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无奈读书笔记
交流的无奈读后感

交流的无奈读后感
首先呢,以前我总是觉得交流嘛,不就是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大家把心里想的倒出来就成了。
可这本书就像是个爱挑刺儿的朋友,跳出来说:“哪有那么简单呀,你想得太天真啦!”可不是嘛,就拿日常聊天来说,有时候我明明想表达一个意思,可从嘴里说出来就变了味。
就像我想夸朋友今天穿得好看,结果说成了“哟,你今天穿得挺特别啊”,这“特别”两个字怎么听都有点怪怪的,差点就被朋友误会我在损她。
这就是交流中的无奈啊,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像两条不怎么听话的小狗,各跑各的路。
书里还提到,就算是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也会有各种理解上的偏差。
比如说“自由”这个词,我觉得自由就是能想干啥就干啥,无拘无束的。
可我跟我爸妈聊的时候才发现,他们觉得自由是在一定的规则和道德框架内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就好比我们都在说“自由”这个东西,可手里拿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自由”模型,还互相以为对方和自己想的一样呢。
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论,我在这边喊着“我要自由”,爸妈在那边摇头说“你这不是自由”,其实我们都没搞清楚对方说的“自由”到底是啥意思。
而且啊,交流还受文化背景的影响。
我有个外国朋友,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我特别热情地给他夹菜,觉得这是表达友好的方式。
结果他一脸尴尬,后来才知道在他的文化里,自己吃自己盘子里的东西才是礼貌的。
我当时就想,这交流可真难啊,明明是好意,却因为文化差异差点变成了冒犯。
就像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人,虽然都在努力对话,可有些规则完全不一样,一不小心就踩了雷。
《交流的无奈》读后感

《交流的无奈》读后感《交流的无奈》读后感作者简介约翰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是美国媒体历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
他生于1958年,在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林长大。
Peters在犹他州Brigham Young University获得了英语的文学学士学位和Speech Communication的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他获得斯坦福大学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博士学位,旋即执教于衣阿华大学传播系。
彼得斯曾获得富尔布赖特等基金会赞助。
1995年他以副教授身份获全美人文学科研究基金(此基金只赞助创新之作,获准的难度是很大的),1999年完成《Speaking into the Air》而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先驱,同时作为别具一格的传播理论家而晋升教授。
他的哲学和传播学论文多发表在《大众传播批评》、《媒介,文化与社会》、《社会学理论》等权威学术刊物上。
彼得斯的其他作品还有《Courting the Abyss: Free Speech and the Liberal Tradition》(2005)、《“Space, T ime,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3) 、《“Witnessing.”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001)》等。
《Speaking into the Air》该书熔哲学史、政治史、媒介技术史为一炉,把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置入上下数千年的大背景中,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并因此而在2000年获得全美传播学会奖。
《费城问讯报》,卡尔林·罗马诺评价:“我们面前摆着的是一本研究交流失败的书。
有趣的是,它传达的意思却如此美妙……《交流思想史》这种品味高雅的严肃制作对读者总是发出这样的信息——接受精神挑战,细细品味吸收作者渐次展开的渊博学识和创新视野。
交流的无奈读书报告

Speaking into the air:向着天空说话——读《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在《交流的无奈》这本书里,彼得斯告诉我们说,交流的观念是我们难以摆脱的困境,确实,正是由于一直改变不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观念,因而打开一个新的人脉圈于个人而言,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事情。
读书可以看做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在译作里,交流多了一个参与者,那就是译者。
在译者的帮助下,我们得以近距离地接触与我们语言不通的作者。
在本书中,译者发挥的作用不仅仅于此,不仅仅是翻译了文章,更是对如何与作者进行交流提供了建议。
本书的译者建议先读“译者后记”然后是译者前言,接着是作者绪论,正文,最后才是作者结语。
按照这个顺序读起来,整本书变得通畅许多。
跟着译者的建议,尝试着与习惯不同的读书顺序,慢慢地梳理了一些作者的观点。
一、交流的问题从何而来?彼得斯的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他独特的视角和广博的视野。
与一般的所谓建构理论的著作不同,他并未试图建构一般性的理论,而是追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传统,厘清其中关于传播和交流的观念。
同时按照人类媒介发展的历史,结合社会思潮的流变,把“交流”当作人类的一种终极处境进行探索。
这本书的中文名虽然叫作传播思想史,其实本书的内容更确切的应当是“交流”思想史,因为中文里“传播”的意思是大规模的散播,对应的涵义似乎与“dissemination”更为接近,而“交流”和“共享”的内涵成分则较弱。
