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我的形象与文本意义探析
“我”的缺失,不完整的解读——-《祝福》中“我”的形象再分析

字这个载体也不行 ,如果没有机 会 接触 外 面新鲜 的世 界 ,真 正接 触 新思 想 和新 文 化 ,也 没有 办法
获 得新 思想 。“ ” 恰 又具 备 了 我 恰
第 二个 重要 条件 “ 门人 , 出 见识 的 多 ” 所 以在整 个小说 中“ ” 。 我 是最 有 希望对 祥林 嫂进 行 思想 启蒙 的 人 ,祥林 嫂在 生前 把最 后 的希 望 也 交 给 了 “ ”希 望 在 “ ” 里 我 , 我 这 得 到关于 灵魂 问题 的答 案 。祥 林 嫂在扮演思维求助者的同时 , 又 有 意 无意 地扮 演 了灵魂 审 问者 的 角色 , 作为知识阶层的“ 在她 我” 的一再 追 问下 ,招供 出了灵 魂 深 处 的浅 薄 与软 弱 。“ ” 我 的最 后再 离 去 ,多少体 现 了对 家 乡现实 逃
避 的性 质 。问题在 于 最有 希望 给
通常来说 , 小说中的人物生 活在作 者所创 设 的环 境 中 ,社 会
环 境很 大程 度上决 定 了人 物 的命 运 。而社 会关 系归 根到 底是 人 与 人的关系 , 那么祥林嫂周围都生 活着 哪些 人 呢? 四、 鲁 四婶 、 妈 、 柳 婆婆 、 工 、 镇 的人们 等 等 。我 短 鲁 们把 这些关 系 稍加 整合 ,可 以看 到 其 中存 在 着 三 种基 本 的关 系 : 亲人关 系 、 乡邻 关 系和 主雇 关 系 。 亲人关系集中体现在祥林嫂和婆 婆 、 叔 子 、 伯 的关 系上 , 祥 小 大 在 林 嫂和 丈夫 的夫妻 关 系不存 续 之
| 09 1 r 0, r 2 2
恐吓。
教 耥 筛
他们 对她 只是 嘲 笑 、讽 刺 甚 至是
“ 的缺夫 , 完整的 解读 行 思 想 启 蒙 的就 是 小 说 中 的 我” 不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的作品。
通过对一对夫妇的生活遭遇和命运的描述,鲁迅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读完《祝福》,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
无奈和愤懑。
在这个以利益和权力为中心的社会里,普通人往往成
为了牺牲品,他们的命运被操纵和摆布,而他们却无能为力。
作品
中的夫妇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煎熬,最终却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同时,作品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情。
在作品中,人们为了利益和地位可以做出种种不择手段的事情,甚至伤害无辜
的人。
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和应对呢?这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鲁迅的《祝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
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作品让我思考了社会
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思考和期待。
希望我们能
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祝福》中“我”的形象意义及主题发现

《祝福》中“我”的形象意义及主题发现
形象:
“我”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用: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
“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就是封建愚昧思想,受愚昧教条毒害至深的,莫过于旧社会的妇女阶层。
《祝福》通过对农村妇女祥林嫂的刻画分析,依托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凸显社会矛盾现象和人民心中的不满情绪。
论《祝福》中“我”的形象兼及其他

论《祝福》中“我”的形象兼及其他《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小说,对反映鲁迅思想的转变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分析“我”这个形象的无能为力;祥林嫂在封建伦理本身悖论下的两难选择及困惑于生与死的煎熬中;卫老婆子在封建社会中巧妙的活出了自我,其形象具有光辉的一面。
标签:“我” 无能为力祥林嫂煎熬卫老婆子光辉北京“五四”形成新文化运动高潮后,文化界陷入了沉寂的的局面。
鲁迅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局面,面对北京文艺界部分知识分子的背离及同一战线知识分子的不理解,他感到作为启蒙知识分子本身的软弱。
作为社会进步的前锋推进者,在时代需要此种力量时,却陷入了难以维系的泥淖中。
这不得不引起鲁迅的深刻反思和警觉,《祝福》就是在这样一种情景下写成的。
《祝福》写成于1924年2月7日,正是农历的正月初三。
按照中国人传统过年的习俗,除夕是家人团聚之时,正月头三天是人们欢天喜地过大年最吉庆的日子。
而鲁迅却是在家家爆竹声中写着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度测作者当时内心的不痛快与现实世界构成强烈的反差。
《祝福》中“我”也就是在逼近年底时回到了故乡鲁镇。
创作时间与故事时间大体相符,似乎传达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一种思念。
文章开头写到:“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对故乡年景的回忆,真切而细腻。
尽管是“我”做体验者,却也是鲁迅的一种心情。
常年在外漂泊的“我”,年关将近时,回归故乡,是一种心灵上祈求安慰,寻求“根”之所在的情结。
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精神特质。
“我”与鲁四老爷一见面就寒暄——说“我”胖了——大骂新党——“我”一人剩在书房。
一连串的动作,让“我”处于被动,就像是鲁四老爷话语笼罩之下让“我”招架不住,躲闪不及。
