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
巴以冲突的历史地理与边界争议

巴以冲突的历史地理与边界争议巴以冲突是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长期存在的敌对关系与争端。
该冲突始于20世纪初,在历史、地理和边界问题上引发了许多争议。
本文将介绍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地理因素以及边界争议。
一、历史背景巴以冲突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巴勒斯坦地区。
在当时,巴勒斯坦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托管地。
然而,英国在处理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表现不佳,导致敌对情绪日益升温。
二、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在巴以冲突中起着重要作用。
巴以冲突的一个重要地理争议点是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对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声称耶路撒冷是其首都,这导致了巴以争议的激化。
此外,巴勒斯坦地区和以色列之间的居住区域分布也是地理争议的原因之一。
三、边界争议战后划定巴以边界是巴以冲突中的重要议题。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划分巴勒斯坦地区的方案,但这一方案未能得到阿拉伯国家的认可,引发了巴以冲突。
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与埃及、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签订了停火协议,并划定了停火线,这就是所谓的“内线”。
然而,这些停火线并未正式划定国界,因此仍存在争议。
1950年代以来,以色列扩张了其控制地区,包括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地区。
这引发了新的争议。
自那时以来,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之间一直在边界问题上进行长期的谈判和冲突。
联合国也多次介入调解,但至今未能实现最终的解决方案。
总结:巴以冲突的历史地理与边界争议根植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因素。
耶路撒冷的争议以及领土划分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截至目前,巴以冲突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未来,各方需要通过对话与谈判找到平等和和平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及演变

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及演变巴以冲突是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长期冲突,这一冲突始于二十世纪初,至今仍未解决。
要理解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及演变,我们需要回顾一系列的事件和因素。
1. 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巴勒斯坦位于东地中海沿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一千多年前,巴勒斯坦曾是伊斯兰帝国的一部分。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托管地。
2. 犹太人回归以色列的运动犹太人历来对以色列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当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却面临着歧视和迫害。
于是,犹太人开始有组织地回归以色列的运动,这一运动被称为犹太复国主义。
3. 巴勒斯坦问题与联合国划分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纳粹大屠杀的暴行之后,国际社会更加重视犹太人的复国运动。
联合国于1947年通过了一项决议,计划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部分,并将耶路撒冷置于国际管理。
4. 巴以独立与战争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巴勒斯坦则成为巴勒斯坦阿拉伯国。
但是,周边阿拉伯国家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试图摧毁以色列。
这些战争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里程碑,导致大量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5. 六日战争与占领1967年,以色列发动了被称为六日战争的冲突,并迅速占领了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
这些领土的占领成为后续巴以冲突的核心问题之一,巴勒斯坦人要求恢复自己的领土。
6. 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和平进程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和以色列政府在美国的斡旋下达成了“奥斯陆协议”,规定了巴以双方的权益和和平进程。
根据协议,巴勒斯坦建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同时以色列逐渐从约旦河西岸地区部分地区撤军。
7. 加沙地带的冲突与分离然而,和平进程并未能够解决巴以冲突的根本问题。
加沙地带成为了巴以冲突的一个焦点地区,以色列长期实施封锁和限制,引发了巴勒斯坦人的抗议和武装冲突。
这一冲突导致了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和巴以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关于巴以冲突的调查报告

巴以冲突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政治问题,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领土争端、宗教信仰、民族冲突、经济利益等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当前局势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一份关于巴以冲突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一、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巴以冲突源于历史、宗教和领土争端等多个因素。
自1948年以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关系和冲突。
巴勒斯坦人寻求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而以色列则寻求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边界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紧张关系逐渐升级为全面战争和持续的冲突。
二、当前巴以冲突的局势目前,巴以冲突仍在持续,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
以色列继续在其南部边境地区部署军队,以应对可能的袭击。
同时,巴勒斯坦人也在加沙地带和其他地区发动了一系列袭击,试图破坏以色列的安全。
三、可能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巴以冲突,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双方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和争端。
国际社会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其次,双方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以色列应该尊重巴勒斯坦人在其领土上的权利,巴勒斯坦人也应该尊重以色列的安全需求。
