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生物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乳腺癌DCE—MR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乳腺癌DCE—MR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乳腺癌DCE—MR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

ER、PR、Her-2、Ki67、PCNA等生物学指标在评价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的作用日益肯定。

随着动态增强磁共振的广泛应用,MRI也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向形态和功能并重的方向发展,在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疗效评价和患者预后等方面显现出明显优势。

本文就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表现参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综述。

标签: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预后因子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我国女性乳腺癌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30~40岁年龄组患病人数呈明显增长趋势[1],严重危害女性健康。

因此,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十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雌激素受体(estrogen,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PR)、Her-2、Ki67、PCNA等已经成为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检查指标,它们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其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决定影像学表现。

MR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乳腺癌的筛查、诊断、分期和治疗中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与乳腺X线(mammography)摄影相比,MR对病变的检出不受乳腺腺体密度的影响,并且能够反映病灶内部的血流特点;与超声相比,MR能够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不受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与乳腺X线和超声相比,MR在早期乳腺癌和微小癌灶的检出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术前行DCE-MR(Dynamic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DCE-MR)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可以观察病灶周围胸壁、皮肤等软组织的受侵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充分依据。

术后行DCE-MR检查可以较敏感、准确的发现残留病灶,鉴别肿瘤复发、术后和放疗后瘢痕等。

动态增强磁共振不仅能够显示病灶的形态学特点,而且能够揭示癌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miR-21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意义

miR-21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意义

miR-21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意义+张惠娟谭敦勇A(吉首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吉首416000)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croRNA的异常表达 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其中miR-21在多种非实体瘤和实体瘤均高表达,其在乳腺 癌中的表达及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就miR-2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意 义等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MIR-21;乳腺癌;生物学效应中图分类号R737;Q522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 病率高,侵袭性强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乳腺 癌生物异质性的不断认识以及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 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乳腺癌已逐渐被当作多个单 独的分子病理实体来对待,并使得人们可通过识别 乳腺癌潜在的治疗诊断IE点来提高肿瘤治疗的针对 性。

在这些潜在的治疗诊断靶点中,小分子RNA (microRNA)作为一类重要的调控因子,可通过复杂 的基因调控网络在人体内许多正常的生理进程中发 挥保守且关键的作用,同时亦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 殖、凋亡、转移、侵袭及放化疗抵抗等,在肿瘤的发 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

其中,irnR-21在 人体组织和细胞中较早发现,且广泛存在,与乳腺癌 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关系密切,本文就miR-21在乳 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意义等相关研 究做一综述。

一、miR-21的生物学特征microRNA是一类新近发现的多功能小分子,它 可以在转录后水平靶向调控mRNA,参与基因的转 录后调控,miR-21是单个基因编码的microRNA,位 于第17号染色体17q23. 2上的一段非编码序列,在 常见的脆性位点FRA17B内,含有22个核苷酸,对 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特征产 生重大影响,是第一个在肿瘤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 microRNA,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白 血病、B细胞性淋巴瘤等非实体瘤以及乳腺癌、胃癌、肝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头颈部肿 瘤、食管癌等实体肿瘤中表达均高于相应正常组织的 microRNA[2]。

HIF1a、P53在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HIF1a、P53在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HIF1a、P53在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指乳腺癌细胞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乳腺癌亚型。

它具有高度异质性、生物学复杂性和临床挑战性。

HIF1a和P53是两种在TNBC中常见的蛋白质,它们分别参与了细胞增殖、转移、凋亡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HIF1a、P53在TNB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相关性的研究,为指导TNB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HIF1a,P53,表达情况,临床意义一、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TNBC则是其中一种亚型。

TNBC不表达ER、PR和HER2,因此基于这些分子的治疗方案对它无效。

TNBC具有较高的转移和复发率,临床上难以治愈。

因此,TNBC的治疗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HIF1a和P53是两种在TNBC中常见的蛋白质。

HIF1a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了许多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和移动。

P53则是细胞凋亡和生长抑制的重要调节因子。

两者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IF1a、P53在TNB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相关性,以期为TNB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3.1 HIF1a、P53在TNBC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NBC患者组织中HIF1a、P53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

同时,还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发现的差异蛋白质在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

3.2 HIF1a、P53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本研究将对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病理分型、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检测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HIF1a、P53的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乳腺癌生物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生物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生物学指标的临床意义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乳腺癌生物学指标的临床意义安徽省立医院程广源提示:为什么不同的人患同样一种乳腺癌,其自然发展史、生物学行为及对治疗的反应和结果等会有所不同随着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结合日趋紧密,肿瘤生物学指标为人们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传统的肿瘤解剖分期(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等)对于预测肿瘤复发转移是临床上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指标。

