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原子结构备课教案模板

初中原子结构备课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基本规律;- 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原子的构成;-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 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原子结构模型;- 实验器材(如电子、质子、中子模型等)。

2. 学生准备:- 自主学习相关资料;- 准备实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吗?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3. 总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二)新课讲授1. 原子核:- 介绍原子核的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讲解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核外电子:- 讲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包括能层、能级和轨道;- 介绍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包括电子排布、电子云等;- 展示不同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

(三)实验探究1.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原子结构的特点。

2.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原子结构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

2. 总结: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特点,强调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重要性。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组成及其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化学反应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结构;2. 利用实验和现象,使学生深刻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 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2.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1. 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2. 原子结构模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具:1. 原子结构模型;2. 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3. 实验器材(如电子秤、元素周期表等)。

学具:1. 笔记本;2. 笔;3. 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组成。

2. 讲解原子结构:详细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关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 分析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化学反应: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2. 运用原子结构模型,分析某个化学反应的原理;3. 调查生活中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事物,举例说明其原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互动,评估他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应用能力。

原子的结构 教案

原子的结构 教案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
【课标要求】
1、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知道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2、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符号。

3、通过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初步学习利用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探究物质组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科学史实认识原子的结构分为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2、通过认识原子的结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原子内部结构的分析,得出离子的定义及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方法,离子的形成。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离子的形成。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了解质子、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让学生理解电子层的概念,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

2. 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原子概念,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3. 课堂讲解: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并通过模型、图示等进行直观演示。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收集学生反馈。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布置有关原子结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探究: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有关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资料,开展小组讨论。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本节课所教授的原子结构知识是否全面、准确。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采用的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探究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相互关系;
3. 探索原子的能级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2.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的转化和电子的能级和轨道;
2. 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示波器、X射线仪;
2. 实验材料:钨丝、钠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验,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质子、中子的作用和数量;
3. 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X射线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电子的分布规律和轨道结构。

五、解析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区分质子、中子、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和数量关系。

但在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3. 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内的排布规律,知道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能级和轨道的概念、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原子的结构。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现象背后的原子结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原子结构模型图。

3. 化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结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解释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3. 核式结构: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 电子排布:介绍电子的排布规律,讲解能级和轨道的概念,展示电子排布图。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如原子的化学反应、元素的性质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和电子排布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操作和现象分析,评估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反应: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原理,拓展其对原子结构的应用认识。

2. 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关系,提高其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理解和应用原子核化学反应原理;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原子核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原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提示,如空气、水、铅笔等。

2.温故知新: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

并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节:探究原子结构1.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否是最小的粒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出回答。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存在。

例如:用锌粉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解释原子之间的互相转化;用铁丝在火焰中加热,观察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原子通过热能转化为离子。

3.引出结论:向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出结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第三节:原子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

通过展示引出放射性元素的概念,并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2.原子核的组成:通过PPT和图示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质量、电量、稳定性等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性质对于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原子核化学反应1.引出核化学反应:通过讲解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等核反应,引出核反应的概念。

2.放射性元素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品杀菌等,让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实际应用。

3.引导思考:第五节:拓展应用1.探讨原子核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原子核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实验。

2.知识回顾: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概念的引入2. 原子核和电子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5.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式结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分布,原子轨道的能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2. 采用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原子结构模型教具。

3. 相关案例资料。

4.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解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原理。

3.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讲解电子云的概念,介绍原子轨道的分布和能级。

4.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举例说明。

5. 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画出氢原子的电子分布图。

2. 分析氧原子的化学性质,并与钠原子进行比较。

八、课后作业:1. 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通过模型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得到了加深。

但在讲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识图]读第一章章图[讲]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1、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观点:物质由原子构成,且原子是不可分的微粒;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物质由原子组成,且原子为实心球体,不能用物理方法分割;同种分子的质量和性质相同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电子镶嵌其中并中和正电荷,使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是可以再分的4、卢瑟福原子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并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动。

5、波尔原子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轨道上绕核作高速运动6、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现代科学家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运用电子云模型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问]宇宙什么是时候诞生的?我们的地球从那里来?[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投影]宇宙大爆炸图片:[讲]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 、少量的He 及极少量的Li ,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物质的组成与结物质的性质与变决定原性论与炼丹元素组成与原子结构第一章 分子组成与分子结第二章 晶体结构第三章元素性质 分子性质 晶体性质决定 决定 决定教案1410621062622能级最多电子数74f 54d34p 53d 1813s M812s L322能层最多电子数1331原子轨道数4s 3p 2p 1s 能级符号NK能层各能层、能级中最多电子数:最多电子数=原子轨道数×21s<2s<3s<4s<5s …能量:ns<np<nd<nf …能量:2p<3p<4p<5p<6p …各能层最多电子数=2(能层序数)2[思考]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而非2、8、9?[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图1-2构造原理:[讲]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电子的排布遵循构造原理[板书]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讲]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 (3d)>E (4s)、E (4d)>E (5s)、E (5d)>E (6s)、E (6d)>E (7s)、E (4f)>E (5p)、E (4f)>E (6s)等。

[板书]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 ,后填次外层的(n-1)d ,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 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Cu:[Ar]3d104s1Ag[Kr] 4d105s1Au[Xe] 5d106s1,如Cu根据构造原理先排4s再排3d,实际上采取了3d全充满,4s半充满的状态。