此外,双方应该寻求经济合作和发展机会,以减轻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减少社会和政治紧张局势。
最后,国际社会应该加强监督和制裁措施,以确保各方遵守国际法和人权标准。
对于任何违反国际法和人权的行为,应该采取适当的制裁措施,以确保各方承担其责任并采取纠正措施。
四、结论巴以冲突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政治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
通过对话和协商、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寻求经济合作和发展机会以及加强国际社会的监督和制裁措施,我们可以为解决巴以冲突做出贡献。
希望双方能够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寻求和平解决方案,并共同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地区。
巴以主要问题及现状

巴以主要问题及现状一、历史背景巴以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托管地。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割的决议,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然而,阿拉伯国家并不接受这一决议,导致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此后,巴以冲突持续不断,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和武装冲突。
二、现状分析1.领土争端:巴以冲突的核心问题是领土争端。
以色列在战争中占领了包括西岸、加沙地带在内的巴勒斯坦领土。
尽管1993年签署了《奥斯陆协议》,但双方在领土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
2.难民问题:战争导致大量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流离失所。
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给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困境。
3.安全问题:巴以冲突使得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安全形势严峻。
此外,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问题也对地区和平稳定构成威胁。
三、未来展望1.政治解决:实现巴以和平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争端。
国际社会应积极推动双方恢复对话,寻求实现两国方案的可能性。
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诉求,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巴以问题的政治解决。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巴以冲突的重要基础。
国际社会应加大对巴勒斯坦的经济援助力度,帮助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同时,以色列应解除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封锁,促进双方经济交流与合作。
3.人道主义援助:国际社会应关注巴勒斯坦难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中国政府一直关注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多次向巴勒斯坦提供援助,帮助改善难民生活。
总之,巴以冲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政治、经济、人道主义等多种手段推动问题的解决。
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中东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形势与政策

第一讲巴以冲突的历史与现状一、巴以冲突的由来1、巴勒斯坦居民的历史变迁(1)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居住过。
(2)犹太人作为巴勒斯坦的民族主体主要是在BC11世纪-AD2世纪,此后他们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3)从AD7世纪起,阿拉伯人就成为巴勒斯坦的主体居民,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2、现代犹太复国主义和《贝尔福宣言》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是指散居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要求回到古代故乡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政治主张与运动,又称犹太复国运动,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
《贝尔福宣言》: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使这个目标实现。
这就是所谓的《贝尔福宣言》。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思想虽然形成,犹太复国运动虽然开始,但是在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前,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3、巴以分治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以美苏等33票赞成,阿拉伯等国13票反对和英国等10票弃权,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决议(即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结束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阿拉伯国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犹太国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作为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二、巴以冲突的进程(一)阿以全面对抗阶段(1948年以色列建国-70年代末)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5.15—1949.3,又称巴勒斯坦战争):阿拉伯国家战败2、第二次中东战争(又叫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0-1957.3):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后又吐出3、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1967.6.5-1967.6.11):阿拉伯国家惨败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10.6-1973.10.24):双方互有胜负(二)(冲突与谈判共存)战略相持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末)1、《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的签订:埃以首先实现和平2、巴解组织和第五次中东战争:巴解组织继续坚持武装斗争3、巴勒斯坦建国:巴解走上和平解决巴以冲突之路(三)政治解决阶段(90年代初至今)1、马德里和会与中东和平进程全面启动:双方第一次坐在一起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2、《奥斯陆协议》与中东和平的重大突破:巴以和平取得重要成果3、新一轮冲突阶段(2000年9月至今)(1)冲突的开始:沙龙强行闯入阿克萨清真寺所致(2)中东和平“路线”图出台,但无法实施(3)后阿拉法特时代:阿巴斯掌权,继续推进巴以和平。
