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自主学习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
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熟记《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师指出:吸食鸦片对个人而言,损害健康,危害家庭、社会。
鸦片的毒性很大,吸上了就不容易戒除,长期吸食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对社会而言,很多吸毒者走上了偷抢等犯罪道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
对国家而言,严重危害清朝统治: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更加腐败;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使人民负担加重。
而人民负担加重,又使阶级矛盾尖锐,所以人民强烈要求禁烟。
(2)针对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措施: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①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如果没有鸦片问题,鸦片战争也会发生,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
中国的禁烟运动只不过是其发动战争的借口。
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发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每个教师都会经常接触到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篇1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年级一至六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从初一的学习情况看,学生整体水平一般,学生自身对政治课不太重视,忽视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联系当前的教育形式,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本书的基础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制定如下计划。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
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
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
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
第四、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二、主要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针对学生的现状,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系实际使其加深印象,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性,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贯彻知行统一,可读性和可教性相结合,通过课文中所设置的各种栏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和生理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通过观看录像和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把握每节课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2、课堂上注意调控,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材名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适用对象:八年级学生教材内容:本教材主要涵盖了八年级上学期的历史知识,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中国古代民族与文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世界历史。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培养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4.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的发展,培养对科技进步和思想发展的思辨能力。
5. 了解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文明成就,促进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全面了解和价值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单元一:古代希腊教学内容:古希腊地理、政治、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地图、文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演示。
2. 单元二:古代罗马教学内容: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建筑、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罗马的重要事件和文明成就。
3. 单元三:中国古代民族与文化教学内容:中国古代主要民族和其文化特点的介绍,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材料来展示,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4. 单元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封建王朝的建立、皇帝的权力、官员的选拔等。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5. 单元五: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介绍。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思考。
6. 单元六:世界历史教学内容: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文明成就,包括世界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重点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出的决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教案带教学反思-(部编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反映了鸦片输入中国后,造成民众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后果,进一步说明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又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清朝统治者态度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一)鸦片走私1.材料和图片展示: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大生产的基本实现为完成标志。
资料图:1851年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2.问题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图片试着比较这一时期的中外形势并思考,英国为什么会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3.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的比较项目中国英国总体状况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迅速崛起具体表现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材料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外交闭关自守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中英贸易状况(正当贸易)贸易顺差(出超) 贸易逆差(入超)4.教师过渡:在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精品)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导学单元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资源。
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1840年,英国利用鸦片和炮舰首先打开了中国国门,发动了鸦片战争。
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在内忧外患中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到英法侵略者发动的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3.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单元重点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3.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单元难点1.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单元线索单元学科术语1.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整体感知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
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3.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销烟引起的。
这种说法对吗?结论:不对。
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探究二】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论:《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的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鸦片战争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鸦片走私的危害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战争经过爱国将领《南京条约》的签订内容影响达标测评巩固新知1.1839年3月,某大臣到广州对各国商人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暂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
”该“大臣”是( C ) A.琦善B.洪秀全C.林则徐D.瓦德西2.林则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yì yì)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A )A.鸦片泛滥成灾B.西方传教士活动猖獗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国家主权不断丧失3.《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
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B )A.甲午战争B.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年时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3.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4.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0月初,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2.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学史方法)继续:(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3)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扩大:从战争的进程来看:(1)侵略力量扩大。
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2)侵略时间增长。
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续四年之久。
(3)侵略区域扩大。
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中国清政府的都城。
(4)签约国和条约增多。
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
从战争的影响看:(1)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
第一次开5处,割香港岛。
第二次开11处,增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丧失东北及西北边疆大片领土。
(2)赔款增加:第一次是赔款2 100万银元;第二次新增巨额赔款。
(3)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
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借口、时间、经过《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达标测评巩固新知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 )A.英美联军B.美俄联军C.俄法联军D.英法联军2.“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C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B.鸦片战争期间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3.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圆明园被毁于( B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D )A.英国B.法国C.日本D.俄国5.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
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
”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
“他们的行径”是( B )A.发动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D.对华倾销商品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分析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