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性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细胞8p、16q微卫星DNA位点的杂合性缺失

合集下载

杂合性缺失纯合性缺失点突变的原理与检测方法

杂合性缺失纯合性缺失点突变的原理与检测方法

杂合性缺失纯合性缺失点突变的原理与检测方法1.杂合性缺失:原理:杂合性缺失可由几种原因引起,包括染色体脆性、许多突变体不稳定、环境因素、染色体遗传学机制的损坏等。

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FISH(荧光原位杂交):通过用特定荧光标记探针与染色体杂交,可以检测出具体缺失区域的有无。

-基因测序:通过对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找出有没有缺失的部分。

2.纯合性缺失:纯合性缺失是指基因染色体上其中一部分或全部的缺失,且所有个体体细胞中均存在,即每个细胞都有相同的缺失染色体区域。

原理:纯合性缺失可以由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化,如染色体损害、环境诱导和遗传突变等引起。

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配对末端连接PCR:通过分析PCR扩增所得的DNA片段,确定是否存在缺失。

-染色体带分析:通过对染色体进行缺失区域的显带进行观察,确定是否存在缺失。

-比色图法:通过比较样品和对照基因的比色图,确定是否存在缺失。

3.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的单个碱基替代、插入或缺失引起的突变。

原理:点突变可以由突变原因如DNA复制错误、DNA损伤和环境诱导等引起。

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 Sanger测序:通过测定基因序列,确定是否存在点突变。

-基因芯片:通过用特定探针和扩增反应检测点突变,确定是否存在点突变。

-实时定量PCR:通过测定PCR扩增曲线,确定是否存在点突变。

总结来说,杂合性缺失、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都是遗传突变类型,它们的原理和检测方法都不尽相同。

对于这些突变的准确检测可以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乳腺癌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化疗、放射等手段进行,但是这些治疗手段对于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还存在不足。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已经被证实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的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相关机制和治疗策略,对于提高乳腺癌治疗的效果和个体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通过对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探讨这些基因变异对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及该机制对于乳腺癌治疗的作用。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乳腺癌样本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筛选出具有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样本进行进一步检测。

2.检测样本中DNA错配修复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这些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

3.利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探究这些因素对于乳腺癌的发展和治疗的影响。

4.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与治疗的关系,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样本采集:采用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的方式获取乳腺癌组织或细胞,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和DNA错配修复相关基因突变检测。

2.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采用PCR扩增和电泳分离技术,检测样本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筛选出具有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样本。

3.DNA错配修复相关基因检测: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样本中DNA错配修复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包括MLH1、MSH2、MSH6等常见基因。

4.基因芯片分析:采用芯片探针对于上述基因进行检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于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样本中的基因表达水平。

5.综合分析:结合上述数据,探究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治疗的影响,提出新的治疗策略和思路。

