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管理系统
农业生产行业智能灌溉与施肥方案

农业生产行业智能灌溉与施肥方案第一章智能灌溉与施肥概述 (2)1.1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定义 (2)1.2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发展历程 (2)1.3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优势 (3)第二章灌溉智能控制系统 (3)2.1 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 (3)2.2 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的分类 (3)2.3 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4)第三章施肥智能控制系统 (4)3.1 施肥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 (4)3.2 施肥智能控制系统的分类 (5)3.3 施肥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5)第四章灌溉与施肥传感器技术 (6)4.1 土壤湿度传感器 (6)4.2 水分张力传感器 (6)4.3 营养成分传感器 (6)第五章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灌溉施肥 (6)5.1 农业物联网技术概述 (6)5.2 农业物联网在智能灌溉施肥中的应用 (7)5.2.1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7)5.2.2 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 (7)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应用 (7)5.2.4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 (7)5.3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灌溉施肥的发展趋势 (7)5.3.1 技术融合与创新 (7)5.3.2 系统集成与优化 (7)5.3.3 普及与应用 (7)5.3.4 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 (8)第六章智能灌溉施肥系统的集成 (8)6.1 系统集成概述 (8)6.2 硬件集成 (8)6.2.1 传感器集成 (8)6.2.2 执行器集成 (8)6.2.3 数据传输设备集成 (8)6.2.4 控制中心集成 (8)6.3 软件集成 (8)6.3.1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集成 (8)6.3.2 灌溉施肥决策软件集成 (9)6.3.3 用户界面软件集成 (9)6.3.4 系统监控与诊断软件集成 (9)6.3.5 云平台与大数据分析软件集成 (9)第七章智能灌溉施肥系统的运行与管理 (9)7.1 系统运行概述 (9)7.2 系统运行维护 (10)7.3 系统管理策略 (10)第八章智能灌溉与施肥的经济效益分析 (10)8.1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成本分析 (10)8.2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收益分析 (11)8.3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盈利模式 (11)第九章智能灌溉与施肥的政策法规与标准 (12)9.1 政策法规概述 (12)9.2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标准制定 (12)9.3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监管制度 (12)第十章智能灌溉与施肥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13)10.1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发展前景 (13)10.2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挑战与对策 (13)10.3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发展策略 (14)第一章智能灌溉与施肥概述1.1 智能灌溉与施肥的定义智能灌溉与施肥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农田灌溉和施肥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个人项目申报书,智慧茶园

项目申报书基于WebGIS的智慧茶园系统三、项目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内容】该项目基于WebGIS对智慧茶园系统的整体框架进行设计,并对系统的控制部分硬件进行设计,对整个系统所需要的设备进行选型,设计应包括可进行实时监控茶园状况的远程土壤情报和害虫情况等模块,手机连接系统的相关APP。
a)通过传感器、气象监测站和5G监控器分析茶园气象、土壤以及作物生长状况,实时记录并上传至中控系统,系统会对作物的记录进行分析并给作物设计一套合理的灌溉施肥方案供客户进行参考选择。
b)用户可通过使用手机APP连接至中控系统,进行对茶树状况的了解以及监测,以此做到随时随地掌握茶园情况,实现远程操作。
1.基于WebGIS的病虫害监测系统的构建图1 WebGIS的病虫害监测系统总体框架GIS可以对大量空间数据及其相关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运算,为更好地统计病虫害的调查资料、研究特定区域内病害虫的发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病害虫预测及病害虫防治管理等方面,开辟了新的途径。
MapServer可通过Map文件里的各项参数直接生成WebGIS文件,但要实现用户在物联网上对系统生成的WebGIS图形进行各种操作的功能,如图形的放大、缩小、查询和移动等,需应用PHP 语言结合MapServer所带的MapScript模块进行后台开发。
后台脚本开发主要编写PHP代码调用操作地图对象(类)ms_newMapObj.地图对象(类)ms_newMapObj包括了width、height等属性,也包含了getlayer、zoomrectangle、draw、zoompoint等方法,通过这些属性和方法,PHP代码可直接对地图及图层对象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基本的WebGIS图形等操作功能,用户不仅可了解茶园实时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同时也可查看每个站点的具体病虫害发生情况资料。
图2 Map文件主要对象属性值2.水肥控制在传统PID控制基础上结合模糊控制的模糊PID控制器,分析系统原理,搭建系统,通过恒压供水系统调节进水压力及流量进行初步测试实验,建立一阶线性滞后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进行建模仿真,结果显示模糊PID控制相比传统PID控制超调量和到达稳态时间有明显改善。
茶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1 2 专家咨询 管理 系统 .