临床证实,组织病理学看起来一样的乳腺癌,其自然发展史、生物学行为及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等会有所不同。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结合日趋紧密,肿瘤生物学指标(包括ER、PR、HER-2、增殖指标等)为人们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肿瘤生物学指标不仅能够判断肿瘤的预后,还能够预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并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其价值己经超过了解剖分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今将有关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一.指导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标志物1.ER(雌激素受体)、PR (孕激素受体):ER、PR的检测实现了内分泌预见性的治疗。

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ER、PR均阳性者有效率为60%~70%。

ER阳性PR阴性或ER阴性PR阳的乳腺癌患者有效率20%~30%;ER阴性病人有效率仅为5%左右。

说明ER、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对内分泌治疗尤为显着。

ER、PR不仅是一项很重要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预先性标志物,而且也是一项预示预后的标志物。

恶性程度较低的高分化乳腺癌组ER、PR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组;淋巴结转移组ER、PR阳性率低于无转移组;ER、PR阴性者预后差。

研究表明ER、PR均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的指标。

2.AR (雄激素受体):AR检测水平与孕酮类药物有效率呈正相关,而与PR水平无关。

乳腺癌中AR大多与ER、PR同时表达,只有少于10%的癌组织单独表达AR。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乳腺癌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涉及多个基因和分子通路的异常改变。

其中,一些关键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基因缺失、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蛋白质表达异常等。

基因突变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BRCA1 和 BRCA2基因的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TP53 基因的突变在乳腺癌中也较为常见,其突变可能导致细胞的生长和凋亡调控失衡,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基因扩增也是乳腺癌中常见的分子事件。

HER2 基因的扩增是乳腺癌中一个重要的分子特征,约 15% 20% 的乳腺癌患者存在 HER2 基因扩增。

HER2 基因扩增会导致 HER2 蛋白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相关。

针对 HER2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

基因缺失在乳腺癌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PTEN 基因的缺失在乳腺癌中较为常见,其缺失可能导致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转移。

表观遗传学改变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NA 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乳腺癌中,一些抑癌基因如RASSF1A 等的启动子区域常发生高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沉默,促进肿瘤的发生。

组蛋白修饰也是表观遗传学改变的重要形式,如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的异常,可能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

蛋白质表达异常在乳腺癌中也非常普遍。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状态是乳腺癌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ER 和PR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常对内分泌治疗敏感,预后相对较好。

乳腺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临床意义

乳腺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临床意义

乳腺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临床意义近年来,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在乳腺癌的发展和预后中起到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浸润乳腺癌瘤组织的程度可影响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乳腺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的情况以及它在临床上的意义。

一、乳腺癌的免疫细胞浸润研究概况乳腺癌瘤组织中存在着丰富的免疫细胞浸润,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在乳腺癌的发展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密度与肿瘤的分子亚型、淋巴结转移以及患者的生存率呈相关性。

二、免疫细胞浸润与肿瘤分子亚型乳腺癌分子亚型(luminal A、luminal B、HER2阳性和三阴性)在治疗方案和预后中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不同亚型的乳腺癌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存在差异。

例如,三阴性乳腺癌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密度较高,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瘤组织中免疫细胞密度相对较低。

这些差异可能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三、免疫细胞浸润与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是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发现,存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密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瘤组织。

此外,密度高的免疫细胞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也呈正相关。

这些发现提示免疫细胞浸润对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

四、免疫细胞浸润与生存率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密切相关。

大量研究表明,乳腺癌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密度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

免疫细胞密度高的患者生存率相对较好,而密度低的患者则预后较差。

这一发现提示免疫细胞浸润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五、免疫细胞浸润与免疫治疗随着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抗肿瘤免疫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乳腺癌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与免疫治疗的效果有关。

免疫治疗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并提高体内肿瘤被清除的概率。

因此,通过对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的评估,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在免疫治疗中的疗效。

ER、PR、HER-2、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ER、PR、HER-2、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ER、PR、HER-2、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李帆【摘要】乳腺癌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具有多种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传统的临床评价参数,如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组织学分级、年龄等已经不足以表述其异质性的特点,所以有必要对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及Ki67等进行常规检测以帮助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3【总页数】3页(P2361-2363)【关键词】乳腺肿瘤;生物分子;免疫组织化学;临床应用【作者】李帆【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线科,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具有广泛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随着近年来人类在乳腺癌诊治方面取得的突破,治疗手段和策略有了较大的转变。