散发性结直肠癌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

散发性结直肠癌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

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散发性结直肠癌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普通外科指导教师:曹杰;唐伟镖20090520散发性结直肠癌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作者:陈新岐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1.期刊论文李龙山.宋京郁.孙东植.朴成哲.LI Long-shan.SONG Jing-yu.SUN Dong-zhi.PIAO Cheng-zhe微卫星不稳定型大肠癌中基因突变及其产物的检测-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2)目的 通过检测基因突变及其产物在微卫星不稳定型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微卫星不稳定型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利用PCR、RT-PCR及蛋白印迹杂交方法,在11个大肠癌细胞株中检测微卫星稳定程度;9个蛋白质编码区域存在重复碱基序列的,与细胞生长、DNA 修复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中检测基因突变及其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 检测结果发现了7个大肠癌细胞株表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1个大肠癌细胞株表现低度微卫星不稳定,3个大肠癌细胞株表现微卫星稳定.与微卫星稳定的细胞株相比,微卫星不稳定型大肠癌中基因突变率显著增高.ACVRⅡ、Bax、hMSH6、hRad50、RIZ和TGFβRⅡ等6个基因突变率超过50%;ACVRⅡ、ATR、Bax、MBD4、hMSH3、RIZ和TGFβRⅡ 7个基因表达突变型mRNA;而hMSH6和hRad50不表达突变型mRNA;同时hRad50的蛋白质表达与无突变的细胞株相比显著下降.结论 与细胞生长,DNA修复,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高度突变及其突变基因产物与微卫星不稳定型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hRad50蛋白表达降低可能与微卫星不稳定型大肠癌的染色体不稳定有密切关系.2.期刊论文耿洪刚.盛剑秋.张英辉.黄继胜.韩敏.牧宏.孙自勤.王志红.李爱琴.武子涛.李世荣.GENG Honggang. SHENG Jianqiu.ZHANG Yinghui.HUANG Jisheng.HAN Min.MU Hong.SUN Ziqin.WANG Zhihong.LI Aiqin.WU Zitao.LI Shirong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患者腺瘤和癌组织微卫星基因型分析-胃肠病学2008,13(3)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为其分子牛物学特征之一.目的: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建立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癌组织的微卫星基因型,探讨HNPCC的MSI发生情况和MSI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源自33个HNPCC家系的腺瘤28例和腺癌14例,其中4例为同步腺瘤-癌;以32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作为对照.选用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段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64.3%对3.1%,71.4%对12.5%.P<0.05).4例同步腺瘤-癌均表现为MSI-H,其腺瘤和癌组织的MSI类型不同.结论: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高.同步腺瘤-癌来源于不同克隆.MSI检测可作为HNPCC的临床初筛方法.3.学位论文狄金明散发性结直肠肿瘤MSI及TGF-βRⅡ基因突变的研究1999应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5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和30例腺癌及其正常对照粘膜标本进行MSI(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及TGF-β RⅡ基因突变的研究.发现在所有腺癌标本中均未检测到RER+及RⅡ基因突变;而在癌标本中有RER+及RⅡ基因突变.在分化程度较低、肿瘤周期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及位于近端结肠部位的肿瘤中,RER+率较高,但与年龄、性别、Duke's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无关.所有RⅡ突变标本均伴有MSI,ERE-标本中无RⅡ基因突变.提示MSI时基因组导演变化靶向RⅡ基因的(A)<,10>序列导致其突变,在伴有RER+的散发性近端结肠癌尤其回盲癌发生发展中RⅡ基因突变发挥重要作用.4.期刊论文周智勇.韩英.王鲁平.ZHOU Zhi-yong.HAN Ying.WANG Lu-ping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微卫星状态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9,48(5)目的 比较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与传统腺瘤、腺癌的微卫星状态的差异,以期间接验证传统型锯齿状成瘤通路的存在.方法 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保存的75例大肠息肉及肿瘤组织蜡块标本,其中锯齿状腺癌(Sca)15例,非锯齿状腺癌(N-Sca)20例,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SA)20例,普通腺瘤20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荧光标记引物扩增BAT25、BAT26两个位点,随后使用DNA自动测序仪检测其微卫星状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部分标本扩增失败,对于成功扩增的68例标本:18例TSA中6例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12例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L)/微卫星稳定型(MSS);18例普通腺瘤均为MSS;13例Sca中3例为MSI-H,10例为MSI-L/MSS;19例N-Sca中仅1例为MSI-H,18例为MSI-L/MSS.统计学分析表明,普通腺瘤组、N-Sca组MSI-H发生率明显低于TSA组和Sca组(P<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普通腺瘤、N-Sca相比,MSI-H更多见于TSA、Sca,由此推断存在一条有别于传统"腺瘤-癌"发生模式的传统型锯齿状成瘤通路,但尚需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确认.5.期刊论文张放.周崇治.凌云.裘国强.柏邵春.刘万清.贺林.彭志海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5号染色体杂合缺失分析-中华肿瘤杂志2002,24(5)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5号染色体上与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缺失(LOH)情况,并探索新的抑癌基因位点.