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论文
区域发展的经济环境论文

区域进展的经济环境论文一、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进展网络经济属于技术产业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并能够有效的促动区域经济的迅猛进展,不但取决于信息产业自身,更重要的取决于信息产业对所有相关产业具有的带动作用。
网络经济逐渐实现了将老工业区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方面合理转化,工业生产无法实现单一产品具有的刚性模型。
此外,现代工业生产具有较强的智能化,利用网络经济将老工业基地逐渐实现分散治理,从而更好的适合现代经济多样性进展的内在需求。
二、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缩短区域经济进展存有的巨大差别网络经济具有的特点包括信息网络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网络较高的普及性,这个特性也为区域经济之间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条件。
网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利用数字化信息建立的无形知识,并幸免了以往有形生产要素受到的诸多限制。
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经济拥有同样的权利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对世界经济动态实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存有较大的后发优势们能够直接进展到网络经济的先进时代,从而持续缩短地区之间存有的进展差别。
网络经济的重要进展动力就是制造水平,不会过多的依赖资本的投入,产业内部的进展并不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严峻制约。
所以,在网络经济大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无论是一些落后的地区还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会同时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持续缩短区域经济存有的差别,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多进展的重大机遇。
三、网络经济促动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网络经济利用光纤通信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促动区域经济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流。
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域经济转变成一体化模式,并改变了以往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地区性的特征。
网络经济有效的降低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分流成本,在整个区域经济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资流或者是人才流等要素组成经济的循环,它能够实现物资流以及人才流具有的目的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各个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具有的效率,并降低了区域交流花费的各种成本。
网络经济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进展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减少了距离对经济进展造成的各种束缚,降低了空间距离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进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精选5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对新形势下加快湟中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内容摘要:近几年来,虽然湟中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其中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现代农业基础薄弱、投资增长难度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
今后应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用足用好中央支持“三农”的政策,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的文章,积极扩大县域开放、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活力,以此积极促进湟中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努力实现湟中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提升全县人民幸福指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加快发展、湟中、县域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大背景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湟中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地区幸福指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湟中经济发展的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当前湟中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流域中上游。
全县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县境三面环围西宁市。
县辖10镇5乡、13个社区居委会和393个行政村,总人口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8%,有藏、回、蒙古、土族等少数民族1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县耕地面积92万亩,林业用地11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28万亩,林木覆盖率21.6%。
区域经济的论文范文2篇

区域经济的论文范文2篇区域经济的论文范文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的重要作用公路交通是众多运输方式中的一种,公路运输与空运、航运以及铁路运输相比,其所占的比重更大,特别是在内陆地区,空运成本非常高,内河缺乏,铁路运输非直达,公路运输方式成本相对较低,并且随着公路建设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已经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运输方式。
根据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公路运输里程在各种交通运输综合比例的60%以上,并且公路运输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文章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构建了健全和完善的交通网络,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
公路交通运输具有直达运输、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用户操作方便、资金投入少以及周转快等优点,在交通运输行业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逐渐地向城市靠拢,更多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机动车,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需求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客货运输量显著增加,导致城市交通运输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我国许多城市对于土地使用和交通运输的利用尚不完善,并且尚未创建健全的交通管理体制,导致公路交通存在严重的拥堵现象,交通事故频发。
因此,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公路交通运输行业进行规划和完善,能够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并带动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2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以某个区域生产总值作为评价区域经济的指标,采用全社会货运量、全社会客运量以及公路里程作为评价公路运输发展状况的指标,以此对区域经济和公路运输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研究随机变量关系的统计方法之一,以此统计实务之间的关系。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社会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90,并且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全社会货运量和地区经济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社会客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1,并且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全社会客运量和地区经济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公路里程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0,并且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公路里程和地区经济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区域经济学优秀论文)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