作为外出新派知识分子的“我”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多少显得尴尬与软弱。
所以在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之后,实在觉得无聊“决计要走了”。
从“我”的心理趋势,正如有学者归纳的“离去——归来——离去”的历程。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
写和对人性的思考,引起了我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
暗和残酷。
主人公作为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却在社会的洪流中挣扎,最终被无情地碾压。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旧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小说中对人性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主人公在遭遇不
公和困难时,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奋斗。
这种顽强
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通过阅读《祝福》,我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能够对社
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西安市灞桥区庆华中学童海龙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欣赏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学习的重点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
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于五四时期。
它继承我国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小说的创作经验,富于民族特色和现代意识。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祝福》即其中之一。
在《祝福》中,鲁迅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其中“我”是小说主人公之外的一个别具一格的人物,有着丰富的内涵,分析他的形象,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的深刻性。
2、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说中作者运用语言技巧描绘“我”这个人物形象的方法。
(2)老师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过程中建构起来自己的认识。
(3)师生共同分析和探讨小说中“我”这个角色的形象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丰厚的艺术底蕴和启蒙意义,体味鲁迅先生深刻的思考意识和深沉的人文情怀,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深沉情感的感知力。
3、教学重点难点:小说中的“我”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矛盾、复杂、多变的因素,不容易确切把握、理解他要依赖每一个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互动讨论方式,才能较好地掌握“我”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学生状况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学过鲁迅的许多文章,对理解鲁迅小说的内涵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并生活在90年代的社会环境里,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缺乏感性的认识和切身体验,这无疑对学生理解鲁迅《祝福》的小说主题造成一定的难度。
2、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由于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受老师课堂灌输式教法的影响较深,学生的学习技能以接受式学习即习惯在课堂上听老师的分析讲解为主,而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较差,这一点对本课时的教学也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3、学生特点和学习风格分析: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是:高一的学生是未成年人,知识积淀较差,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新鲜的东西较感兴趣,比较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对复杂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面目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有限,尤其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是如此。
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祝福》里“我”的作用

《祝福》里“我”的作用鲁迅的小说《祝福》运用了最常用的“归乡”模式,其特点是“我”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融为一体。
叙述者“我”是一个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归乡”和“离乡”的行程,展示“我”不容于故乡的传统社会,并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萧索。