除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传统的用于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外,某些生物学指标对判断乳腺癌预后及指导乳腺癌临床治疗、制订治疗策略有重大意义。

目前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金标准”是基因表达谱分析,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基因芯片检测费用较高应用并不方便。

2011年St.Gallen专家共识,认为可以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及Ki67的结果将乳腺癌同样划分为4个类型,以作为近似替代[1]。

目前已确定有4种亚型,包括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4种分子亚型有不同的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方法。

1 激素受体1.1 激素受体简介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存在可对乳腺细胞起到调控作用的ER、PR等性激素受体,可以调节乳腺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

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临床意义的研究

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临床意义的研究

l 材 料 和 方 法
11 研 究 对 象 : 规病 理 蜡 块 来 自 19 . 常 9 4年 4月 2 日至 6 20 年 3 1 06 月 3日广 西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外 科 及 广 西 中
医 学 院第 一 附 属 医 院 外 科 住 院 接 受 根 治 手 术 的 女 性 乳 腺 癌 患 者 原 发 癌 组 织 共 1 0例 , 有 完 整 l 资 料 及 随 访 资 料 。 0 均 临床
实 验 组 为 乳 腺 癌 根 治 手 术 后 半 年 以 上 出 现 复 发 转 移 者 共 4 6 例 , 病年龄 2~6 发 8 8岁 , 位 年 龄 4. O岁 , 中浸 润 性 导 管 中 25 其
癌 4 4例 , 叶 原 位 癌 1例 , 小 导管 内 癌 1 ; 照 组 选 取 手 术 时 例 对 间 相 近 ( 别 ≤ 5d 、 病 年 龄 相 近 ( 别 ≤ 5岁 ) 差 )发 差 的乳 腺 癌 根 治手术后 未发生复发转移者共 5 4例 , 发病 年 龄 3 ~ 7 3 3岁 , 中
南宁 502) 30 1
( 西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 院 胃肠 腺 体 外 科 广
摘 要 目的 : 讨 细 胞 外 信 号 调 节 激 酶 ( RK) 黏 着 斑 激 酶 ( A 、 激 素 受 体 ( R) 达 与 乳 腺 癌 复 发 转 移 的相 关 性 及 临 床 探 E 、 F K) 雌 E 表
Sg ai in l g公 司 , n 鼠单 抗 E R购 自福 州 迈 新 生 物 技 术 公 司 。 1 3 步 骤 和 方 法 : RK、F K、 R 的 表 达 检 测 均 采 用 免 疫 . E A E
组 化 二 步 法 。每 次 染 色 均设 立 阳性 及 阴性 对 照 。 阳性 对 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生物学指标的临床意义安徽省立医院程广源提示:为什么不同的人患同样一种乳腺癌,其自然发展史、生物学行为及对治疗的反应和结果等会有所不同?随着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结合日趋紧密,肿瘤生物学指标为人们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传统的肿瘤解剖分期(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等)对于预测肿瘤复发转移是临床上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指标。

临床证实,组织病理学看起来一样的乳腺癌,其自然发展史、生物学行为及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等会有所不同。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结合日趋紧密,肿瘤生物学指标(包括ER、PR、HER-2、增殖指标等)为人们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肿瘤生物学指标不仅能够判断肿瘤的预后,还能够预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并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其价值己经超过了解剖分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今将有关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一.指导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标志物1.ER(雌激素受体)、PR (孕激素受体):ER、PR的检测实现了内分泌预见性的治疗。

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ER、PR均阳性者有效率为60%~70%。

ER阳性PR阴性或ER阴性PR阳的乳腺癌患者有效率20%~30%;ER阴性病人有效率仅为5%左右。

说明ER、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对内分泌治疗尤为显著。

ER、PR不仅是一项很重要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预先性标志物,而且也是一项预示预后的标志物。

恶性程度较低的高分化乳腺癌组ER、PR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组;淋巴结转移组ER、PR阳性率低于无转移组;ER、PR阴性者预后差。

研究表明ER、PR均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的指标。

2.AR (雄激素受体):AR检测水平与孕酮类药物有效率呈正相关,而与PR水平无关。

乳腺癌中AR大多与ER、PR同时表达,只有少于10%的癌组织单独表达AR。

一般来说,若肿瘤表达AR,预后较好.研究表明原发性乳腺癌中AR的表达水平是预测肿瘤对甲孕酮治疗反应的独立指标。

孕酮类药物是通过AR而产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AR水平不会因肿瘤转移而下降,因而AR水平是选择孕酮类药物治疗的有效指标。

