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中银大厦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简称国金或IFC(英文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的缩写),它位于香港岛中环金融街,面向维多利亚港,是香港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的新地标、新象征性建筑。
其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二期工程被称为香港的“惊世之作”,它的外形设计概念是一个向外地朋友“招手”的手势,是向海外的朋友表示“欢迎您”的意思,自建成后吸引了不少国际的金融机构进驻。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由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工程、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工程、金融中心商场和四季酒店组成。
国金一期和国金二期,两者由天桥相连接。
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工程,楼高210米,完工于1998年,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首个完成部分。
它属于办公室大厦,地上38层,地下4层,由大型的金融机构租用,主要包括香港交易所、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和富昌金融集团等,每天在此工作的人约有5000人。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工程(简称国金二期)是由著名的美籍建筑师西萨·佩里和香港建筑师严迅奇合作设计而成的。
国际金融中心占地5.71公顷,大楼有88层,并设有6层地下室,高420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安装双层轿厢高速电梯的建筑之一,共有电梯62部,乘电梯由地面到大楼的顶层只需2分钟。
国金二期工程是一个商业建设工程项目,它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计划的重要工程项目之一。
项目的原计划是建设两座46层的建筑物,但经过后来的设计优化,国金二期成了香港最高的建筑物。
当施工进行到第30层时,9·11惨剧发生了,这对项目小组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因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几乎一样高,后来由风险、安全、消防和结构工程组成的专家小组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研究与分析,并就9·11事件给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的暗示做出了回复。
在国金二期的兴建高峰期,每天有35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人同时进行施工,每建筑一层所用的平均时间仅为3日,因此国金二期的施工期仅为三年半。
中银大厦介绍PPT

目录
Contents
01 简介 02 建筑设计 03 平面图 04 建筑立面 05 结构要点 06 建筑内部 07 总结
香港的标志性建筑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七年 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绑缚”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 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 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构要点
大楼为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巨 型桁架体系,并充分地发挥 了两种材料的优势,互相取 长补短,达到了减低用钢量 和节约投资的良好效果。大 楼的主体结构由沿正方形平 面周边和对角线布置的8榀平 面巨型钢桁架形成的空间支 撑体系组成,有以下一些特 点:
结构要点
1
采用巨型空间桁架作为主要承重体系,由于 桁架杆件受轴力,没有剪力滞后,结构效能 高,用钢省并刚度大。
平面图
沿对角线方向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区 域向上每隔若干层切去一个,到44 层以上保留四分之一,成为至屋顶 的三角形,整体建筑为多棱晶体形 的独特造型。每层基本20个电梯,2 个楼梯组成。还有2个防烟楼梯间组 成。电梯周围都为剪力墙,且这些 设施分布较集中,更有效地均衡了 建筑物各个位置与楼梯间的距离, 使得流线更趋于合理化。建筑总体 布局规整,以避免出现不规则倾斜 等情况。
建筑简介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 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 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 大厦。作为本次的主题,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他的结构。
设计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 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 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之 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 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 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 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概论

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一、建筑环境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二、空间功能分布A、内部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商务版地理八年级下册_地理词典: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概况香港中银大厦位于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香港最现代化的建筑之一。
它还曾是香港最高和世界第5高的建筑。
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中国银行大厦全景历史沿革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破土动工。
大厦在建造之初备受挫折。
大厦尖削的外形像个三棱刀,有些香港人认为它是不吉之物,会切去阴阳之间微妙的平衡,殃及尖角对应的邻居。
贝聿铭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花了大把时间与港英当局及有关部门交涉,才使施工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周围有多条高架道路穿过。
香港中环区高楼林立,想要在这里“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大厦高达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厦及其周边建筑建筑介绍中国银行大厦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的产物。
大厦呈多面棱形,由四个高度不同、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
在阳光照射下,大厦呈现出不同色彩,好像璀璨生辉的水晶体。
大厦的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
在平面上,大楼呈正方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
这样的设计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取锐意进取之意。
这些对于银行而言,都是很好的希望。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则是玻璃帷幕墙楼层。
墩座顺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借着厚重的石材,增强建筑物稳定的感觉。
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石柱顶端有着四方菱形白色石饰。
中银大厦中的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最受瞩目。
三楼营业厅空间恢宏,以石材为主要建材更显气派。
位于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板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卢浮宫。
不同的是卢浮宫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则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激发出无尽的想象。
17楼是一个有20多米高的斜面屋顶的楼屋。
在北侧的休闲厅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论文之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内容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前者讲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后者描述的是建筑的技术性与历史性。
随着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在本质上有质的飞越,高层、环保节能、简约线条美等这些理念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多种流派,又加之以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使之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翘楚,此篇文章对此精品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获益。