在《祝福》里,“我”在“祝福”的前夜回到鲁镇,却“早已决计要走”的,因为对“我”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来说,现实的鲁镇社会如此陌生,自己早已被排斥在外,在新年的“祝福”中乞求来年的好运气是他们的事,与“我”毫不相干。
身在故乡却有一种陌生感,“我”注定是一个“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者”。
况且,鲁四老爷“俨然的脸色”和“不很留”,使“我”感到自己的不合时宜,所以这次归来并不打算久留。
正当“我”“决计要走”时,祥林嫂出现了。
接下来,作品一面展开祥林嫂“有无灵魂”的发问在“我”精神世界里激起的波澜;另一面,通过“我”的回忆、耳闻目睹和所感所想把祥林嫂的故事串联起来。
在这里,以“我”为叙述者首先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首先就是对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的突破,他的小说多采用限制叙述,将作者与叙述人明显剥离开来。
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通常情况下即指作品中的“我”,这个“我”是故事中人,而不是置身故事之外的作者。
在《祝福》中,作者选择“我”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等,这是为什么?因为作者对故事里的其他人物,即使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对她异常熟悉的人都持以不信任态度,即不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他们。
“不信任,不一定是不尊重,而是认为他们没有可能或没有能力把身边发生的事情依照作者需要的方式叙述出来。
”在鲁镇,没有人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而祥林嫂,一个礼教道德的牺牲品,长期的封建压迫和禁锢,折磨得她像一个木偶,根本没有能力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
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注定担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中“我”的形象与文本意义探析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中学钱华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
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这种理解抛开了“我”的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失去了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愚以为是有失偏颇的。
1924年,鲁迅创作了《祝福》,后又收入到他的《彷徨》中,不难看出,鲁迅是想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来反映现实和人生,同时通过“我”的感受来触摸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灵魂世界,揭示他们的心路历程,带有深刻的审视反思意味。
我们不妨从“我”这个形象入手来探究其文本意义。
一、“我”是见证人。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写“我”离开鲁镇后又回到了鲁镇,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祥林嫂的故事是镶嵌在“我”的故事中的。
在追叙祥林嫂的故事的时候,“我”看似隐身不见了,代之以第三人称叙述,事实上“我”是站在故事的背后客观冷静地叙述祥林嫂初到鲁镇,被逼再嫁,二到鲁镇,沦为乞丐的悲惨经历。
作为故事的见证人,“我”几乎见证了一个女性的生命被践踏遭毁灭的整个过程。
因此,“我”既是线索,串连起了这两个故事,又作为一个见证人来叙述故事,有助于增强故事的可信度,也利于“我”剖析自己的内心感受,深剜社会人世的精神毒瘤。
二、“我”是个漂泊者。
小说中的“我”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个与鲁镇社会格格不入的异类。
当年离开鲁镇,从弥漫着浓重封建宗法和迷信思想的农村走出,进入受到新思想新文化影响的都市中,满怀希望追求别样的新的生活。
可现实的黑暗混乱与重重矛盾,使“我”感到苦闷彷徨,甚至觉得前途迷惘,无路可走。
这时故乡的丑陋一面可能变得模糊,而故乡鲜美生动的一面日益清晰起来,于是“我”怀着寻求慰藉与希望得到排解的心理重新回到故乡。
但“家”已不存在,而在我离去后的几年里,故乡竟丝毫未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切都没有改变。
祝福的习俗、各种祭祀活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鲁四老爷依然在骂早已成为保守派的康有为为“新党”;几个本家朋友“也都没有大改变”。
这种一成未变的情形与思想上难以沟通的窒息令“我”度日如年。
因此,故乡之行不仅未让“我”找到精神上的皈依,反而使“我”陷入了更大的
苦闷之中,“我”像逃跑一般地“明天决计要走了”。
如此看来,“我”从混乱黑暗的都市来到故乡小憩排遣,又从封闭窒息的故乡中逃离而去,“我”在中国封建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也找不到一个契合点。
在“我”身上,折射出了那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精神状态,他们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找不到栖息心灵月亮的树,成为了一个精神漂泊者。
三、“我”是个逃避者。
鲁镇社会的封闭窒息、迷信落后,鲁镇人们的麻木愚昧、冷淡浅薄是“我”决计离开的一个因素,而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祥林嫂临终前对“我”的追问,使“我”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而“我”的“说不清”的回答很难说与祥林嫂的死不无关系。
我们再来看一下祥林嫂的三个提问:①人死后有没有魂灵?②有没有地狱?③死去的家人能否见面?
