战B.破釜沉舟—巨鹿之战C.纸上谈兵—长平之战D.草船借箭—赤壁之战12.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当时的台湾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1.“乱世出枭雄”,占据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的曹操,在东汉末年异军突起,他增强实力的手段有( )A.隐居山林,修身养性B.三顾茅庐,招纳人才C.招贤纳士,实行屯田D.实行和亲,增进联系2.历史上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3.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4.“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的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5.(2019●甘肃庆阳镇原期中)“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是东汉末年一场重要战役,此战役的重要历史作用是( )A.为曹操统--北方奠定了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民族大交融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7. 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中,魏政权的建立者是( )A.曹操B.刘备C.孙权D.曹丕8.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那时台湾被称作( )A.瀛洲B.夷洲C.琉球D.扶桑9. 曹操的《蒿里行》描写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描写的这一状况发生在( )A.西汉时期B.东汉初年C.东汉末年D.三国时期10. (2019●四川绵阳中考)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

据此可知( )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11.有人说,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的要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刘表 B.孙权 C.刘备D.袁绍3、刘备在成都称帝是在( )A.220年B.221年C.222年D.230年4、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C.吴D.西晋5、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这场战役(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7、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孙权8、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9、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11、兴趣小组搜集了几幅连环画以及影视剧的剧照,其中反映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是( )12、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A.建立魏国 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统一天下1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1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5、课堂上,同学们做了有关“三国故事”选项的游戏,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C.曹操建立魏国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二、填空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中考真题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中考真题新人教版

中考真题:三国鼎立(2015·山东济宁市B)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015·广东深圳市)5.图1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图1A.魏、吴、蜀B.魏、蜀、吴C.吴、蜀、魏D.蜀、吴、魏(2015·广西玉林)4.右边的示意图是()A.春秋争霸图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D.三国鼎立图(2015·湖北襄阳市)11.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2015·湖南郴州)4.阅读右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A.曹操洛阳B.刘备成都C.孙权建业D.曹丕洛阳(2015·黑龙江绥化)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的作者自比“烈士”,他是()A.项羽B.诸葛亮C.刘备D.曹操(2015·湖北宜昌市)4.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015•山东省菏泽市)3.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2015•山东济南)2.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 三国鼎立
、单项选择题
2.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
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
1.

渡之战的性质是( )
B. 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D.
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3世纪初期
B. 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2世纪初期
D.
公元2世纪20年代
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
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
③④
C.
5. 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 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6.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
A.201 年
B.221 年
C.220
②④
D.
①③

D.222

、非选择题
7.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由何人建立?
⑵分别写出D 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

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F 为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A
6.D
7.(1)A:魏国、曹丕;B:蜀国、刘备;C:吴国、孙权。

(2) 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

D战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E战场: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台湾。

夷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