而作者论证的作为人类终极处境的“交流”,其实和现代的主流传播观念有一定距离。
为说明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先大致看一下作者论证的过程以及方法。
在序论中,作者首先将自己的论题进行了说明,即为什么交流的问题如此重要。
“弄清交流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答案,以便解决我与他,私密与公共,内心思想与外在词语的分裂所引起的痛苦。
”要探索交流的问题必然会与人类交流失败的处境直面相遇,作者的方法是从交流的历史真实性出发,在哲学,宗教,文学,神秘主义以及媒介技术中寻找有关交流观念的源流和沿革。
交流的无奈读后感

交流的无奈读后感
电影里那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你看啊,有时候人们明明就在面对面,可话一出口,就好像隔了十万八千里。
就像电影里的主角们,他们试图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告诉对方,但是总是词不达意。
我感觉这真的太真实了,生活里咱们不也经常这样吗?心里想的是一回事,说出来却完全变了味。
其中有个情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两个人在那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他们本想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交流的方式出了岔子。
我当时就想,这多无奈啊!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这种情况产生好多误会,可能是和家人、朋友或者同事。
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就因为没表达好,结果伤害到了别人,自己还莫名其妙。
你说这冤不冤呢?
不过呢,电影也不是一味地让你感到绝望。
它在这种无奈之中,又似乎在寻找着一些希望的曙光。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困难重重,但大家还是在努力尝试着去理解对方。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人,哪怕磕磕碰碰,也不想放弃。
我觉得这就是人类很了不起的地方吧。
但是我又有点困惑,电影最后好像也没有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解决办法。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吧,哪有那么多现成的答案呢?这个角色的结局也有点模棱两可,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真正突破交流的障碍。
我想这也是导演留给我们思考的地方吧,你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交流问题。
它让我意识到,交流不仅仅是说话那么简单,背后还隐藏着好多复杂的东西。
这真的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如果你还没看,推荐你去体验一下!。
有关沟通的读后感

有关沟通的读后感读完关于沟通的书籍或者文章后,我真的感觉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以前我总觉得沟通嘛,不就是说话呗,谁不会啊?但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就像我以前和朋友聊天,常常是自说自话,我在这边巴拉巴拉讲我的事,都没太在意朋友的反应。
结果朋友有时候就会有点不耐烦,我还特委屈,心想我这不是跟你分享生活嘛。
现在才知道,这就是缺乏有效沟通。
真正的沟通得是双向的,得有来有回。
就像是打乒乓球,你不能一个人在那猛发球,也不管对方能不能接到。
得时刻注意对方的眼神、表情和回应,然后调整自己说话的节奏和内容。
书里还提到,沟通的时候用词也特别重要。
有时候一句话用不同的词说出来,那效果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你想让别人帮忙,要是说“你必须帮我做这个”,那别人听了肯定不舒服,感觉像是被命令。
但要是说“能不能麻烦你帮我一下这个呀,我自己实在搞不定了”,这感觉就很亲切,别人也更愿意帮忙。
这就好比同样是一块糖,你要是硬塞给别人,别人可能还不想要,但你要是很礼貌、很友好地递过去,人家就会欣然接受。
而且,在不同的场合,沟通的方式也得变。
在正式的工作场合,说话就得简洁明了、有条有理,得讲究个专业性。
不能像和哥们喝酒聊天那样,满口的俏皮话和俚语。
我之前就犯过这个错,在一次工作汇报的时候,用了太多口语化的表达,结果领导一脸懵,我自己也特别尴尬。
还有就是情绪在沟通中的影响。
要是带着一肚子气去和别人说话,那不管你说得多有道理,别人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你的攻击性。
就像一个刺猬,浑身带刺地去跟人交流,别人肯定得躲得远远的。
我和我爸妈有时候就会这样,本来没多大事,但是我要是正心烦的时候跟他们说话,语气就不好,结果小事也变成大事了。
总之呢,这关于沟通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好好说话,用心沟通,真的可以让生活少很多烦恼,多很多乐趣。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很多扇原本紧闭的门,不管是和朋友的友谊之门,还是和家人的亲情之门,又或者是在职场上的机会之门。
网络化交流鸿沟浅析及思考——读彼得斯《交流的无奈》

收稿日期:2020-07-27作者简介:康玲玲,女,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网络化交流鸿沟浅析及思考———读彼得斯《交流的无奈》康玲玲(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 要:交流对于有意识的人类来说,是一个人与人关系的问题,这种信息流动传播的过程,是一个集自我思想、社会认知和时代冲突等为一体的复杂体。
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一书中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性的解读构建出不完美交流的认识论框架,又从历史观出发辩证分析精神与精神之间不可交流性的现实与人类追求心灵互通的幻想之间矛盾关系的社会意义。