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与演变

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巴以冲突是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和领土争端。
这场冲突始于20世纪,涉及到众多政治、宗教和社会问题。
为了深刻了解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必须回顾相关事件及其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 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巴以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当地犹太和阿拉伯人民对巴勒斯坦地区主权的争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托管地,为解决阿拉伯人民和犹太人民之间的矛盾迈出了第一步。
2. 锡安主义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犹太民族主义者提出的锡安主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锡安主义旨在建立犹太国家,将巴勒斯坦作为犹太人的主权土地。
3. 巴勒斯坦国民主义:与之相对,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民也渴望建立一个属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国家,开始形成了巴勒斯坦国民主义的思潮。
二、冲突演变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及其周边地区的政治形势持续动荡不安。
英国开始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管辖,并提供了犹太人移民到该地区的支持。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大屠杀导致了大量犹太人寻求避难所。
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巴勒斯坦是犹太人的正当归属地,加剧了巴以矛盾。
3. 1947年的联合国划分方案: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划分巴勒斯坦土地的方案,将其划分为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然而,这个方案被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和阿拉伯国家所拒绝。
4. 以色列建国:随着联合国分割方案的实施失败,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
这导致了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武装抵抗,开始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5. 从战争到和平进程:自1948年以来,巴以冲突加剧,双方在多次冲突中争夺领土和资源。
尽管和平进程经历了许多起伏,但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和平协议,如奥斯陆协议和沙龙和平协议。
三、影响与前景1. 人道危机:长期冲突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
巴以冲突已经给该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
2. 区域稳定:巴以冲突也对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于巴以冲突的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发表关于巴以冲突的演讲。
巴以冲突,这个持续了数十年的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不仅关系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国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全球的关注。
在此,我将从历史背景、现状分析、影响及解决途径等方面,对巴以冲突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背景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通过《巴勒斯坦白皮书》宣布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引发了巴勒斯坦人的强烈反对。
1947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居住的两个国家。
然而,这一决议并未得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国的普遍认可,从而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冲突。
二、现状分析1. 地理因素:巴以冲突的地理因素主要表现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国在领土上的争夺。
以色列建国后,不断扩大领土,侵占巴勒斯坦的许多地区,导致巴勒斯坦人民流离失所。
2. 民族因素:巴以冲突的民族因素主要体现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
犹太人主张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而阿拉伯人则坚决反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
3. 宗教因素:巴以冲突的宗教因素主要表现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圣城,这成为巴以冲突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4. 国际因素:巴以冲突的国际因素主要体现在大国干预和地区局势的影响。
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在巴以冲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立场和行动对冲突的解决产生着重要影响。
三、影响1. 人员伤亡:巴以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特别是平民百姓。
据统计,自1948年以来,巴以冲突已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2. 经济损失:巴以冲突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战争和冲突导致基础设施破坏,投资减少,失业率上升。
3. 地区稳定: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的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冲突的持续,使得该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问题愈发严重。
4. 国际关系:巴以冲突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以来巴以冲突的见解 -回复

20世纪以来巴以冲突的见解-回复从20世纪初至今,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持续至今已超过一个世纪。
这场冲突涉及领土争端、宗教信仰、历史认同和国家主权等复杂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场冲突,本文将以以下主题为线索,逐步回答。
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背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20世纪初,这个地区属于奥斯曼帝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这片土地被英国托管。
