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易感基因1/2突变的研究

合集下载

乳腺癌基因治疗进展

乳腺癌基因治疗进展

乳腺癌基因治疗进展【摘要】基因治疗的方式有两类:(1)基因矫正和置换;(2)基因增补。

目前研究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基因治疗、癌基因拮抗治疗、化学基因治疗(多药耐药基因治疗和自杀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形成基因治疗、使用溶瘤病毒的治疗等措施。

目前还没有一种基因治疗可代替常规疗法, 基因治疗与常规疗法相结合, 是乳腺癌治疗的发展趋势。

随着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乳腺癌相关基因的不断发现, 乳腺癌基因治疗将取得更多突破, 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基因治疗;癌基因拮抗治疗;化学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乳腺癌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是以传统的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局部或全身的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这些手段虽然可以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存率甚至治愈,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日渐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1 免疫基因治疗1.1 细胞因子治疗细胞因子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是机体防御和清除肿瘤的重要因子。

肿瘤的发生与肿瘤患者的细胞因子表达有关,因此, 通过细胞因子网络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达到清除肿瘤的目的,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1)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

Pastorakova 等[1] 将表达人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基因的质粒体外转染不同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361、HCT116、8-M G-BA)。

检测结果表明hTNF-α在3种细胞株中均有表达, 可显著诱导MDA-MB-361 凋亡、坏死,对HCT116 作用则较弱,而对8-M G-BA 几乎无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hTNF-α可在裸鼠体内引起MDA-MB-361 坏死。

BRCA1基因的功能及其上游调控序列结构功能特征

BRCA1基因的功能及其上游调控序列结构功能特征

BRCA1基因的功能及其上游调控序列结构功能特征李员根;苏敏;温博贵【摘要】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一种与家族性乳腺癌、家族性卵巢癌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但其在散发性乳腺癌中尚未见突变的报道,而在散发性乳腺癌中其表达下降,说明其转录调控异常可能参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本文拟对BRCA1功能及上游调控区结构功能特征作一综述.【期刊名称】《癌变·畸变·突变》【年(卷),期】2002(014)001【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BRCA1;抑癌基因;转录调控;乳腺癌【作者】李员根;苏敏;温博贵【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广东,汕头,515031;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广东,汕头,515031;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广东,汕头,515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53;Q756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一种与家族性乳腺癌、家族性卵巢癌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在这两类癌患者及其亲属中BRCA1基因突变率很高,而且突变外显率也很高[1,2]。

与其他抑癌基因如Rb、P53、DCC、APC等不同的是在散发性卵巢癌中BRCA1只有很低的突变率,而真正的散发性乳腺癌尚未发现BRCA1基因的突变。

但是,散发性乳腺癌中常见BRCA1 mRNA水平降低,而且其上游调控区域CpG岛存在高度甲基化,说明BRCA1调控异常可能参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形成[3]。

目前,关于BRCA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突变,对它的功能及转录调控知之不多。

为加深对该基因的认识,本文拟对BRCA1基因的功能及其上游调控序列结构、功能特征作一综述。

BRCA1基因编码一个含1 863个氨基酸基的蛋白,其分子量为220 kD。

该蛋白结构特点为:①氨基末端富含半胱氨酸和组氨酸,存在锌指结构;②羧基末端酸性氨基酸较多,有一个酸性区;③在第1 214~1 223氨基酸残基之间有一个粒素样结构;④羧基末端含有一个202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其与P53结合蛋白的结构非常相似,也与酵母RAD9蛋白同源。