方法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以15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平均遗传距离12.67 cm)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用ABI PRISM 377 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统计各位点杂合缺失率.结果在15个微卫星位点中,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5.80%.5p中最高为D5S416,占48.15%;5q中最高为D5S471,占38.71%.D5S471周围的3个位点(D5S428、D5S2027和D5S2115)也存在高频的杂合缺失(>30.00%).结论 5号染色体上存在着高频的杂合缺失,其中5q13.3~31.1区域中,有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APC、MCC、CTNNA1及IL家族等基因;而在5p15.1上的D5S416的杂合缺失率高达48.15%,此区域至今尚未发现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位点,估计可能有未知的抑癌基因存在.6.期刊论文陶雅军.陈英杰.刘健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相关性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9)目的:探讨微卫星 DNA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sis colorectalcancer,HNPCC)的关系.方法:采用 PCR-SSCP方法,检测 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11例散发性大肠癌的 2、17号染色体的 2个位点的 MSI.结果: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均存在一个位点的 MSI,11例散发性大肠癌中 1个有 MSI.结论:MSI是 HNPCC常见的分子学事件,HNPCC有其特有的分子生物学特性.7.期刊论文任延律.张岂凡.于志伟.王宽.赵家宏大肠重复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肿瘤防治研究2003,30(5)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大肠重复癌与单发大肠癌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PCR-SSLP法对38例大肠重复癌患者的51例癌灶及对照35例单发大肠癌分别进行5个碱基序列位点MSI检测.结果大肠重复癌中复制错误(RER)阳性率为52.9%(27/51),对照组为17.1%(6/35),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11.25, P<0.01).大肠重复癌组中,RER阳性与低分化、近端大肠密切关联.RER阳性组与阴性组在年龄、性别、是否伴有转移、Dukes分期上未见异常.结论 MSI在大肠重复癌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MSI可作为预测大肠重复癌发生的有用标志,对MSI大肠癌患者应警惕多重癌发生的可能性.,微卫星不稳定性可作为预测大肠重复癌发生的重要标志,对复制错误阳性的大肠癌患者应警惕多重癌发生的可能性.(2)大肠重复癌复制错误阳性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缺失有良好的相关性.(3)大肠重复癌复制错误阳性与p53表达呈负相关.(4)大肠重复癌复制错误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增殖活性低.(5)复制错误阳性大肠重复癌多见于分化程度差的低分化、粘液腺癌.(6)复制错误阳性大肠重复癌多见于近端结肠.(7)年龄、性别、是否伴有转移、与Bax表达关系及Dukes分期上,复制错误阳性组与阴性组未见异常.9.期刊论文程蕾.王慧萍.黄琼.来茂德结直肠腺瘤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类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19(6)应用微切割-聚合酶链反应-单链长度多态性(PCR-SSLP)的方法,检测16个微卫星位点在59例62个结直肠腺瘤标本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 结果表明:腺瘤16个位点的总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发生率为14.4%,MSI-H所占的比率为9.7%;在10例可以同时微切割得到腺瘤和癌变成分的病例中,腺瘤和癌变成分在每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情况不完全相同,并且当在某一位点同时表现为阳性时,部分凝胶电泳的图像相同,而部分不同;在某些位点表现为癌变成分的异常条带泳动速度更快,说明序列比腺瘤中更短;MSI-H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腺瘤发生部位和病理学亚型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但MSI-H组的平均年龄(56.50±11.38)低于MSI-L组(60.36±11.34),女性所占比率(5/6)明显高于男性,6例MSI-H中无1例组织学类型为管状腺瘤;各位点在MSI-H组的MSI改变率明显高于MSI-L组,在TGFβRⅡ(A)10、hMSH6、TCF4、BAT26等位点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BAT26的P<0.01).可以推断: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早期即腺瘤阶段即可表现微卫星不稳定性;微卫星不稳定性可以随结直肠肿瘤的发展过程而发展,并且特定的微卫星位点的改变可能仅发生于肿瘤进程的特定阶段;在结直肠癌中存在的MSI-H和MSI-L之间的差异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腺瘤中,MSI-H腺瘤与MSI-L腺瘤是结直肠腺瘤的两个不同的类型.10.期刊论文赵岩.张涛.张剑军.郑志超.赵宜良.前原喜彦.ZHAO Yan.ZHANG Tao.ZHANG Jian-jun.ZHENG Zhi-chao .ZHAO Yi-liang.MAEHARA Yoshihiko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散发结直肠癌p53基因点突变的相关性-肿瘤研究与临床2007,19(z1)目的 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被认定为DNA错配修复缺陷的标志,但既往研究发现一个显著矛盾,即在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中,p53突变率较一般结直肠癌低.研究旨在确认该矛盾的存在并试图阐明其机制.方法 对180例散发结直肠癌采用高分辨率荧光标记微卫星分析法检测微卫星位点稳定性,PCR扩增直接测序检测p53突变.结果 微卫星不稳定性呈现修饰型和跳跃型两种变化.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均呈现修饰型而无跳跃型变化;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均检出了跳跃型变化,一部分也并存修饰型变化.微卫星不稳定与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53突变与肿瘤分化明显相关.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肿瘤未检出p53突变,而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肿瘤p53突变率较高.结论 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呈现的修饰型微卫星位点长度变化可能是DNA错配修复缺陷的表型;此表型与提高的碱基置换突变率有关.单纯DNA错配修复缺陷可能不足以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跳跃型变化,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真正原因仍有待阐明.本文链接:/Thesis_Y1554270.aspx授权使用:北京服装学院(bjfzxy),授权号:fb09a485-9e82-455a-8594-9e7301025f32下载时间:2011年1月22日。