同时,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在欧洲得到迅速传播,许多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移民,以实现建立一个犹太国家的愿望。
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影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加剧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是他们的神圣土地,因此纷纷移居并购买土地。
由于犹太人的膨胀,阿拉伯人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并对犹太人的移民抱有敌意。
这种紧张局势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达到高峰,尤其是大规模的阿拉伯抗议和犹太人的反抗活动。
三、联合国对巴以问题的介入二战结束后,犹太大屠杀让全球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增强。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个独立国家。
然而,阿拉伯国家对此表示强烈的反对,因为该决议将约55%的土地划分给了犹太人,而犹太人只占该地区人口的约30%。
这导致巴以冲突更加复杂化,随后发生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激烈冲突,不断升级。
四、巴以战争自1948年以来,巴以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引发了一系列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导致了以色列独立的宣布和巴勒斯坦人口流离失所。
1967年的六日战争进一步扩大了以色列的领土,以及巴以冲突的规模和复杂度。
持续数十年的冲突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英维尔以及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的争端。
五、和平进程的努力1979年和1994年,以色列分别与埃及和约旦签署了和平协议,为和平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谈判以及推动双方和解的努力一直面临阻力。
同时,伴随着和平谈判的是恐怖主义的攻击和报复,使巴以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东和平路线图出台 为了打破巴以冲突的僵局 ,2002年12月 20日,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四方 代表在华盛顿举行高层会议,探讨结束巴 以争端的途径。2003年4月30日,中东问 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 机构和以色列递交了和平提案,即“中东 和平路线图”计划文本。
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5月),以巴双方将实现停 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 色列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 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 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 第二阶段(2003年5月至2003年底):以色 列军队最大程度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巴方出 台第一部宪法;建立具有临时边界的巴勒斯坦国; “四方机制”推动国际社会和联合国 承认巴勒斯 坦国。 第三阶段(2003年底至2005年):对巴以最 终地位问题进行谈判,内容包括边界、耶路撒冷 地位、难民回归权、犹太人定居点等,最终建立 正式巴勒斯坦国。
(二)巴以对抗阶段
1、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阿拉法特 1964年6月,法塔赫、哈马斯 、“人阵”、 “民阵”等八个组织组成反抗以色列占领的统一 战线,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始了巴勒斯坦人 有组织的反抗斗争。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最 高权力机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是巴 解组织的最高执行机构,由巴解全国委员会选举 产生,负责巴解组织的全面行政事务,并对全国 委员会负责。
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 拉法特在美国白宫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 签定和平协议后握手致意。
拉宾说“我们 曾经和你们巴勒 斯坦人浴血奋战 过,今天在这里, 我要大声宣布, 我们已经流了足 够的血和泪,足 够了。” 阿拉法特也 说,“今天我们 在这里达成的协 议是一个需要用 巨大的勇气去达 成的协议。”
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
政治与法律学院 高德胜
一、巴勒斯坦问题的形成
(一)巴勒斯坦文明史
耶路撒冷 中文意为“和平之城”。阿拉伯 人称该城为“古德斯”,即“圣城”。
哭墙
哭墙
圣 墓 大 教 堂 ( 耶 路 撒 冷 )
•
著名的萨赫莱清真寺,耸立在耶路撒冷旧城东部的摩利斯山(即圣殿山)上,萨赫莱是阿拉伯文 “岩石”的音译,故也称岩石圆顶清真寺,整个建筑呈八角形,巨大的金色圆顶发光,大殿有一块 圣石,相传公元619年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骑天马由麦加夜行至此,就是踩着这块岩石“登霄” 的
1996年1月20日,根据巴以关于巴勒斯 坦在约旦河西岸自治协议的安排,巴勒斯坦举行 历史上首次大选,选举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自治政府)主席和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阿拉 法特当选为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2 月12日,阿拉法特正式宣誓就职。5月9日, 阿拉法特组成自治政府内阁。 此后,巴以之间就巴勒斯坦永久地位问题进 行多次谈判,但由于意见分歧太大,终未有结果。
• 阿里埃勒· 沙龙(Ariel Sharon) 于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 拉勒村。他14岁参加巴勒斯坦犹 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 1999年9月8日正式当选利库德集 团领导人。2001年2月以利库德 集团领导人身份参加了以色列总 理竞选并获胜,当选以色列总理, 2001年3月7日宣誓就职。同时兼 任移民部长。2002年11月,沙龙 在利库德集团选举中战胜内塔尼 亚胡连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3 年1月,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 在大选中获胜,成为议会第一大 党,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
(三)政治解决阶段
1、“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提出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确立了“以土地 换和平”的基本原则,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随之作出 历史性的决定:通过谈判实现巴以和平。 2、《奥斯陆协议》 1992年,拉宾领导的工党上台,以巴关系出现转机。 1993年8月,拉宾和阿拉法特经过14轮艰苦磋商终 于在挪威的奥斯陆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巴以问题的决议。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 宫南草坪正式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允许巴 勒斯坦人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先行自治。阿拉法特与拉宾 实现了历史性握手,掀开了中东和平进程新的一页。