散发性乳腺癌中影响BRCA1蛋白失表达的参数分析

散发性乳腺癌中影响BRCA1蛋白失表达的参数分析
1 材 料 与方 法 11 一 般资 料 .
2分 ,5%为 3分 ; E - >0 H R 2蛋 白阳性染 色 的棕黄 色颗 粒表 达在 细胞 膜上 , 见细 胞浆 同时染 色 , 可 单独 细胞
浆染 色不计 为 阳性 。 照 F A推 荐 的 He e T s结 参 D r p et c 果评 分 [, 5 阳性 细 胞数 < 0 _ 1%即 为 0分 , 1 %的癌 细 >0 胞胞 膜 染 色 , 色 间 断 分 布 , 染 未环 绕 胞膜 为 1 , 分 > 1%的癌 细 胞胞 膜 弱到 中度 阳性染 色 , 色连续 , 0 染 环 绕 整 个 胞 膜 为 2分 , 1 %的癌 细 胞 胞 膜 强 阳性 染 >0 色, 染色 连续 , 环绕 整个 胞膜 为 3分 ;2 染 色 强度评 () 分 : 色 强度 与 阴性 对 照 相 同 , 0分 , 色较 弱 但 染 为 染 明显 强 于 阴性 对 照者 为 1 , 色 清晰 为 2分 , 染 分 染 强 色 为 3分 ; 3 阳性 细胞 百 分 率 和染 色 强 度 累计 积 () 分 < 分 为表 达 阴性 ( ) 1 2分 为+,~ 1 一 ,- 3 4分 为+ , ~ +5
e p e so ,HER一 v r x r si n g , n t s ss t xl r y h n d s a d i ma n ov n t e o c re c n x r si n 2 o e e p e so ,a e a d mea t i o a i a y l mp o e t y i v le i h c u r n e a d a l n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l・ 0 0
d v lp n fb e s c n e . e eo me t r a t a c r o Ke wo d y rs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散发性乳腺癌EMSY基因的突变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散发性乳腺癌EMSY基因的突变

Z A G H iin L u - i JA GJa — u .D p r etfG sone ia Ga dS re , h it H N a t , U Y n e, I N inc n eat n at it t l ln ug r teFr a f h m o r sn y s A l t o i lfG a g i dclU i r t, a nn 3 0 , hn f i e H s t u n x i n e i N n i 5 0 2 C ia i f a d pa o Me a v sy g 1
医刊 2 1 年 月 3 01 s鲞箜
1 f !! ! ! ! 0
! :
: : :

论合 酶链 反 应 一单链 构 象 多态 性 分 析 检 测 散 发 性 乳 腺 癌 E Y基 因 的 突 变 MS
刘竞 张海添 陆云飞 蒋建春
【 s at Obet e T e t esg fm ttniom tno E Y gn nso dc Abt c】 r jcv ogth m saeo uaa n rao f MS eei pr i i e i f i a
b e s a cn ma tsu s h n i v siae t e a s cai n o S g n t t n a d s o a i r a tc r i ra tc r i o is e ,te n e t t h s o ito fEM Y e e mu a i n p r d c b e s a c— g o n Ra d s a e M e ho s Tis e fo 7 poa i r a tc r i o a p t ns a d 1 pt m r a tt mo o ie s . t d s u r m 2 s r d c b e s a cn m a i t n o i e 8 mu b e s u r

PALB2基因遗传多态性在早发性乳腺癌中的作用

PALB2基因遗传多态性在早发性乳腺癌中的作用

PALB2基因遗传多态性在早发性乳腺癌中的作用宋传贵;傅芳萌;吴雪英;林舜国;王川【摘要】背景与目的:PALB2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乳腺痛易感基因,其多个遗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有关,本研究探讨PALB2基因rs249954、rs447529及rs16940342多态性在福建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24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和101例健康女性进行PALB2基因rs249954、rs447529及rs16940342 PCR扩增,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MS)法鉴定其基因型,比较各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危险度(OR)及95%CI.结果:PALB2基因rs249954、rs447529及rs16940342多态性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以rs249954的CC基因型、rs447529 CC基因型及rs16940342 AA基因型为参照,各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其他基因型,均未能显著改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P>0.05).各基因型风险比分别为1.061(rs249954 TT vs CC),0.793(rs447529 GG vs CC)以及0.921(rs16940342 GG vs AA).结论:PALB2基因rs249954、rs447529及rs16940342多态性可能与福建地区汉族人群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无关,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和未来临床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尚需谨慎.【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0(020)012【总页数】4页(P907-910)【关键词】乳腺肿瘤;PALB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易感性【作者】宋传贵;傅芳萌;吴雪英;林舜国;王川【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属于具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人群,易感性基因BRCA1或BRCA2基因的胚系突变只能解释其中不足10%的人群[1],其余的则涉及众多低外显易感基因位点[2]。