茶业 专家 系 统 主 要 由构 件 库 、 识 库 、 型 知 模 库 、 据库 四大部 分 组 成 。其 中构 件 库 主要 包括 数 人机 界面 构件 、 知识 获取构 件 、 释构件 以及推理 解
收 稿 日期 : 0 90 — 0 2 0 —7 1
把有关 茶 树品种 、 栽培 管理 、 虫害 防治 等文 病
本、 声音 、 图形 和图像 多种媒 体资 料进行 数字 化采
有高层 次 、 多方 面茶业 专家 知识 , 能模仿 人类推 并
理过 程 , 多种 知识 和多项 成果进 行综合 集成 , 对 以 形象、 直观 的方 式 向使 用 者 提供 各 种茶 业 问题 决 策 咨询 服 务活动 。 茶 园综 合信 息管理 系统 体系结 构可 以采用业
决方 案 , 后 , 然 将信 息返 回 中心数 据 库服 务 器 , 再 通过 中心数 据库传输 到示 范茶 园 ( 茶农 ) 的注册 信 息页 面 中 , 农 就可 以看到专 家返 回信息 , 茶 即为 问
题 的解决方 案 。同时 , 持手 机短信 机制 。 支 通过遥 感技 术 , 把摄 像 头 及 相关 没备 安 放 在 茶 园中 , 时获取最 新茶 园信 息 , 及 示范 茶 园( 茶农 )
李
娜 等 : 园综 合 信 息 管 理 系 统 建设 研 究 茶
系 统 中 实 现 的 “ 控 预 警 ” 能 , 够 针 对 不 监 功 能
控 制变 量 , 现 茶 园变量作 业 。 实
结 合 国 内外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立 了茶 叶 综合 信 息 管理 系统 。主 要 包括 : 农 信 息服 务 网 ; 家 咨 询 管 理 系统 ; 建 荼 专
古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古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古茶园远离城市,空气清新,生态条件良好,光照和湿度适宜,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茶树内含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使古茶树得以保持其优良品质,是制作滇红茶和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古树茶作为一种纯天然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茶叶市场上,古茶树加工制作的茶叶价格是现代茶园生产茶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有的高达上百倍,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形成了特有的古茶山经济。
临沧古树茶不仅为农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也造就了冰岛、惜归、白莺山、曼岗等较为知名的古茶山古树茶品牌,成为临沧茶叶生产中的一个亮点,在临沧茶产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古茶园目前存在问题临沧现在有栽培古茶园11万亩。
古树茶使古茶山的茶农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受益后的茶农在古茶园的管理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农资等成本。
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很多茶农实施的管理措施和结果却适得其反,有的不利于古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有的不利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古茶园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古茶园的生态系统是自古茶园种植以来茶树长期与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光、热、水、气等要素最佳配置的生态系统。
古茶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持的稳定机制,生物多样性对茶树病虫害有自我控制能力,枯枝落叶腐烂后提高了腐殖质和土壤肥力,排除了人为的干预即营养物质的供给和病虫害防治,是古茶园长期维持良好茶叶品质原因之一。
由于临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古茶园周边的森林遭到破坏,从临沧市古茶园整体状况看,古茶园的生态环境与原生态环境相比呈退化趋势:大多数的古茶山、古茶园周边森林和茶园内树木减少,有的茶农甚至挖古茶树卖,使古茶园失去了生物多样性,导致古茶园成为单一的纯茶园,严重破坏了茶园的生态系统。
茶树是耐阴植物,喜散射光,适度的遮阴有利于茶树生长和优良品质的形成。
由于茶农不懂得茶树的光生态原理,以为清除茶园中遮阴树可以增加茶树的光照使茶园萌发的更好,临沧古茶园大部分遮荫树被茶农、砍伐或环状拨皮致死,这样使茶树和茶园空隙的土壤完全裸露在日光下,导致茶园温度整体增加,蒸发量大,干季茶园易造成干旱,雨季造成水土流失,茶园生长环境恶劣,使茶树生长势衰弱,直射光也不利于茶树生长和优良茶叶品质形成。
智慧茶园工程方案

智慧茶园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茶叶是中国重要的饮料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农产品之一。
中国的茶叶产量和茶叶质量一直领先世界。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品质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茶园种植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茶叶质量和产量的需求。
因此,对茶园进行智慧化改造,是当前茶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智慧茶园工程目标1. 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2. 减少耕作成本和劳动力成本3. 保护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4. 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三、智慧茶园工程方案1. 土地准备: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进行土地准备工作。
包括土壤改良、平整土地、施肥等工作,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 种植技术: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包括种子繁育、育苗、栽植、管理、采摘、加工等工作。
保证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3. 智能灌溉系统:采用智能灌溉系统,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和气候条件,智能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提高土壤湿度和养分,保证茶叶的生长和发育。
4. 智能施肥系统:采用智能施肥系统,根据茶叶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情况,智能控制施肥时间和施肥量,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茶叶的生长和发育。
5. 作物保护技术:采用现代化的作物保护技术,包括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防控等工作,保证茶叶的健康和安全。
6. 数据监测和分析:采用现代化的数据监测和分析技术,对茶园的生长、发育、产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7. 智能化管理系统: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对茶园的种植、施肥、灌溉等工作进行实时管理和调度,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8. 能源设施:采用现代化的能源设施,包括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减少用电成本,保证茶园的正常运转。
9. 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茶园的种植、施肥、灌溉等工作进行智能化调整和控制,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10. 大数据分析: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茶叶的生长、发育、产量等数据,发现规律和趋势,指导茶园的生产和管理工作。
智慧茶园解决方案

慧茶园技术方案目录1. 智慧茶园软件平台 (1)1.1. 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1)1.1.1. 墒情监测与分析 (2)1.1.2. 苗情监控 (3)1.1.3. 虫害监测与分析 (3)1.1.4. 孢子监测与分析 (4)1.1.5. 气象监测与分析 (5)1.1.6. 智能节水灌溉系统 (6)1.1.7. 智能加工平台 (7)1.2. 茶叶精准溯源与防伪平台 (9)1.3. 智慧茶叶移动监控平台 (12)1.4. 统一管理中心 (13)1.4.1.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13)1.4.2. GIS园区管理系统 (14)1.4.3. BI分析与专家系统 (15)2. 智慧茶园监测设备 (16)2.1. 视频监测站 (16)2.2. 土壤墒情监测站 (17)2.3. 灾情监测站 (18)2.4. 田间小型气象站 (18)3.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19)4. 数据中心 (21)4.1. 指挥中心拼接屏系统 (21)4.2. 网络设备 (21)4.3. 服务器及存储 (22)4.4. 网络安全设备 (22)4.5. UPS供电系统 (23)本方案由、四个软件平台、一个数据中心、四类环境监测站和节水灌溉系统组成。