由于各方反对, 中东和 平“路线图”始终无法实 现。阿拉法特最终没有看 到巴以冲突和平解决,于 2004年11月11日去世。 阿拉法特时代结束。
(3)后阿拉法特时代
阿拉法特逝世后,巴勒斯坦于 2005年1月9日举行大选。以 温和著称的阿巴斯以62 .5 2%的选票当选巴民族权力机 构主席,成为新一代巴勒斯坦 领袖。1月15日,阿巴斯在 拉姆安拉宣誓就职。阿巴斯主 张停止武装起义,希望通过谈 判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从而确 立了和平建国战略。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达成停火 协议。
1897年8月29日~31日,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 者代表大会在巴塞尔召开。它通过了犹太复国主
义的纲领,创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任
主席,他任这个职务直到去世。
犹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地狱与天堂仅仅一门之隔
奥斯维辛集中营
著名的达豪集中营
(三)巴以分治方案的出台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 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 (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 国、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 阿拉伯国面积为1、1 万平方公里,占巴 勒斯坦总面积的44、2%,犹太国面积为1、 5万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5%。 当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万,犹太人60 万。
为落实停火协议,巴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首先与巴各武装派别就停止对以色列袭击问题达 成谅解,使巴以停火协议得到巴武装组织支持; 在加沙地区部署了约5000名武装警察,并重 点布防了加沙地带与以色列接壤的区域;着手重 组巴安全部队,确保巴主要武装派别暂停对以色 列的武装袭击,对违反巴以停火协议者采取行动; 以“武器换工作”的方法安置部分巴武装人员等。 由于双方采取的积极措施,巴以间的暴力冲突 有所减少。然而,信守暂时停火承诺、但拒绝放 弃“抵抗武装”的哈马斯等巴激进派此后多次向 以方发射火箭,并使用人体炸弹进行袭击。对此, 以宣布恢复“定点清除”手段,对巴激进组织实 施打击,一度平静的巴以局势再度紧张。
萨赫莱清真寺
(二)犹太复国主义和《贝尔福宣言》
西奥多·赫茨尔是奥地利记者和作家,政治犹太复 国主义的创始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缔造 者。1860年5月2日生于布达佩斯,从小生长在 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中。1904年7月3日,44岁 的西奥多-赫茨尔去世。他创立了犹太复国主义
运动,致力于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
(4)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
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是指以总理沙龙多次宣称的在巴以和谈失败、中东和 平“路线图”计划实施受阻的前提下单方面实行 “脱离”巴勒斯坦人的计划。 2003年11月,沙龙首次提出“单边行动”意向,2003年11月, 沙龙首次提出“单边行动”意向,12月底,以开始拟订相关方案,并将其 作为政府处理巴以问题的施政纲领。 依据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以将单方面从其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夺取 的部分土地上撤出,重新部署以国防军,并重新确定部分犹太人定居点的位 置,建立一条以色列更容易防守的“安全边境线”。其核心是通过撤出所有 加沙的定居点和部分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定居点来实现与巴分离,然后再根据 以色列的主张界定一个巴勒斯坦国。这意味着加沙地带21个犹太人定居点 中的7500名居民和4个西岸犹太人定居点的居民将要撤离被占领土。但 沙龙的政治顾问曾透露,在该计划中,以只会将加沙地带的80%和约旦河 西岸的40%多的土地归还给巴勒斯坦,正在修建的隔离墙将成为以巴间的 边界。单边行动计划出笼后遭到了以政府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甚至 以退出政府相威胁。但在2004年的3月15日以议会进行信任投票中,该 计划还是获得了通过。单边行动计划还遭到巴勒斯坦及阿拉伯世界的反对, 美国政府也曾一度明确反对以在“路线图”计划之外采取单边行动,但在4 月14日沙龙访美后,沙龙却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然而,对巴勒斯坦而言,沙龙的计划意味着巴勒斯坦人重新获得196 7年中东战争前拥有的土地和巴难民返回家园权利的丧失,是违背联合国有 关决议的行动。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 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1959年 组建巴勒斯坦解放运动, 阿拉伯字母简写为“法塔赫” , 《古兰经》里的意思恰恰是“打 开胜利之门” 。1964年 “法塔 赫”归属巴解组织领导。同年底, 他亲手组建了“法塔赫”的军事 组织“暴风”突击队。1965年1 月1日,他领导游击队在巴勒斯 坦北部打响了反抗以色列的游击 战争的第一枪。 1969年阿拉法特任巴勒斯坦 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并在此后 长期担任此职。并从1971年起兼 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
1994年5月4日,阿拉法特和拉宾 在埃及首都开罗正式签署实施《原则宣 言》的最后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完 成了从加沙和杰里科的撤军。5月中旬, 巴解接管加沙和杰里科,结束了以色列 对这两地长达27年的军事占领,并开 始实行有限自治。 1994年5月26日,巴自治领导机 构在突尼斯举行首次会议。会上通过了 关于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区临时自治时期 的政治纲领,重申了建立一个以耶路撒 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7月1 1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 活返回加沙定居后,巴勒斯坦自治领导 机构从突尼斯迁往加沙和杰里科。
1922年3月1日,拉宾出生在耶路撒冷一 个热衷于犹太复国事业的俄国犹太移民 的家庭。1974年和1992年两次当选以色 列总理。 拉宾执政后采取积极、灵活、 务实的外交方针,支持参加中东国际和 会,表示同意以“部分领土换取和平” 的主张。他提出首先分阶段解决巴勒斯 坦问题。但他反对归还耶路撒冷,认为 耶城是以色列的主权范围,表示不接受 恢复1967年“六.五”战争以前的边界线, 1995年11月2日,在特拉维夫拉宾广场, 三颗子弹射入了拉宾的胸膛,鲜血染红 了他口袋里《和平终将实现》的演讲稿。 终年73岁。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拉宾呼吁: “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 睛期待和平”阿以全面对抗阶段 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 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 年10 月29 日) 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 年6月5日)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 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条约,和平 解决了西奈半岛问题。阿拉伯联合与以色 列军事对抗时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