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产业集聚: 分析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等领域的集聚效应,以及这些产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人口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人口流入大市,其人口集聚对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资本集聚: 分析上海作为资本流入地,其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创新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其创新集聚对周边地区创新环境、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影响。
二、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1. 产业集聚效应金融业: 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形成了金融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贸易业: 上海是中国的贸易中心,拥有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网络,吸引了大量贸易企业入驻,形成了贸易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贸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航运业: 上海是中国的航运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网络,吸引了大量航运企业入驻,形成了航运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航运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科技产业: 上海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科技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2. 人口集聚效应劳动力市场: 上海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消费市场: 上海的消费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 资本集聚效应投资环境: 上海的投资环境对周边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产业发展: 上海的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4. 创新集聚效应创新环境: 上海的创新环境对周边地区的创新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论文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生活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是西方国家的热点,而且在我国也备受关注,由其研究方向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不可忽视的。
一是对于城市来说,利用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促进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创新,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合理分配产业布局,对国家和城市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传统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区际分工贸易论等基本理论构成。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在于研究经济社会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组织规律、各个区域之间经济相互关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形式,制定相对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进行有计划地规划和管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4]。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杜能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在20世纪50年代,它渐渐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被广泛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角度到宏观角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区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于是世界上各国政府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了对区域活动的干预,开始了大规模的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从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被不断应用和充实。区域经济学最初是兴起于西方国家,各种理论体系也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1978年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基本上不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进步。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开始在我国兴起[2]。
关于区域经济的论文

关于区域经济的论文范文一: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研究摘要: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当前的热点问题,文章旨在构建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互动框架,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从区域性层面,基于系统性视角,并考虑到区域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构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之间的E-C-F互动框架,包括了区域金融子系统、区域经济子系统、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三个部分。
基于区域金融子系统具有内外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也构成了两个层次,即外层的模式互动,内层的结构依赖和协调机制。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机制前言: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Rnymond W.Goldsmith,Gur-ley.J.G和Shaw,E.S.,Ronaldl.Mckinnon等为代表的金融发展理论创立以来,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就一直是学术界和执政者关心的热点,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针对不同的数据也得出了诸多不同的结论。
当前的大量研究表明区域金融和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联,但是文献多专注于二者之间的某一侧面展开,例如或者关注于银行的作用、或者关注金融的深化程度;另外当前研究多注重宏观经济层面,而对于区域性的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联性还需更深入的研究;再者当前对于二者之间的关联大都关注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对经济的协调发展的促进研究不多。
所以本文将从系统性的角度,从区域性层面,全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加入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从而构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模型。
一、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E-C-F互动框架模型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等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应用,使区域经济及其金融体系这一自组织系统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内部构件间相应的演化规律紧密地联系起来,为金融行业科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突变论组成,大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复杂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消亡的规律,为研究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描述其运行状态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