散发性肾母细胞瘤中DNMT1基因多态性和1p、16q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的临床价值

散发性肾母细胞瘤中DNMT1基因多态性和1p、16q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的临床价值

散发性肾母细胞瘤中DNMT1基因多态性和1p、16q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的临床价值白锐;胡晓丽;李艳芸;赵林胜;耿鑫;张维铭【摘要】目的探讨散发性肾母细胞瘤(WT)中DNMT1基因rs75616428、rs165999593多态性及1 p、16q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H)的价值.方法选择WT患者肾组织35份(观察组)及正常肾组织30份(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双向测序法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rs75616428和rs165999593的基因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检测前120aa(裸区段)的表达情况;微卫星灶扩增一聚丙烯酰胺电泳—银染法检测不同临床分期1p、16q染色体LOH.结果观察组rs16999593位点的多态性检测发现,杂合子22例,变异型纯合子3例.免疫组化显示,DNMT1蛋白前120aa裸区段在对照组肾组织以肾小管上皮着色为主,且在WT 组织中表达略显升高.临床Ⅲ~Ⅳ期发生1p、16q LOH比例显著高于I~Ⅱ期(P<0.05).结论DNMT1基因rs16999593多态性可以评估胎儿WT发生的风险;1p、16q LOH检测可作为诊断WT的简易方法.【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1(051)049【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肾母细胞瘤;DNA甲基化转移酶-1;单核苷酸多态性;杂合性缺失【作者】白锐;胡晓丽;李艳芸;赵林胜;耿鑫;张维铭【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3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肾母细胞瘤(WT)是一种源于后肾胚胎组织、由间叶及上皮组织构成的恶性肿瘤,临床伴有多种器官发育畸形,占儿科肿瘤的87%[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染色体8p22, 11p15, 17p13 区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染色体8p22, 11p15, 17p13 区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Ξ 收稿日期 : 2003205229 ; 修订日期 : 2003206223 作者简介 : 李志刚 (19762) ,男 ,江苏沛县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病理学专业 。现在江苏省徐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工作 。 通讯作者 : 周晓军 (19542) ,男 ,湖南长沙人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从事病理学专业 。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is prevalence of loss of heterozygosity at 8p22 ,11p15 and 17p13
L I Zhi2gang1 , ZHOU Xiao2jun1 , KON G Qing2yan2 , YI Long3 , M EN G Kui1 (1. Depart ment of Pat hology , N anji ng General Hospit al of N anji ng Com m an d , N anji ng 210002 , Jiangsu , Chi na ; 2. Depart ment of Pat hology , X uz hou Medical College , X uz hou 221002 , Jiangsu , Chi na ; 3. School of Medici ne , N anji ng U ni versit y , N anji ng 210093 , Jiang2
0 引 言
乳腺癌基因畸变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特殊的染色体 臂的丢失 ,而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往往是由于一条等位 基因发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 LOH) ,而另 外一条等位基因紧接着发生突变1 ,2 。因此 ,对肿瘤基 因组 LOH 的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寻找肿瘤抑制基因。 对乳腺癌的研究发现 ,以下基因组的区域发生了等位 基因的丢失 ,如 1p 、3p 、6q、8p21~22、9p 、11q、11p 、13q12 ~13、17p 、17q 等3 ,4 。几个特殊位点如 8p 、11p 、17p 的 LOH 提示高度的增生活性 ,体现在组织学分级和类型、 S 期分裂或 DNA 非整倍体性等方面5 。由于带有 LOH 的肿瘤其临床特征系由其固有的病理特征所决 定 ,而肿瘤的临床病理参数如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 激素受体水平 、组织学分级等是传统的预后指标 。因 此 ,对染色体上特殊位点的 LOH 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 参数 ,将可能有效地预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本实验 应用位于 8p22、11p15、17p13 染色体区的三个微卫星位 点 D8S136、D11S988、TP53 来观察此三个染色体区域的 LOH 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及细胞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及细胞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及细胞杂合性缺失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3号染色体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病理学意义。