本文以彼得斯在该书中的思想观点出发,简述人类不懈追求的完美交流最终会走向失败“宿命”的现实,继而立足当下分析互联网新技术时代在四个层面的不可交流性: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媒介、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最后试图探讨走出交流困境,弥合交流鸿沟,走向和谐交流的应对态度。
关键词:交流;媒介;网络;社会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4-0076-03 一、交流可谓对空言说彼得斯以“Speakingintotheair”为本书题目来暗寓其关于交流的整体思想。
他从交流作为人的本体论出发,提出完美交流的不可能性,他在绪论中谈到交流是现代人诸多渴望的记录簿,他召唤的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乌托邦里,没有被误解的东西,人人敞开心扉,说话无拘无束[1]。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由于个体意识的相互隔绝,同样也不可能有完全契合的精神思想存在。
但看不见的东西,渴望愈加迫切,我们渴望交流,这说明,我们痛感社会关系的缺失,于是人对完美交流的永恒追求又陷入了诸多交流困境,如驾驭承载政治渴望与内心渴望的传播技术困境,深思唯我论与他者客观存在的哲学困境,一切理解即误解的语义困境以及人类应对困境所带来的次生困境等。
由此可见,人类追求“灵魂”交流的步伐是无止境的,人类追求完美交流失败的结局也是注定的,此悖论即彼得斯所言的交流为对空言说的本质所在,“她是一个落水洞,我们的希望和畏惧,似乎多半都流走消失,不见踪影了”[1]。
真正的交流有无可能——解读《交流的无奈》

真正的交流有无可能——解读《交流的无奈》交流的无奈》是一本探讨交流观念沿革的书籍,作者___以五个历史时期为基本框架,糅合了哲学、宗教、科学、人文、技术、神秘主义思想,粉碎了乌托邦的“交流”幻想。
本文从交流的定义、交流的障碍以及交流的解决方案三个方面来阐述对《交流的无奈》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主要探讨了双向的对话与单向的撒播两种交流方式。
前者指的是一对一的互动交流,包括爱欲交流、心灵交流、对话、书信、电话等,是交流的理想状态。
后者指的是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人类历史的发展使得撒播成为“我们的命运”,但凭借符号和机器进行的撒播,如何保证意义跨越两个脑子成功地迁移?这两种失败的出现,给了作者立论的依据。
作者以___和___为例,认为交流就像是情侣之间的爱,是一种灵魂的盘结,是一种“一对一”的对话,双方互惠往来。
盲目的撒播会造成交流的失败,因此,他指出,在演讲的时候,也要清楚讲稿的内容和听众是否匹配。
这种视野放大到大众媒介,我们可以看出,他眼里的大众传播不允许有不相关的、冗余的信息,是一种放大的对话。
但对于我们目前的大众传播来说,很难像人际传播一样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很难在亲近的互动中进行。
同时,他对书写提出了批评,认为文字掩盖了人的个性与灵魂,受者无法从中得出传者的态度、说话时的语气等等。
因此,交流的成功要有手段的保障,一种如面对面、亲切、专一、问答式的媒介手段。
综上所述,交流是现代人不得不面临的一种生存境遇,但交流的成功需要双方互相关爱、正确的交流方式以及有效的媒介手段。
《交流的无奈》一书通过探讨交流观念沿革,提出了交流的难点和解决方案,对我们的交流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
___和___在交流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___认为交流的前提是两个人的相爱,而___则喜欢把交流当做广泛的撒播,只要我把种子播撒出去,就算有时候种子没有萌芽也不值得可惜。
___的爱是一种追求回报的爱,而___的爱则是一种不追求回报的博爱。
有关沟通的读后感

有关沟通的读后感读了关于沟通的书籍之后,我就像在黑暗里摸索了许久,突然被人塞了个手电筒一样,一下子看清了好多人际交往中的弯弯绕绕。
以前我觉得沟通嘛,不就是说话呗,把自己心里想的一股脑儿倒出来就成。
结果呢,往往是话一出口就“炸雷”,要么得罪人,要么让场面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就好比我有次和朋友出去吃饭,朋友点了一道我觉得特别难吃的菜,我直接就说:“你咋点这个呀,这玩意儿巨难吃。
”朋友的脸当时就垮下来了,那顿饭吃得那叫一个别扭。
看了书之后我才明白,沟通可不只是说话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首先得学会倾听,这就像是舞蹈里的跟拍,要跟上对方的节奏。
不能别人刚说两句,自己就急着插嘴,把话头抢过来开始自说自话。
倾听的时候还得用心,眼睛看着对方,时不时给个回应,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听。
这就好比跳舞的时候,两个人要有眼神交流,才能配合默契。
说话的内容也很有讲究。
要像厨师做菜一样,根据不同的“食客”(也就是不同的人),调整自己的“菜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对长辈得尊敬礼貌,对朋友可以轻松幽默,但轻松幽默也不是没边儿,不能拿人家忌讳的事儿开玩笑。
就像之前我跟同事聊天,知道他很在意自己的头发有点少,我就故意说:“你看你这脑袋,简直就是聪明绝顶啊,哈哈哈。
”结果人家就有点不开心了。
现在我知道了,这就属于没把握好度。
还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不能含糊不清。
以前我总是说话模棱两可的,比如说别人问我去不去看电影,我就说“嗯,可能吧,看情况。
”这就让人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我到底啥意思。
现在我明白了,要像发射精确制导导弹一样,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准确地传达出去。
书里还提到了非言语沟通,这就更有趣了。
原来我们的肢体语言、表情就像无声的喇叭,在不断地广播着我们内心的想法。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耸肩,传达的信息比说出来的话还多。
我就想起我有次面试,虽然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身体却不自觉地缩着,眼睛也不敢看面试官,估计面试官一看就觉得我不自信,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的无奈读书笔记【篇一:《公共舆论》读书笔记】《公共舆论》读书笔记《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的作者李普曼年仅33岁,但在这之前已经出版了《政治绪论》和《趋势与主宰》两部著作,并且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