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区域经济学论⽂范⽂3篇区域经济学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厦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提升第⼀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业化;产业结构;厦门[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当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在优先、快速发展⼯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产率得到迅速提⾼⼀、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量,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实⼒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
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产⼿段的制造业,⼀般说来,其具有三⼤特征:⼀是科技含量⾼;⼆是⽣产效率⾼;三是创新能⼒强。
对于厦门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先是适应了先进⽣产⼒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快速发展⼯业、推进新型⼯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厦门制造”、实现新⼀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没有强⼤的先进制造业,就失去了⼯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动⼒源,就难以提前基本实现⼯业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城市。
1、做⼤做强三⼤⽀柱产业。
厦门特区经过⼗⼏年的发展,⽬前已基本形成了电⼦、机械、化⼯三⼤⽀柱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体系。
综观厦门制造业,具有以下三个⽅⾯的明显优势:⼀是较强的⽐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利⽤外资⽔平较⾼、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四通⼋达的海陆空⽴体交通运输⽹络,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落户厦门的企业发展空间较⼤,整体竞争⼒较强。
同时,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涌现出的⼀⼤批制造业⾻⼲企业,如戴尔电⼦、⾦龙汽车、翔鹭⽯化等,也形成了较强的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区域经济毕业论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区域经济研究着眼于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旨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区域经济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的定义和背景区域经济是研究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分布、资源配置、就业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国家、省份、城市,甚至是一个小区域。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人口和劳动力、产业结构、交通和基础设施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
自然条件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临近海洋,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
人口和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规模和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和市场规模。
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也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和技能结构等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巨大,这直接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竞争优势。
一些地区发展了特定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从而获得了竞争优势。
例如,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德国的汽车产业集群。
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人才,也更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滦南县经济问题研究姓名:姚雪莲学号:20080203015班级:08政教摘要:扼山傍海,力挽狂澜,国宝之地,厚土藏金;凤凰展翅九万里,试看天下谁能敌?本文着重论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滦南如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三年大变样中实现腾飞!关键字:滦南经济三年大变样正文:一、滦南概况滦南县隶属河北省唐山市,总人口 58万人。
滦南县南临渤海,背靠京津,位于环渤海和环京津交融地带。
境内唐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蛇港铁路纵贯南北,沿海公路、平青乐公路与102、105国道相连,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境内曹妃甸深水大港正加紧建设,水陆交通便捷畅通。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滦南正在与京津唐秦等大中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大北京”城市圈和沿海经济开发带前沿。
滦南县北依燕山,南临渤海。
国土面积1270平方公里,耕地110.5万亩,全县辖594个行政村,总人口数5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
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和河北省首批小康县。
滦南县得山海之利,资源广博,物产丰富,素有冀东“三米之乡”(海米、大米、花生米)的美称。
东部壤区为滦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西北部沙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南部沿海渔业生产发达,中部为稻米的生产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格局。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滦南县农村非农产业异军突起,以钢锹、再生棉、草制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为主体的特色经济镇、特色经济村迅速崛起,并形成了一批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二.优越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一)矿物资源。
本县的矿物资源主要有铁、煤和石油。
铁矿分布在马城、多余屯一带,埋藏地下,属于滦县司营铁矿体的延伸。
煤矿颁布在青坨营、小水坡一带,属于开滦煤矿的延伸石油主要分布在南堡、高尚堡、柳赞一带沿海及渤海湾浅海,这里在构造上属南堡凹陷区。
已发现储油构造,油、气集聚量达4.10亿吨,其中陆上有2.05亿吨,海上有2.05亿吨,已开采,并伴有天然气产生。
(二)水资源。
本县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是全淡水区,面积915.7平方公里。
地下水可利用量,主要来自大气降雨的补给。
全县多年平均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183亿立方米。
按不同水文年计算,当频率为50%降雨年份时,入渗补给量为1.123亿立方米;频率为75%降雨年份时,入渗补给量为0.865亿立方米。
地下水的另一大资源是来自滦河、滦乐及滦柏输干渠的侧向补给。
全县地下水侧向补给量为0.7亿立方米,咸水区深层淡水多年平均侧向补给量为0.03亿立方米。
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913亿立方米,其中频率为50%降雨年份,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853亿立方米;频率为75%降雨年份,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595亿立方米。
(三)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1270平方公里,折合190.5万亩。
其中,耕地110万亩。
潮间带土地资源丰富,潮间带又名海涂、海滩、滩涂。
是潮涨淹没,潮退露出的地方,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根据潮间带的潮位,可分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三个潮位带。