1.智慧茶园软件平台1.1.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对各种类农业生产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进行自动监测、自动控制、灾害预警、应急指挥调度和综合展示。
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农业物联网监测、GIS地图、农机调度系统、专家库系统、病虫害监测等功能于一体。
通过实时采集和数据挖掘分析,对气象、土壤、水质、病虫害等影响农业生产的因子和作物生长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根据作物适宜生长阈值实施预警,为提前预防和科学处置农业生产中的病虫灾害提供警示信息。
决策服务模块,通过对历史和实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土地改良、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通过立体化发布,为政府、企业、农户生产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能大大提高生产管理效率,节省人工,而且能非常便捷的为农业各个领域研究等方面提供强大的科学数据理论支持。
茶厂茶叶质量管理体系及措施

茶厂茶叶质量管理体系及措施前言:茶叶质量管理体系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直接被人饮用的饮料,茶叶的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结合最近爆出的茶叶农残超标事件,茶叶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方面的措施尤为必要。
作为龙头企业,茶厂要树立起一个茶叶质量安全的标杆,以消费者利益为第一要求,在此基础上去获得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主要从茶园管理、鲜叶处理、茶叶初加工、茶叶产品清洁等几个方面调查分析茶厂的管理体系及施行的具体措施。
茶厂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其目的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建立和实施这一质量管理体系,会使企业相关管理制度更趋完善,要求企业领导和员工均以身作则,互相信任,共同创造企业价值。
1.茶厂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信息1.1茶园管理方面茶厂茶园3500亩左右,地处海拔580米的山上,远离市区、土壤呈酸性、气候环境优良、适宜种植茶树。
茶园专业管理人员一人,据其介绍,茶园没有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制度,茶园管理大都依据经验进行,包括除草、杀虫、鲜叶采摘等。
除草方面主要靠喷施“草干灵”、“死得快”等除草剂,幼年茶园不喷施除草剂而采用人工除草。
茶园病虫主要有尺蠖类和螨类,除虫一般茶园喷施农药,一年平均喷施3—4次;无公害茶园用黄板除虫。
因所用农药是符合国家规定的低毒农药,而非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国家明令禁止的茶树禁用农药,故其成品茶中农药残留量理应符合国家标准,但要得出确切结论还要去国家认可的正规部门去检测。
对茶叶喷施农药主要喷在茶树新梢部位,鲜叶采摘也是这个部位;新梢纤薄柔嫩,叶片单位重量的表面积比其他作物要大;在喷药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树的农药残留量要比其他作物要高。
茶树一年要采摘多次,高峰期喷施农药次数也较多,农药来不及降解就有可能采摘,且采摘后的鲜叶未经过清洗即进入加工流程。
所有的这些步骤都为茶叶的农药残留埋下了隐患。
茶厂在农药的喷施方面没有建立具体的喷施标准,应多增加管理人员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适时适量喷施农药,保证加工成的茶叶绿色健康对人体无害。
智慧茶园监控系统的设计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在这个时代能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和空闲时间是人们额外珍惜与渴求的。
很多家庭开始关注茶园种菜环境监控系统,大家都开始注重居家生活和居家情调,较为多的就是一些养猫养狗,养鱼养花等等的生活内容,这些对人压力的释放和心情的提升都有着很大帮助,而在其中,一片绿植的种植无疑是改善整个家庭环境的强力催化剂。
在茶园选出一块采光较好的地方用来培育家庭成员各自心仪的蔬菜,即挑选一块合适的场地,或是狭小房间的某块空间,或是暴露在外的玻璃房间,在之后的时间里,人们每天第一眼所能看到的就是象征活力与生命的绿色,帮助人们能够以舒畅的心情状态迎来早晨,迎来新的一天,另外蔬菜本身还有着营养价值,蔬菜本身也能改善空气质量,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这股清新感,对人的身心各方面也充满了健康。
然而,人们日常的忙碌可能会无暇照看茶园的蔬菜,导致植株发黄坏死、品相难看。
对于植株的生长而言,保持其水分和光照的供给是基础且至关重要的。
但现有的茶园管理系统往往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监测不全面、反应不及时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家庭对高效、便捷、智能的茶园管理需求。
因此,本设计主要目的是研发一款茶园自动种植系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该系统基于STM32单片机,通过集成土壤湿度、温度和光照强度等传感器,实现对茶园种植环境的实时监测。
系统能够自动分析数据,根据植株生长需求进行智能灌溉和施肥,有效防止因人为疏忽导致的植株生长问题。
同时,系统还具备远程监控功能,家庭成员可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查看茶园状态,调整系统参数,实现便捷、高效的茶园管理。
本设计旨在提升茶园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为现代家庭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居家环境。
(二)研究现状物在物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的生产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每个家庭将会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资源的重组、利用和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技术食品规程茶叶生产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茶叶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 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II767 —1989 茶树种子和苗木NY / T 227 微生物肥料NY 5020 一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残留在茶叶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
3.2安全间隔期safety interval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隔的最少天数。
3.3防治指标(经济阈值)control index (economic threshold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3.4防治适期suitable date for control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
3.5茶树专用肥tea specialty fertilizer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
4基地选择、规划4.1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020的要求。
4.2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
4.3道路和水利系统4.3.1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
规模较小的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4.3.2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
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4.4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 11767 —1989中规定的1、2级标准。
4.5茶园生态建设4.5.1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