关键词:香港中银大厦、现代建筑目录引言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点是讲建筑的艺术性;另一句是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里是讲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这两点构成了建筑与建筑史的全部内容。
然而,现代建筑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文明的缩影。
此文以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香港中银大厦为对象,对建筑进行了全方位赏析,剖析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贝聿铭的艺术风格,以及其为现代建筑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对香港中银大厦进行整体论述,了解大厦的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建筑赏析做铺垫。
第二章对香港中银大厦从整体、内部、外部、结构四方面来赏析建筑,建筑美的同时也包含结构之美。
第三章通过之前对香港中银大厦的分析与探讨,发表自己对此建筑的看法与总结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结合、光、影、空间三者的灵动结合。
1 香港中银大厦概述1.1 建筑概况香港中银大厦座落于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
11.2 建筑历史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设计,着名结构师Leslie E. Robertson担任结构设计。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汇总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的标 志性建筑
简介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 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 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 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 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 林立的香港中环地区“出人头地”, 唯有向高空发展地点。
创意来源于竹子,中国古人有这么一句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 居无竹。” 贝聿铭正是从中 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 ,汲取到这么一个 美好的创 意 。 这与贝聿铭一贯强调的建筑艺型“X”深表关注。 在 中国“X”意味着遭殃, 部分 的原因是已判罪犯人脖子上 带着牌子上面写有已经打过 叉名字。 经过大量的研究, 贝聿铭把分隔每13层都要应 用的 预制件的横向桁架隐藏 起来 起来,并十分精明地把 遗露 在外面的部分描述成一 系列互相交叉的宝石 种吉利 的形象使银行家们大为高兴。 同时,他把塔 楼比作雨后春 笋——中国传统中再生和希 望的象征。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 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 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 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 式,于是贝律铭采用合 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 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 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 力暨称重的主干。这样 就大大增强了大厦的稳 固性。
立面
香港的中银大厦看似一柄青凛凛的、 “刺破青天锷 未残”的利剑
整座大厦的立面,整座大 厦的立面 ,匀以蓝 灰色 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 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 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 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向上的动感 , 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
周围环境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 个庭园,园中有流水、 瀑布、奇石与树木、流 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PPT课件

——贝聿铭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建筑概况 平面结构 交通组织 空间布局与功能
立面结构 形体特征 结构特点 材料与细部 建筑周边环境
3
33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 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 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 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 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 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 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 尽致。
34
第七十楼的“七
重厅”是举办盛大宴
会的场所,大厅中有
张可坐24人的大桌,
两侧有数组沙发,南
侧是备餐间,储藏室
及男、女厕所,整层
就是一个大房间,加
上高斜的玻璃屋顶,
尺度巨伟。
35
形体特征
全座由最简单的线条所组成,大厦最底
的十多层是近乎正方形的,之后,往上向外
的一面,向上斜斜延伸,另两边则向中央收
窄,与向上斜伸的一面会合;再十多层高后,
原来向内收窄的两翼,均向上斜斜收窄,因
而使最上的十多层回复一个较小的正方形的
建筑形式。而后再上就是几层高的双柱形的
43
重复性的细部构造,形成巨 大的几何形体
玻璃与钢材的结合,使自然 光线得以最充分的利用。
宽广的中庭,仰视可见地面 周围的景色
44
周边环境
45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解析

风水之说
贝聿铭承认吸收了风水先生的一些说法, 在高楼两旁都有水下来,高 楼两旁都有水下来 , 贝聿铭说这个水是源 ,是财源,所以水到下面 变成一个池子,池子养鱼,中国人认为就把财给蓄住了。贝聿铭可以 充满诗意地把大楼比喻成充满希望的春笋,但在一些建筑师和客户眼 里 ,大楼是一柄带有三角形尖刃的寒光四射的尖刀。 据说,大楼有些尖角是直指总督府邸的,总督卫奕 信说 “ 由于在许 多人眼里,总督府代表香港政府,由于在许多人眼里 ,总督府代表香 港政府 , 我们在那个尖角和总督府中心位臵之间的直线上种 了两棵 柳树,算是采取了保护性措施 。柳树的形状 了两棵柳树,算是采取 了保护性措施。 柔和、圆润, 柔和、圆润,对大楼刀一般的尖利角 度起了缓冲作 用。就这样,问题解决,皆大欢喜。”就这样,问题解 决,皆大欢喜。 用柳树来以柔克刚,最后柳树也死了,“用柳树来以 柔克刚,最后柳树也死了,所以这个 都是迷信。
交通
38~44层平面图
51~66层平面图
交通
剖面分析
立面分析
香港的中银大厦看似一柄青凛凛的、 “刺破青天锷 未残”的利剑
整座大厦的立面,整座大 厦的立面 ,匀以蓝 灰色 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 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 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 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向上的动感 , 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
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
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 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
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
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 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 尽致。
2014-5-8
