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资料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姓名:准考证号:身份证号:联系电话: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摘要:长期和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阶梯式增长,引起国际范围的高度关注。
与高速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是随之而来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十一五”规划强调走自主创新之路,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的战略重点,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实现条件,根据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道路。
[关键词]:内涵理论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科技创新结构调整。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理解经济增长的内涵应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从增长机制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之分。
从增长路径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外延型和内涵型增长的区别。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的机制,但也涉及经济增长的路径,两者是有机结合的。
从经济增长机制看,相对于资源的使用,存在着“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粗放”或“集约”概念,起初应用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后来才扩大到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时,就阐述了“粗放耕作”和“集约化耕作”两种农业生产方式,以此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区别开来。
历史地看,可耕地扩展的有限性,是促成农业部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经济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容,从来就是与资源有限性直接相关的。
当代意义上的“粗放型”和“集约型”概念,是扩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意义上的不同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由于具有低质低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扩张,而生产要素的扩张主要是在规模、数量、产值、速度和投入等方面,较少重视质量、效益和效率。
集约型增长由于具有高质高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现有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3篇

县域经济发展论⽂范⽂3篇县域经济发展分析论⽂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发展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举措。
本⽂从制定规划、创建名牌、市场机制创新三个⽅⾯对发展县域经济进⾏了阐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创新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好⼜快发展的⽬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本⽂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初步探讨。
⼀、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性,甚⾄会适得其反。
因此,制定科学可⾏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重要。
(⼀)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
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的⼯作。
(⼆)要切合地区实际。
中国地⼤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差异较⼤,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上学和假⼤空。
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合理的产业体系。
(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
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如果不执⾏或执⾏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戒随意性和短期⾏为,不因⼀时⼀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追求短期效应。
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质量、⾼信誉度、⾼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个地区乃⾄⼀个国家经济、科技、⽂化等综合发展⽔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产⼒。
城镇化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论文.doc

城镇化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城镇化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1.1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有的学者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等指标来衡量,笔者认为人均GDP剔除了人口规模的影响,同时包含的内容也最为全面,用来衡量经济增长较为合理.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经济发展显著增加.1.2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从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的一致性出发,本文选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仍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78—2012年.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南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表现出先下降后平稳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则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河南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大体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3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1)城镇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河南省的从业人员数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乡村从业者的变动趋势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是因为河南还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乡村从业者的变动对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具有决定作用.随着河南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和农村从业者总量的增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城镇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的劳动力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正是河南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合理的表现.1.4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见表6).其中在任一时期,河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均显著地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另外,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从总体趋势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论文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
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
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实证分析,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经济发展水平5个指标分析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从地区人均GDP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五个省市。
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较发达省份大部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以农牧业为主,且拥有的资源禀赋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和资源禀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
然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如上海、北京等地片区已经接近九成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如西藏、新疆等地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其一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二是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同。
在制定新的城镇化政策时,应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西部地区应当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而东部地区应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大力气。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化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挑选出接近9个省市, 2019年的三次产业GDP占比情况:广东省第一产业为1.84%,第二产业为43.6%,第三产业为54.56%;北京第一产业为0.04%,第二产业为19.96%,第三产业为80%。
(区域经济学优秀论文)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