[板书]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投影]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全充满:p6,d10,f14。

全空:p0,d0,f0。

半充满:d5,f7。

[思考与交流]元素周期表中钠的电子排布写成[Ne]3s1,[]是什么意义?模仿写出8号、14号、26元素简化的电子排布式?[]稀有气体结构,O:[He]2s22p4Si:[Ne] 3s23p2Fe:[Ar] 3d64s2。

[讲]上式方括号里的符号的意义是:该元素前一个周期的惰性气体电子排布结构[板书]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讲]即将基态电子的原子排布式中与稀有气体相同的部分用该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表示。

[投影小结]构造原理中排布顺序的实质------各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1)相同能层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ns<np<nd<nf2)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1s<2s<3s<4s;2p<3p<4p; 3d<4d3) 不同层不同能级可由下面的公式得出: ns < (n-2)f < (n-1)d < np (n为能层序数)[随堂练习]写出17Cl(氯)、21Sc(钪)、35Br(溴)的电子排布氯:1s22s22p63s23p5钪:1s22s22p63s23p63d14s2溴: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知识拓展]原子最外层、次外层及倒数第三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的解释:1、依据:构造原理中的排布顺序,其实质是各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可由公式得出:ns < (n-2)f < (n-1)d < np2、解释:(1) 最外层由ns,np组成,电子数不大于2+6=8(2) 次外层由(n-1)s(n-1)p(n-1)d组成,所容纳的电子数不大于2+6+10=18(3) 倒数第三层由(n-2)s(n-2)p(n-2)d(n-2)f组成,电子数不大于2+6+10+14=32[过渡]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电子排布都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我们学习第四部分。

[板书]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讨论]节日五颜六色的焰火是否是化学变化?若不是化学变化,与电子存在什么关系?(参阅课本)。

[讲] 节日焰火与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板书]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激发态—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基态与激发态的关系:[讲]各种焰色反应是由对应的各种元素决定的。

钙、锶、钡以及碱金属的挥发性化合物在高温火焰中,接受了能量,使原子外层的电子从基态激发到了高态,该电子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约10-8s)便跃迁到基态或较低的能级上,并在跃迁过程中将能量以一定波长的光能形式释放出来。

由于各种元素的能级是被限定的,因此在向基态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也就不同。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能级差正好对应于可见光范围,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各种色彩。

[投影]图1-4 激光的产生与电子跃迁有关[问]同学们都听说过“光谱”一词,什么是光谱呢?[板书]2、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讲]资料:1868年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詹森赴印度观察日全食,利用分光镜观察日珥,从黑色月盘背面如出的红色火焰,看见有彩色的彩条,是太阳喷射出来的帜热其他的光谱。

他发现一条黄色谱线,接近钠光谱总的D1和D2线。

日蚀后,他同样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这条黄线,称为D3线。

1868年10月20日,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也发现了这样的一条黄线。

经过进一步研究,认识到是一条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的新线,是因一种新的元素产生的,把这个新元素命名为helium,来自希腊文helios(太阳),元素符号定为He。

这是第一个在地球以外,在宇宙中发现的元素。

为了纪念这件事,当时铸造一块金质纪念牌,一面雕刻着驾着四匹马战车的传说中的太阳神阿波罗(Apollo)像,另一面雕刻着詹森和洛克耶的头像,下面写着:1868年8月18日太阳突出物分析。

[投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锂、氦、汞的发射光谱锂、氦、汞的吸收光谱特征:暗背景,亮线,线状不连续特征:亮背景,暗线,线状不连续[讲]原子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板书]3、原子光谱的分类:(1)物体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叫做发射光谱(2)吸收光谱[讲]发射光谱: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或分子在向较低能级跃迁时产生辐射,将多余的能量发射出去形成的光谱。

大量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会发出各不相同的谱线组成了氢原子光谱的全部谱线,由于产生的情况不同,发射光谱又可分为连续光谱和明线光谱[讲]处于基态和低激发态的原子或分子吸收具有连续分布的某些波长的光而跃迁到各激发态,形成了按波长排列的暗线或暗带组成的光谱。

[讲]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线状光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离的谱线所组成的光谱(上图)。

连续光谱--由各种波长的光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所得的光谱.如阳光形成的光谱[投影][投影][讲]各种焰色反应是由对应的各种元素决定的。

钙、锶、钡以及碱金属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氢发射光谱氢吸收光谱钠吸收光谱锂发射光谱锂吸收光谱板书]3、光谱分析—利用原子光谱线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

意义。

[随堂练习]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B、基态时比较稳定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D、夜空中的激光3、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1s22s22p2转变为1s22s12p3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 B.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C.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 D.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释放能量4、请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N (2)Ne(3)Br (4)Ca5、若某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元素基态原子中共有3个电子 B.该元素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C.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3个电子D.该元素原子M能层共有8个电子6、某元素的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34s1,则该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元素符号为。

7、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1、16、36号元素的基态的电子排布教学回顾:本节课的设计,为了避免枯燥,采用了探究性学习方法,由浅入深,步步引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分析问题、大胆猜测,到最终将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后,引出了新的知识,教师适时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

随后,经过思考与交流,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识更进一步,由感性认识上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讲]20世纪处,丹麦科学家玻尔把原子类比为太阳系,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认为核外电子象行星绕太阳那样绕原子核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