外部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 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 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 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 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 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 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 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 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 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 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 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 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 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 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 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 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 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 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 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 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 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 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 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来向内收窄的两翼,均向上斜斜收窄,因
而使最上的十多层回复一个较小的正方形的 建筑形式。而后再上就是几层高的双柱形的 装饰、通讯、避雷多重作用的长杆形建筑。
立面图
结构特点
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 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
撑体系”,此一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
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 处:
关于“地标性”建筑
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曾经 做过一个实验:让非专业人员根据 自己的印象和记忆描画一张城市地 图,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城市的
标志性建筑和街道才会被非专业人
员画出。在巴黎的地图上,这座城 市只剩下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和几
条重要的街道。
丁云芸 2009123706
重复性的细部构造,形成巨 大的几何形体
玻璃与钢材的结合,使自然
光线得以最充分的利用。
宽广的中庭,仰视可见地面 周围的景色
周边环境
大厦东西两侧各
有一个庭园,园中
有流水、瀑布、奇 石与树木、流水顺 着地势潺潺而下。
西南角处耸立朱铭的 “和谐相处”铜塑,对 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 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 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 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 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
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
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 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 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主要作品
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北京香山饭店
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苏州博物馆
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结构示意
主要楼层
第26层
第36层
第41层
第52层
第64层
第67层交通组织来自公共建筑常以一个单体或
一组空间组合而成,在设计时
是三度空间的设计高层公共建 筑的空间组合反映在交通组织
上,是以垂直交通系统为主,
这也是整个布局的关键。高层 建筑还需考虑水平的风力及地 震的影响,因此还要让它具备 一定抵抗水平推力的刚度。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 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 无一根柱子。
平面分析
整体平面
中银大厦的平面是一
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
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 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 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 内变化多端象征著力量、
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
精神。
主要楼层功能
顶楼4层及底座的19层均为中银香港 的写字楼。
3楼为营业厅。 17楼作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 43楼曾设有一个开放予公众参观的小 型观景楼层,但需登记个人资料才可 到达。
顶层70楼的“七重厅”则是主要观景 楼层,但需预约参观。
空间功能与布局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 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
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
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 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 尽致。
第七十楼的“七 重厅”是举办盛大宴 会的场所,大厅中有 张可坐24人的大桌, 两侧有数组沙发,南
侧是备餐间,储藏室
及男、女厕所,整层 就是一个大房间,加
上高斜的玻璃屋顶,
尺度巨伟。
形体特征
全座由最简单的线条所组成,大厦最底 的十多层是近乎正方形的,之后,往上向外 的一面,向上斜斜延伸,另两边则向中央收 窄,与向上斜伸的一面会合;再十多层高后,
建筑的最高脊柱将整个建筑的重量分到 四个角上,脊柱每到一个交会处就将重量分 散到四周的分柱上,通过把重力引向外部, 本来要用来重复横向加固的钢材现在可以纵 向运用了,整个结构可以不使用任何内部支 撑物。
材料与细部
从外观上看,它的外表 线条简单明了,平滑的浅墨 色及略呈银白色反光玻璃墙 幕,配以银白色平滑宽阔金 属片,镶嵌建筑物四边角位, 各个面的中间并打上一个斜 斜的银白色大十字,其反传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罗浮宫
苏州博物馆
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香
港
中
国
银
行
大
厦
中银大厦与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概况
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
园道1号。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总建筑面积12.9
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 有367.4米。
统、反华丽、反繁琐,最具
现代感,成为了香港的新标 志。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 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
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
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 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 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 希望借着厚重的石材,增强稳 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 “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 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
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 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 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 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 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 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 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
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
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 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贝聿铭
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建筑概况 平面结构 交通组织 空间布局与功能
立面结构 形体特征 结构特点 材料与细部 建筑周边环境
贝聿铭简介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 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 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