我们知道,祥林嫂沦为乞丐以后一直是在生的艰难与死的恐惧中痛苦地挣扎着,而她苟延残喘至今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精神支撑,因此这三个问题是一直萦绕在祥林嫂心头的挥之不去的难题。
当她遇到了“我”这个见过世面的读书人,于是似乎是本能地郑重地提出来的。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祥林嫂的心理,似乎可以肯定祥林嫂因为生之艰难而宁愿去死,又因为对死的恐惧她趋利避害宁愿相信人死后没有魂灵也无地狱。
如果“我”给了祥林嫂这样的答案,也就求证了祥林嫂的怀疑,那她的死亡之路或许可以走得轻松一点。
但“我”先是顺应迷信而后又含糊搪塞的回答摧毁了她原有的疑虑,加深了她对魂灵和地狱的肯定,最终使她在对死的极度恐惧中凄惨离世。
在这里,祥林嫂对死亡的提问“却将自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我置于困境:我既对这类形而上意味的深层问题缺乏关注与思考,面对祥林嫂的追问,又落入‘说出真实’与‘说谎’的两难境地,我终于以‘说不清’即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回避了对追问的明确回答。
”①先是逃避了祥林嫂的追问,后又欲逃避祥林嫂死亡给自己带来的心理负担,于是再次决计明天离开,让福兴楼的鱼翅去安慰和忘却内心的不安和歉疚。
同时又为祥林嫂的死找到了更好的理由,以为像她这样的玩物死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虽不乏愤激之意,沉痛之感,但我的内心反而“渐渐舒畅起来”,以至于第二天起来时“懒散而且舒适”,这是我经历了一番内心挣扎之后的解脱法,用忘却来逃避对这件事的责难。
因此,我之再度离开故乡与其说是逃避这个窒息的环境,逃避祥林嫂之死带来的不安与自责,不如说是在逃避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逃避着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必然要面临的社会矛盾。
四.我是个反省者。
虽然“我”的再度离开多少含有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性,但小说并不限于“我”为逃避而找种种理由来排解,更为重要的是“我”由此而深入地开掘自己的灵魂,反思传统文化下人们的生存现状。
当祥林嫂以一个“灵魂审问者”的角色一再追问“我”的时候,我也就把自己放在
了灵魂的审判台上;当我仓皇逃离祥林嫂的追问后,却又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不得不拷问自己的道德良心;当听说祥林嫂就在那一晚去世后,我回忆起祥林嫂的这悲惨的一生,深入地体察到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
强烈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挖出了“我”人格和灵魂的分裂,我痛恨愚昧落后的鲁镇文化,痛恨伸向祥林嫂的无名黑手,但在现实问题面前,却缺乏与之彻底决裂抗争的勇气。
面对落后的封建意识形态,“我”无招架之力,不仅暴露出本质上的软弱与浅薄,还透视出了内心深处与之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
正是这一种深刻的反省,让我们听到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彷徨、忧虑和无奈,听到了社会矛盾、文化矛盾相互碰撞的声音,“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唤醒效应和震撼效果,激发他们自身的反省、困厄与思索。
”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祝福》中“我”的形象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我”在小说中实际上承担着多重的角色,不仅仅是个叙述者、见证人,同时也是一个脱胎于传统文化承接于现代文明之间的一个彷徨者与反思者。
这样小说的文本意义已完全超越了祥林嫂悲剧本身所蕴涵的意义。
它通过“我”对祥林嫂悲剧与鲁镇文化的深刻洞察与反思,揭示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和面临的困厄,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
如果我们能从这样的视角来探索文本的复杂意蕴,不仅更能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作家强烈的责任感与民族忧患意识,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
参考资料:
①钱理群《〈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语文学习》1993.7
②周宪《超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