BRCA1与乳腺癌

BRCA1与乳腺癌

BRCA1与乳腺癌罗娟娟【摘要】BRCA1( breast cancel susceptibility genel,BRCA1)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家族性乳腺癌抑癌基因,定位于17q21,在乳腺癌高发家族中BRCA1的突变率为45%,在乳腺癌和卵巢癌均高发的家族中突变率为90%.研究BRCA1对乳腺癌早期诊断,临床分级,辅助化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3页(P382-384)【作者】罗娟娟【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BRCA1( breastcancel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家族性乳腺癌抑癌基因,定位于17q21,在乳腺癌高发家族中BRCA1的突变率为45%,在乳腺癌和卵巢癌均高发的家族中突变率为90%。

研究BRCA1对乳腺癌早期诊断,临床分级,辅助化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Kluk BJ等最新报道,2010年在美国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的近207 090例,死亡率仅次于肺癌[1]。

近20年来,乳腺肿瘤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已经高居女性肿瘤的第1位,严重威胁广大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90年代初人们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发现了第1个家族性乳腺肿瘤易感BRCA1,并成功克隆获得BRCA1基因的全长序列,从此使BRCA1基因的研究迅速开展起来。

目前的研究发现BRCA1不仅参与DNA损伤修复、细胞凋亡、基因转录及细胞周期调控等多种重要细胞活动,而且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2-5]。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BRCA1的系列研究作一综述。

1 BRCA1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结构Hall等[6]发现 BRCA1定位染色体17q21位点,在染色体上的跨度大约为100 kb,编码区为55.5 kb,含高达41.5的Alu重复序列,含24个外显子,其中22个为编码蛋白,2个为非编码的蛋白。

基因导向的乳腺癌治疗进展研究

基因导向的乳腺癌治疗进展研究
1 . 3基 因结构 B R C A1 一 定位于 1 7 q 2 1 ,约 1 0 0 k b ,含有 2 4 个外 显子 ,其 中第 1 、4 号外显 子不 编码氨基 酸,另 ̄ I ' 2 2 个转录 出7 . 6 k b m R N A,最终可编码含
2 1 世 纪的基 因组科学和 基因组 医学 ( g e n o m i c me d i c i n e )将 给人
子靶 向治疗 以及 内分泌 治疗 。本文 主要根 据现 代 治疗 方 法的新理 念 来进行 研 究 。 【 关键 词 】 乳腺癌 ;治疗 方法 ;研 究
中 图分类 号 :R 7 3 7 . 9 文Fra bibliotek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0 6 - 0 0 3 9 - 0 1
3小 结
1 l %。乳腺癌共分为散发性、家族性和遗传性3 种。据目前国内有限的
数据 显示 ,家族性遗传性 乳腺 癌患者 q b 2 0 % ̄ 2 5 % 存在B R C A 1 / 2 突变 。 遗传性 乳腺癌- 卵巢 癌综合征 ( H B O C )患者 中8 0 %  ̄ 9 0 %存在B R C A1 /
1遗 传乳 腺癌 的基 因导 向 的治疗 研究 1 . 1疾病概述
生存率较非突变纯合子高3 0 %口 】 。 2 . 2紫杉醇类药物检测 的相 关基 因及 临床治疗意义 ① 紫 杉 醇 类 类 药 物 检 测 的 相 关 基 因 :细 胞 色 素 P 4 5 0 1 B1 ( C y t o c h r o me P 4 5 0 1 B 1 ,C Y P 1 B 1 )是已知 的细胞色 素P 4 5 0 超家族 成 员之 一 ,为C Y P 1 B 亚族 的唯一 成员 。研 究表 明 ,C Y P 1 B 1 最 主要