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产业集聚: 分析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等领域的集聚效应,以及这些产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人口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人口流入大市,其人口集聚对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资本集聚: 分析上海作为资本流入地,其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创新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其创新集聚对周边地区创新环境、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影响。
二、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1. 产业集聚效应金融业: 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形成了金融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贸易业: 上海是中国的贸易中心,拥有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网络,吸引了大量贸易企业入驻,形成了贸易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贸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航运业: 上海是中国的航运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网络,吸引了大量航运企业入驻,形成了航运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航运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科技产业: 上海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科技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2. 人口集聚效应劳动力市场: 上海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消费市场: 上海的消费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 资本集聚效应投资环境: 上海的投资环境对周边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产业发展: 上海的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4. 创新集聚效应创新环境: 上海的创新环境对周边地区的创新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区域经济学论⽂范⽂3篇区域经济学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厦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提升第⼀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业化;产业结构;厦门[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当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在优先、快速发展⼯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产率得到迅速提⾼⼀、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量,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实⼒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
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产⼿段的制造业,⼀般说来,其具有三⼤特征:⼀是科技含量⾼;⼆是⽣产效率⾼;三是创新能⼒强。
对于厦门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先是适应了先进⽣产⼒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快速发展⼯业、推进新型⼯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厦门制造”、实现新⼀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没有强⼤的先进制造业,就失去了⼯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动⼒源,就难以提前基本实现⼯业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城市。
1、做⼤做强三⼤⽀柱产业。
厦门特区经过⼗⼏年的发展,⽬前已基本形成了电⼦、机械、化⼯三⼤⽀柱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体系。
综观厦门制造业,具有以下三个⽅⾯的明显优势:⼀是较强的⽐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利⽤外资⽔平较⾼、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四通⼋达的海陆空⽴体交通运输⽹络,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落户厦门的企业发展空间较⼤,整体竞争⼒较强。
同时,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涌现出的⼀⼤批制造业⾻⼲企业,如戴尔电⼦、⾦龙汽车、翔鹭⽯化等,也形成了较强的后发优势。
毕业论文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目录前言 ----------------------------------------------------------------------------------------------- 1 1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1 1.1聊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 1.2聊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 1.3聊城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 2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 2.1农村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 5 2.2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6 2.3服务业比重低,问题突出 --------------------------------------------------------------- 7 2.4经济外向度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 8 3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 8 3.1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8 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 10 3.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水平-------------------------- 12 3.4重视旅游业,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13 3.5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14 3.6坚持创新工作体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14 3.7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力促进区域经济特色化----------------------------------------- 15 4结论 -------------------------------------------------------------------------------------------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 17摘要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位于华北、华东、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和合理化调整,为“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优势比较: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精密仪器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
这些产业明显体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及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较长的产业链,各行业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较高。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以及煤化、盐化、磷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成长性不高,面临比如发展空间有限、设备老化、附加值不高等发展困难。
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关的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天然气开采、旅游业、畜牧产品,这些产业均为资源型,耗能高、产量大、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多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东北地区: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为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我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但现在却表现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产业竞争力下降、陷入整体困境的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综合比较单位:(万人)地区人口矿产资源人均GDP就业人数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丰富相对丰富贫乏相对贫乏排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东部沿海地区北京1375-是--2629.08.240.931.118.0 上海1640--是-1692.413.342.928.111.6江苏7304--是-63565.429.441.113.22.6浙江4593--是-42772.037.736.811.23.2海南756---是16339.727.643.015.93.2福建3410--是-91677.842.230.311.73.8山东8997-是--74671.631.439.710.32.1广东8523--是-53962.935.739.814.95.1西部地区重庆3051是--211624.046.131.18.02.3 四川8235是---264414.642.631.69.12.5贵州3525-是-312068.242.923.76.62.8云南4236是---292322.546.524.46.51.6西藏262---是24124.642.12.60.50.5陕西3536-是--201784.631.437.814.43.8甘肃2512是---301187.232.130.611.32.1 青海482是---18240.325.920.37.72.7宁夏548是---25278.026.132.512.24.4新疆1846是---13685.436.131.614.77.8内蒙2332是---101013.231.636.214.24.8广西4385---是272543.443.336.78.21.2中部地区湖南6327-是--233438.839.539.012.02.4湖北5951-是--192452.533.836.813.74.6安徽5900-是--283389.736.337.48.12.3河南9124-是--175516.629.347.511.11.9江西4040--是-221933.143.235.710.92.4山西3247是---151412.929.546.014.34.6东北地区黑龙江3642---是121631.029.143.715.76.6辽宁4182是---81833.431.636.214.24.8吉林2680-是--141057.232.038.819.76.1其它地区天津984---是3410.521.840.723.710.3河北6668-是--113379.630.943.813.72.8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有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明,在现代经济中,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要素中,物资因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力度为30%,其余的70%影响主要是来源于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
如上图表中存在的差异,说明了东、中西部地区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矿产资源和人力、技术和资本资源有效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地区发展途径不同。
或许与传统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后来采取的政策有关,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不相同的路径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建国以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没有在全国均等贯彻。
比如东北地区、上海地区,计划经济在那里真正落实了,但是,像浙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全面地落实。
[2]二是,立足于中央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策略。
大的战略最早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现在是中部地区的崛起。
从中央角度只要说要优先发展什么,就一定会对一些地区有优惠,对另外一些地区没有优惠,这样,没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就会采取要素流动,到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去。
因此,每个地区事实上执行的政策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中国行政势力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区之间差异的存在。
因此,各个地区就出现了为争取中央倾斜,不去致力于建设稳定的统一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央“跑”项目。
三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差异。
例如上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东部沿海地区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一)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二)对于西部地区:继续实施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确保青藏铁路、三峡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新开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
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抓紧研究制定后续相关政策。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
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
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
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
如沈阳原有金杯客车厂与中华轿车厂,加之新进入的宝马轿车厂,具备了发展汽车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大连拥有大连新船重工、造船重工和渤海造船三家造船企业,具备发展成为船舶制造业集群的基础;鞍钢、本钢、抚钢以及为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公司所收购的沈钢、海城钢铁厂,具备发展钢铁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条件。
[3](四)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因此,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只要中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加强了,就能集东、西部长处和优势于一身,可以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既可以为东部地区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又可以辐射和带动西部地区发展。
一是,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中部六省合作。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作为我国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必须要求中部六省加强合作联动。
只有中部六省建立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才能对促进崛起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中部地区才能形成整体合力。
要形成中部地区联动的理念,如,“协作、互利、共赢”。
要对联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就内容来说,可涉及体制改革与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与协作、资源整合、市场开放、文化建设等;就方式来说,可采取大范围与小规模相结合、高规格与多层次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政府引导与民间促进相结合的办法等,以及其他方式来组织实现合作联动。
通过合作联动,使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更好发挥,能量得到释放。
此外,加快融入东部地区发展进程,不断增强中部地区崛起的助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并充满活力,赢得世界范围的广泛赞誉。
因此,国际资本看好中国,推动了向中国特别是向东部转移优良资产的进程。
中部地区要利用这一好的机遇和条件,全面实现两大地带的全面对接,包括区域联合对接、产业转移对接和发展环境对接。
搞好这种对接不失为东部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发展的一条捷径。
当前,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接方面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有的向京津唐地区对接,有的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接,这些举措,为中部地区近几年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后,仍要接轨的广度和深度,为中部地区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动力。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在发展目标上是不一样的,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战略,主要是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梯度”开发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方式不断创新,逐步由传统的政府主导下的“对口支援”转向市场体系下的多元化。
进一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走出城镇化发展的滞后期,促进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以及“代际公平”原则。
财政部科研所参考资料:1、梁积江《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考》p118,p106.2、胡鞍钢《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