3.PS2基因:又称雌激素诱导基因。

PS2蛋白是雌激素依赖细胞所分泌的一种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7KD,结构稳定。

PS2蛋白是乳腺雌激素调节系统成员之一。

乳腺癌PS2阳性表达率为43%~58%。

许多研究证实PS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月经状态相关,绝经前的患者较绝经后的患者PS2阳性率高。

这一现象被认为是绝经前妇女的血循环中雌激素水平较高所引起。

PS2主要在小于2cm肿瘤和分化好的肿瘤(组织学为Ⅰ、Ⅱ级)中表达。

研究表明PS2蛋白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激素治疗敏感性高。

因PS2基因表达与ER、PR存在密切相关,即ER、PR(+)的乳腺癌,总的看来PS2也是阳性表达。

ER、PR(-)而PS2很少呈阳性表达,仅约4%。

选用内分泌治疗还是选用化疗,目前检测PS2、ER和PR 已成为决定性手段。

检测PS2可以补充ER、PR的不足,ER、PR、PS2三者结合检测可达到满意的效果.未停经患者的雌激素水平较高,能有效诱导PS2的表达。

PS2表达可以反映肿瘤分化,PS2表达越高提示癌细胞分化越好,预后也好。

在未停经的乳腺癌患者PS2的高表达与生存期呈正相关。

原发癌PS2的低表达或缺如,生存期短。

PS2、ER、PR阴性的乳腺癌预后差. 因此PS2的检测可作为乳腺癌抗雌激素治疗、判断预后的一项预测指标,尤其对未停经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辅助乳腺癌诊断的标志物1.CA15-3 抗原:CA15-3 是一种类黏蛋白膜型糖蛋白,由肿瘤细胞分泌入血的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但可能存在于多种腺癌内,如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肺腺癌、肝癌。

CA15-3在健康人群血清水平参考值为30u/ml。

一般认为早期乳腺癌CA15-3诊断阳性率较低,但特异性优于癌胚抗原(CEA)。

仅有个别报道早期无转移乳腺癌病例CA15-3增高。

据文献报道乳腺癌术前检测总阳性率为27.5%~65.9%。

60%~80%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CA15-3血清水平高于30u/ml。

低分化腺癌阳性率较高,存在恶性程度高而较敏感的趋势。

肝转移特别是骨转移血清CA15-3显著升高,阳性率可达100%,如浓度>100u/ml 几乎可认为一定有转移。

它可比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早48个月发现转移、复发癌灶。

其含量升高幅度越大则存在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检测血清CA15-3能较早地发现乳腺癌复发或转移,对监测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是进展期乳腺癌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少数非恶性乳腺疾病患者CA15-3可升高,一般低于40u/ml,但临床应对CA15-3阳性的良性病变要高度重视。

2.癌胚抗原 (CEA):对乳腺不同类型病变组织CE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导管上皮CEA均为阴性,随上皮增生和异型程度加重,CEA表达的强度和阳性率均逐渐递增,至导管内癌达高峰。

轻度增生仅偶见弱阳性表达,中度增生组有少量呈阳性表达,强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癌,偶见于重度增生组病变。

重度增生组的CEA阳性率水平已接近于癌,对其中CEA呈强阳性表达的病变应视为可疑早期乳腺癌的监测对象。

不典型增生在形态上虽不是癌,但从增殖活性角度看,它已由正常的细胞增殖过程中逸脱出来进入增殖亢进状态。

特别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根据细胞增殖活性,提示具有更大的癌变潜能的病变,这与上述CEA阳性表达是一致的。

免疫组化检测CEA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3.PRL(泌乳素):近年来泌乳素与乳腺肿瘤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临床和实验研究已证明,约70%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泌乳素受体。

研究显示:①乳腺癌泌乳素受体阳性率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腋淋巴结转移3个以上时,泌乳素受体阳性率较无转移者显著增加。

表明乳腺癌泌乳素受体阳性,预示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较强。

②泌乳素受体阳性率与乳腺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

表明乳腺癌泌乳素受体阳性预示肿瘤生长、繁殖作用力强而迅速。

③泌乳素受体阳性率与临床TNM (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分期有关,表现为临床期别越高泌乳素受体阳性率越高。