乳腺癌病因的高危因素分析

乳腺癌病因的高危因素分析

乳腺癌病因的高危因素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810001) 祁玉娟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肿瘤之一,综述乳腺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月经、生育、哺乳、身高、家族史、饮食结构及环境、心理因素等,从而降低发病率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关键字 乳腺癌 病因 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37.9 乳腺癌是当今世界女性最多发的恶性肿瘤。

近20年尤为显著,每年全世界约有10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1]。

据报道,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乳腺癌发病率约以年均3%的速度上升,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西欧和北美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始终居首位。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在世界上虽属低发国家,但近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我们旨在通过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分析,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目前国内外研究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有。

1 年龄 在月经初潮前及20岁前,发病罕见,约0.2%[2],20岁以后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

2 种族 美国白人女性乳腺癌的终生危险较黑人女性高,在美国的亚裔、西班牙裔及美籍印第安人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大大低于那些(非西班牙裔)白人妇女[3]。

与中国大陆、新加坡和香港妇女相比,居住美国的亚洲出生的华人女性乳腺癌的年发病率几乎是她们的两倍,美国出生的华人妇女乳腺癌发病率仍然较高。

3 月经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 早龄初潮(11岁或更早),较晚的绝经末期年龄(55岁以后)为已确定的可重复危险因素。