方法:对41例乳腺癌和13例癌前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PCR-SSLP应急银染法检测患者中,MSI状态应急3P上卫星位点LOH发生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错配修复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15例出现2个及以上位点不稳定,5例出现5个位点阳性;12个位点的MSI发生率为0%-31.7%。

13例癌前病变患者中,9例不稳定,其中2例MSI+阳性率为15.4%。

41例乳腺癌患者中,LOH阳性率为97%,显著高于乳腺良性患者的41.7%(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中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发生缺陷以及MSI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展重要作用;3P最小共同缺损区主要位于3P14-p25能够影响患者生物学行为。

【关键词】微卫星不稳定性;3号染色体;乳腺癌;病理学意义为了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3号染色体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病理学意义,现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1例乳腺癌和13例癌前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确诊,手术切除后将新鲜的标本立即保存着在温度为-80℃的低温冰箱中。

乳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32.8~76.9岁,平均(55.7±3.1)岁。

35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髓样癌,1例富于脂质癌。

13例良性增生患者中,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变,4例不典型增生。

1.2方法采用PCR-SSLP应急银染法检测患者中,MSI状态应急3P上卫星位点LOH发生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错配修复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如下:(1)DNA提取。

取上述患者0.5g新鲜组织将其防止在液氮中研磨,称取20g/l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提取,然后检测DNA浓度,并将其放置在温度为-20℃下保存。