作者在一战中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这使得李普曼对战争中公众由于信息匮乏和个人成见导致公众舆论的模糊与脆弱,政府宣传机器遮蔽真相,误导公众以及报纸无法展现事物的真正面目等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表现为大量来自战争中的事例和蔓延全书的悲观色彩。
总的来说,本书论述了由于信息不全,个人成见等原因,个人无法认清真相,而领导者操纵、控制、利用舆论,报纸(媒体)由于自身局限性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最后作者提出他的解决方案。
详细来看,全书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书中第一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极其有限的认知范围等外部因素和个人头脑中的固有成见,价值观念以及兴趣,利益等内部因素导致了公众无法认清真相并做出理性决定。
第二节为书中五六部分,论述了领导人如何通过模糊的词语,统一的象征制造统一意志乃至公共舆论,并且这样产生的舆论是与民主原则相背离的,通过操纵舆论同样可以制造民主的假象。
第三节为书中第七八部分,作者在分析了报纸无力承担“舆论与法庭”的重任的原因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三节中的观点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个人舆论的局限书中第一部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个人头脑中的舆论并不等于真实,原因可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
从外部来看,人们接受到的宣传已经收到国家审查与保密制度的过滤,这就使事实真相和对这一事实的舆论之间存在距离。
信息和舆论的数量与质量也受到技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复杂影响,这都影响着观念的传播。
通过社交圈紧密联系的社会人会形成这个圈子的公共意识,这种身份的暗示和等级体系的存在使公众舆论与其冲突的可能升高。
而且人们对书面上外部世界和公共消息的注意力相当之低。
最后,出于追求时效性和方便传播的目的,语言被简化缩略,在反复流通中会有太多的增添和丢失,以致面目全非。
作者认为,人们无法对超出自我经验范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时人们只能诉诸想象与虚拟。
书中对舆论的定义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
”当我们将多样性的事物归结为无生气,集合性的却不完整的名称时,其间充斥的就已经是自我意识关于外部世界想象中的图像了,即被接受的信息楔入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
这种虚拟环境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倒影式”的反映,而是事实的碎片,媒介的观点,个人的想象的大杂烩。
从个人内部来说,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观察习惯与地位。
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与世界的认识往往产生于情感、习惯和偏见,对特定事物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印象和成见。
人们看到的是自己期待或想要看到的部分和侧面。
我们按照已有的定义,现成的形式去理解,兴趣在我们所意识到得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会在想象力中膨胀,倾向于熟悉的事物,从而导致对不符合起原则的观念的排斥,一旦这种兴趣和成见系统固定下来,我们对外部事物做出的判断将是片面而错误的。
二.被操纵的公共舆论在论述了个体思想的非理性之后,作者在这一部分转而分析:“普通意志,公共舆论,公意是如何在众多分裂的个人和他们稍纵即逝的偶然意向中形成的。
” 公众舆论似乎代表一种共识,那么这个共识在李普曼看来是领袖提出意见,一般民众对这一意见说是或否的过程,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深刻揭示了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模式,就是少数人决策,代表大多数人意见。
因此,公共舆论是极易被操纵的。
领导者用模糊不清的词语,中间色调,愚民政策来抹平争执,汇集舆论,将事实简化为想法,描述观念用来代替事实,作为共同感情的纽带。
所谓民主,公意,其核心在于象征。
象征来源于一个囊括所有概念的意象,它拥有普遍的适用性,能被每个人个体化的理解。
象征是一种工具,它有力量从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念中抽取情感,使个人意志向公共象征的情感转移。
于是象征成为少数寡头疏导控制甚至操纵舆论的工具。
以此为前提,作者动摇了民主理论的基础。
民主理论理想中的是简单独立自给自足的乡村式社会,依赖的是每个个体拥有独立完整的对社会的智慧与经验,人人生而具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政治学的责任是创造投票和代议制政府。
民主主义者将公共舆论限制在每个人直接确定的知识范畴内,实际上是把自主的个人行为设计为简单社会的前提。
民主的谬误在于只关注民主的手段而非目的,关注民主表达的起源而非其过程和结果,况且在外在压力和个人成见的影响下,个体意见极易被少数寡头操纵。
人们渴望自治并不是为了自治,而是为了得到自治带来的结果。
源自正道的政治权利,良好的选举和代表机制不可能完全约束行使权力的过程。
美国式的有限宪政民主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建立在工厂代表原则和自愿奉献基础上的民主都是有悖于民主的真正内涵的,他们的最终结果——即使是以民主自居——也依然会成为在民主面纱下的实际上的专制。