较短的月经周期与较高的乳腺癌发病危险性一致[4]。

绝经年龄每延迟一年,乳腺癌的发病危险约增高3%。

4 生育因素 较晚的初次全程妊娠年龄,未育者,经产妇较低的产次亦为已确定的可重复危险因素。

第一胎足产超过35岁,每超过1年发病危险性大约增加5%,而后每增加1次生产,降低7%。

目前多项研究显示:较短的分娩间隔与终生低乳腺癌的发病危险相关。

5 哺乳 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n,GENG iz i W NG il n, al a .Su gia pa t n , A n ̄ ̄Ho p t l C pi l e Cu—h , Gu—a LJJ yg i r c lDe rme t Xl zl a , s ia , a t a
M e ia i e st d c l Un v r iy.Be i n 0 0 3, ^ n iig J 0 5 C ia
[ src] 0betv Toiv siaet ep e ae c f Abtat jcie n e t t h rv ln eo g BRCA ( ratcn e u cpiit e e / be s a crs se t lyg n )1 2 bi
ge e m u a i s a on a iila d s or di e s an e te s i e iPr i c n t ton m g f m l n p a cbr a tc c rpa int n H be ov n eofChi . e h ds a na M t o
 ̄ T A — GT AA(2 1 s 6 9 dl ] T TC GA T C 6 9 i G,2 4 e n G) 。家 族 性 乳 腺 癌 患 者 、 发 性 乳 腺 癌 患 者 、 腺 良性 疾 病 散 乳
患 者 和 健康 对 照 组 的 B C 基 因突 变 率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4 , R A1 y 一8 2 8 P一0 0 1 。在 1例 家 族 性 乳 .4 ) 腺癌 标 本 中发 现 1 核 苷 酸 多 态 性 位 点 , 于 B C 第 2 个 位 R A1 O外 显 子下 游第 3 个 碱 基 处 G> A(VS 0 5 I 2+ 3G> A) 5 。结 论 本 研 究 丰 富 了 中 国人 群 B C / R A12基 因 的突 变 谱 , 为将 来 乳 腺 癌 的普 查 和 临床 基 因 并
pa int te s,5 p a c b e tc nc a in s, 3 r a tbe g um o a in sa at on r s we e 0 s or di r as a erp te t 2 b e s nin t r p te t nd 20 he lh c tol r s ud e u i po y e a e h n e c i i gl s r nd o or a i p y or s t id sng l m r s c ai r a ton sn e ta c nf m ton ol m phim a a y i a d n l ss n DNA sq ni e ue cng. Chis u e t s s r xa tpr a lt e tw a e ora a y i u iatv t — q ar e torFihe ' e c op biiy t s sus d f n l ssofq al i eda a,a s t nd
中华 乳腺 病 杂 志 ( 子 版)2 1 电 0 0年 8月 第 4卷 第 4 C i JB es D sE eto i E io ) Au u t 0 0 V 14 No 4 期 h rat i l rnc dt n , g s 2 1 , o. , . n ( c i
・ 35 ・
突 变 3 , O例 散发 性 乳 腺 癌 突变 2 , 者 间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 1 , 例 5 例 二 y 一3 1 7 P一 0 1 1 。乳 腺 良性 . 1)
疾 病 患者 未 见 B C / R A12基 因 突 变 。健 康 对 照 组 未 见 B c R A1基 因 突 变 , 有 1例 B C 2基 因 突 变 但 R A
检 测提 供 了筛 查 模 式 。
【 键 词】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一 链 构 象 多 态 性 分 析 ; 因测 序 ; R A1 2 因 ; 变 ; 腺 肿 瘤 关 单 基 B c /基 突 乳
【 图 法 分 类 号】 R7 7 9 中 3 . 【 献 标 识 码】 A 文
TTT; 1 2 4 4 GTT> GTG; 1 6 4 9 CAA> CAT ; 1 6 eA , 1 2 4 9 d l 4 4 GTT> GTG ; 3 9 5 7 GAA> AAA), B 无 RCA2基
因 突 变 , R A1基 因 的 突 变率 高 于 B C 2基 因 (。 .2 , BC R A :4 8 9 P一0 0 8 ; 中 ,8例 家 族 性 乳 腺 癌 基 因 .2 )其 1
Th RCA1 2g n uaina d g n mi eB / e em tt n e o cDNAsfo p r h rl lo el o 8fmi a b e s a c r o r m ei ea o d cl f1 a l l r a tcn e p b s i
BR CAl 2g n tto so a l l n p r dcb e s a c rfo He e P o ic h n CH EN — / e emuain ff mia ds o a i ratc n e r m bi r vn ei C ia i a n Li
及 携 带 情 况 。方 法 采 用 聚合 酶 链 反应 单 链 构 象 多 态 性 分 析 和 基 因测 序 技 术 对 1 8例 家 族 性 乳 腺 癌 患 者 、O例 散 发 性 乳 腺 癌 患 者 、3例 乳 腺 良性 疾 病 患 者 及 2 5 2 O例 健康 对 照 组 血 样 标 本 的 基 因 组 D A 进 行 N B C / 基 因突 变 的检 测 。定 性 资 料 采 用 y R A1 2 检 验 和 Fs es 切 概 率 法 进 行 分 析 , 量 资 料 采 用 t i r确 h' 定 检 验进行分析。结果 6 8例 乳 腺 癌 患 者 基 因 突 变 率 为 7 3 (/ 8 , 发 生 在 B C .5 56)均 R A1基 因 (6 AT 12 T>
实验 研 究
河 北 省 家 族 性 和 散 发 乳 癌 易 感 基 因 1 2 性 腺 / 突 变 的 研 究 陈 丽 Biblioteka 耿 翠 芝 王 桂 兰 李 军 改
【 要 】 目 的 探 讨 河 北 省 家 族 性 和 散 发 性 乳 腺 癌 患 者 乳 腺 癌 易 感 基 因 ( R A) / 摘 B C i 2的 突 变 位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