浸润性乳腺癌及乳腺增生细胞3p、9p上5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观察

浸润性乳腺癌及乳腺增生细胞3p、9p上5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观察
ivs edca cri ma(D ) Meh d T eU H, D n C cl eemcoi et o aai sci s5 nai ut ac o s I C . to s h D A H adI el w r i ds c df m p r n et n. v l n D s r s e r f o
D S7 及 D S7 8位点 的 L H模式。结果 U H组 中仅 1例 D S4 7位 点发生 L H( 0 , D 9 11 9 14 O D 3 14 O 1 %) A H组 5个 位点
均发生一定频率 的 L H(0 一 2 ) IC组 5个位点 均发生高频 L H(9 ~ 8 ) O 1% 2 % , D O 1% 4 % 。至少 1 位点发生 L H 个 O 者 ,D U H组为 6 、 D % A H组为 3 % 、D 3 IC组为 7 % , 1 三组相 比, 0 0 ; 或以上位点发生 L H者 , D P< .5 2个 O U H组 为 0 、
A H组为 1 % 、 C组 为 4 % , D D 3 I D 0 U H组 、 D A H组与 IC组相 比, D P均 < .5 D 0 0 。IC组 中 D S6 2发生 高频 L H者 311 O
在有淋 巴结转移组 为 6 % , 3 无淋巴结转 移组为 1% , 9 两组相 比, 0 0 。结论 P< . 5 U H组 的 D S4 7位 点发 生的 D 3 14 L H和 A H组的 5个位点发生 的 L H有作为癌变风 险预测分子标 记的可能性 , O D O 分析多个 M S的 L H模 式对于乳 O 腺癌 的早期预测和早期诊 断有一定参考 价值 ,3 11 D S6 2位点的 L H可能是 I 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分子 机制 。 O D

乳腺癌中P16基因缺失与突变的研究

乳腺癌中P16基因缺失与突变的研究

乳腺癌中P16基因缺失与突变的研究李铁臣;刘平;孙惠兰;徐毓其【摘要】背景与目的:了解乳腺癌与p16基因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PCR和DNA测序方法,对33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p16基因进行检测,研究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情况.结果:所有标本均未检出纯合缺失,10例标本进行了外显子2的序列测定,也未发现点突变.结论:p166基因的纯合缺失和点突变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无关.【期刊名称】《癌变·畸变·突变》【年(卷),期】2007(019)001【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乳腺癌;p16基因;纯合缺失;点突变【作者】李铁臣;刘平;孙惠兰;徐毓其【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遗传医学研究室;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肿瘤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遗传医学研究室;皖南医学院遗传医学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近年来有关p16基因在多种类型恶性肿瘤中纯合缺失和基因突变的研究证明它是一个多种肿瘤抑制基因(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1,MTS1)。

p16基因完整序列包括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其中外显子1含126 bp,外显子2含307 bp,外显子3含11 bp。

p16基因的异常主要集中在外显子2[1-4]。

因此,我们采用PCR和DNA测序方法对33例乳腺癌病人的新鲜肿瘤组织标本,进行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研究,探讨p16基因异常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

1.1 标本33例乳腺癌标本取自1999年9月至2000年4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肿瘤科手术中无菌采集的新鲜标本,患者术前未经化疗和放疗。