约70%的乳腺癌组织含有免疫活性的PRL,并存在自/旁分泌环,乳腺癌细胞自身也能产生PRL诱导蛋白分泌PRL,PRL与其受体结合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加速其浸润和转移,促进乳腺癌的发展。

有报道血清PRL含量增加,可刺激乳腺癌细胞内多种活性物增加,使其生长、代谢旺盛。

高血清PRL水平与肿瘤恶化,产生耐药性及生存期缩短有关,临床上使用PRL拮抗剂对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有效。

相反低水平的血清PRL,对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血清PRL增高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2倍多;患良性上皮增生者的危险性增加1.7倍;患良性纤维细胞增生者的危险性增加1倍。

提示血清PRL含量增高是促进乳腺癌发展的重要因素。

4.BRCA1(肿瘤易感基因) :BRCA1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肿瘤抑制基因,对细胞周期起着负调控作用。

野生型BRCA1可诱导凋亡并抑制雌激素依赖型转录通路,该通路与乳腺上皮细胞增生有关,BRCA1基因突变后抑制作用丧失可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和肿瘤的发生, 与乳腺癌、卵巢癌发生有密切关系,BRCA1基因突变者患癌风险远高于普通群体,且风险逐年增高。

BRCA1基因突变可造成乳腺癌和卵巢癌易感性增高,其遗传性状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给子女。

大约有45%的家族性乳腺癌和90%的遗传性乳腺癌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

BRCA1突变基因携带者至60岁时,乳腺癌累积发病率达54%,卵巢癌为30%。

在70岁以前有82%~87% 可能发生乳腺癌,有44%可能发生卵巢癌。

检测BRCA1基因对于乳腺癌、卵巢癌患病风险评估、发病监测、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美国密执安大学等研究报道,大约有60万美国妇女具有易引起乳腺癌的遗传缺陷,对200个家庭进行了BRCA-1基因缺损的筛选,研究表明如妇女带有此种基因缺损者,其50岁以前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将为59%,在65岁前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为80%,而对一般妇女来说,这种可能性分别为2% 和6%。

如果病人血液或组织中含有BRCA-1基因突变,其子女也能查到BRCA-1基因突变,那么她的子女就处于高危险的状态。

一个含有BRCA-1遗传突变基因的人,一生中发生乳腺癌的机会大于80%,发病年龄比较早,同时伴有卵巢癌的机会较多。

对具有此种基因缺损的人群定期检查,就可做到早发现和早期治疗。

对乳腺癌高危患者的预防措施:(1)预防性乳腺切除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实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有效措施;(2)口服三苯氧胺可以减少高危患者近30%~40%的乳腺癌发生率,不仅可减少新的乳腺癌发病率,而且也可减少对侧乳腺癌的发生;(3) 监护措施主要: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每年1次临床与超声波检查;35岁前应每2年做一次乳腺X线照片或乳腺扫描,35岁以后应每年做一次这种检查。

相信人们将进入一个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时代,将不是在疾病发生时而是在疾病未发生时寻求干预措施。

三.预示乳腺癌预后的标志物常规临床分期对乳腺癌的远期判断不理想,需要建立新的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方法,研究表明,反映肿瘤生物行为的一些标志物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预后。

1.P53抑癌基因:它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它的正常功能为:(1)野生型P53对细胞的生长增殖起负调控作用;(2)具有类似“分子警察”的功能,当细胞DNA受损伤时,使细胞停止于G1/S期,以利于细胞修复损伤,若细胞损伤不能修复,则诱导细胞凋亡,从而防止有恶变倾向的细胞不再生存下去。

当P53基因受致癌因子的攻击发生突变后,突变型P53基因不但丧失其正常功能,而且还有致癌作用。

突变型P53蛋白促进细胞的增殖和转化,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认为P53基因突变是乳腺癌进程中的早期事件,是乳腺癌发生和发展重要原因之一。

P53基因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约50%的乳腺癌有p53突变。

随着肿瘤的进展,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且肿瘤组织分化越差,P53阳性表达率越高,可能预示乳腺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53高表达的乳腺癌可能具有较强的转移力,提示预后不良,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指标。

但也有报告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而是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个参考指标。

P53在中国妇女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平均为45%(43%~47%)。

分析结果表明,P53阳性者淋巴结结转移和术后复发的概率显著高于阴性者,而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概率显著低于阴性者;P53阳性表达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其转移、复发及生存期低于5年的概率约为阴性者的200%。

因此,P53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