由于受冲淤、潮汐等方面的影响,潮间带是一个极为活跃的地带。
本县潮间带土地资源极其丰富,滩涂辽阔泥泞,一望无际,宽达几公里至十数公里。
全县潮间带64.55万亩,可以开发利用的30万亩,已开发15万多亩,对虾贝类养殖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和7万亩。
(四)海洋生物资源。
滦南县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潮涧带生物。
浮游植物分布在本县沿海并具有一定数量的是浮游硅藻类,主要有中肋骨条藻、棱曲舟藻、圆筛藻和有槽直链藻。
浮游动物占居主导地位的种类有桡足类的中华蜇水蚤、纺千多元锤水蚤属、真刺唇角水蚤、拟长腹剑水蚤、毛颚类的强壮箭虫和原生动物的夜光虫。
在全年密度比例中,这些种类所占比例较大。
本县沿海沿岸沟叉较多、地形复杂,曹妃殿一带沿岸陡直水深,5-10米等深浅范围狭窄,底质为沙或泥沙底;10米等深浅外为硬沙泥加碎贝壳质底,已发现底栖生物139种,优势种主要是日本棘刺蛇尾,其次为哈氏刻肋海胆、云母蛤、凸镜蛤、脉红螺、异足索沙蚕、长吻沙蚕、角版虫等。
本县海区共出现鱼类69种,其中黄鲫(47.4%)、日本鲤鱼(25.1%)、棘头梅童鱼(8.4%)、鲚鱼(3.9%)、焦氏古鳎(2.2%)、听姑鱼(1.4%)、青鳞鱼(1.4%)、钝尖尾虾虎鱼(1.4%)、银鲳(1.2%)、小黄鱼(1.1%)、赤鼻棱鳀(1.0%),11种合占94.5%。
(五)盐业及盐业化工资源。
晒盐是本县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发展原盐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从目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看,海盐的出路主要在于盐化工业和海水化学工业的发展,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现已发现海水含有77种化学元素,其中主要元素的含量(毫升/升)为:氯19000、钠10500、镁1350、硫885、钙400、钾380、溴65、碳28、锶8、硼4.6、氯1.3。
海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组成许多盐类,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氯化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海盐。
海盐除少量用于食盐外,大部分用于化工生产。
三、以三年大变样为契机,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滦南应该说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
但是我们总体经济总量在唐山市所处位次不是很靠前。
为了加快科学发展,赶超跨越,去年以来,我们县分析县情,主动顺应全县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期盼,抓住赶超发展的重大机遇。
2009年,滦南全部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居唐山市14个县(区)的第12位、第14位、第8位,滦南综合经济实力在唐山处于相对落后的位次。
但滦南有毗邻曹妃甸的区位优势,有异常丰富的铁矿资源,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发展潜力巨大,完成可以实现赶超跨越。
为加快赶超跨越,去年以来,滦南县委、县政府科学分析县情,主动顺应全县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期盼,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科学确立了打造“激情滦南、实力滦南、文化滦南、生态滦南、和谐滦南”的总体目标和“三年再造一个新滦南”的阶段目标,组织实施了“三年大变样、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三大攻坚,“县城西部工业聚集区、嘴东工业区、大铁矿、北河新区”四大开发,举全县之力实施攻坚会战,滦南呈现出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7.9亿元,同比增长1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1亿元,同比增长50.9%。
今年1-5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4亿元,同比增长115.8%;实现全部财政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38.1%;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42亿元,同比增长63.8%。
城镇改造建设攻坚快速推进。
滦南县城倴城是始建于元初的古城,为京东四大名镇之一。
但城区存在约150万平方米的平房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人民群众要求改造的愿望非常强烈。
去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历史契机,以打造“滨海水城、经济强城、文化名城、宜居靓城”为目标,坚持“规、拆、建、改、管”并重,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先后组织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百日攻坚、百日会战和旧城区征收搬迁第一战役、第二战役四次攻坚行动,累计完成5153户、97.85万平方米的城市拆迁拆违,腾出建设空间4463.49亩,做到了“百分之百签约、百分之百拆除”,做到了“零上访、零事故、零冲突、零钉子户”。
滦南和谐拆迁、阳光拆迁的成功作法得到中纪委和省市多位领导高度评价。
以滦南城市拆迁为背景创作排演的现代评剧《三进门》,赴省晋京演出、全省巡演取得巨大成功。
一年多来,我们新开工城建项目56个,总投资126亿元。
我们把回迁房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督办开工、督办质量、督办进度,涉及2085户、35万平方米的回迁房全面开工,能够确保群众按时回迁。
今年既有建筑立面全部完成改造,城区新增绿地面积42.5万平方米,2800多辆非法营运三轮车被依法取缔,规范建筑围挡、广告牌匾,实行机动车入位、自行车上架,城区“五乱”得到了有效治理,今年将建成省级园林城、全省文明县城创建。
重点项目建设攻坚成果丰硕。
项目建设是滦南发展的弱项。
滦南立县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非常少,项目对发展的支撑作用不理想。
去年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扩总量、惠民生的主要载体,大力实施“千百十”工程,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攻坚,项目建设不断实现突破。
分六批集中开工了162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432亿元;谋划储备重点项目854个,计划总投资3284.6亿元;目前正在实施亿元以上项目80个,计划总投资386.5亿元。
万科、保利、中冶、河北矿业、玖龙纸业、中船重工等大型企业纷纷落户滦南。
统筹城乡发展攻坚走在全省前列。
敏锐抢抓政策机遇,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强力攻坚,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滦南编制完成《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达到“四规合一”,实现了规划一步到位和全覆盖。
我们认真贯彻上级政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创造性制定《滦南县新民居建设实施细则》以及进城农民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配套办法,闯出了一条以新民居建设推进城镇化的特色路子。
计划总投资8.39亿元、总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的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八和居”正在全面开工建设。
滦南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2010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四大开发如火如荼。
城西工业聚集区位于县城西部,是滦南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是省级工业聚集区。
目前,园区主要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一批大项目、新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预计到2020年,园区固定资产投入将达到200亿元,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50家。
嘴东工业区位于南部沿海,紧靠曹妃甸新区,滦南“融入曹妃甸、服务曹妃甸、打造大基地、建设新滦南”的桥头堡。
近期规划5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100平方公里。
即将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评审。
目前吹沙造地7766亩、11万伏变电站等基础设施正在抓紧筹建。
工业区已谋划实施重点项目60个,总投资700亿元,呈现产业快速聚集之势。
大铁矿位于县城东北部马城镇,距县城15公里,是滦南实现跨越的希望所在。
2010年7月4日,滦南县政府与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协议。
大贾庄铁矿已经正式开工,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0亿元。
目前,道路建设、电力设施、竖井工程、地质勘查等工作正快速推进。
北河新区位于县城北部,是滦南“滨海水城”建设的依托。
滦南县城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北河,为元代名将那颜倴盏开凿的漕运通道---通津河,天旱不涸,水丰不涝,是北方县级城市中绝无仅有的大体量淡水资源;依托北河这一自然水体,滦南谋划实施了投资100亿元的北河水城文化观光产业带项目,这一项目已成为唐山重点文化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