其中男性1例,女性32例,年龄26~80岁,平均年龄(46.1± 8.4)岁。

所有标本均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

标本取出后,-80℃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1.2 方法1.2.1 DNA提取取约50mg的组织,加入细胞裂解液进行组织匀浆,匀浆经蛋白酶K消化,常规酚-氯仿抽提,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纯度和浓度,4℃保存、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a i l sa
L G — u W E h n r n MA Ja , HANG Xio 1i ON Yi o , N C u - g , i 0 Z g o a- e
(Dp r e tfP to g , l t o i l G i n dcl ol eG i n 50 0 , hn ;Dp r n o Lbrt y G i eat n o ahl yA i e H s t u agMei lg ,uy g 5 04 C ia eat t m o i f ad pa o f y aC e a e m aoa r ,uy f o -
U 和 A 组 也发 生 了不 同程 度 的 L H, 中发 生 于 U 组 的 D S6 H H O 其 H 8 24以及 较 高 频 率 发 生 于 A 组 的 D 6 4 3值 得 关 注 和进 一 H 1S 1 步 研 究 ; H组 与 I C组 的 3个 MS位点 总 L H 频率 较 接 近 ; 8 24、8 28 D 6 1 A D O D S6 D S5 、 14 3的 L H 与淋 巴结 转 移 状 态 无 关 。 O 关 键 词 : 润 性 乳 腺导 管癌 ; 腺 增 生 ; 微 切 割 ; 卫 星 D A; 合 性 缺 失 浸 乳 显 微 N 杂 中图 分 类 号 : 3 .0 . ;6 5 80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1 7 9 (00 0 0 4 0 R7 79 2 6 R 5 .2 .6 A 10 — 3 9 2 1 )5— 50— 3
Lo s o t r z g st fmi r s t lie n s r di n a i e b e s a c r a e s y e ・ s fhe e o y o iy o c o a elt s i po a c i v sv r a tc n e nd br a t h p r
D S 6 、 82 8和 D 64 3的 L H频 率 分 别 为 7 1 、 、,82 、1 1 、0 和 4 . % 、2 、4 7 , D1S 1 82 4 D S 5 1S 1 O . % 00 1. % 1. % 2 % 2 8 3 % 3. % 除 6 43外 , C I D 组 的 D S6 82 4和 D ¥5 82 8的 L H频率明显 高于 U O H组和 A H组 ( 0 0 ) U A IC组 3个 M P< .5 ; H、 H、 D S位 点总 L H频 率分别为 O
摘要 : 目的 研究散发性乳腺癌细胞 和乳腺增 生细胞 中位于 8 p和 1q的 3个微 卫星 D A( ir aei , ) 点 D S 6 6 N m c st le MS 位 o lt 824、 D S5 、 1 S 1 82 8 D 64 3的杂合性缺失 (oso ht oyoi ,O 的频率 ; 1 f ee zgsy L H) s r t 探索 3个 MS的 L H频率 同乳腺 癌淋 巴结转 移状态 的关 O 系。方法 分离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病理切片上的病变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并分别提取 D A, N 采用 P R变性 P G C一 A E电泳检测 1 单 纯增 生 ( sah prl i, H) 1 不 典 型增 生 (t i l y e l i, H) 8例 uul yep s U 、5例 aa a pc pr a aA 以及 3 浸 润 性乳 腺 导 管 癌 (nai ut y ah p s 5例 ivs ed c l v a cri m , C) 胞 中位 于 8 ac o a I 细 n D p的 D S 6 、 8 2 8和位 于 1 q的 D 64 3位点 的 L H频 率。结 果 U A I C组 发生 82 4 D s5 6 1s 1 O H、 H、D

5 0・ 4
临床 与 实验 病 理 学杂 志
JCi EpP to 2 1 c;6 5 l x ahl 增 生 细胞 8 、 1 卫 星 D A位 p 6 q微 N 点 的杂合性 缺 失
龙义 国 文春 蓉 马 , , 骄 张小 蕾 ,
a g Meia ol e G ia g 5 0 4, n n dc lC lg , uy n 5 0 0 C ia) e
A s a tP r o e T t yt O e u n ya d L H p t r fh mi oa lt ( s l ae n8 ,6 sa h p rl— b t c : u p s os d eL H f q e c n O at n o e c st l e MS )o t o p 1 qi u u l y e a r u h r e t 3 r e is c d n p s ( H) a pc l y e l i( H) n vs ed cM c r n m (D ) ru s a dt epoeter a o si b t e nL H o e i U ,t i p r a a A a di a i u t ac o a I C g p , x l lt n h ew e O f h a y ah p s n v i o n o r h e i p t 3
56 、0 、7 1 ,U . % 4 % 5. % H组与其余两组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A P< . 5 , H与 I C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0 0 ) 淋 巴结 D P> .5 ; 转移 阳性组 和阴性组 D S6 、 82 8 D 6 1 8 24 D S5 、 14 3的 L H频率及总 L H频率分别为 3 . % 、86 、2 9 、5 6 O O 64 2 . % 4 . % 5 . %和 4 . % 、 71 3. % 、17 、83 , 间 的差 异 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5 。 结 论 I C组 频 繁 发 生 D S 6 、 8 2 8 D 6 1 3 3 3 . % 5. % 组 P 00 ) D 82 4 D S5 、 14 3的 L H,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