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4.5.2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20 %〜30%左右。
4.5.3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 %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4.5.4对土壤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4.6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5茶树种植5.1茶园开垦5.1.1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5.1.2平地和坡度15 °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 °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5.1.3开垦深度在50cm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
5.2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5.3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
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cm〜40cm。
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
6 土壤管理和施肥6.1 土壤管理6.1.1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
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6.1.2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
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6.1.3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
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
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6.1.4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6.1.5 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至4.5〜5.5范围。
土壤pH值高于6.0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的范围。
6.1.6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 %时,茶园宜节水灌溉。
灌溉用水符合NY /T 5020的要求。
6.2施肥6.2.1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
6.2.2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允许使用的肥料见附录A。
宜施用茶树专用肥。
6.2.3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1规定。
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 /T 227要求。
表1有机肥料污染物质允许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624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
624.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
一般每667m 2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kg〜400kg或农家有机肥1 000kg〜2 000kg左右。
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
6.2.4.2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天〜30天开沟施人,沟深10cm左右。
追肥化学氮肥每667 m 2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 kg、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kg。
施肥后及时盖土。
6.2.5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
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7病、虫、草害防治7.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岀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7.2农业防治7.2.1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
7.2.2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7.2.3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cm,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7.2.4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7.2.5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7.3物理防治7.3.1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
7.3.2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7.3.3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7.4生物防治7.4.1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7.4.2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7.5化学防治7.5.1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
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附录B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7.5.2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
7.5.3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附录C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 )、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 )、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7.5.4严格按照GB 4285、GB/T 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7.5.5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
7.6从国外引种或国内向外地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的病虫草随种苗带人或带出。
8茶树修剪8.1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8.2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建议使用波尔多液冲洗枝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8.3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cm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8.4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
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
9米摘9.1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9.2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米。
9.3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机采。
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9.4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
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附录A(资料性附录)无公害茶园宜使用的肥料附录B(规范性附录)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附录C(规范性附录)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