三.舆论困境的对策既然个人会因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成见和兴趣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而少数寡头又会利用象征操纵舆论,我们应该怎样走出舆论面临的似乎无法逃脱的困境呢?人们也许会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媒当作拯救社会的摩西。
但作者认为,报纸无法担此重任。
报纸寻找自己的受众,寻找属于自己的重视读者。
作为接触看不见环境的主要途径,报纸为我们勾画着外部世界,而在“公众——商品广告——报纸”的间接联系中,我们开始审视报纸的责任,作为“第四权力”。
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的宣告应当承担真相与民主的重量,而不是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言。
良好的连接起报纸和公众舆论,是一种渴望中的理想模式,那种被广告人过滤过的,被记者编辑掺杂了个人情感倾向的新闻,都影响着舆论的质量和能量。
因此,新闻与真相不是一回事,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解释隐蔽的事实。
新闻不是对原材料的第一手报道,新闻描述的是引起读者兴趣的公开化阶段,是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在经过记者以自己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格式化后,新闻中同样会充满偏见与谬误。
另外,还要考虑经济上来自广告商,财团,读者的巨大压力。
因此,新闻界十分脆弱,无法承担对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责任,更无法造就公共舆论。
新闻应该成为制度的卫士,成为将黑暗曝光给大众的光。
那么什么才能解决有限个人困境从而形成公正有效的公共舆论?作者将这一重任交给了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
专家应与决策者保持距离,即将执行者与调查者分离,专家的任务是提供信息。
政治和产业部门的专家作为在完全条件下工作的局外人为社会提供大量公正客观的数据材料,从而使舆论真正反映事实。
在分析完作者的观点之后,我想对书中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有限理性与公共舆论的产生提出一些看法。
理性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在遇见真理尤其是道德真理的时候认识这种真理的能力,而不是一种依据明确的前提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
传统的自然法理论认为,文明制度不是人为可以设计的产物。
而培根,霍布斯以及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宣称,所有有用的人类制度都是而且也应当是有意识理性能够可以创造的产物。
那么究竟个人理性能否成为公共舆论的基础并作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之来源呢?这就必须考虑个人理性如何转化为公共舆论。
我们承认,由于个人行动与自我知识,他人知识以及整个文明积累的知识的关系(即知识不是以一种整合形式存在而仅仅是个人掌握的不完全的分散知识),人的理性在社会活动中处于一种“理性不及”的状态。
但从另一个方面出发我们会发现,极其复杂但又条理井然的社会生活形式既不是设计,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行为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通过“试错过程”,“赢者生存”,“积累性发展”的方式逐渐形成的“自发秩序”。
从公共舆论的角度看,作者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个人理性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现实意义。
但作者接下来便对“无知”的个体丧失了信心,转而诉诸所谓的“社会精英”。
一方面是由于理性知识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作者身处90年前的战争时期,强大的政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而舆论媒体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喉舌。
但是在媒体实力明显增强,网络等新媒介为公共舆论提供了表达交流的平台的当今社会,个人理性必将逐渐缩减“理性不及”的负面影响,通过“自发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形成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舆论。
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将是极其关键的中介,是看不见的“自发秩序”的有形外化。
媒介将复杂的带有个人成见的有限理性转化为富有个人特征的以契约为基础的自发性公共舆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舆论将不再是那么的充满成见与操纵,而将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书目:[1]《公共舆论》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5]《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哈耶克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社1989年参考文献:[1]《“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 》李艳东南传媒2010年第五期[2]《谁使公众深陷在“舆论之中》邱凌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3]《舆论: 悬在虚空的大地?》黄旦新闻记者2005年11期[4]《李普曼政论新闻中的冷战思想探究》林牧茵新闻大学2010年第二期[5]《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王金凤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中[6]《“虚拟环境”与“刻扳成见” 》李娟新闻知识2008年8月[7]《法、立法与法律中的理性问题》熊琦法律教育网2005年1月[8]《知与无知的知识观》邓正来剑虹评论网2006年5月[9]《从哈耶克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看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第一期【篇二:喜爱阅读书目】喜爱阅读书目集萃【篇三:传播理论课阅读书目】2013传播学硕士生学生阅读书目总的要求:精读书目至少四本:必读书+任选书(本课程)课程作业:读书笔记+课程论文(自选)课堂汇报:是关于自己所选书目的读书报告,报告时须携带此书(原件或复印件皆可)并提供给教师,接受大家(包括教师)的质询(尤其是结合三本必读书目的内容),互动过程没有时间限制。
本课程任选书的决定根据个人志愿加上机遇来决定,每人所选的不能重复,倘若重复协商解决。
汇报时间限十分钟,汇报的顺序按照学号排序或生日大小或书目排号都可,自行协商决定。
一、必读书目二、选读书目2《传播学史》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学出版社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德斯,华夏出版社5、《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6、《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1、《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1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广告符码》杰哈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杜盖伊,商务印书馆15、《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梅萨里,新华出版社16、《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伯格,南京大学出版社19、《帝国与传播》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作为文化的传播》凯瑞,华夏出版社27、《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9、《美国受众成长记》布茨,华夏出版社出版社30、《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莫利,新华出版社31、《电视文化》菲斯克,商务印书馆35、《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利文斯通,新华出版社36、《理解电视》麦克奎恩,华夏出版社37、《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约翰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8、《乌合之众》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40、《孤独的人群》大卫?理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46、《文化的阐释》克里福德?格尔茨,译林出版社48、《传播生态学》阿什德,华夏出版社49、《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蒙福德,中央编译出版社50、《媒介社会学》,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1、《媒介通论》,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52、《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施拉姆,华夏出版社54、《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5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56、《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57、《大众传播学诸论》,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58、《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59、《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0、《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翻译出版公司61、《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62、《作为话语的新闻》,凡迪克著,华夏出版社63、《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64、《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罗兰?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65、《跨文化传通》,萨瓦姆等著,三联书店66、《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迈克尔?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67、《通俗文化理论导论》,斯特里纳蒂著,商务印书馆68、《组织传播》,凯瑟琳.米勒著,华夏出版社69、《无声的语言》,爱得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70、《符号学原理》,[法]罗兰.巴尔特著,三联书店71、《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72、《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贝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3、《传媒伦理学》,克里斯蒂安著,华夏出版社74、《重组话语频道》,艾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8、《传播的世界化》马特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